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气相色谱检测法,对长沙、杭州、广州三地自然条件下柑桔施用7.5%高氯·啶虫脒微乳剂333~500倍液1~2次后啶虫脒及高效氯氰菊酯在果实中的消解动态和残留情况进行研究,并据此对啶虫脒和高效氯氰菊酯残留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啶虫脒及高效氯氰菊酯在柑桔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药后21d啶虫脒和高效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均在90%以上,半衰期分别为4.93~9.83d和4.02~5.31d。不同施药剂量和施药次数,末次施药后21d及以后啶虫脒及高效氯氰菊酯残留量均未超过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儿童,其长期膳食摄入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在柑桔生产上,遵循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使用7.5%高氯·啶虫脒微乳剂对我国居民的膳食安全不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柑桔果实和土壤中阿维菌素的残留消解规律和明确阿维菌素的安全间隔期,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结合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对重庆北碚和湖南张家界两地田间施药[33%联苯肼酯·阿维菌素悬浮剂(3%阿维菌素)]后柑桔果实和土壤中阿维菌素的残留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试验准则的要求,对阿维菌素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005mg/kg。阿维菌素残留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消解动态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指数模型,在柑桔果实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5.0~10.7d和8.8~10.0d,属于易降解农药。建议33%联苯肼酯·阿维菌素悬浮剂的使用浓度为3 000倍液,最多连续施药2次(间隔7d),食用安全间隔期为30d。  相似文献   

3.
以15%阿维菌素·螺虫乙酯悬浮剂进行柑橘红蜘蛛田间防治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喷雾法防治红蜘蛛,15%阿维菌素·螺虫乙酯悬浮剂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1.8%阿维菌素乳油、22.4%螺虫乙酯悬浮剂,药后20d防效最佳,60mg/kg、67.5mg/kg和75mg/kg处理防效分别为85.77%、87.14%、91.62%,试验药剂67.5mg/kg和75mg/kg处理防效与对照药剂阿维菌素处理防效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梨果中螺虫乙酯残留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提出了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梨果实中螺虫乙酯残留的方法。梨果试样利用乙腈为提取剂,N-丙基乙二胺(PSA)、石墨化炭黑(GCB)和C18为分散净化剂的Qu ECh ERS方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离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螺虫乙酯在空白梨果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5.27%~81.32%,相对标准偏差为3.4%~4.1%,方法检出限为0.0003mg/kg,定量限为0.001mg/kg。表明该检测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符合农残标准的要求,适用于梨果实中检测螺虫乙酯的残留。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建立了香蕉全果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测定方法,香蕉样品经乙腈提取,氯化钠盐析分层后,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去除杂质后,以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测定,内标法定量,研究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在云南和福建香蕉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0.002~0.500 mg/kg范围内,高效氯氟氰菊酯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线性关系。在添加水平为0.005、0.050、0.500 mg/kg下,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回收率为75%~96%。相对准偏差为3.3%~8.7%,可满足香蕉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检测的要求。云南和福建两地的田间试验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在香蕉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5.7 d和17.2 d,较易降解。在推荐剂量18.77 g/hm~2和1.5倍剂量28.15 g/hm~2,施药2~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后21 d采样,香蕉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最终残留量为0.005~0.146 mg/kg。建议使用推荐剂量18.77 g/hm~2施药,施药2次,采收安全间隔期为21 d。  相似文献   

6.
苯醚甲环唑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苯醚甲环唑的黄瓜上的残留特性和使用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研究了苯醚甲环唑在黄瓜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黄瓜中的半衰期为2.9~4.0 d,药后14 d消解92%以上;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2.5~16.1 d,药后42 d消解85%以上.以苯醚甲环唑250 g/L乳油125.0~187.5g/hm2,连续施药4~5次,最后1次施药后2d收获的黄瓜中苯醚甲环唑残留量均低于1 mg/kg,推荐该药在黄瓜上的安全间隔期为2d.  相似文献   

7.
氟硅唑在黄瓜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氟硅唑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研究结果表明.氟硅唑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在北京和安徽分别为1.9~2.1d和8.5~17.0d。在低施药量(72ga.i./hm2)和高施药量(108ga.i./hm2)施药3或4次条件下,施药3d后氟硅唑在黄瓜中的残留量低于韩国规定的MRL值(0.2mg/kg)。与前期研究相比较可知,氟硅唑剂型的不同并没有影响其在黄瓜及土壤中的消解趋势。  相似文献   

8.
探明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在荔枝果肉及果皮中的消解动态及残留状况,对其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采用气相色谱对荔枝田间试验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在荔枝果肉和果皮中添加氯氰菊酯和毒死蜱0.01~1.00 mg/kg,平均回收率为87.1%~101.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5.2%。两种农药在果肉和果皮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10 mg/kg。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在果肉和果皮中的原始沉积量与施药剂量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其残留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氯氰菊酯在果肉和果皮中的半衰期(T_(0.5))分别为6.2 d和7.9 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_(0.99))为41.3 d和52.6 d;毒死蜱在果肉和果皮中的半衰期(T_(0.5))为2.6 d和10.4 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_(0.99))为17.1 d和69.0 d。不同施药量和施药次数,末次施药21 d后,荔枝果肉中毒死蜱未检出,氯氰菊酯30 d后未检出,45 d后果皮上的氯氰菊酯和毒死蜱残留量均未超过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无论儿童还是老年人,荔枝果肉中氯氰菊酯和毒死蜱的膳食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综合最终残留量和膳食风险评估,建议安全采收期为施药后45 d。  相似文献   

9.
【目的】全面评价螺虫乙酯对山楂叶螨种群的影响。【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螺虫乙酯对山楂叶螨成螨的致死效应,并通过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螺虫乙酯对山楂叶螨雌成螨的亚致死效应。【结果】所建TDM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螺虫乙酯对山楂叶螨致死率高峰出现在药后24 h,药后24 h、48 h、72 h的LC50值分别为294.58、254.70、172.61 mg·L-1,浓度为200 mg·L-1时LT50为62.63 h。药后9~10 d,螺虫乙酯200、20 mg·L-1处理的山楂叶螨存活率降为20.00%和37.50%。山楂叶螨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随螺虫乙酯浓度升高而急剧下降。与空白对照比较,螺虫乙酯200、20 mg·L-1处理的山楂叶螨总繁殖力和净生育力分别降低44.11%、38.00%和82.79%、64.70%,螺虫乙酯0.02 mg·L-1处理的总繁殖力和净生育力则分别提高1.73%和3.96%。螺虫乙酯各浓度处理对山楂叶螨F1代幼若螨存活率影响较小,与空白对照差异不显著。【结论】螺虫乙酯能够降低山楂叶螨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0.
2021年在广西蒙山县蒙山镇甘棠村金秋砂糖桔种植园柑桔木虱若虫发生初盛期,开展了常用杀虫剂螺虫乙酯、噻虫嗪和阿维菌素防治柑桔木虱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2.4%螺虫乙酯SC 4 000倍液、21%噻虫嗪SC 3 360倍液、1.8%阿维菌素EC 1 440~2 000倍液对柑桔木虱若虫防治效果在82%以上,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1.8%阿维菌素EC 1 440倍液和21%噻虫嗪SC 3 360倍液的防治效果相对更好,药后15 d时仍然分别可达96.07%和93.91%,两者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3种药剂的持效期均可达15 d以上,可在柑桔木虱若虫发生初盛期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明丙溴磷和辛硫磷在香蕉果实及果皮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状况。【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法进行施药,并利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残留量分析。【结果】丙溴磷和辛硫磷在香蕉果皮中的原始沉积量比在果实中的原始沉积量大,且加倍剂量的原始沉积量高于推荐剂量的原始沉积量。2种农药在香蕉果实和果皮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t=C0ekt),丙溴磷在果实中的∣k∣=(0.444 3±0.053 8),半衰期(T1/2)为1.4~1.8 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0.99)为9.2~11.7 d;在果皮的∣k∣=(0.191 7±0.011 5),T1/2为3.4~3.8 d,T0.99为22.7~25.6 d;辛硫磷在果实中的∣k∣=(0.307 5±0.009 8),T1/2为1.2 d,T0.99为7.9~8.3 d;在果皮的∣k∣=(0.217 8±0.013 8),T1/2为3.0~3.4 d,T0.99为19.9~22.6 d。距第2次打药20 d后,在果实中均检测不出丙溴磷和辛硫磷的残留量,而在果皮中距第2次打药30 d才检测不出辛硫磷残留,40 d后检测不出丙溴磷残留。【结论】丙溴磷和辛硫磷在香蕉中属于易降解农药,2种农药在果实中的消解速率比在果皮中的消解速率快。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用于检测南瓜中溴氰虫酰胺、吡蚜酮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河北、浙江两地的溴氰虫酰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在南瓜中的消解动态规律和最终残留进行了研究。样品经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结果表明,南瓜样品中溴氰虫酰胺和吡蚜酮的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01 mg · kg~(-1)和0.005 mg · kg~(-1),溴氰虫酰胺在0.01~1.0 mg · kg~(-1)浓度范围内的添加回收率为100%~104%,吡蚜酮在0.005~0.5 mg · kg~(-1)浓度范围内的添加回收率为96%~107%;溴氰虫酰胺和吡蚜酮在南瓜中的残留消解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南瓜中溴氰虫酰胺最终残留量≤0.031 mg · kg~(-1),吡蚜酮最终残留量≤0.023 mg · kg~(-1)。按企业推荐剂量450 g · hm~(-2)和675 g · hm~(-2)施药,安全间隔期为14 d,收获期的南瓜果实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拌料处理和出菇阶段喷施两种方式,研究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四种菊酯类农药对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子实体生长的影响,并对其残留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拌料栽培时,试验范围内(1~4mL/kg)四种菊酯类农药均未超出食品安全限量和绿色食品标准;出菇阶段喷施,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的半衰期分别为14.15、8.89、18.24、14.44h,在子实体中降解都较快。菌筒刚开袋时喷施这四种农药,子实体能够正常生长,且施药后7d仅甲氰菊酯在45mL/667m2施药剂量下有少量残留3.4μg/kg,其余均无农药残留;在子实体菌盖直径约2~3cm时喷施这四种农药,施药后3d,虽然子实体中农药残留量没有超过食品安全限量和绿色食品标准,但会对子实体造成药害。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防治榕母管蓟马的有效药剂,以垂叶榕为供试植物,评价5种杀虫剂对榕母管蓟马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唑虫酰胺与螺虫乙酯可以有效防治榕母管蓟马,对榕母管蓟马防效均大于70%,且对垂叶榕无药害。以螺虫乙酯防治效果最好,施药后7 d防效达93.30%。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啶虫脒在6种蔬菜上的残留及其在生产中的合理使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啶虫脒在6种蔬菜上的残留量,分析比较了啶虫脒在6种蔬菜上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啶虫脒在6种蔬菜上的残留降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但在相同施药剂量下啶虫脒在黄瓜上的残留沉积量高于西红柿,并且降解缓慢,其半衰期在黄瓜上为7~15 d,西红柿上为5~7d。啶虫脒在药后7、15d分别在黄瓜和西红柿上的残留量均可降到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以下。因此,建议5%啶虫脒1000倍溶液施用,在黄瓜的安全间隔期不少于7d,西红柿上不少于7d。  相似文献   

16.
甜椒中螺虫乙酯主要代谢产物及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甜椒中螺虫乙酯主要代谢物的转化情况、施药措施与残留量的相关性,以及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利用建立的螺虫乙酯及其4个主要代谢物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对施用过螺虫乙酯的甜椒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及膳食摄入评估.结果表明,甜椒中螺虫乙酯及其4个主要代谢物的平均回收率为89%~107%,相对标准偏差为1.2%~4...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苯氧威在甘蓝和土壤中的安全性,指导其在甘蓝上规范使用,2014年在山东烟台、江苏南京、天津等地进行了苯氧威在甘蓝、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试验和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苯氧威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1.6~1.9d和1.9~2.3d;苯氧威有效成分剂量为90g·hm~(-2),分别分2次和3次喷施,最后一次施药后3、7、14、21d的甘蓝和土壤中均未检出苯氧威(0.02mg·kg~(-1)),因此建议苯氧威在甘蓝上施用的安全间隔期为3d。  相似文献   

18.
三种新型杀虫剂对中国梨木虱的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梨木虱Psylla chinensis为试虫,采用田间药效试验方法,研究了3种新型杀虫剂对中国梨木虱的田间防效,以期确定防治梨木虱的理想药剂及最佳时期。结果表明:在2次试验中螺虫乙酯悬浮剂对梨木虱药后7~21d防效均达90%以上,是防控梨木虱首选药剂;其它药剂防效较差,其中氟啶虫胺腈与乙基多杀菌素混用防效优于单剂;在卵孵化末期施药的防效优于若虫期。建议在梨木虱一代卵孵化末期选用240g·L~(-1)螺虫乙酯悬浮剂3 000倍液进行防治,注意与其它药剂轮换使用,避免梨木虱对该药剂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9.
螺虫乙酯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螺虫乙酯(Movento)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6 %螺虫乙酯原药对烟粉虱卵和若虫都具有非常高的杀虫活性,LC50分别为18.91 mg?L-1和14.97 mg?L-1,与对照95 %吡虫啉没有显著差异|但对烟粉虱成虫的杀虫效果并不十分理想,LC50达到了453.34 mg?L-1,且显著高于对照95 %吡虫啉。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4 %螺虫乙酯悬浮剂(SC)对烟粉虱有良好的防效和持效性,且螺虫乙酯与Biopower(助剂)混用的防效明显优于螺虫乙酯单独使用的效果|螺虫乙酯与0.2 %〔0.24 g?(667 m2)-1〕Biopower混用,药后1~28 d对烟粉虱的防效分别为64.91 %~66.92 %、82.00 %~82.59 %、88.11 %~89.97 %、89.99 %~93.94 %和91.10 %~93.56 %。  相似文献   

20.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和液相二级质谱(LC/MS/MS)方法测定多菌灵在添加浓度范围分别为0.025~1 mg/kg和0.05~10 mg/kg 时在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子实体和培养料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多菌灵在子实体和培养料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3%~99%、93%~101%,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为3%~6%。在0.1%、0.3%多菌灵有效成分用量下拌料施用后,糙皮侧耳第一和第五潮菇(菇柄、菇盖和全菇)中多菌灵残留量分别为0.089~0.077、0.533~0.485 mg/kg,低于欧盟关于多菌灵在新鲜菇类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多菌灵在子实体各个部位的富集能力由强到弱为菇脚>菇柄>全菇>菇盖。培养料中多菌灵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菌袋部位、菌丝和灭菌对培养料中多菌灵消解均有影响:菌袋上部(距离栽培袋底部22 cm处)的培养料中的多菌灵消解快,半衰期33 d短于中部(距离栽培袋底部11 cm处)的36.47 d和下部的63 d;培养料中菌丝生长有利于多菌灵消解,高压灭菌(0.1 Mpa 压力下,121℃灭菌2 h)可以有效地促进农药消解。灭菌后降解率达91.8%和85.9%,未灭菌时培养料中多菌灵含量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