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依托现有的配网监控分析等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推广应用智能电能表,建立健全覆盖电网各电压等级的电压监测网络。实现对电网电压质量的实时监测,并对电压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处理,提出针对性的"低电压"治理建议,深入推进"低电压"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针对农村地区所出现的"低电压"问题,通过对该问题成因的分析,结合江西实际情况以及配网型静止同步补偿器(Distribution Static Synchronous Compensator,DSTATCOM)"低电压"治理原理的分析,提出了分级补偿的"低电压"治理方案。此外,针对治理设备后期运行维护问题,采用云数据及移动互联技术,提出了基于云数据的"低电压"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大大减少了运维人员的工作量。最后,通过在江西赣东北电网枫树下新村台区"低电压"治理试点,验证了利用DSTATCOM进行分级治理方案的有效性,以及基于云数据的"低电压"设备状态监测系统的可行性,也为后期大规模治理农网"低电压"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解决电网低电压的基本技术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玉振 《农村电工》2012,20(4):31-31
1构建农网电压质量监测管理平台 健全低电压监测网络,完备低电压用户台账,整合电网自动化系统、负控系统。针对目前电压监测点少的现状,一是采用增加低压用户终端电压监测点数量及使用配电变压器综合监测仪、  相似文献   

4.
<正>国网安徽六安供电公司应用"大数据"分析理论,对配电网台区海量数据进行监测分析,解读电压异常台区的电压偏差、累计时长、发生频繁程度等特征,从中探寻配电网低电压分布规律和发生原因,形成有效的治理建议,效果显著。1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低电压监测的背景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部分农村电网出现供应力不足、电压质量下降的情况,据农电部统计,目前全国存在"低电压"的配电变压器占36.4%,"低电压"问题尤为突出。文章主要以农村电网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电网末端"低电压"的产生原因及四级电压调控技术的解决措施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6.
对电网"低电压"有效治理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长期"低电压"和时段性"低电压"使得生产生活十分不便。通过分析"低电压"辅助决策系统及电网结构,对供电台区的综合管理并联系配变参数进行分析,体现出"低电压"辅助系统信息化、互动化的智能电网特征,给出低压配电网进行综合治理的新措施。  相似文献   

7.
王晴 《农村电气化》2012,(Z1):93-94
为了有效治理农村电网"低电压"问题,从低压电网结构合理改造,低压无功补偿方法,低压三相负荷平衡调整,变电站自动优化无功补偿,全网优化调节电压,无功电压综合优化,无功优化管理系统的应用7个方面提出了综合治理"低电压"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为妥善解决电压方面问题,保证系统之间的兼容性,某地区加大了对地方配电网电压系统管理工作的研究力度,并按照电压不合格问题,展开了一系列优化措施。1改造方案按照地区电网现有电压管理各项数据信息,设计人员对电压调度自动化系统以及电压监测系统展开了分析与研究,并通过人工干预调整手段,展开了电压管理决策系统调整与建设。数据源主要包括电压监测子系统数据以及调度自动化系统数据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部分农村电网存在着网架薄弱、电源点不足、线路和配变无功补偿配置不足、中低压线路过长或过负荷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电网的电压质量,导致低压客户存在着"低电压"问题,合理地提高功率因数是改善电压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介绍了提高电网功率因数的意义,着重分析了功率因数与电压降、线损和系统供给有功功率的关系,以及提高功率因数的经济效益,并通过仿真软件Digsilent建立了典型农村电网示例,仿真分析了在配变、中压线路末端进行无功补偿和提高功率因数时系统电压降、线损、系统供给有功功率的变化情况,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用户侧"低电压"点多面广、影响巨大且难以提前监测与定位的现实,提出了一种基于现有信息化条件(尤其是营配调贯通)下的监测与定位解决方案,利用智能电能表的测量功能以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处理功能,实现了对用户侧电压的监测,填补了各个部门对用户侧电压实施监测的空白,为及时发现配网供电质量"短板",从而为安排配网改造项目、改善居民供电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正"低电压"对于用户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用电设备有的会非正常运行,诸如电灯亮度会变暗,有的甚至根本运行不了,诸如转动类设备无法启动。为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提高电压合格率,史集供电所根据农村电网低电压的特点,深入分析低电压治理成效,总结低电压治理成果。实现了本辖区配变关口电压合格率在95%~100%的区间目标、配变关口电压越下限为0的目标。根据治理经验,总结提炼出低电压"四季法"治理法,形成了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治理办法。  相似文献   

12.
<正>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而农村电网建设投资相对不足,少数地方农村电网相对薄弱,导致终端用户电压在用电高峰期间不稳。国家电网公司非常重视农村电网的供电质量,积极应对部分地区的"低电压"问题。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建立责任保障体系,多渠道筹措资金,结合农电工作实际,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展"低电压"综合治理,加强"低电压"治理成效督导考评与宣传引导,确保低"电压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用电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用电需求进入更高层次,广大农村电力供需矛盾加剧,农村"低电压"现象不断涌现。而电网发展速度略显滞后,综合治理"低电压"。1"低电压"产生的原因配变超载现象严重,导致电压质量下降。在农村电网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用电负荷的高速增长,部分配电变压器的电压质量不能满足客户端的要求,影响了供电企业服务水平的提高。详细阐述了农村电网电压偏低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从技术、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使其在投入较小资金规模的情况下解决农村电网"低电压"的问题,从而为解决农村电网"低电压"问题积累了新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在低压配电网引入分布式电源,可有效的解决农村电网"低电压"问题。以简单电力系统等值电路为例,通过matlab软件分析未接入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末端电压偏移和接入分布式电源后配电网末端电压偏移。分析结果证明,在节点7和节点13接入分布式电源,可有效提高农村电网的末端电压。  相似文献   

16.
农村配电网由于供电半径较大、负荷分散和三相电源不平衡等因素,容易造成末端电网电压偏低的情况,如何利用分布式光伏电源实现提升末端电网电压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农村末端电网低电压问题影响因素的分析,借助ETAP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建立实现分布式光伏电源提升电网末端电压的仿真模型,分析不同位置光伏电源接入对电网末端电压的提升作用。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系统验证可知,分布式光伏电源容量接近接入点额定负荷容量时,接入点越接近电网末端,电压提升效果越明显;线路长度越长,电压提升效果越明显。本研究对解决农村末端电网低电压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偏远农村还存在一定数量的长线路,使得农村电网线损大且夏季高峰大负荷时线路末端出现成片的"低电压"。1 10 kV线路低电压解决措施针对农网线路"低电压"问题,目前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新建变电站;调整变电站主变分接头,以改变系统电压;在系统中合理分布无功补偿设备,以改善电网的无功潮流分布;改造线路,增大导线截面积;增加变电站出线路数,以分担原线路负载。上述几  相似文献   

18.
针对农村低压配电线路的低电压问题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借助ETAP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建立低压线路电压变化仿真模型,分析低压线路电压降落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农村低压配电线路而言,线路长度、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对电压数值降落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线路长度和有功功率大小对线路末端电压影响较为明显。农村低压电网的电压影响规律具有和高压输电网络不同的特点,在进行低电压治理时应该考虑有功功率变化对电压水平的影响作用。本文对农村低压电网低电压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国网河南桐柏县供电公司超前谋划,扎实推进农村"低电压"治理工作。为准确分析用户"低电压"产生的原因,普查时以供电所为对象,以中压线路为单元,以配电台区为单位在同一用电高峰时段对电压情况进行监测,获取了第一手准确的电压数据。在此基础上,多措并举,如期完成了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工作任务,满足了农村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用电需求,改善了农村地区低压客户端电压质量。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以来,国网山东临朐县供电公司,以提高农网电压合格率为出发点,以提升居民用电质量为落脚点,走好"三步棋"全力推进农网低电压治理,效果良好。1走好"实时检测、跟踪分析"棋充分利用智能配网监控平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提取实时数据监测实时电压,每日对过负荷台区进行统计分析和跟踪考核,结合实际情况,采取调整配电变压器挡位、调整三相负荷平衡、改造超供电半径和老化供电线路、电容补偿等措施,全面提高电压合格率。2走好"质量管理、技术管控"棋加强供电电压质量管理,合理配置配电变压器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