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实验研究了3种重金属离子对菲律宾蛤仔消化盲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重金属离子浓度梯度作用下SOD、CAT活力呈现显著变化,低浓度处理组重金属影响下消化盲囊SOD、CAT活力明显激活,而高浓度处理组SOD、CAT活力呈现先激活然后下降的趋势。通过研究发现消化盲囊SOD、CAT 2种抗氧化酶呈现一定峰值变...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镉(Cd)、铜(Cu)2种重金属单一暴露下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肝胰腺和鳃组织内的重金属富集特征和抗氧化酶活力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蛤仔肝胰腺与鳃对Cd、Cu的富集量随重金属浓度与暴靠时间的增加而增火,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与时间效应;菲律宾蛤仔对Cd的富集能力高于Cu,H.肝胰腺中审盖属的蓄积量高于鳃;蛤仔肝胰腺和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廿肽过氧化物酶((;Px)和谷胱竹肽硫转移酶(CST)活力在暴露的某些时段被显著诱导(P〈0.05),似随暴露时问延长或重金属浓度增加,SODf11GST活力则被显著抑制(P〈O.05),而CPx活力随暴露时问延K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菲律宾蛤仔肝胰腺和鳃2种组织中SOD和GST的活性变化可作为海洋Cu^2+Cd^2+钙染的牛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四溴联苯醚对菲律宾蛤仔组织解毒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样本壳高(2.76±0.18)cm,壳长(4.11±0.22)cm;四溴联苯醚(BDE-47)梯度设置为0.25、6.25μg/L,以海水组为对照,取样测定时间为0、1、3、6、10、15和21 d。结果表明:BDE-47对菲律宾蛤仔鳃丝和消化盲囊AhR、CYP4、GST-pi和Pgp mRNA表达影响显著(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在实验时间内,各处理组鳃丝和消化盲囊AhR基因表达呈峰值变化,分别于第6天、第1天时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组织CYP4和GST-pi基因表达均呈峰值变化,分别于第3天、第1天达到最小值和最大值,其中消化盲囊CYP4基因表达在3 d后保持稳定,且被显著抑制,而组织GST-pi基因表达则在6d后趋于稳定,0.25、6.25μg/L处理组表现为高于和低于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鳃Pgp基因表达在实验时间内呈峰值变化,分别于第1天、第10天达到最大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而0.25、6.25μg/L处理组消化盲囊Pgp基因表达在21d内分别呈逐渐升高和峰值变化,6 d后表现为被诱导和抑制。由此可见,菲律宾蛤仔在BDE-47胁迫下组织解毒代谢基因表达均被显著诱导或抑制,其中GST-pi基因在低浓度处理组被诱导,高浓度组被抑制,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效应性,可作为BDE-47污染评价的生物效应指标。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4种质量浓度(0.5μg/L、1μg/L、10μg/L、50μg/L)PCB1254暴露下,栉孔扇贝(Chlamys ferrari)消化盲囊和鳃丝7-乙氧基-3-异吩唑酮-脱乙基酶(EROD)、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力的变化。于实验开始后0、0.5d、1d、3d、6d、9d、15d、21d、30d取样测定,结果显示,除鳃丝EROD活力在低质量浓度(0.5μg/L和1.0μg/L)随时间变化不明显(P〉0.05)外,其他各处理组PCB1254对栉孔扇贝消化盲囊和鳃丝的EROD都具有明显的激活作用,而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低浓度(0.5μg/L、1.0μg/L)处理下,消化盲囊和鳃丝的GST活力都呈现激活的趋势,而高浓度(10μg/L、50μg/L)下,GST活力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鳃丝GST活力变化幅度较为明显。结果表明,EROD和GST活力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PCBs对栉孔扇贝影响的规律性,是合适的毒理学指标,栉孔扇贝是比较好的评价多氯联苯污染的指示生物,本研究也对栉孔扇贝对多氯联苯的生物转化机制作了初步的探讨。[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342-346]  相似文献   

5.
石油暴露对栉孔扇贝免疫酶活性及血细胞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室条件下设置海水石油烃质量浓度分别为0.05 mg/L,0.30 mg/L,0.50 mg/L和1.00 mg/L,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实验对象,实验时间为30 d,分别在0,0.5 d,3 d,6 d,10 d,15 d,21 d和30 d取样,测定其消化盲囊、鳃丝和血淋巴部分免疫酶活性和细胞稳定性指标。结果显示,低浓度0.05 mg/L处理组,各指标变化不显著(P0.05),0.30 mg/L和0.50 mg/L处理组中,消化盲囊和鳃丝的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在实验期间显著升高(P0.05);在高浓度1.00 mg/L处理组,消化盲囊和鳃丝的ALP、SOD和GPx活力在实验中后期接近或者低于对照组的水平,其中鳃丝各指标变化较为明显;0.05 mg/L处理组血细胞膜稳定性未受影响(P0.05),而其余各浓度组在实验中后期都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浓度越高,细胞膜稳定性降低速度越快。结果表明,0.05 mg/L低浓度石油烃污染在整个实验时间内并未对栉孔扇贝造成伤害,0.30 mg/L和0.50 mg/L浓度石油烃短期对其造成的影响较小,但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血细胞膜稳定性显著降低(P0.05),机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1.00 mg/L浓度石油烃对栉孔扇贝的影响非常明显,3 d内便造成了鳃丝的氧化损伤和血细胞膜稳定性的大幅度降低;相同浓度石油烃暴露下,鳃丝抗氧化酶和ALP的变化较消化盲囊明显,对石油烃反应更敏感;实验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呈现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可以尝试用作评价海洋石油烃污染程度的生物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宛立  王玉兴  李清波 《水产科学》2012,31(7):425-428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不同质量浓度下氯化铜对体外染毒的菲律宾蛤仔的遗传损伤程度。试验结果表明,氯化铜质量浓度为0~100μg/L时,与菲律宾蛤仔的遗传损伤程度存在明显的剂量——损伤效应关系。氯化铜质量浓度为10μg/L(Ⅱ类海水水质标准)时,即可引起菲律宾蛤仔DNA链的断裂,氯化铜质量浓度为50~100g/L的(Ⅲ~Ⅳ类水质标准),可引起菲律宾蛤仔的轻微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7.
苯并_a_芘对大弹涂鱼肝脏芳烃羟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涛 《水产学报》2001,25(2):156-160
研究了苯并(a)芘(BaP)胁迫下大弹涂鱼肝脏芳烃羟化酶(AHH)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BaP对大弹涂鱼肝脏AHH活性总体表现为显著的诱导作用(P<0.01),其中BaP暴露的浓度及时间是影响AHH活性的重要因素.0.05mg@L-1浓度的BaP暴露对AHH活性无显著影响,而0.2mg@L-1和0.5mg@L-1浓度组AHH活性则显著被诱导(P<0.01).随着暴污时间的延长,0.2mg@L-1浓度组AHH活性被显著诱导(P<0.01),而0.5mg@L-1组AHH活性则相对稳定.对AHH活性变化的剂量-效应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0.5mg@L-1浓度组暴露7d时,AHH活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污染解除后,0.5mg@L-1浓度组AHH活性显著降低,恢复至与对照组相近,表明大弹涂鱼肝脏仍具有较强的生理调节机能,同时也表明AHH活性可及时反映环境中BaP的水平.以上这些结果表明AHH适于作为大弹涂鱼受BaP胁迫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联苯菊酯的遗传毒性,研究了不同浓度联苯菊酯对菲律宾蛤仔肝胰腺细胞DNA的损伤作用。研究分别在0.05、0.10、0.15、0.20 mg/L联苯菊酯暴露25 d后,取菲律宾蛤仔肝胰腺细胞并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进行分析,以彗尾DNA相对含量(TDNA%)、彗星尾长(TL)、Olive尾矩(OTM)和拖尾率(TR)作为DNA损伤的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菲律宾蛤仔肝胰腺细胞DNA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且各检测指标值均显著增加(P0.05);随着联苯菊酯浓度的增加,各检测指标均呈规律性的增长趋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0.99),表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评价彗星实验较好的检测指标为彗尾DNA相对含量和Olive矩,实验获得的多元回归方程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可以有效地推断联苯菊酯对菲律宾蛤仔的染毒毒性浓度。  相似文献   

9.
为检测氰戊菊酯对菲律宾蛤仔染毒培育25 d后消化腺细胞DNA的损伤情况,将菲律宾蛤仔分为6组进行不同剂量染毒,采用彗星实验技术进行DNA损伤分析,并通过Comet Score 1.5分析软件对拖尾率、尾长、彗尾DNA相对含量、尾矩、Olive矩等DNA损伤指标进行统计。在对各指标分别建立一元回归方程的基础上,又通过SPSS软件进行判定分析,筛选影响作用更大的检测指标,建立了多参数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菲律宾蛤仔各染毒组消化腺细胞DNA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且各检测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受损细胞极少,拖尾率仅为8.06%±1.94%,彗尾DNA相对含量、尾矩和Olive矩都接近0,0.067 5~1.080 0 mg/L染毒实验组各指标值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各检测指标与染毒浓度表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染毒浓度递增,各检测指标都呈规律性地增长趋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多项式回归方程和多元回归方程均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元回归方程可以有效地推断氰戊菊酯染毒浓度和染毒时间。  相似文献   

10.
多环芳烃(PAHs)是广泛存在于水体环境中的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而备受关注。本文简述了PAHs的定义、分类、来源及其污染现状,并综述了PAHs在水生生物体内蓄积、代谢规律及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在急性毒性层面综述了PAHs对不同水生动物的毒性程度及急性致死效应;在亚急性及慢性毒性层面分别从分子水平、生理生化酶水平、细胞组织水平,综述了:PAHs暴露对水生生物的分子毒性,导致DNA单链断裂、PAHs-DNA加合物的形成;PAHs暴露对水生生物抗氧化酶系统(SOD、CAT、GPx、GSH/GSSG)、外源性有机污染物代谢酶(EROD、GST)活力的影响;PAHs暴露引起的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氧化损伤。本综述目的是便于今后更深入地研究PAHs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效应和毒性作用机制,进而更好的控制PAHs污染,保护水生生物和水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4 种质量浓度(0.5 μg/L、1 μg/L、10μg/L、50 μg/L)PCB1254 暴露下,栉孔扇贝(Chlamys ferrari) 消化盲囊和鳃丝7- 乙氧基-3- 异吩唑酮- 脱乙基酶(EROD)、谷胱甘肽转移酶(GST) 活力的变化。于实验开始后0、0.5 d、1 d、3 d、6 d、9 d、15 d、21 d、30 d 取样测定,结  相似文献   

12.
2017年7月~2019年4月期间,本研究采用大面观测、现场模拟实验与生长情况跟踪相结合的手段,基于Dame指标和Herman模型估算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胶州湾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为2.09~4.28 mg/m3,均值为3.07 mg/m3;不同规格(壳长2.29~3.59 cm)的菲律宾蛤仔单位个体的平均滤水率为0.45 L/(h?ind.),单位重量菲律宾蛤仔的平均滤水率为2.52 L/(g?h);菲律宾蛤仔1龄、2龄和3龄的平均干重分别为0.18、0.30和0.42 g;胶州湾的水团停留时间为52 d,初级生产时间为1.58 d,贝类滤水时间为2.09 d;1龄、2龄和3龄蛤仔的养殖容量分别为637、378和272 ind./m2。目前,菲律宾蛤仔养殖量已超过养殖容量,建议若以2龄蛤为采捕对象,适宜的播苗密度为582 ind./m2;若以3龄蛤为采捕对象,适宜的播苗密度为789 ind./m2。本研究结果可为保障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苯并(a)芘对大弹涂鱼肝脏DNA的损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涛 《水产学报》2000,24(4):359-363
在实验生态条件, 用碱解旋技术检测了暴露于BaP后大弹涂鱼肝脏的DNA单链断裂程度,结果发现DNA单链断裂程度同时受到曝污时间和曝污浓度的影响,并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特征;污染解除后DNA单链断裂程度未明显减轻,表明DNA损伤的修复能力较弱。以上这些 结果表明DNA单链断裂适于作为BaP暴露后DNA损伤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在环境因素变化后,菲律宾蛤仔I型溶菌酶参与免疫应答反应的变化模式,实验采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从菲律宾蛤仔体内克隆获得了一种I型溶菌酶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命名为Rpi LYZ-2),该序列开放阅读框(ORF)为471 bp,编码156个氨基酸。Rpi LYZ-2基因在所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外套膜中表达量最高,在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低。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研究了不同温度[(29±1)、(21±1)和(13±1)°C]、盐度(32、22和12)及鳗弧菌刺激对菲律宾蛤仔I型溶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温度21°C和盐度22胁迫处理后,Rpi LYZ-1基因的表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Rpi LYZ-2基因的表达量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高温29°C和低盐12胁迫条件下,Rpi LYZ-1基因表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Rpi LYZ-2基因表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经鳗弧菌刺激后,Rpi LYZ-1基因的表达量得到显著诱导,而Rpi LYZ-2基因表达量则表现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环境因子变化和病原菌刺激能够显著影响菲律宾蛤仔两种I型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且Rpi LYZ-1和Rpi LYZ-2可能存在着功能分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材料,开展了不同浓度β-1,3-葡聚糖对正常菲律宾蛤仔及副溶血弧菌(Viβrio parahaemolyticus)感染后蛤仔的存活率和凝集素基因(Lectin)、Toll样受体2基因(TLR2)的表达研究。结果显示,β-葡聚糖浸泡蛤仔可以有效提高副溶血弧菌感染后蛤仔的存活率,在1000 mg/L浓度下,存活率最高,未感染组的鳃组织中,TLR2在6 h时达到峰值,显著高于其他时间(P0.05)。在感染组中,TLR2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5 h时达到峰值。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Lectin表达均为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在3 h时,100 mg/L未感染组的Lectin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00 mg/L感染组(P0.05)。在外套膜中,感染组和未感染组TLR2在3~12 h之间表达量逐渐降低。在24 h时,1000 mg/L未感染组表达量最高。感染组Lectin在外套膜中,浓度为1000 mg/L的实验组比100 mg/L实验组各时段都有更高的表达量,但只有0和24 h时差异显著(P0.05)。蛤仔鳃和外套膜Lectin的表达模式不同,但β-葡聚糖的浸泡都促进了Lectin在感染初期的表达。从结果上看,β-葡聚糖的浸泡会增加这2种基因的相对表达,被β-葡聚糖浸泡过的蛤仔被副溶血弧菌感染后,会更为快速地表达TLR2和Lectin。本研究旨在通过不同浸泡浓度β-葡聚糖对蛤仔存活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了解β-葡聚糖对蛤仔免疫力的作用,为蛤仔亲贝的保种、苗种繁育及池塘养殖的疾病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海水养殖的2种甲壳类动物(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和2种双壳类动物(文蛤Meretrix meretrix、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材料,进行了溴氰菊酯对4种海水养殖生物的急性毒性及其积累实验研究。结果显示,4种海水养殖生物的死亡率与溴氰菊酯浓度及其暴露时间成显著正相关。溴氰菊酯对远海梭子蟹和日本囊对虾的24 h LC50、48 h LC50、96 h LC50分别为2.07×10–4、1.70×10–4、1.10×10–4 mg/L和7.32×10–4、3.90×10–4、1.43×10–4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3.44×10–5 mg/L和3.32×10–5 mg/L;溴氰菊酯对文蛤和菲律宾蛤仔的24 h LC50、48 h LC50、96 h LC50分别为1.52、0.30、0.27 mg/L和0.67、0.11、0.06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3.51×10–3 mg/L和9.50×10–4 mg/L。溴氰菊酯对远海梭子蟹、日本囊对虾的毒性明显大于文蛤和菲律宾蛤仔。文蛤和菲律宾蛤仔在溴氰菊酯平均浓度分别为0.86–0.05 mg/L和0.37– 0.03 mg/L的水体中暴露24–96 h时,其对溴氰菊酯的积累系数分别为2.57–12.40和3.03–27.85,文蛤和菲律宾蛤对溴氰菊酯的积累率与暴露时间成正相关,与暴露浓度成负相关。不同种类的海水养殖生物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及其积累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幼虫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的17β-雌二醇(0.1μg·L^-1、1μg·L^-1、10μg·L^-1、100μg·L^-1和1 000μg·L^-1)中,于第2、第4、第6和第8天取样,分别测定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结果表明,第2天时10μg·L^-1浓度组显著诱导双齿围沙蚕CAT、SOD和GST活性,1 000μg·L^-1浓度组显著抑制其SOD和GST活性。第4天时各浓度组SOD和GST活性均被不同程度诱导。第6天时低浓度组(0.1μg·L^-1和1μg·L^-1)显著抑制双齿围沙蚕CAT活性,高浓度组(100μg·L^-1和1 000μg·L^-1)则抑制其SOD活性。第8天时,除1 000μg·L^-1浓度组外,其余各组CAT活性均被不同程度诱导(P〉0.05),而SOD活性则受到抑制,10μg·L^-1浓度组显著抑制其GST活性。试验结果显示,外源性17β-雌二醇对双齿围沙蚕幼虫产生氧化胁迫,沙蚕幼虫SOD、CAT、GST对17β-雌二醇的响应与其暴露浓度及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急性盐度胁迫下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肝脏抗氧化酶和鳃丝Na+/K+-ATP酶的活性变化情况,将养殖于淡水中体重为(7.51±1.23)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直接转移至盐度4‰、8‰、12‰和16‰的水体中,于转移后6、12、24、48、96 h分别检测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以及鳃丝Na+/K+-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盐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肝脏中SOD和CAT活性开始显著增强,到达一定强度后又逐渐下降。而GPX活力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尤其在低盐度条件下,与SOD和CAT活力变化趋势相反;GST活力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鳃丝Na+/K+-ATP酶的活力呈现出先升高然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在处理96 h后,各盐度胁迫组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各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适当升高水体盐度可以激活和增强克氏原螯虾肝脏中的抗氧化酶以及鳃丝ATP酶活力,但不同酶被激活具有一定的组织器官特异性和时序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半静态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三唑磷(triazophos,OP)短期暴露下对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在OP胁迫下,翡翠贻贝内脏团和外套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胁迫前期均被抑制,随时间延长活性被诱导。低质量浓度0P(0.4mg·L^-1和2mg·L^-1)使翡翠贻贝内脏团和外套膜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先降低后升高;高质量浓度(10mg·L^-1)GST活性降低。OP能诱导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产生,而高质量浓度(10mg·L^-1)也能抑制GSH产生。受0P胁迫影响,翡翠贻贝内脏团和外套膜丙二醛(MDA)均升高。内脏团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而外套膜T—AOC会被OP所诱导。转入清水恢复72h后仅外套膜MDA有所恢复。结果表明OP短期暴露会对翡翠贻贝抗氧化系统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20.
为了高效诱导贝类产卵排精,以性腺发育成熟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研究对象,采用性腺内注射化学药物5-羟色胺(5-HT)和升高海水温度8~9℃(热刺激)及其联合处理诱导蛤仔产卵排精,比较了上述3种不同处理方式对蛤仔亲贝产卵排精的诱导效果。结果显示,采用浓度为2 mmol·L-1的5-HT注射蛤仔性腺,20 min内的雌性亲贝产卵率为52.4%,雄性亲贝排精率为50.0%,诱导效应时间超过60 min;热刺激组,在30~40 min和20~30 min分别有1枚雌性产卵和1枚雄性排精;利用5-HT注射和热刺激的联合处理,20 min内蛤仔亲贝产卵率可达到80.9%,排精率可达到91.3%。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周期内,5-HT注射和热刺激联合处理对蛤仔亲贝排精产卵的诱导率最高,达85.19%;5-HT注射的亲贝诱导率为75.0%;而单独采用热刺激的亲贝诱导率不足5.0%。研究证实,5-HT和热刺激的联合处理对蛤仔排精产卵的诱导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蛤仔及其他贝类产卵诱导及遗传改良等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