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秦川牛发展之路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秦川牛是我国珍贵的黄牛品种.近年来,由于奶牛产业发展的冲击,秦川肉牛产业发展滞缓,存栏数量锐减,甚至随着肉牛的无序改良,秦川牛原本优秀基因有可能丢失.本文就秦川牛的保种、选育方面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秦川牛保种和选育措施,探索秦川牛今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陕西秦川牛开发利用途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随着陕西省秦川牛产业化工程的启动,秦种牛作为一项拳头产品正在开发利用.对秦川牛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投资热点,现就陕西秦川牛开发利用途径浅谈以下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卢要中 《中国牛业科学》2001,27(3):63-63,65
秦川牛肉质好,抗逆性强,易饲养,深受群众喜受,是优良的黄牛品种.但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下,秦川牛饲养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很不适应养殖需求.一头秦川牛,从犊牛到出栏,需两年以上时间,纯利润有1 000元左右,而黄牛奶改可成倍提高养牛经济效益.富平县宫里镇董村的"三元”改良牛,每年纯利润可达3 000~5 000元,是秦川牛的3~6倍.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为了解决秦川牛养殖效益低,长年吃闲饭的问题,1987年董村请来全国著名养牛专家邱怀教授,进行实地考察指导;又在县畜牧站的领导下,建立了黄牛改良站,用丹麦红牛对秦川牛杂交进行改良,使秦川牛的后代变为奶、肉、役兼用牛.  相似文献   

4.
秦川牛是我国优良的地方黄牛品种,其肉用性能非常突出,具有诱人的发展潜力.本文就秦川牛肉用性能开发的前景、制约秦川牛肉用性能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秦川牛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研究西门塔尔牛、南德温牛对秦川牛的杂交改良效果.[方法]对秦川牛、南德温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南秦F1)、西门塔尔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西秦F1)共282头母牛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管围等6项体尺指标进行了测定.以体尺指标为基础材料,对比分析了它们的体重与体尺数据在不同月龄的表现特点;计算分析了它们的各项体尺指数;构建了1~2岁秦川牛各项体尺指标对体重的主成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西秦F1比南秦F1的杂交改良效果好,6~24月龄的秦川牛、南秦F1、西秦F1随着月龄的增加,胸围和体重快速增长,西秦F1的各项体尺指标总体上高于南秦F1与秦川牛,秦川牛与南秦F1差异不显著(P>0.05);从育肥指数上来看,24月龄的西秦F1比秦川牛平均高7.2%,差异显著(P<0.05),西秦F1比南秦F1高6.8%,差异显著(P<0.05),南秦F1与秦川牛差异不显著(P>0.05),西秦F1育肥效果优于南秦F1.[结论]对1~2岁秦川牛通过逐步回归得到了估测体重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6.
秦川牛作为中国地方良种黄牛之一,具有独特的遗传性能.本文从秦川牛的分子群体遗传特征及起源、进化、经济性状、分子遗传标记及相关功能基因多态性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了秦川牛分子育种的前景及目前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7.
谈秦川牛转型选育及杂交利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川牛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地方优良黄牛品种,秦川牛应该由役用方向向肉用方向转型。本文以眉县秦川牛良种选育示范基地为例,探讨了秦川牛转型的主要选育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强秦川牛的选育工作,积极鼓励社队和群众培育优良秦川牛,最近,我省又对已培育出的二至四岁优良秦川牛进行了奖励。这项工作是继1979年之后再一次在秦川牛产区中的十三个良种基地县进行的。这次报奖的优良秦川牛614头,其中特级  相似文献   

9.
秦川牛普查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秦川牛是我国著名的优良黄牛品种,为使秦川牛这一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我省从1997年开始,把秦川肉牛作为一个产业进行重点开发。秦川牛自1981年较大规模的普查之后,再没有进行大面积普查。为了摸清我省秦川牛资源现状,为今后秦川牛选育提高和产...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利木赞牛对固原地区秦川牛的改良效果,本试验对固原地区秦川牛及其利杂群体的育肥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6月龄组利杂牛的日增重、精料采食量高于固原秦川牛(P<0.05)。相同年龄下,利杂牛的体重、体高、十字部高、胸围、管围等指标大于固原秦川牛(P<0.05或P<0.01)。18月龄组利杂牛140 d精料采食量高于固原秦川牛(P<0.05)。  相似文献   

11.
秦川牛普查情况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秦川牛是我国五大良种黄牛之一,以种用和肉用性能好、遗传性稳定而享誉国内外。为了摸清秦川牛的发展现状,我们制定了发展规划、做大做强秦川牛的产业,我省从2003年10月份~2004年1月在全省开展了秦川牛普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1 发展特点从普查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农牧部门和广大农民把秦川牛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抓,秦川牛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特点是:1.1 秦川牛数量稳步增长截止2004年2月底,全省秦川牛存栏100.77万头,占全省黄牛存栏的45%,较2001年的92.46万头增长了9%。2003年秦川牛出栏35.40…  相似文献   

12.
三中全会以来,大力县秦川牛繁殖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繁殖配种技术队伍逐年壮大,为全县秦川牛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大力县是全省秦川牛基地县之一,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秦川牛数量一度减少,质量较兄弟县有所逊色,秦川牛基地县的光荣称号有点名不副  相似文献   

13.
秦川牛是我国优良的地方黄牛品种,其肉用性能非常突出,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本文就眉县秦川牛的发展前景、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秦川牛优质高效高产规模化示范园养殖技术,将秦川牛综合先进技术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成果,在示范园内组装使用,研究总结出一整套先进的饲养管理模式和办法,以提高秦川牛的经济效益,并在面上迅速推广,从而解决当前秦川牛养殖效益低下、品种退化、数量难以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秦川牛遗传多样性及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性.[方法]本研究对秦川牛起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主要针对商代至唐代的牛种的形态学变化,从古代牛种的角、头部、颈部、鬐甲部、胸深、背部和股部七个方面的形态学特征的演化过程角度对秦川牛的起源进行探索.[结果]发现,由商代晚期至唐代中期的约两千年中,古代牛种的体质外貌明显向适于役用的方向进化,两汉时期是古牛种的重要转折期,[结论]从南北朝到唐代牛种逐渐演化出与现代秦川牛极为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秦川牛是国之瑰宝,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扶风县委、县政府一直把秦川牛作为兴县富民的首选产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进行。目前,全县秦川牛存栏4.8万头,其中适繁母牛1.2万头。群众养殖秦川牛积极性空前高涨,养殖小区、养殖大户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黄牛改良工作在全国普遍展开。陕西省自1985年开始全面开展黄牛改良以来,主要采用了黑白花、丹麦红牛将秦川牛向乳用方向改良,还采用了兼用的西门塔尔或肉乳兼用短角牛将秦川牛向以肉用为主的肉乳兼用方向发展。目前,已获得了各种杂交后代。一些乳用改良牛已开始投入生产. 陕西省富平县位于渭北旱源,曾是秦川牛的良种产区之一,1987年该县引进丹麦红牛冷冻精液改良本县秦川牛,目前已获得各代改良牛3125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家畜改良站是陕西省畜牧业产业化建设的种源龙头单位.2002年3月的陕西省人民政府专题问题会议<纪要>指出:改良站的主要任务是对秦川牛提纯复壮、扩大种群、保护种质资源.<纪要>要求改良站到2010年,秦川牛种公牛存栏100头,母牛150头.年生产冷冻精液200万份,还要生产秦川肉牛胚胎、供应秦川肉牛良种.省政府对家畜改良站的高度重视是秦川牛种质资源保护、选育提高和开发利用工作的又一大契机.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适合于秦川牛的生活环境、提高秦川牛饲养管理水平,试验对不同季节秦川牛的体表温度、呼吸频率、采食行为、反刍行为、排泄行为及运动行为等生理参数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夏季秦川牛的体表温度升高,呼吸频率加快,采食行为中咀嚼速度加快,排泄行为中排尿次数增多;秋季秦川牛体表温度降低,呼吸频率变慢,采食行为中采食速度加快,反刍行为中每个食团咀嚼次数增多、咀嚼时间加长;冬季秦川牛体表温度降低,呼吸频率变慢,采食行为中采食速度变慢,但咀嚼时间加长、咀嚼次数增多。说明环境温度是影响秦川牛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肉牛产肉性能的重要方式,而杂交组合筛选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环节。[方法]本试验选择10-12月龄利杂牛(利木辛♂×秦川牛♀)、西杂牛(西门塔尔♂×秦川牛♀)、南杂牛(南德温♂×秦川牛♀)、秦川牛和秦杂牛(秦川牛♂×本地牛♀)5组共26头牛集中肥育12个月后屠宰,比较分析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生长速度和屠宰性能。[结果]表明,利杂牛和西杂牛全期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76Kg和0.78Kg,高于其它杂种牛和秦川牛但无显著差异(P0.05)。利杂牛育肥12个月后体高和体斜长显著高于西杂牛,腿臀围显著高于秦川牛(P0.05)。利杂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61.1%和44.4%,在5组肥育牛中最高。秦杂牛骨肉比显著低于利杂和南杂牛,南杂牛胴体产肉率显著低于秦川牛(P0.05)。5组杂种肉牛胴体产出的高档肉比例无显著差异,而利杂牛、西杂牛优质肉比例最高且显著高于秦杂牛。[结论]综合分析表明,利木辛为父本、秦川牛为母本的利杂牛产肉性能相对最好,可作为较优杂交组合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