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保护地主要园艺作物灰霉病菌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保护地几种主要园艺作物的灰霉菌(Bortrytis cinere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比较、致病性测定和可溶性蛋白质电泳研究,并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菌株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灰霉病菌可分成3类,第1类为草莓灰霉菌和葡萄灰霉菌;第2类包括番茄灰霉菌和黄瓜灰霉菌;第3类为辣椒灰霉。葡萄灰霉菌和辣椒灰霉菌更容易侵染草莓,因此,在田间彼此应避免间作和复作,番茄和黄瓜可以选择其一适当与草莓进行间作和复作,番茄和黄瓜之间应避免间作和复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几种新药剂防治水稻育苗期立枯病的田间对比试验发现,药肥复合混剂防效高速97.9%以上经药肥处理的秧苗素质好,移栽后,缓苗时间短;成活率高。并说明了具体的施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蔬菜灰霉菌抗药性、杀菌剂残留检测及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 《中国农业科学》1999,32(5):107-107
山东省保护地栽培面积40×104ha,约占全国40%。近年来,灰霉病已成为影响保护地蔬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灰霉菌易对杀菌剂产生抗性,田间滥用药造成一定程度的残留污染,成为生产上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笔者1995~1998年承担省“八五”重点科研项目“蔬菜灰霉菌抗药性、杀菌剂残留检测及治理技术研究”,进行了灰霉菌抗药性研究,杀菌剂残留检测,研制了新的克抗药剂,改进了用药技术,提出了克服抗性、治理污染的技术措施,解决了保护地蔬菜灰霉菌因杀菌剂抗性造成防效下降和速克灵在番茄上残留超标污染问题。1.灰…  相似文献   

4.
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Pers.)引起的,是番茄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一般发病率在30%~50%,重病年份发病率高达60%~90%,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降低商品率,影响经济收入。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杀菌剂很多,为了探索目前生产上常用的几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筛选出对番茄灰霉病经济有效的杀菌剂,笔者在2004年对当地生产上常用的几种杀菌剂进行了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内测定和田间试验研究发现,两种多功能药肥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分别为74.3%-86.4%和73.2%~81.0%,均显著地优于多菌灵,并对番茄脐腐病、叶霉病和晚疫病有良好的兼防效果,试验结果还显示:多功能药肥能有效地促进番茄茎叶生长,增加果实产量20.6%~28.9%。  相似文献   

6.
无土栽培中有机型基质肥料管理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复合基质1、复合基质2和苇末基质,并在各基质中施不同配比的有机肥与化肥作基肥,种植番茄与黄瓜。在种植过程中定期追施少量的有机肥与化肥,探讨在这三种基质中施用的不同配比有机肥与化肥对番茄与黄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苇末基质中施用全有机肥栽培的番茄与黄瓜产量最低,在复合基质1与复合基质2中施用全有机肥,可以使番茄的产量达到有机肥与元机肥配合施用的效果。在三种基质中施用全有机肥栽培的黄瓜产量比有机肥与元机肥配合施用的低。说明用复合基质1和复合基质2栽培番茄时可以采用全有机肥,而用三种基质栽培黄瓜时均需添加25%~50%的化肥(以氮肥为准)以保证高产,二者均符合绿色食品施肥准则。  相似文献   

7.
无土基质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大棚土壤栽培秋番茄常因感染各种病害而造成产量下降,采用基质栽培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试验结果表明,供试3种无土栽培基质处理番茄均未见青枯病发生,而土壤栽培番茄的发病率为66%。利用当地廉价的食用菌渣、煤渣、砻糠灰等材料配合成复合基质,以普通化肥代替传统的营养液,可使每667m^2基质成本降到800元,50%食用菌渣、20%细煤渣、30%机制砻糠灰复合基质对番茄的营养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显著提高番茄产量。  相似文献   

8.
利用57株木霉菌株对番茄灰霉菌(Botrytis cineren)进行室内抑菌效果测定和小区防病试验。结果表明:①木霉菌菌株对灰霉菌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较强的重寄生作用,其释放的代谢产物消解灰霉菌菌丝。②其中有的木霉菌菌株的分生孢子释放的代谢产物能够抑制灰霉菌孢子萌发,有的能够刺激灰霉菌孢子萌发,说明各个木霉菌菌株的代谢产物不尽相同。③两年的小区防治番茄灰霉病试验,有4株木霉菌株的平均防治效果在60%以上,其菌株具有生长速度快、产孢早及产孢量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番茄灰霉菌的多重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山东3个用药情况不同的保护地番茄上,采集番茄灰霉菌进行了番茄灰霉菌(B.cinerea)对3种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抗性监测,在用药历史长、水平高的寿光丰城,灰霉病对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产生多重抗性的菌株出现频率为53.7%,对多菌灵、速克灵产生双抗的菌株出现频率为100%;在泰安良庄,上述菌株出现的频率分别为6.8%和72.7%;在新建棚区新泰龙廷均为敏感菌株。所有的多菌灵抗性菌株均属高抗菌株(EC50>100mg/L),速克灵抗性菌株均属低抗菌株(1mg/L<EC50<10mg/L),乙霉威抗性菌株均属低抗菌株(O.9mg/L<EC50<4mg/L)。在无药PDA培养基上连续培养8代后,对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的抗性程度并未降低。分别在PDA培养基和黄瓜子叶上进行了高体适合度和致病力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木霉菌和灰霉菌相互作用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和木霉菌BTW41(Trichoderma atroviride)之间相互关系作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木霉菌具有较强的营养竞争能力,BTW41与灰霉菌的对峙菌落接触处,可见灰霉菌菌丝被木霉菌菌丝大量寄生,受到严重破坏,并且灰霉菌菌丝有消解现象。不同木霉菌株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不同,BTW41的防效能够达到60.99%。施入叶片上的生防木霉菌孢子应达到一定浓度才会有效地定殖,进而起生防作用,灰霉菌对木霉菌在番茄叶片上定殖有影响。从以往所做的试验来看,木霉菌孢子浓度在108个孢子/mL以上时,对灰霉病的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为选用适宜用量的药剂防治番茄灰霉病,以番茄品种东农707为试材,研究了4个剂量的8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8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较好,均达68.5%~89.3%,使用时推荐剂量为8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750g·hm-2,于番茄灰霉病发病前或发病初开始喷药,间隔7d喷药3~4次。  相似文献   

12.
文章研究三株生防酵母菌Cryptococcus albidus 63(Ca63)、Cryptococcus albidus 64(Ca64)和Candida parapsilosis yett1006对番茄灰霉病病原菌B.cinerea t08016b防治效果。番茄果实贮藏试验表明,三株生防酵母菌均有贮藏防腐效果,其中C.albidus 64防腐效果最好,好果率达45.83%。生防酵母菌对番茄灰霉病离体果实防治效果试验表明,三株生防酵母菌均可抑制番茄灰霉病,其中C.albidus 64防治效果最好,单一菌液处理对番茄灰霉病菌防治效果达95.83%,同时接种生防酵母菌和灰霉病菌对番茄灰霉病菌防治效果达69.57%。三株生防酵母菌对番茄灰霉病诱导抗性试验结果表明,三株生防酵母菌均可诱导番茄果实中防御相关酶如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且活性氧(H2O2、O2-)含量产生明显提高,可增强番茄对灰霉病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3.
50%嘧霉胺·多菌灵WP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战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965-9966
[目的]明确50%嘧霉胺.多菌灵WP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选择其在田间的适宜用量,为该农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了不同浓度和与其他药剂对比的7个处理,研究各处理对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田间药效。[结果]结果表明,用50%嘧霉胺.多菌灵WP 600 g/hm2防治番茄灰霉病,对叶片和果实的防效分别为82.3%和81.5%,显著高于对照药剂40%欧诺SC 480g/hm2、30%齐乐WP 1 050 g/hm2和50%多菌灵WP 1 000 g/hm2的防效。[结论]在用量450~600 g/hm2的情况下,该农药防治效果可达70%~85%,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14.
设施栽培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发生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番茄灰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通过单体大棚和联体大棚栽培试验,研究大棚温湿度变化、番茄灰霉病发生时间和消长动态,并分析了番茄灰霉病发生与生育期、温湿度和叶花果病情的关系。从3月初至6月中旬,单体大棚和联体大棚湿度变化均呈两谷三峰的趋势,而温度变化表现为跳跃式波动。联体大棚相对湿度较单体大棚变化幅度大,且相对湿度略低。联体大棚温度变化比单体大棚平稳,且略低于单体大棚。早播、中播和晚播番茄的病害初发期分别为4月2日、4月7日和5月7日,中播和晚播番茄的最高病指明显低于早播番茄。番茄移栽越早,发病越早,病情越严重。单体大棚番茄灰霉病发病高峰期在4月底~5月上旬,集中出现在5月初。联体大棚番茄各轮花果灰霉病的发病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5月中下旬,集中出现在4月底~5月初。10~15℃中低温和90%以上的相对湿度最利于病害发生。叶病发生情况与花、果病发生无显著相关,而花、果病的发生显著正相关。该研究为建立番茄灰霉病预测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皿内对峙试验从175株植物内生放线菌株中筛选具有生防效果的拮抗菌株,然后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对筛选出的生防菌的生防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皿内对峙试验共筛选出对番茄叶霉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内生放线菌株26株;菌株BAR1-5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相对防效达到49.7%,接种番茄叶霉菌前和接种后喷施BAR1-5发酵上清液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62.6%和50.6%;BAR1-5菌株发酵液原液和5倍液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42.5%和33.1%。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AR1-5对番茄叶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是1株很有生防潜力的内生放线菌株。  相似文献   

16.
啶酰菌胺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果实活体接菌法分别测定了啶酰菌胺(Boscalid)对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Pers.)的室内毒力和对草莓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对草莓灰霉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为3.9803μg/mL,对草莓灰有较好的保护作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颗粒剂1200倍液药后60 d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效达91.84%。  相似文献   

17.
保护地辣椒灰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灰霉病在淮安市发病高峰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辣椒品种苏椒5号、宁椒5号、洛椒7号的抗病性比其他品种稍强一些;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易导致辣椒灰霉病的流行;辣椒灰霉病露地栽培比棚内栽培发病轻,具滴灌设备的棚内栽培比漫灌的棚内栽培发病轻;每公顷栽4.5万株辣椒灰霉病发生轻;药效试验表明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500~800倍液对辣椒灰霉病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不同浓度80%腐霉利WP进行葡萄灰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葡萄灰霉病发病初期,公顷用药量(有效成分)333-500mg/kg兑水750kg,对葡萄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喷药间隔期为7d,共喷2次。药后7d防治效果在77.06%-82.34%之间,对葡萄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明确壳聚糖与有机硅对番茄抗灰霉病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叶面喷施法,通过测定在 4 个处理下,即空白对照、灰霉病菌处理、壳聚糖+灰霉病菌处理、壳聚糖+有机硅+灰霉病菌处理,番茄的抗氧化酶活性来研究壳聚糖和有机硅对番茄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壳聚糖+有机硅+灰霉病菌处理组和壳聚糖+灰霉病菌处理组与灰霉病菌处理相比可提高番茄幼苗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在第 6 天,壳聚糖+有机硅+灰霉病菌处理组和壳聚糖+灰霉病菌处理组的 PAL、SOD、POD、PPO、CAT 活性比灰霉病菌处理组分别提高 27.36%、52.07%、43.55%、82.02%、71.82%和 18.91%、30.22%、57.14%、38.09%、53.64%。[结论]壳聚糖和有机硅可增加番茄幼苗感染灰霉病后抗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20.
试验了由百菌清和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复配而成的烟剂农药新品种-10.2 % 百利烟剂对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其防效达73.59 %~85.09 %,高于组分单剂,使用的适宜剂量为750 g/hm2~1 200 g/hm2,持效期为7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