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蒋嘉平  王解明  蒋渝明 《水产养殖》2003,24(4):21-21,18
我场从1999年起连续4年引进团头鲂“浦江一号”鱼苗共3 400万尾,4年均获高产和性状稳定的优良鱼种。使用以“浦江一号”为主的模式,经100天饲养,“浦江一号”冬片个体达80~150g/尾,亩产600~800kg。养殖专业户使用“浦江一号”饲养成鱼,生长速度超过原使用的团头鲂20%。现将其鱼种培育技术介绍如下。1 鱼池准备1.1 塘口面积2~10亩,水深达1.8m以下,塘埂坚固,不渗水,注排水方便,四周无建筑物或高大树  相似文献   

2.
团头鲂“浦江一号”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广等优良性状。我们选择团头鲂“浦江一号”鱼种,以其为主养品种,种植青饲料,降低饲料投入成本,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一、池塘条件 塘口面积一般8~30亩,水深1.8~2.5米,底泥厚度少于20厘米,池埂坚固,池底平整不渗水,四周无高大树木建筑物遮阳和挡风,注排水系统完善,连片池塘可建立循环流水养殖系统,每亩配套增氧机0.3~0.5千瓦。  相似文献   

3.
“浦江一号”团头鲂与普通团头鲂进行亲本繁殖及鱼苗培育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浦江一号”团头鲂相对产卵量为普通团头鲂的1.3倍,催产率、受精率、出苗率分别比普通团头鲂的高10.8%、5.2%、12.0%。经过一个月的培育,“浦江一号”团头鲂鱼苗平均成活率、平均体重分别比普通团头鲂高6.9%、20.9%。  相似文献   

4.
青鱼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鱼要求6龄以上,体重超过15千克,按雌雄比为1:1.5放养,亩放15~20千克的青鱼10尾左右。  相似文献   

5.
团头鲂“浦江1号”是由上海水产大学历时近16年的精心选育而获得的生长优势明显、遗传性状稳定的一个团头鲂良种,在同一养殖环境里团头鲂“浦江1号”生长速度比淤泥湖原种提高29%以上。该品种经过十几个省、市的养殖情况结果分析,生长优势相当突出,特别在东北及中西部地区,第二  相似文献   

6.
《科学养鱼》2005,(6):50-50
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近日揭晓,“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和推广应用”和“虾夷扇贝引种及规模化增养殖技术研究”两项渔业科技成果获得二等奖。“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和推广应用”是由上海水产大学教授李思发课题组,针对团头鲂因长期不注意保种和育种而造成的体形变长、肉质变薄等严重退化现象,经15年潜心研究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侯江宏 《内陆水产》2002,27(1):34-35
鱼苗鱼种培育是养殖的关键之一,是渔业生产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市养殖户在引进苗种、苗种培育过程中由于对疾病的预防措施不到位、病情诊断不准确、施药不当而造成巨大损失。本文介绍一下在鱼苗鱼种培育阶段疾病的诊断及其防治方法,供养殖户参考。1预防措施1.1清塘消毒在苗种投放前半个月应对鱼塘进行消毒。消毒方法:(1)生石灰:每667米2干池消毒50~75千克;带水消毒100~150千克。(2)漂白粉:每667米2干池消毒10~15千克;带水消毒20~30千克。1.2苗种消毒苗种下塘前(大规格鱼种)应对鱼种进…  相似文献   

8.
面积一般300~2000米^2,水深1.0~1.5米。放养鱼苗前土池须进行清塘处理,清塘在放养前7~10天进行,按每亩60~75千克生石灰注水溶化成石灰浆水,将其均匀泼洒全池,再将石灰浆水与泥浆搅均混合,以增强效果.次日注入新水,7~10天后即可放养。用生石灰、漂白粉交替清塘(每亩用生石灰75千克,漂白粉6~7千克)比单独使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团头鲂池塘主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名镇 《科学养鱼》2006,(12):20-21
福建省建瓯市渔政管理站在市鱼种场3.6亩池塘开展了“团头鲂池塘主养技术试验”,取得了亩产鲜鱼622.44千克,其中团头鲂单产460.83千克、成活率达93%的好成绩。根据实践经验,现将亩产600~800千克的团头鲂成鱼池塘主养技术要点简述如下。一、放养前的准备工作1.池塘选择宜选开阔  相似文献   

10.
团头鲂“浦江1号”一个RAPD标记的SCAR转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邹曙明 《水产学报》2005,29(3):296-299
从100个10bp寡核苷酸引物的扩增带中,筛选出了3个RAPD特异扩增带,即团头鲂“浦江1号”群体所具有的S37^277bp、S11^2660bp带,以及对照群体所具有的S28^946bp带。该3条RAPD特异扩增带经回收、克隆和测序,并根据部分序列信息分别设计了3对各20bp的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用3对引物分别在“浦江1号”群体和对照群体中进行PCR扩增,分别产生了Sc-1(248bp)、Sc-2(540bp,460bp)和Sc-3(320bp)4个SCAR扩增带。其中,Sc-2(540bp,460bp)和Sc-3(320bp)3个SCAR扩增带在“浦江1号”和对照群体中均呈阳性,不能有效地区分这2个群体;而Sc-1产生的248bp带仅在“浦江1号”群体中出现,对照群体中未出现此扩增带。采用大样本对该Sc-1标记(248bp)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在团头鲂“浦江1号”良种群体的分布频率高达91.1%(82/90)以上,而在淤泥湖原种群体中的分布频率为14.3%(8/56),Sc-1标记在良种群体中的高频率,可作为检测团头鲂“浦江1号”良种的一个重要的分子遗传特征指标;另外,该Sc-1标记在团头鲂“浦江1号”群体中的高出现频率,也说明了在长期(16年)和高强度(0.03%~0.04%选择率)的选育过程中,团头鲂“浦江1号”已大大提高了某些优良性状基因的等位基因频率。  相似文献   

11.
一、选择优质亲鱼,强化产前培育 在人繁前一年冬季来临之际,从淮河流域中捕获二龄野生翘嘴鲐鱼,将那些体型标准、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重1~1.5千克、年龄适中的个体选作亲鱼。  相似文献   

12.
团头鲂浦江1号是经16年六代选育而获得的遗传性状稳定的团头鲂良种。养殖生产中我们发现由于团头鲂浦江1号生长优势明显(生长速度比原种提高29%左右),放养夏花6000尾/亩,年底冬片鱼种平均规  相似文献   

13.
2000年我们在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的西朱里渔场1 734米2的池塘中,进行了配合饲料培育乌鳢鱼种试验,经过159天的精心养殖,共产乌鳢鱼种2 636.5千克,平均规格0.22千克,最大规格0.45千克,获产值52 730元,获纯利34 021.3元;平均每667米2产鱼种1 012.5千克,获纯利13 065.0元;投入产出比1∶2.82。2000年12月15日通过了临沂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鉴定。现将试验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 条件与方法1.1 池塘条件本试验使用的池塘,面积1 734米2,池深2.0米,为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池塘,水源为机井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相似文献   

14.
大规格翘嘴红鲌鱼种培育及成鱼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站承担了“大规格翘嘴红鲌(图见彩中插2)鱼种培育及养成技术的推广”项日,现总结如下:一、鱼种培育 1.池塘准备(1)面积:3~10亩,池底较为平坦,长方形、便于拉网,注排水方便,水深要保持在1.5米以上。(2)鱼塘清整:修整池埂,清除杂草后用生石灰清塘。一是干池清塘,每亩用量为50~60千克;  相似文献   

15.
2011年3月5日,从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引进60千克"太湖一号"青虾F1代进行育苗,至8月中旬,共育出虾苗366千克。现将育苗技术总结如下。1.池塘选择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保水性好的池塘,面积以10亩左右为宜,池深1.5米,水深1.2米,池埂坡度1∶(2.5~3),池底平坦,向出水口一端倾斜,淤泥厚度不超过15厘米。  相似文献   

16.
团头鲂“浦江1号”是1986年以来由上海海洋大学引进湖北省淤泥湖团头鲂原种,采用群体选育方法,精心选育而成的水产养殖优良品种。经10多年人工定向选育,其遗传性状稳定、纯度高,具有生长快、体型好、适应性广和抗病能力强等优良性状。国家级江苏涓湖团头鲂良种场经多年在漏湖水域网围内开展团头鲂“浦江1号”商品鱼健康高效养殖技术试验,  相似文献   

17.
范圣楚 《内陆水产》2003,28(1):13-13
1材料和方法1.1池塘条件试验池2口,Ⅰ号池养殖面积500米2,池深1.2米;Ⅱ号池面积1000米2,池深1.4米。光照较好,淤泥深20~40厘米,池埂泥质。1.2水质情况池水以天然水为主,亦可从邻近池塘调剂少量池水,养虾池水深保持在0.8~1.2米。放虾前用生石灰75千克/667米2消毒灭菌,在养殖阶段每月每池分别投放20千克与40千克生石灰预防虾病,池水pH值控制在7.8~8.0。1.3虾苗投放虾苗引自广东,投放时间为2002年6月8日上午8时许,其中Ⅰ号池放入1.74万尾,Ⅱ号池放虾3.48万尾,规格均为0.6~0.8厘米/尾。其方法是在确定池水安全的前题下,先将包装虾苗的氧气…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松江水产良种场作为国家级水产良种场,主要进行团头鲂“浦江1号”的选育及繁殖。几年来共选育了团头鲂“浦江1号”亲本9000组,为全国15个省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养殖户提供了5000多万尾的优质团头鲂苗种,为社会增加效益近亿元,并且由于养殖了优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我们承担县科技局下达《团头鲂"浦江一号"引进养殖技术》课题项目,从上海松江鱼种场引进团头鲂"浦江一号"新品种乌仔鱼苗5万尾,投入池塘培育出塘夏花4.36万尾,成活率达87.2%。池塘春片培育,平均亩投放夏花6000尾,出塘5474尾,成活率达91.2%。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当阳市实用技术研究所经数年探索,成功地完成了“五组五步纯壮优化高产培育蚯蚓技术”研究。该技术以垃圾、菌基废料为营养基料,可使每立方米小池每日获取1~2千克、月产35千克以上的北星二号商品蚓。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一、近亲纯化:将耐高温品种北星二号蚯蚓种分别投入A、B、C、D四组纯化饲养缸的“原种缸”内,让其产卵。当发现紧靠表土下有大量卵粒时, 即用筛分法分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