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三叶木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药用植物生态、扦插栽培、植物化学、微量元素和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等方面对三叶木通国内研究进展做出综述,并对其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鼓槌石斛为试验材料,采用仿野生活立木栽培、原木立体栽培、盆栽种植等三个不同栽培处理,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鼓槌石斛成活、生长、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3个栽培模式中原木立体栽培下生长6个月后与12个月后的成活率、株高、茎粗都是最高的;生长1年后对3个种植模式下的鼓槌石斛的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发现,每天食用鼓槌石斛不会造成微量元素缺乏或者中毒现象;通过测定鼓槌石斛重金属含量数据显示,其重金属含量皆符合相关标准限量,且原木立体栽培处理下鼓槌石斛重金属含量显著低于其余2种种植模式。通过综合考量,本试验认为原木立体栽植鼓槌石斛最有利于鼓槌石斛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鼓槌石斛为试验材料,采用仿野生活立木栽培、原木立体栽培、盆栽种植等3个不同栽培处理,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鼓槌石斛成活、生长、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3个栽培模式中原木立体栽培下生长6个月后与12个月后的成活率、株高、茎粗都是最高的;生长1a后对3个种植模式下的鼓槌石斛的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发现,每天食用鼓槌石斛12g干品不会造成微量元素缺乏或者中毒现象;通过测定鼓槌石斛重金属含量数据显示,其重金属含量皆符合相关标准限量,且原木立体栽培处理下鼓槌石斛重金属含量显著低于其它2种种植模式。通过综合考量,认为原木立体栽植鼓槌石斛最有利于鼓槌石斛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有效、准确、科学的野生沉香鉴别技术,为沉香的鉴定和品质评价体系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显色反应、薄层色谱分析(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对10批次野生沉香进行鉴别。【结果】10批次野生沉香的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整体较高,明显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10.0%;野生沉香的显色反应除呈现人工沉香的樱红色或浅樱红外,还出现紫堇色、浅红色和浅紫色在内的多样性显色,可辅助鉴别野生沉香;薄层色谱操作简单,节省材料,且野生沉香样品在薄层鉴别中呈现清晰的荧光斑点和较好的分离效果,对于大部分野生沉香样品可通过薄层色谱进行基础鉴别;通过相似度评价、峰面积比较,建立10批次野生沉香的HPLC指纹图谱,并确定9个野生沉香共有特征峰,确定野生和人工沉香HPLC特征指纹图谱的差异性。【结论】基于各方法的优势及精准程度,本文提出在显微鉴别的基础上,通过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显色反应、薄层色谱分析和HPLC的指纹图谱及特征峰鉴别野生沉香,可为沉香品质评价体系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金线莲组培生根苗为材料,研究泥炭土、珍珠岩、腐殖土和园土4种栽培基质对其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炭土基质最适宜金线莲生长,其30 d移栽成活率为90.33%,60 d平均株高6.34 cm,每株鲜重2.56 g。  相似文献   

6.
对4个福建主栽金线莲品种(FJ1号、FJ2号、FJ3号和TW1号)270 d栽培期植株的氨基酸和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金线莲氨基酸、多糖含量有差异,氨基酸总量大小排序为TW1FJ2FJ1FJ3,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TW1号,最低的是FJ3号;多糖含量较高的是FJ2号、FJ3号、TW1号。因此,从氨基酸和多糖含量来看,较为优秀的金线莲品种是TW1号和FJ2号。  相似文献   

7.
为了获得金线莲(Anoectochilus formosanus)合理采收时间,研究了不同生长时间对金线莲品质的影响。对不同生长时间的种植金线莲有效成分进行分析,以确定不同栽培时间间的差异,为金线莲最佳采收时间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除了多糖外,大棚下栽培4个月的金线莲茎的总黄酮、生物碱、总酚、鞣质和抗氧化性分别比7个月的提高9.41%、14.35%、19.94%、5.79%和0.19%。大棚下栽培4个月的金线莲叶的总黄酮、生物碱、总酚、鞣质和抗氧化性分别比7个月的提高3.15%、10.64%、14.49%、6.99%和0.26%。生长4个月采收最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玫瑰根系生理生化代谢的年变化动态,以玫瑰新根为试材,测定了玫瑰根系的可溶性糖、淀粉、游离氨基酸、蛋白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6个生理生化指标值。结果表明:玫瑰根系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在春季形成了1次吸收高峰后总体呈下降趋势,生长后期则随其生长而缓慢积累;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着地上部分的快速生长而增加,春、夏季其含量形成了3次高峰值,秋季随着温度的下降而急剧上升,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SOD和POD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春、夏季其含量形成了3次高峰值,秋季随着地上部分的生长停止而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春、夏季节野生玫瑰根系中的淀粉、游离氨基酸、蛋白质含量和SOD、POD活性均明显高于栽培玫瑰,但秋季随着生长的停止,栽培玫瑰高于野生玫瑰;野生玫瑰的可溶性糖含量一直高于栽培玫瑰。不同时期碳、氮物质含量和SOD、POD活性的不同也影响着野生玫瑰与栽培玫瑰的抗性及进入休眠期的早晚。  相似文献   

9.
对野生及露地栽培生境中生长的红长春花和白长春花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长春花各部位中总黄酮含量从高到低为果(含种子)、叶片、花、茎、根;2)野生白长春花体内总黄酮含量低于栽培白长春花;3)野生红长春花体内总黄酮含量与露地栽培红长春花的含量相接近;4)红长春花体内总黄酮含量高于白长春花;5)两种长春花在茎和叶片在不同高度上的总黄酮含量有所差异。长春花体内黄酮物质的这种分布特点将为下一步园林花卉的引种驯化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华南人工林乔木树种叶片氮、磷、硫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南亚热带人工林植物叶片氮(N)、磷(P)、硫(S)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近源类群、不同生长阶段间的差异,在佛山市云勇林场人工改造恢复形成的3~11 a生的针阔混交林和桉树林中,选择21个优势造林树种,测量了叶片N、P、S含量并计算了N:P,分析了这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生长阶段共有种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结果显示:21个树种叶片平均N、P、S含量分别为16.71±0.79,1.07±0.05,1.56±0.09 mg/g,N:P为16.51±0.76,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树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叶片N、P、S含量相互之间显著正相关。近源类群(木兰科、樟科)植物对氮的吸收有较大差异,对磷和硫的吸收差异不大。 不同生长阶段的6个共有树种的N、P、S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生长的变化因物种而异,整体上N:P随生长无明显变化趋势。本研究说明南亚热带人工林的施肥抚育管理要考虑养分利用的种间差异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