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亏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了解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林地土壤水分差异性及其生态水文效应,选择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水蚀风蚀交错区长城镇退耕还林后形成的典型人工林(小叶杨、山杏、山桃、柠条、河北杨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分析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贮水量特征和土壤贮水亏缺程度。结果表明:在0~300 cm土层,6种林地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异特征,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升高后降低;6种林地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变异系数在表土层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6种林地土壤水分活跃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沙棘林土壤水分活跃层最深(0~80 cm),其它林地相对较浅(20~40 cm);在0~100 cm土层,各林地土壤贮水量垂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且小叶杨、河北杨与沙棘林差异显著(P<0.05),沙棘各季节土壤贮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亏缺度存在差异,土壤水分亏缺度在季节上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CNC503DR型中子土壤水分仪,在四川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了林分和小流域尺度上岷江冷杉林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异性。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小流域土壤平均容积含水量在0.59~0.66之间,不同群落类型之间,差异比较明显,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小流域内土壤剖面的平均容积含水量在0.52~0.77之间,平均值为0.60,土壤表层最高,45 cm深度最低;随着海拔升高,土壤含水量增加,但超过3 700 m则减少;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在0~30 cm土层半阴坡高于半阳坡,30 cm以下土层则相反;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下坡最高,其次是中坡,上坡最低;小流域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在0.217 6~0.409 8之间,不同群落类型之间差异显著,随着土层剖面深度增加而减小,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小,半阴坡高于半阳坡,下坡大于中坡和上坡。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差异性,以章古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TDR水分仪对0~2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进行5年定位测定,同时监测降水量。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樟子松各林龄土壤含水量随年降水量的变化呈现上下波动,同时,各林龄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55 a最高。4-10月,樟子松各林龄土壤含水量从表层到深层均表现出与降水季节变化相似的变化规律。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受降水量的影响最明显,波动幅度最大,由低到高依次为62 a、25 a、55 a、37 a和15 a。在垂直空间上,樟子松各林龄土壤含水量都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0~60 cm土层,15 a和37 a土壤含水量较高,与其他林龄均差异显著(P<0.05),62 a土壤含水量最低,与其他林龄差异显著(P<0.05)。80~120 cm土层,55 a和62 a土壤含水量较高,与其他林龄均差异显著(P<0.05)。150~200 cm土层,25 a和55 a土壤含水量较高,与其他林龄均差异显著(P<0.05),其他林龄之间两两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向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在山西中阳县的圪针耳流域内,以不同坡向柠条林地为对象,对其土壤水分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规律。1)土壤剖面按含水量变化幅度大小分为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3个层次,3个层次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变异系数从上至下呈由大而小变化;2)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分为明显的3个时期:土壤水分消耗期、土壤水分补偿期、土壤水分消退期。3)降水是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重要因素,土壤水分对降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坡向对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奇台县沙区典型样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准噶尔盆地南缘无灌溉造林区土壤水分呈规律性的季节变化和垂直变化,春季冰雪融水是土壤水分的重要补给阶段,对土壤垂直分布影响较大,其他季节降雨少且雨量小,土壤水分的影响深度主要集中于地表30 cm的范围。另外,不同部位不同坡向的含水量及变化程度也不同,背风坡明显好于迎风坡,因此,可根据植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地进行无灌溉植被恢复,现有的调查研究工作也证明植被可自然恢复,但需要一定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以武陵山区小流域马尾松林、枫樟混交林、杜仲林和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对其7.5、12.0、20.0 cm土层深度在典型降雨前后水分动态变化进行观测与分析,研究了林地土壤水分的日变化规律,从而为林水综合管理、流域科学治理以及森林多功能高效经营等提供科技支持。结果表明:1)所有观测时间内,在7.5和12.0 cm土层深度处,4种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最大的均是杜仲林,其次是枫樟混交林,最低的是坡耕地,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20.0 cm土层深度处,杜仲林和枫樟混交林差异不显著,马尾松林与坡耕地差异显著;3个土层深度下,4种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均为杜仲林>枫樟混交林>马尾松林>坡耕地。2)降雨前, 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均比较稳定,只在7.5和12.0 cm处缓慢减少;降水后,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增加幅度最大的是7.5 cm的马尾松林,其次是12.0 cm的坡耕地。3)降水前后,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与风速和大气温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土壤的含水量与湿度呈正相关关系。4)综合分析表明杜仲林的土壤含水量最大,其作为生态经济型树种,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能力,可大面积示范推广有利于提高研究区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油松与侧柏人工林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了生长季中油板和侧柏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土壤含水性主要受降水量、郁闭度和林木蒸腾的影响;在干旱季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然后又递增;降水量对0~60cm土层的水分分布影响显著,60~120cm土层含水量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8.
1998—2002年在兰州北山人工林地进行了不同集水材料集水效率与集流效果对比试验,分析不同集水材料的使用期、成本,并对降水量与土壤下渗深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7种集水材料的集水效率均大于对照,集水效率不受坡向的影响,石棉瓦、油毛毡是集水材料的首选;在有效降水的条件下,塑料膜、石棉瓦、处理土面集水效率明显高于对照黄土夯实;0—40cm土层,塑料膜、石棉瓦土壤含水量高于处理土面和黄土夯实,60cm以下土层,使用各种集水材料土壤含水量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 为了搞清造林后,缓苗阶段苗木对土壤水分含量的要求,给今后造林选地、确定适宜的造林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2年春季,在北京门头沟区大村公社,作了不同土壤含水量对苗木成活影响的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0.
土壤水分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造林的关键因子,为查明人工林土壤水分消耗状况,以晋西北岚县人工柠条和油松为研究对象,草地作为对照,定量分析和评价0~600cm土壤水分垂直剖面变化。结果表明:油松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在7.8%~9.7%之间变化,柠条林地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范围为7.3%~11.3%;油松和柠条林地存在不同程度的轻度干层和中度干层,含水量小于6%的重度干层不存在;油松林地枯落物的水文效应使其表层土壤含水量变异低于柠条林地。不同土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亏缺程度不同。从土壤水分亏缺的垂直变化来看,表层中层底层。从不同植被类型来看,柠条油松草地。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分包括土壤含水率、土壤蒸发、土壤渗漏3个方面的内容,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本次研究力求验证这3方面与土壤含水量的一种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历史资料分析结合野外土壤调查,归纳了幕阜山土壤形成环境与主要成土因素;按土壤地理发生分类原则和湖南省土壤分类系统标准,初步总结了幕阜山土壤类型(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的垂直带分布规律;通过室内测定幕阜山表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土壤养分与肥力状况。结果表明:幕阜山土壤发育较浅薄;质地较粗,以砂壤土、壤土为主;土壤酸性(pH值为4.67~5.96),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偏低,土壤养分和肥力水平较低。幕阜山土壤生态环境脆弱,应注重土壤保护,减少开发利用强度,防止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3.
土壤在调节地球气候和物质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当的土地经营模式(如居民用地、农业耕地、毁林开荒)对土壤质量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土壤质量发生变化。本研究对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的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与经营模式(森林土壤、农田土壤、场部用地和森林迹地)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与分析,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其土壤理化与土壤酶学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4种土壤类型的10个采样点的10个土壤理化指标和5个土壤酶活性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森林土壤,森林迹地,林场场部用地,农田用地。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土壤全碳、土壤有机碳、可溶性全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之间成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与土壤pH成显著正相关。因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土壤是森林生长的基础,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冀北山区不同树种组成比例(类型1—9落1黑桦;类型2—5落3白桦2椴;类型3—2落6白桦2黑桦)的华北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林分下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土壤容重的均值大小顺序为类型1(1.14g?cm~(-3))类型2(1.01g?cm~(-3))类型3(0.98g?cm~(-3));土壤总孔隙度排序为类型2(53.04%)类型1(51.84%)类型3(51.40%);土壤最大持水量排序为类型2(55.53%)类型3(52.81%)类型1(48.22%);土壤稳渗速率大小排序为类型2类型3类型1。类型2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最好,说明阔叶树种比例的增加有利于发挥林分的土壤水文功能。  相似文献   

15.
16.
哈尔滨地区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敏  张雪萍 《森林工程》2007,23(1):8-10,23
以哈尔滨市3个地形区、6种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壤地理学和生态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土壤动物多样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地形的影响差异显著,平原地区由于农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多样性指数也明显小于山地地区。  相似文献   

17.
华顶山云锦杜鹃林地土壤肥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对华顶山上不同生长状况(正常开花与不正常开花)的云锦杜鹃林地土壤理化性质作分析比较,表明两林地土壤物理性较理想,土壤中有机碳,全氮,水解性氮及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均在较适的范围之内;而不正常开花林地土壤中有效磷,速效盼望缺乏,氮磷钾比例失调,这可能是引起云锦杜鹃不能正常开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整地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整地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深整地空白处的土壤含水率较对照空白处提高0.46个百分点;深整地较浅整地土壤垂直温度变化小,在0~70 cm范围内,每深10 cm,浅整地地温下降1.0 ℃,而深整地的下降0.9 ℃;深整地较一般整地土壤容重减小11%,土壤孔隙度增加5.5个百分点。研究结果还表明,适宜的整地深度以50~60 cm为宜,这有助于降低造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土壤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土壤的研究,认为该保护区土壤包括3个土纲,5个土类,6个亚类。土类垂直地带性明显,赤红壤:800-1300m;红壤:1300-2200m;黄壤:2100-2400m;黄棕壤:2400-3000m;亚高山草甸土:3000~3429m。除亚高山草甸土外,其余土类土层深厚。保护区土壤质地大多为中壤、重壤土,呈酸性或强酸性反应。表层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十分丰富。淀积层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大,红壤、黄壤淀积层养分含量少,但黄棕壤、亚高山草甸土淀积层养分含量较丰富。  相似文献   

20.
乌蒙山自然保护区土壤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滇东北的乌蒙山自然保护区,境内地形地貌比较平缓,降水较充沛,蒸发量小,湿度大,植被丰富。保护区地带性土壤有:黄棕壤和黄壤;非地带性土壤有紫色土和沼泽土。四个土类均呈强酸性反应。黄棕壤、黄壤、紫色土的全量养分和水解氮、速效钾都十分丰富,但速效磷含量低;沼泽土的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含量较高,而全磷、速效钾含量低。保护区植被盖度大,土层深厚,区内水土流失不严重,但在外围区域,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或地质危害,滑坡、水土流失较严重。总之,各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