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为了解妇女在围绝经期的特殊生理变化和精神神经症状的变化对她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的形式对东莞市东城区 35~ 5 1岁的 10 1名妇女作为调查对象 ,收回问卷94份。结果 :在调查的 94名妇女中 ,出现围绝经期精神神经症状者 5 4人 ,占 5 7 4 5 % ;曾接受激素替代疗法的围绝经期妇女 12人 ,占围绝经期妇女的 18 2 % ;育龄妇女亦可出现围绝经期精神神经部分症状 ,但明显少于围绝经期妇女。潮热、四肢麻木为围绝经期特征性症状 ;围绝经期精神神经症状出现频率高低顺序依次是 :失眠、情绪不稳、心悸、忧郁、四肢麻木、潮热、出汗 ;文化程度、月经情况对围绝经期精神神经症状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0 .0 1) ,而职业、产次、绝经年龄、慢性病史等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的出现无明显影响 (P >0 .0 5 )。结论 :妇女在围绝经期约半数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对围绝经期妇女应加强宣传教育及生活指导、定期普查与药物治疗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双能量X线(dual X-ray absorptionery,DXA)骨密度测量与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骨密度测量在诊断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中的差异,探讨围绝经期妇女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椎体平均CT值的相关性,确定椎体平均CT值诊断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阈值。方法选择45~5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对其进行常规椎体CT扫描及QCT骨密度检查,测量椎体平均CT值和QCT平均BMD值及T值;对部分研究对象同时进行进行QCT检查和DXA检查。结果纳入课题研究对象361例,平均年龄49.6岁,平均T值-1.18,平均SMD值为127.4,椎体平均CT值为137.1HU,椎体CT值、T值和平均BMD值间有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84,P值均小于0.01)。以小于-1.0和-2.5分别作为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标准,共检出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分别为165例和53例,发病率分别为45.7%、14.7%;分别以椎体平均CT值为145HU和110HU作为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阈值,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2%、80.7%和90%、92.6%,约登指数分别为0.68、0.83;43例同时行QCT与DXA检查,在检出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体平均CT值与QCT测得的椎体平均BMD值及T值具有高度相关性,椎体平均CT值可以代表QCT的T值和BMD值,反映围绝经期妇女骨量丢失程度。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是指从接近绝经出现时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1年内的期间,它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这段时期女性的身心健康有较大波动,因此维护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是当前越来越受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将根据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综述围绝经期妇女应该获得的护理干预与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围绝经期女性体力活动水平情况.方法 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对东莞市区246名围绝经期女性进行调查,并计算体力活动强度.结果 240名围绝经期女性中,体力活动为高水平、中等水平、不足者分别占38.8%、55.8%、5.4%.工作、交通出行、家务园艺、休闲相关体力活动的中位数分别是840、657、597、313.体力活动充足妇女的BMI值(21.82)低于体力活动不足者(23.87).体力活动强度随着体质量增加逐渐降低.结论 东莞市区围绝经期妇女体力活动水平较高,体力活动强度随体质量增加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芬吗通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给予芬吗通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雌二醇(E_2)、卵泡刺激素(FSH)及子宫内膜厚度。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SH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E_2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干预组E_2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论芬吗通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可明显改善更年期症状,调节经期,有效预防与绝经相关的骨丢失,降低骨质疏松相关骨折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雄性大鼠去势后骨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5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有骨量减少,特别是绝经期妇女,全身骨量减少加速和骨脆性增加,在轻微外伤甚至无外伤情况下都易发生骨折。妇女骨质疏松已有很多研究,而对男性骨质疏松却缺乏足够的重视.有报道,在骨质疏松症髋关节骨折中1/4~1/5为男性,究其因与年老、肿瘤和其他系统性疾病、营养不良、汹洒及  相似文献   

7.
229例绝经期妇女妇科疾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绝经期妇女妇科疾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的有关问题。方法:对229例绝经妇女妇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绝经期妇女妇科疾病以生殖器良性肿瘤(38.43%)和子宫脱垂伴阴道壁膨出(36.68%)最常见。215例行手术治疗患者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结论:如能根据绝经期妇科疾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早期诊断,适时手术,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加强术中术后监护,大多数绝经期妇科患者能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8.
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device,IUD)避孕具有安全、经济、简便、长效、可逆的优点,在我国城乡推广已有50余年,育龄期妇女使用率超过45%,目前许多放置IUD的妇女已进入绝经期,面临着绝经期IUD的去留及绝经后取环的时间问题。绝经后妇女因体内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分泌减少、生殖器官萎缩,在取器过程中常出现操作困难甚至取器失败。笔者对90例绝经后妇女一般资料及取环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提高绝经后妇女取环成功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广场舞对绝经妇女骨密度和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30名连续跳广场舞3年以上(平均每周3~4次以上)的绝经妇女为实验组,另选30名不跳舞的绝经妇女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骨密度、T-Score值及血清雌二醇、孕酮、黄体生成素水平.结果 实验组骨密度及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T-Score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广场舞可延缓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可能与提高绝经后妇女性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针灸作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替代疗法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诸多研究均证实该法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综述近几年来有关针刺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及临床治疗效果,以期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围绝经期肥胖是女性肥胖的高峰时期,该时期不仅会产生围绝经带来的月经改变、泌尿生殖系统改变、神经感觉系统改变,还有因肥胖而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的风险提高。本文从中医健康管理师、互联网平台、围绝经期肥胖的三位一体形式探讨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围绕以人为本、整体动态、三观并用、四态并重、防治结合的中医健康管理原则,从围绝经期肥胖的中医健康管理方式、内容、疗效评价及展望讨论四个方面阐述围绝经期肥胖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激素替代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80例,按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Ⅰ组为激素替代治疗(口服补佳乐)配合心理干预,Ⅱ组为单纯口服补佳乐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相同时间段观察治疗前后绝经症状变化(Kuppernann评分)。结果Ⅰ组与Ⅱ组治疗后Kuppernann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Ⅰ组与Ⅱ组治疗后kuppernann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激素替代治疗配合心理干预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控制和改善均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心理干预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围绝经期妇女非器质性失眠严重程度(ISI)与肝郁的相互关系,为预防围绝经期非器质性失眠提供临床思路。方法 纳入围绝经期非器质性失眠妇女182例,根据朱文锋《证素辨证学》确定肝郁积分并分级,运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进行失眠严重程度评估,统计分析ISI与肝郁积分的相互关系。结果 ISI在不同肝郁分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09,P=0.024),且肝郁分级越高,ISI积分越高;样本总体的ISI评分与肝郁评分呈正相关(r=0.246,P=0.001);不同肝郁分级与不同失眠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243,P=0.001)。结论 围绝经期非器质性失眠妇女广泛存在不同程度的肝郁,且肝郁越严重,失眠程度越重。心理因素肝郁可诱发失眠,并且加重失眠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低剂量激素替代疗法联合舍曲林对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精神障碍的治疗效果及其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作用。方法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100例(追踪完成观察92例)随机分为3组,激素替代组30例,予替勃龙1.25 mg/d;舍曲林组28例,予舍曲林50-100 mg/d;合用组34例,予替勃龙(1.25 mg/d)+舍曲林(50-150 mg/d)。用药24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Kupperman绝经指数(KMI)评定临床疗效,并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右前臂远端骨密度(BMD)的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合用组抑郁症状的治疗效果优于激素替代组和舍曲林组(P〈0.05或0.01);合用组HAMD及KMI评分均低于其他两组,且在用药后1周后出现明显的下降(P〈0.05或0.01);合用组和激素替代组患者BMD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舍曲林组治疗后BMD显著下降(P〈0.01),且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激素替代疗法联合舍曲林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比分别单用起效快且更为有效,并能预防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人工泪液联合性激素对围绝经期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4例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围绝经期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对照组术后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点眼,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用人工泪液和性激素,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7、30、90d的干眼症状评分、基础泪液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脊柱结核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自1998年9月至2005年8月共收治58例脊柱结核,全部使用2周以上的三至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分别采用以下3种手术方法治疗:(1)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Ventrofix前路钛板固定;(2)经肋骨小头切除横突切除入路,病灶清除加植骨;(3)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结果58例均植骨成功,2例Frankel分级从B级恢复到D级,其余均恢复到E级。术后进行半年以上随访,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第1种方法治疗的患者术后2周即可起床活动,矫正角度平均达30°,半年后复查,丢失角度为平均3°。第2种方法治疗的患者术后平均需卧床6~8周,平均矫正角度15°,半年后复查,角度平均丢失5°。第3种方法治疗的患者术后2周起床活动,平均矫正角度为10°,半年后复查丢失角度为2°。结论有效应用抗结核药物,是手术成功的保证。脊柱结核的彻底病灶清除、植骨、坚强的内固定可使后凸畸形得到矫正、并有利于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动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96例绝经后健康妇女分成2组,对照组46例,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运动组50例,每周进行4~5次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每次1~2h,跟踪监测桡骨骨密度、血清碱性磷酸酶(AKP)、空腹尿钙/肌苷比值(CA/CR)及空腹尿羟脯氨酸/肌苷比值(HYP/CR)。结果运动组运动1a后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尿CA/CR、尿HYP/CR减少(P<0.01),运动2a血AKP明显升高(P<0.05)。结论运动可提高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减少骨丢失,无副作用,费用低,易于被接受,是一种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对激素替代疗法有顾忌者更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血的疗效.方法对年龄>40岁、B超提示内膜厚度>7mm、诊刮病理证实子宫内膜增生的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17例,连续应用米非司酮治疗90d,随访90d观察治疗效果、月经恢复情况、子宫内膜厚度变化等.结果所有病例用药期间全部闭经,12例停药后27~65d月经恢复,5例月经未恢复;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8.7±0.96)mm及(4.43±0.38)mm,治疗后子宫内膜增厚明显好转.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血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耳穴贴敷结合背俞穴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耳穴贴敷结合背俞穴埋线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针刺方法治疗,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耳穴贴敷结合背俞穴埋线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期待疗法的临床结局。方法 :将有适应证的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共82例定期随访。按肌瘤体积变化分为肌瘤体积增大 >5cm3 、肌瘤体积增大 0~ 5cm3 、肌瘤萎缩 3种 ,并分析绝经前后患者肌瘤体积的变化。结果 :76例定期随访 (有 6例因地址变迁失访 ) ,其中终止期待疗法全部行全宫切除的 3 1例中 ,无 1例患者出现肌瘤变性。仍在随访的绝经 2a以上者 12例 ,对其绝经前、绝经 1a、绝经 2a的肌瘤体积分析比较 ,显示绝经后肌瘤萎缩明显 (P <0 .0 5 ) ,且绝经时间越长 ,肌瘤萎缩越显著 (P <0 .0 1)。结论 :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期待疗法是安全、可行的 ,可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但要严密随访 ,绝经后肌瘤萎缩随绝经时间越长 ,肌瘤萎缩越显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终止期待疗法与肌瘤增大、有否出现临床症状和患者的心理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