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波文比系统研究了巨菌草生育盛期的蒸散发(ET)动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波文比趋于-1时的不同异常值判定范围显著影响潜热和显热通量,使用预测均值匹配和随机森林两种方法对异常值进行插补均可得到有效的完整序列.净辐射、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11.35、81.55、32.28和-2.72 W·m-2.ET日均值为-0.12~5.31 mm,平均值为2.88 mm.ET小时动态均为单峰变化过程,晴天和阴天条件下的峰值分别为0.6和0.3 mm.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得到的巨菌草ET气象影响因素可以解释95%的变化.巨菌草生育盛期的作物系数为1.67,解释率为87%.  相似文献   

2.
3种土壤下巨菌草对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四川盆地3种典型土壤(冲积土、紫色土和黄壤)不同浓度镉(Cd)处理(0、20、50、100 mg·kg~(-1))对巨菌草植株生长的影响以及对抗氧化酶、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壤条件下,20 mg·kg~(-1)的Cd处理浓度对巨菌草的生长未造成显著影响,而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巨菌草的生长受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巨菌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各部分生物量的降幅表现为黄壤紫色土冲积土。巨菌草地上部与地下部植株Cd含量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表现为黄壤紫色土冲积土。巨菌草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随着Cd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而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则表现出上升趋势。总体来看,巨菌草对Cd污染具有一定的忍耐力和富集吸收作用,3种土壤类型中巨菌草对Cd的生理响应有所差异,但与其他2种土壤相比,冲积土中生长的巨菌草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幅度和MDA含量都比较低,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相对较高,表现出较强的耐Cd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盆栽巨菌草(Pennisetum sp.)实验,研究了不同土壤镉(Cd)浓度(T0:空白;T1:5 mg·kg~(-1);T2:10 mg·kg~(-1);T3:15 mg·kg~(-1))条件下,接种两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和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后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巨菌草生物量、巨菌草Cd积累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与不施加菌剂(CK)相比,接种AMF显著降低了土壤中Cd的生物可利用性,在5、10、15 mg·kg~(-1)处理下,接种Fm和Ri后可交换态Cd分别降低了18.65%、20.51%、6.53%和12.54%、16.64%、6.66%;在10、15 mg·kg~(-1)处理下,接种Fm和Ri,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0.98%、36.94%和36.54%、43.88%,地下部分生物量增加了14.31%、21.79%和25.78%、12.83%。接种AMF显著提高了巨菌草对Cd的吸收能力,其中在5 mg·kg~(-1)处理下接种Ri,巨菌草的重金属富集系数(BCF)最高,达到0.77,由于植物地上、地下部分Cd的含量均增加,巨菌草的Cd转移系数(TF)并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4.
针对黄河流域不同类型的生态脆弱问题,在黄河上、中、下游的洪积扇区、沙漠区、砒砂岩区、河滩地水土流失区、盐碱地开展菌草生态治理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高寒地区菌草生态治理后,植被恢复快.巨菌草生长92 d,鲜草产量达到178.05 t·hm~(-2),鲜根重31.35 t·hm~(-2);洪积扇扇缘鲜草产量达到162.45 t·hm~(-2),鲜根重26.85 t·hm~(-2),洪积扇区域地表水的流失量比对照(CK)下降97.45%;流动沙地菌草生态治理后,巨菌草生长55 d,即可有效重建沙地植被,其根系形成网络状,防风阻沙固沙效果显著.巨菌草作为饲用作物栽培,鲜草产量达183.45 t·hm~(-2).砒砂岩菌草生态治理后,绿洲1号、巨菌草成苗率分别为98.8%、93.5%,显著高于沙棘、杨柳、杨树.巨菌草植被恢复效果最好,鲜草产量达到62.25 t·hm~(-2),鲜根重13.05 t·hm~(-2),有效减缓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沟头发育.黄土高原黄土阶地区河滩地水土流失菌草生态治理后,绿洲1号种植2 a后,越冬成活率达到98%,株高616.73 cm,平均分蘖44.35个,鲜草产量173.1 t·hm~(-2),能发挥长效的保水固土作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菌草改良盐碱地效果明显,pH降低,有机质、全氮、全磷、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含量升高,河滩地菌草植被恢复效果好,菌草生长121 d,收割2茬,鲜草产量达269.25 t·hm~(-2).系列研究成果表明,在黄河沿岸建设菌草生态屏障技术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5.
稻秆炭与巨菌草联合对铜镉污染土壤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小区试验施加不同用量(0、5000、10000、15000、20000 kg·hm^-2)的稻秆生物炭(稻秆炭),探究施用稻秆炭对巨菌草修复铜镉复合(Cu-Cd)污染土壤的影响,并评价稻秆炭与巨菌草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潜力和优势。结果表明,稻秆炭施用可明显提高巨菌草在Cu-Cd污染土壤中的成活率,提高其地上生物量;稻秆炭的施用降低了土壤有效态Cu、Cd和全量Cd含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巨菌草对Cu的富集,但同时促进了巨菌草对Cd的富集,于5000 kg·hm^-2处理下增幅最大,其根、茎、叶的Cd吸收量分别增加60.75%、230.31%和83.34%;稻秆炭施用显著增加了巨菌草地上部重金属绝对富集量,Cu最高达3741.04 g·hm^-2(用量为10000 kg·hm^-2),Cd最高达167.81 g·hm^-2(用量为5000 kg·hm^-2);各处理的修复边际效率显示,5000 kg·hm^-2稻秆炭施用量更经济、有效。研究表明,稻秆炭施用提升了巨菌草地上部对Cu、Cd的富集水平,其联合修复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6.
滴灌大豆不同灌水量的产量与水分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09年在黑龙江省西南部的杜蒙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了不同灌水量处理的大豆滴灌试验.结果表明,滴灌大豆生育期耗水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日耗水强度在结荚期达到最大,且各处理这一时期的日耗水量分别为4.3、4.8、5.1、5.4、2.3 mm·d-1;通过分析计算得出,大豆滴灌与不灌相比可使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在超过某一值后,土壤水分含量的提高并不明显;根据不同水分处理对大豆的产量和生长状态的影响,确定滴灌大豆适宜的灌水量为1090 m3·hm-2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巨菌草在广东作为能源草的应用前景,在阳山县境内山区试验种植巨菌草.结果表明:巨菌草热值达18.88MJ/kg,挥发分、固定碳和灰分含量分别为78.12%、18.74和3.14%,C、H、N、S和Cl含量分别为44.74%、5.03%、1.84%、0.14%和0.16%,灰成分中K20达42.33%,变形温度、软化温度、半球温度和流动温度分别为940℃、950℃、970℃和1050℃,鲜草产量达21.39kg/m2,经过16天自然晾晒,水分含量降至39%.巨菌草适宜作为能源草在广东推广应用,但灰熔点较低,且未破碎巨菌草难以晾晒干燥.  相似文献   

8.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是量化农业高效用水重要指标,作物蒸散发(ET)是表征WUE重要参量,研究作物ET及WUE对实现高效灌溉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非监督分类(ISODATA)和光谱耦合技术(SMT),结合光学遥感提取2007~2016年北京市大兴区种植结构,基于RS-ET算法计算以乡镇为最小单元的冬小麦和夏玉米蒸散发,分析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遥感提取面积与统计结果R2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812、0.743和18.6%、1%;2007~2016年冬小麦和夏玉米平均ET均表现为北部小、南部和西南部高,冬小麦ET波动范围为334.18~435.61 mm,多年平均ET为392.66 mm,冬小麦ET值呈下降趋势,夏玉米ET波动范围为307.84~313.06 mm,多年平均ET为309.59 mm,夏玉米ET整体呈上升趋势;大兴区各乡镇冬小麦多年平均WUEET为1.41 kg·m-3,夏玉米平均WUEET为1.90 kg·m-3。研究可为区域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评价及灌溉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种植菌草对沙质荒漠化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良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沙质荒漠化土地,探讨了种植巨菌草和绿洲1号2种菌草对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种植菌草的沙质荒漠地(CK)相比,种植巨菌草和绿洲1号均可显著提高沙质荒漠化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含量,增幅分别为93.15%、30.91%、51.12%、75.38%、8.11%和245.21%、36.97%、23.97%、73.38%、10.81%;种植巨菌草和绿洲1号均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绿洲1号除外)、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幅分别为25.00%、39.18%、508.69%、718.18%和13.46%、2.24%、43.14%、109.09%,巨菌草的种植效果显著优于绿洲1号;种植巨菌草和绿洲1号均可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微生物总数,增幅分别为2 715.75%、20.66%、94.24%、2 139.08%和2 054.72%、57.02%、66.51%、1 616.92%,总体以种植巨菌草微生物数量增加最多;种植巨菌草和绿洲1号后,细菌所占微生物总数比例分别提高25.76%和25.50%,而真菌、放线菌所占比例分别降低了94.62%、91.12%和91.39%、90.38%。综上,种植菌草对土壤起到了一定的改良作用,其中巨菌草改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中微量元素肥料在巨菌草及其他牧草中的推广应用,以巨菌草为供试品种,采用盆栽的方式,设计5个梯度的中微量元素施肥水平,通过测定巨菌草株高、叶茎比、产量和营养品质等指标,确定最佳的中微量元素施肥量.结果表明:当施肥条件为C3处理(450 g·盆-1)时,与对照组相比,施加中微量元素肥能显著提高巨菌草株高、叶茎比、产量...  相似文献   

11.
梁世君  许立宏  曹玉成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9):140-142,154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粒径与CMC掺量制备的生态混凝土对富营养化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整个试验周期内,A组(5~10mm粒径碎石骨料与0.05%掺量CMC)、B组(10~20mm粒径碎石骨料与0.1%掺量CMC)和C组(20~40mm粒径碎石骨料与0.15%掺量CMC)TP表面去除负荷分别为0.919g·m-3·d-1、0.722g·m-3·d-1和0.600g·m-3·d-1;TN表面去除负荷分别为5.756g·m-3·d-1、5.912g·m-3·d-1和5.949g·m-3·d-1;COD表面去除负荷分别为52.726g·m-3·d-1、53.710g·m-3·d-1和53.704g·m-3·d-1.说明生态混凝土净化污水的能力受粒径与CMC掺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蓝晶晶  冯庆刚  邵光成  俞双恩  陈立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199-11201,11204
[目的]确定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各生育阶段合理灌排的水位调控指标。[方法]以农田水位作为冬小麦田间灌排调控指标,以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为手段,利用灰色关联投影评价模型,优选出冬小麦各生育阶段合理的农田水位。控水分4个时期,每个时期3个处理,共设12个处理,每个时期1个对照。返青-分蘖期,处理1、2、3分别为50 mm(1 d)(5 d-200 mm)(田面淹水50 mm,淹水历时为1 d,淹水结束后,水位在5 d内逐渐降至地下水位200 mm,以下依次类推)、-100 mm(5 d)(5 d-400 mm)、-100 mm(5 d)(5 d-600 mm),对照CK为﹤-600 mm;拔节孕穗期,处理4、5、6分别为100 mm(1 d)(5 d-400 mm)、-200 mm(3 d)(5 d-600 mm)、-200mm(3 d)(5 d-800 mm),对照CK为﹤-800 mm;抽穗开花期,处理7、8、9分别为100 mm(1 d)(5 d-400 mm)、-200 mm(3 d)(5 d-600 mm)、-200 mm(3 d)(5 d-800 mm),对照CK为﹤-800 mm;乳熟期,处理10、11、12分别为100 mm(1 d)(5 d-400 mm)、-200 mm(3 d)(5 d-600 mm)、-200 mm(3 d)(5 d-800 mm),对照CK为﹤-800 mm。[结果]按照灰色关联投影值对各处理进行分生育期排序为:分蘖期,处理1>处理2>处理3;拔节孕穗期,处理4>处理6>处理5;抽穗开花期,处理7>处理8>处理9;乳熟期,处理10>处理11>处理12。[结论]冬小麦各生育阶段最优水位选择为:分蘖期,50 mm(1 d)(5 d-200 mm);拔节孕穗期,100 mm(1 d)(5 d-200mm);抽穗开花期,100 mm(1 d)(5 d-400 mm);乳熟期,100 mm(1 d)(5 d-400 mm)。  相似文献   

13.
对卡麦角林诱导犬发情的剂量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5.0 μg·kg-1·d-1和10.0 μg·kg-1·d-1剂量组的诱导发情率分别为66.67%、66.67%和83.33%,三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0.5 μg·kg-1 ·d-1和对照组(两组均无母犬发情).10.0 μg·kg-1·d-1组平均处理时间为14 d左右,显著短于2.5 μg·kg-1·d-1和5.0 μg·kg-·d-1组的处理时间(平均长达约30 d),且10.0 μg·kg-1·d-1组发情集中度明显高于2.5 μg·kg-1·d-1和5.0 μg· kg-1·d-1组.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莱竹、芦竹、巨菌草、象草、稗草等5种菌草苗期的抗盐能力,分别以0(CK)、50、100、150、200、250 mmol.L-1NaCl处理模拟盐胁迫,测定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及恢复试验后植株的死亡率,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以上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升高,5种菌草植株的死亡率、细胞膜透性呈升高的趋势;稗草、巨菌草、象草的SOD、POD、CAT活性,可溶性糖、MDA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莱竹、芦竹的SOD、POD、CAT活性,MDA含量呈升高的趋势;稗草、莱竹、象草、巨菌草、芦竹的半致死NaCl胁迫浓度分别为132.6、129.8、105.9、114.9、164.1 mmol.L-1,其生理指标平均隶属函数值分别为0.58、0.43、0.94、0.06、0.02,5种菌草抗盐能力的强弱为:芦竹>稗草>莱竹>巨菌草>象草.  相似文献   

15.
《饲料博览》2014,(4):13-13
柴胡提取物(RBE)可以减轻高温环境下产生的负面作用。试验旨在研究RBE对处在热应激条件的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和瘤胃发酵的影响。4头荷斯坦奶牛(产奶75±15 d;产奶量37.5±1.8 kg·d-1和1.7±0.4奇偶检验)被随机分为4组(n=10),分别在基础饲粮(精料和粗饲料)添加RBE 0、0.25、0.5和1.0 g·kg-1。奶牛饲喂在一个带状的牛舍中,并单独饲喂。试验选在炎热的夏天,持续10周。试验过程中,在6:00、14:00和22:00给予不同的平均环境温度和温度-湿度指数(THI),分别为27.5±1.5,29.8±1.9和28.1±1.7℃;78.2±2.7,79.8±3.3和78.3±3.4;添加RBE 0.25、0.50和1.0 g·kg-1处理组的平均呼吸率(RR)分别为65.6、60.3和67.4次·min-1,与对照组相比(71.4次·min-1)差异极显著(P0.01);处理组的平均直肠温度(RT)分别为39.1、39.0和39.1与39.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添加RBE可以显著增加干物质采食量(处理组DMI,22.8、21.6和22.1 kg·d-1,对照组为20.9 kg·d-1,P0.05),极显著增加产奶量(处理组为34.2、33.4和32.4 kg·d-1,对照组为31.6 kg·d-1,P0.01)。各处理奶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相似,与对照组相比,随着RBE水平的增加,乳蛋白含量也不断增加(分别为0.97、0.95和0.92 kg·d-1),与对照组相比(0.89 kg·d-1)差异极显著(P0.01)。乳脂含量也随着RBE的增加而增加(处理组为1.13、1.12和1.09 kg·d-1),与对照组相比(1.02 kg·d-1)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组的饲料表观消化率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添加RBE 0.25或0.5 g·kg-1可以减轻热应激对泌乳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巨菌草是可用于食(药)用菌栽培业、水保业、畜牧业、新能源业、轻工艺业等多方面利用的综合效益极高的菌草之一,对川西横断山区退化生态脆弱区民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甘孜州大渡河流域干旱河谷区种植巨菌草后受水分胁迫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巨菌草盆栽试验,探究其植株形态(株高、叶宽、叶长)随水分条件的变...  相似文献   

17.
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由此引起的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是当今重要的环境问题.采用遮光密闭箱和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氮肥施用对小麦地N2O 释放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季节里,高氮、中氮以及不施氮处理N2O 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2.71、2.42、1.97 gN·hm-2·d-1;尿素、硫酸铵、硝酸钾3种氮肥品种处理下,平均N2O 排放通量分别为2.42、2.14、3.13 gN·hm-2·d-1.小麦生长季节里,高氮、中氮以及不施氮处理平均反硝化速率分别为4.91、4.50、1.67 gN·hm-2·d-1;尿素、硫酸铵、硝酸钾3 种氮肥品种处理下,平均反硝化速率分别为4.50、3.68、5.29 gN·hm-2·d-1.氮肥施用明显促进了土壤-植物系统中N2O排放通量和反硝化作用,氮肥施用量水平和N2O排放通量、反硝化作用呈正相关.硝酸钾对N2O 排放通量和反硝化作用贡献最大,硫酸铵最小.研究还表明,小麦地N2O释放和反硝化作用与季节有一定相关性,温度较高季节排放量及反硝化作用明显,反之则较弱.  相似文献   

18.
磷灰石和石灰联合巨菌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改良修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磷灰石(0.6%和1.2%)和石灰(0.2%和0.4%)对Cu/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石灰和磷灰石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溶液和土壤pH,且均表现为0.4%石灰>0.2%石灰>1.2%磷灰石>0.6%磷灰石>对照;同时,土壤溶液和土壤有效态Cu/Cd含量随着磷灰石和石灰的添加而显著降低,且降幅均表现为随材料剂量增加而增加。石灰和磷灰石的添加显著增加了巨菌草的生物量,降低了巨菌草对重金属的吸收,其中0.4%石灰处理巨菌草生物量最高,地上和根生物量分别为:61.45 g和10.31 g。与石灰相比,磷灰石在维持较低活性Cu/Cd的能力方面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但是高剂量的石灰更能有效地通过巨菌草转移土壤中的重金属。  相似文献   

19.
利用遥感蒸散发资料和半分布式水文模型,解决传统集总式水文模型在大尺度流域无实测蒸散发资料和下垫面不均匀条件洪水模拟精度不高问题。以三江平原七星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根据参证站(宝清站)实测蒸发数据对七星河流域遥感蒸散发数据作同化处理,将同化后遥感蒸散发数据输入半分布式水文模型中作洪水模拟。结果表明,遥感蒸散发数据可为无地面蒸发测站地区提供有效蒸散发数据,半分布式水文模型分析七星河流域下垫面不均匀特征,可满足洪水预报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开发食用菌新型栽培基质,引进巨菌草为栽培基质开展秀珍菇的配方评筛,通过对10个试验配方进行菌丝生长情况、生物学效率及经济效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配方3(棉籽壳25%、陈化木屑50%、麸皮15%、巨菌草10%)、配方4(棉籽壳25%、陈化木屑45%、麸皮15%、巨菌草15%)单产最高,分别为435.33g·袋~(-1)、434.67·袋~(-1),与对照配方(棉籽壳20%、陈化木屑65%、麸皮15%)无显著性差异;配方3、4的走菌时间比对照缩短了8d和14d。因此,利用10%~15%巨菌草粉替代杂木屑比较适宜秀珍菇的代料栽培,可作为一种可利用资源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