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沿庐山垂直自然带谱对常绿阔叶林(低海拔,L)、落叶常绿混交林(中海拔,M)和落叶阔叶林(高海拔,H)地面腐殖质及大中型土壤动物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使用调查数据探究了该垂直自然带土壤腐殖质与土壤动物分布特征。调查分析的腐殖质指标有剖面各发生层厚度、O-A过渡层厚度以及A层土壤团粒大小和有机质、总碳量、全磷、全氮、全碳含量和pH值等,土壤动物指标有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L、M、H自然带地面腐殖质分别以细腐殖质(Mull)、半腐殖质(Moder)和粗腐殖质(Mor)为主;调查共获得隶属于3门8纲24目的大中型土壤动物2636头,其平均密度为2245.23 ind m?2,优势类群前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弹尾目动物个体数分别占总个体数的38.87 %、25.36 %和13.37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与A层土壤养分含量、类群数与O层厚度关系密切,而多样性指数既与A层土壤pH值、也与A层土壤养分含量及O-A过渡层厚度密切相关。土壤动物分布总体特点是优势类群在不同腐殖质组型土层广泛分布,而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则分别与腐殖质组型中的OH层厚度、OL层厚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2007年8月~10月采用大型改良干漏斗和手拣法对南京方山生态公园针阔混交林、茶园、农田等3种典型人工植被类型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初步调查,共采得土壤动物样本1741个,隶属于3门9纲共25个类群。结果表明:蜱螨目(Acarina)、弹尾纲(Collembola)和线蚓科(Enchytraeidae)为3种人工植被生境的常年优势类群;等足目(Isopoda)、线虫纲(Nematoda)、双翅目(Diptera)和寡毛纲(Oligochaela)则为常年常见类群。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总数依次为茶园混交林农田;不同月份、不同植被类型以及不同月份与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有所不同。多样性分析表明,类群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茶园最高;均匀性指数茶园8月最高,10月农田最高。但三种人工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等无显著差异。土壤动物的类群垂直分布差异明显,类群数随土层向下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库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开工前的1998年,对三峡库区几个地点(秭归、万县、神农架)不同海拔和生境下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整个地区不同生境中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线虫;常见类群有螨、弹尾目、线蚓、熊虫和猛水蚤目等;同一地点不同植被下,土壤动物类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相关性检验表明: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与个体数之间的相关性受海拔、植被影响不大.研究还发现,生境条件(海拔、植被类型等)越优越,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越高.不同群落相似性比较显示,海拔相同、植被相近的群落相似性指数高.对线虫、螨类和弹尾目的数量差异分析表明,秭归地区三个类群受植被、海拔影响不大;万县地区海拔对蜱螨、弹尾目影响较大;神农架地区线虫分布受植被影响较大,螨类和弹尾目在不同植被和土层广布,而该地区枯枝落叶层中螨类数量随植被、海拔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不同沉陷程度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于2007年夏季对我国中部潞安集团井工开采区沉陷农田生态系统中不同等高线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采用野外手捡法共采集大型土壤动物477只,隶属于3门7纲15目22科。其中,蜘蛛目、鞘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为优势类群,占总捕量的83.64%;常见类群4类,占总捕量的13.22%。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沉陷程度对农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农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随着沉陷深度的增加呈现增加趋势,沉陷区土壤生态环境的变化引起大型土壤动物的局部迁移。Jaccard相似性系数表明沉陷区中部(2 m、4 m和6 m等高线处)三者间相似程度较高,正常农田(CK)与沉陷区底部(7 m等高线处)之间相似程度最低,达到极不相似程度。研究认为不同沉陷程度对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将大型土壤动物作为沉陷区农田土壤质量评价中生物性状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扎龙湿地苔藓群落土壤动物的分布及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潘林  焦德志  王文峰  郭继勋 《土壤》2010,42(4):536-540
2007年4—5月份和2008年4—5月份,对扎龙湿地苔藓群落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扎龙湿地苔藓群落土壤动物生态特征的研究,共捕获土壤动物22类、7384只,隶属于4门7纲17目25科;包括大型种类2788只,中小型种类4596只。优势类群为线虫纲、线蚓科和蚁科;常见类群有轮虫纲、鞘翅目、鞘翅目幼虫、蜱螨目、双翅目幼虫、疣跳虫科、盲蛛目。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多样性的各项指数2007年均高于2008年,但2008年的种类和数量明显高于2007年。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反映一致的变化规律;均匀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则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对章古台沙地典型人工林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59类,1689只,隶属于2门4纲14目43科,优势类群为蚁科和金龟子科(幼虫),常见类群7类,稀有类群50类。不同人工林大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及种类组成差异很大,通常,群落的生境条件越优越,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种类越多。各群落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排序为油松(2.5313)>小叶杨(2.3319)>樟子松(1.6423)>赤松(1.4651)。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种类、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具有较明显的时间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特点,选取贵州4个典型喀斯特山地为研究区进行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4个研究区共获得的大型土壤动物分别隶属于3门8纲21目,共21个类群。优势类群为4类(占总个体数的10%以上),分别是鞘翅目(占19.7%)、腹足纲(占17.86%)、蚁科(占17.03%)、蜘蛛目(占11.69%)。(2)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依次是荔波 > 毕节 > 清镇 > 花江;荔波研究区采集到20个类群,该区土壤动物类群组成相对完整,可以作为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参照标准。土壤动物个体数依次是荔波 > 清镇 > 毕节 > 花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反映出与类群数同样的结果:荔波 > 毕节 > 清镇 > 花江。喀斯特生态环境因子的改变对腹足纲、蜘蛛目、带马陆目等类群的组成结构和数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作为喀斯特生态退化程度的指示种。(3)相似性分析表明,毕节研究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与荔波最相似,生态环境较好,清镇次之,花江最差,同时也与其石漠化等级程度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敌百虫对南方农田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敌百虫杀虫剂对南方农田土壤动物进行染毒模拟实验,共获得土壤动物679只,隶属1门20目1亚目,其中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和弹尾目(Collembola)为优势类群,共占土壤动物全捕获量的54.93%,其余为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实验结果表明,随敌百虫处理浓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减少,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均表现出递减趋势,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C)则递增。在一定的染毒历时(24~72 h)内,随着染毒时间的增加,所获得的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扎龙自然保护区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选择了羊草、星星草、寸草苔和芦苇4种群落,对大型土壤动物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四种群落中,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75类,4359只,隶属于3门、7纲、21目、50科。优势类群是蚁科、棘跳虫科。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芦苇群落=星星草群落>羊草群落>寸草苔群落,个体数:芦苇群落>星星草群落>羊草群落>寸草苔群落,寸草苔群落的生境条件最差,大型土壤动物的水平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大型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基本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大型土壤动物的季节动态表现为,类群数:夏季>秋季>春季;个体数:夏季>秋季>春季,春季不论是类群数还是个体数都是最低的。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表现为,寸草苔群落=星星草群落>芦苇群落>羊草群落。  相似文献   

10.
百草清除草剂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百草清除草剂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动物进行染毒模拟实验,共获得土壤动物967个,隶属3门,6纲,10目。其中弹尾目、甲螨亚目为优势类群,其余为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实验结果表明,百草清除草剂处理组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减少,动物种类的减少主要取决于常见种类和稀有种类,动物数量的变化则主要是优势类群的数量消长。并且随着百草清溶液处理浓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减少,但上、下层动物随染毒历时递减规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米亚罗林区冬季大型土壤动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多种地下生态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1-2]。近些年,对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的研究已成为生态学领域的一个新兴前沿[3-4]。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对植被变化有明显的依赖性,不同植被类型有着与其相适应的土壤动物群落[5-7]。但植被类型的变化常与海拔  相似文献   

12.
杨效东  沙丽清 《土壤学报》2000,37(1):116-123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对3类人工林和1类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蜱螨目和弹尾目在所查4类林地中为常年优势类群;4类林地中,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均呈相同的季节消长规律,干热季(4月)〉雨季(8月)〉干凉季(1月),各林地优势类群的种群数量在4月呈现剧增;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个人本数及多样性在全年高于人工林,林地表层土壤动物拓全年明显多于底层。  相似文献   

13.
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张雪萍  张武  曹会聪 《土壤学报》2006,43(6):996-1003
2003年6月、8月、10月对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选择沼泽、柳丛、耕地、次生林群落进行土壤动物调查,共获土壤动物39225只,隶属于4门8纲24目。由对大型、中小型及湿生三类土壤动物的数量分析可知,三类土壤动物数量的变化在群落间并不总是成正相关的关系。水平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减少,该分布与土壤动物分布的一般规律(土壤动物分布通常符合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即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一致,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数和生物量基本上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增加(即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加),湿生动物的数量也如此分布,这与土壤动物分布的一般规律不一致甚至相悖,这一特点表现出生态系统局部-区域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垂直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与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第二层;土壤动物多样性分析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减小,而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冻土带间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吴狄  杨腾  林臣峰  付晓  赵云鹏  褚海燕 《土壤》2022,54(5):958-967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海拔分布规律已被广泛研究,然而单一木本植物根区土壤固氮微生物的海拔分布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采集了浙江省天目山308米至1236米海拔范围内的161棵野生银杏树的根区土壤,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研究了土壤固氮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固氮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与Richness指数)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群落异质性随海拔差值增大而增加。慢生根瘤菌属、根瘤菌属、疣微菌属等优势属的相对丰度与海拔显著正相关,而地杆菌属、固氮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等优势属的相对丰度与海拔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固氮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与土壤N:P均呈最显著相关,上述优势属的相对丰度同样与土壤N:P有着极强的相关性。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海拔可以直接或通过影响土壤N:P间接作用于固氮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别鉴定出与海拔、N:P紧密相关的物种,发现这两类物种具有较大比例(45%)的重合。综上,土壤N:P是天目山银杏根区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沿海拔分布的关键驱动因子,N:P的变化直接影响银杏固氮微生物群落。我们的发现从土壤微生物学角度为天目山野生银杏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12年4-8月,采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常绿阔叶林、竹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并同步测定5和10 cm土壤温度、湿度及pH值,分析4种林分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4种典型林分土壤呼吸日变化规律不同,5月、7月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土壤呼吸速率日波动幅度大于常绿阔叶林和竹林;2)各林分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出4-7月升高而7-8月降低的月变化规律;3)土壤呼吸速率与5 cm、10 cm土壤温度均呈指数关系,常绿阔叶林的温度敏感性(5 cmQ10=2.054,10cm Q10=2.117)大于其他3种林分;4)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湿度无显著相关性,而对其他林分呈二次相关关系;5)常绿阔叶林的土壤呼吸与5 cm、10 cm土壤pH值显著相关,竹林的土壤呼吸仅与5 cm土壤pH值显著相关,其他林分未表现出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土壤结构分形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长江三峡库区森林土壤的物理性质,运用分形原理,研究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林地土壤分形特征,建立土壤结构分维与土壤性质预测模型,运用弹性分析与边际分析,探讨土壤结构分形变化与土壤性质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土壤机械组成分维、微团聚体组成分维和孔隙组成分维可作为评价土壤结构的指标。不同林分林地土壤颗粒机械组成分维值为2.7~2.9,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分维为2.5~2.8,土壤孔隙组成分维为2.3~2.8。从质地、微团聚体组成和孔隙组成来看,常绿阔叶灌丛土壤结构要明显优于其他林地土壤,而楠竹林最差。不同林分及农地土壤的微团聚体组成、机械颗粒组成和孔隙组成分维与土壤性质存在较明显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都在0.5以上。由弹性系数和边际量可以看出,机械分维的影响要大于微团聚体分维和孔隙组分维。这对进一步探讨分形学在土壤结构与土壤性质的应用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典型森林植被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三峡库区不同森林植被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选择位于湖北库区中上段的巴东县、重庆库区下段的四面山、缙云山的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庆市缙云山2012年4-9月期间测得的52场降雨、林内穿透雨、树干径流观测资料,建立林冠截留模型,对降雨再分配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巴东县和四面山的降雨再分配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缙云山、四面山、巴东县的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林内穿透雨量与降雨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2)缙云山、四面山、巴东县针阔混交林出现林内穿透雨所需要的最小降雨量分别为1.0、1.8和2.6 mm,常绿阔叶林出现林内穿透雨所需要的最小降雨量分别为1.1、3.0和1.1 mm;3)3个地点的针阔混交林的平均林冠截留率均大于常绿阔叶林的平均林冠截留率;4)在相同降雨条件下,林冠截留能力因地域不同,具有差异,即针阔混交林的林冠截留率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重庆市缙云山(46.00%)、重庆市四面山(41.42%),湖北省巴东县(22.30%),常绿阔叶林的林冠截留率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重庆市四面山(28.78%),重庆市缙云山(23.09%),湖北省巴东县(21.69%).  相似文献   

18.
庄铁诚  林鹏  陈仁华 《土壤学报》1998,35(1):119-123
本文对武夷山不同类型森林土壤优势细菌丝状真菌属的生态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森林土壤或同一种类型森林土壤剖面的不同层次,均有其特殊和优势的异养细菌丝状真菌。大致是“肥沃”的生境即适宜土壤异养微生物繁殖的环境,优势菌属种类多,密度也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