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稻蝗卵滞育的消除及滞育强度的可逆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要探讨了连续温度及波动温度对中华稻蝗卵维持和消除滞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低温处理的中华稻蝗卵.在20、25℃的温度条件下,62%左右的卵进人了滞育.而在30℃的温度条件下,虽然累计孵化率达74%.但孵化断断续续很不整齐;低温对中华稻蝗卵潍育的消除效果明显,消除滞育的低温处理期间需40d以上;从低温转移到高温条件后,高温有降低中华稻蝗卵滞育强度、促进中华稻蝗卵滞育消除的作用;8、25℃交替温度处理,中华稻蝗卵滞育的强度出现可逆变化,这种可逆性变化,对于卵块维持滞育、抑制秋季或冬季的发育、保证越冬卵的安全越冬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2.
翻耕蝗区土壤对东亚飞蝗蝗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耕翻土壤对蝗虫产卵的影响。[方法]研究了东亚飞蝗产卵对实、松土的选择性和不同层次土壤蝗卵的发育情况。[结果]结果表明,经过耕翻耙磨土壤后,东亚飞蝗蝗卵能够正常出土的仅占6.1%。[结论]该研究为垦荒种植和蝗区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脊雷蓖蝗Rammeacris kiangsu Tsai是我国竹林的重要害虫,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为弄清其卵滞育发育特性,调查了卵期温度及低温处理对其卵孵化的影响,检测了恒温条件下胚胎的发育进度及卵粒含水量、过冷却点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卵期温度条件下黄脊雷蓖蝗卵的孵化前期均较长,且孵化不整齐、孵化期间长;低温处理30、60或90 d可显著促进其卵的孵化,低温处理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说明黄脊雷蓖蝗的卵存在滞育现象,低温能明显降低其卵滞育强度.胚胎头幅、触角长度及体长的测量结果显示,25℃温度条件下的黄脊雷蓖蝗的胚胎发育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前期的持续发育阶段、中期的发育延迟阶段和后期的发育恢复阶段.产卵后40 d左右卵进入滞育,40-75 d为卵的深度滞育期.黄脊雷蓖蝗的卵粒产下后水分含量较低,在25℃的温度条件下,于产卵后25 d前后有一快速的吸水过程,其后卵粒的含水量增加缓慢,可见其卵粒的吸水发生在进入滞育状态之前.在25℃的条件下,黄脊雷蓖蝗卵粒过冷却点的变化亦包含3个阶段,即胚胎发育初期的较高阶段、中期持续而稳定的较低阶段及后期的提升阶段,可以认为黄脊雷蓖蝗越冬卵耐寒性的提高与其滞育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竹蝗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2016,(11)
正多年来,林区联手防治爆发性害虫——竹蝗,已收到了显著效果。即相邻地区的园林与林业部门共同制订防治方案,统一行动,把竹蝗的危害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1.竹蝗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一是气候条件。气候因素对竹蝗的生长发育和活动取食关系密切,一般高温干燥年份,即为蝗虫卵孵化最适宜的年份;早春回暖早,孵化亦提早,春寒多雨则推迟孵化。当气温在23~26℃,地温24~27℃时最适宜蝗卵孵化;在4—6月份降雨量在200毫米以  相似文献   

5.
对红褐斑腿蝗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褐斑腿蝗在冀西山区1a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卵期35~60d,蝻期60~82d,成虫260~280d.日均温度0℃以下时,成虫进入越冬休眠期,翌年3月上旬开始活动,成虫在极端最低温度-17℃可生存越冬;蝗卵孵化早晚与环境温湿度和天气变化等关系密切,蝗卵在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发育快、出土早,反之则慢出土晚,自然孵化率73.5%.蝗蝻分6个龄期,各龄期以其触节数、体长、翅芽形状和体色区别.可人工捕捉蝗蝻和成虫,处理越冬寄主、中耕深翻灭卵,化学防治标准为谷黍田蝗蝻2~4头/m2,小麦苗期成虫4头/m2.  相似文献   

6.
越北腹露蝗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采自粤北地区后保存在广州室内的不同卵块中每隔一定时间取出卵粒,一部分固定染色后用立体解剖显微镜观察、研究其发育阶段,一部分测定其含水量.结果表明,越北腹露蝗卵胚胎发育可分为10个阶段.卵从产后到胚胎发育萌动前,含水量、鲜质量较稳定,含水量(W)保持在47%-48%,鲜质量保持在7.27—7.30mg,胚胎刚开始萌动时,含水量(W)迅速上升到60%~62%,其鲜质量迅速上升到9.17—9.19mg,随着胚胎发育含水量逐渐增加,在胚胎发育完全接近孵化时,含水量达到82%~83%,其鲜质量为13.48~13.51mg,卵的平均生物量则随胚胎发育而减少.越北腹露蝗产下滞育卵,在室温(20~25℃)下卵的滞育期长达6个月左右,胚胎发育历期仅为23.26d.  相似文献   

7.
李娜  周晓榕  庞保平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4):4830-4839
【目的】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是中国北方草原区和农牧交错区发生危害最严重的蝗虫之一,一年一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通过测定亚洲小车蝗卵不同发育阶段及低温驯化后卵的过冷却点及体内小分子糖醇和氨基酸含量,以揭示亚洲小车蝗卵抗寒性的生理生化机理。【方法】从四子王旗葛根塔拉草原采回亚洲小车蝗成虫,置于产卵笼内用玉米叶饲养,每日收集卵囊。将卵囊放入盛有土壤的塑料杯中后,置于25℃恒温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不同发育阶段的卵。同时,将当天产下的卵囊置于0℃低温培养箱中进行低温驯化,以获得不同驯化时间的卵。采用热电偶法测定卵的过冷却点,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小分子糖醇和氨基酸含量。【结果】在25℃的恒温条件下,从卵产出至产后120 d,亚洲小车蝗卵的过冷却点逐渐降低,氨基酸总量变化不显著,而小分子糖醇含量变化显著。在蝗卵内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7.20-8.35 mg·100 mg-1),其次为天冬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和丙氨酸,胱氨酸和蛋氨酸含量最低(0.51-0.88 mg·100 mg-1)。过冷却点与脯氨酸、丙氨酸及甘氨酸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天冬氨酸、胱氨酸及亮氨酸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在亚洲小车蝗卵内均检测到6种小分子糖醇,其含量在不同发育阶段均差异显著。其中,甘油含量最高(56.14-160.00 μg·g-1),其次为海藻糖(13.60-51.13 μg·g-1)和山梨醇(3.14-72.30 μg·g-1),再次为肌醇(3.19-22.15 μg·g-1)和葡萄糖(3.59-25.40 μg·g-1),果糖含量最低(1.28-11.33 μg·g-1)。随着卵的发育,卵体内海藻糖、甘油、肌醇和山梨醇的含量上升,葡萄糖含量下降,而果糖含量在产卵后90 d内处于升高趋势,120 d时急剧下降。除果糖外,过冷却点与甘油、海藻糖、肌醇及山梨醇含量达到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葡萄糖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低温驯化卵30 d后,其过冷却点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60 d后,其过冷却点显著降低了1.28℃,甘油含量增加了43.01%,而葡萄糖含量降低了73.54%。驯化90 d后,其过冷却点显著降低了2.15℃,甘油和肌醇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49.39%和36.18%, 而葡萄糖含量降低了87.98%。低温驯化对海藻糖、山梨醇和果糖含量影响不显著。【结论】随着亚洲小车蝗卵的发育,其体内甘油、海藻糖、肌醇和山梨醇等4种小分子糖醇及甘氨酸、脯氨酸和丙氨酸等3种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而过冷却能力逐渐增强。0℃低温驯化引起蝗卵内甘油和肌醇含量显著上升,过冷却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8.
黑翅竹蝗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翅竹蝗在云南主要危害热性丛生竹.用调查、饲养和野外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翅竹蝗在云南思茅1年1代,以卵在土内越冬,次年5月中旬蝗卵开始孵化,若虫共5龄,在竹冠下杂草中取食和活动,蝗蝻于6月下旬至7月中旬羽化为成虫,成虫8月上旬开始交尾,8月下旬产卵,雌雄性比为0.9:1.查明了该虫主要危害的寄主竹种有版纳甜龙竹、云南甜龙竹、油勒竹、黄竹和棉竹.防治应采取清理竹林杂草和翻土除卵,用生物杀虫剂适时防治,营造混交林等措施.发现并证实了黑翅竹蝗蝗蝻与其成虫共有的形态识别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 中华稻蝗是农业害虫之一,也是山西土蝗综合治理砑究的主要种类。笔者于1989~1992年,对中华稻蝗卵胚胎发育、卵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进行了观察测定,并对其在发生期测,报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现简报如下。1 卵胚胎观察方法5月初到田间、渠埂等地挖取蝗卵。在室内用手扒去卵囊表面上的胶汁物,在太阳光下晒一晒,使之干燥,然后一粒一粒用摄子或指甲轻轻刮掉卵粒上的胶汁壳,最后把卵粒放在底面盛有吸水纸的培养皿内或其他器具中,并给湿度。每日观察记载胚胎发育进度,分出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10.
<正>根据2016年秋残蝗调查和挖卵情况综合分析,预计2017年平山县夏蝗将中度发生,预计发生面积3.44万亩,达防治指标面积2.2万亩。1预报依据2017年岗南蝗区,残蝗密度高、落卵量大,但残蝗面积小;黄壁庄蝗区残蝗密度低,落卵量少,但残  相似文献   

11.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 Bienko)是我国北方草原和农牧交错地带最重要的优势种害虫之一,尤其近些年来亚洲小车蝗在各地起飞严重,作为前锋聚集迁移成为蝗灾北移的主力军。因此,加强亚洲小车蝗聚集行为的研究,对于了解其爆发成灾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室内外首次对亚洲小车蝗是否存在聚集产卵行为进行研究,发现亚洲小车蝗喜欢选择已有卵囊和泡沫的产卵杯中产卵,而不喜欢在没有卵囊和泡沫的无卵杯中产卵,表明该蝗可利用挥发性气味区分有卵杯和无卵杯,并且可被其卵囊和泡沫挥发物吸引产卵。这些结果初步显示亚洲小车蝗存在聚集产卵的现象,卵囊及泡沫物质有可能是调控其产卵行为的信息化合物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竹蝗是毛竹的主要害虫,大量蚕食竹叶,严重影响竹林的正常生长。若能在毛竹林中的空地、竹林周围或附近山场栽种泡桐,既能很快地消灭竹蝗,又能很快获得泡桐木材,为一举两得措施。这是由于泡桐树易招引芫菁,芫菁是竹蝗的天敌,喜欢吃竹蝗的卵粒。一只芫菁幼虫一生可吃掉竹蝗卵粒80~120粒,因此可有效地控制竹蝗的危害。江西省靖安县和宜丰县,60年代曾发生竹蝗的严重危害,70年代曾先后在竹蝗危害区大量种植泡  相似文献   

13.
竹蝗是毛竹的主要害虫,大量蚕食竹叶,严重地影响竹林的正常生长.人们采用灯光诱杀、喷药、挖卵块等办法进行防治,对其危害、蔓延虽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投劳投资大、成本高、且污染环境.若能在毛竹林中空地、竹林周围,或附近山场栽植泡桐,既能很好地消灭竹蝗,又能使泡桐速生丰产而很快地得到泡桐木材的收入,且不污染环境,可谓一举三得.这是因为泡桐树上滋生芫青,而竹蝗喜欢在泡桐叶上产卵,芫青的幼虫却又喜食竹蝗卵粒.据调查发现,一只芫青幼虫一生可食竹蝗卵60~120粒.泡桐树上不断繁衍的芫青是竹蝗的天敌,可有效地控制竹蝗的危害并达到灭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山西农业科学》1995,23(2):49-52
短额负蝗在北纬39°以北的大同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卵期为270~280天。翌年6月上旬开始孵化,蝗蝻共5龄,蝻期为59~66天。8月中旬开始羽化,10月上旬成虫开始死亡,成虫期为41~52天。负蝗卵的孵化要求5cm土温达到19℃以上,土壤湿度在15%~20%;羽化需要在20~25℃的晴朗天气。交尾期平均为28天,有雌虫背负雄虫和多次交尾的习性,每头雌虫产卵120粒左右。雌虫三龄前主要集中在荒坡,地埂上为害双子叶杂草,四龄后转移到田间暴食为害双子叶作物,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抓住防治适期进行农业、化学、生物防治,均可取得85%以上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飞蝗发生的地区常有好几种土蝗混合发生,在某些地区和年份,土蝗的密度可以远超过飞蝗。由于飞蝗和土蝗是混合发生的,蝗卵的识别能直接影响查卵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饲养和室外观察的方法对吉林地区的长翅燕蝗生活史及主要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林地区长翅燕蝗1a发生1代,卵在土里越冬,越冬蝗卵翌年5月上旬开始孵化,5月中旬是孵化盛期,蝗蝻发育期为30~35d,每个龄期历时6~7d,6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约1周雌雄两性开始交尾,雌雄交尾约2周以后,雌性蝗虫开始产卵,产卵一直持续到7月末。长翅燕蝗所处的生态环境,对长翅燕蝗的各项生命活动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7种负蝗酯酶同工酶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PAGE)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柳枝负蝗A.psittacina、令箭负蝗A.sagittaris、长额负蝗A.1ata、奇异负蝗A.peregrina、云南负蝗A.yunnanensis和纺梭负蝗A.burri的酯酶(EST)同工酶。结果表明,7种负蝗共显出24条酶带,依各酶带迁移距离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6个泳动区。7种负蝗各有其酶谱特征,种间的酶谱差异明显,彼此易于区分。同时,7种负蝗都同时在ESTV和ESTVI区各自出现了1条活性很强的酶带,推测可能是负蝗属的特征带。聚类结果显示,云南负蝗与纺梭负蝗的亲缘关系最近,与令箭负蝗的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8.
竹蝗是毛竹的主要害虫,大量蚕食竹叶,严重地影响竹林的正常生长,人们虽然采用灯光诱杀、喷药、挖卵块等办法进行防治,对其危害、蔓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投劳投资大、成本高,且污染环境.若能在毛竹林中空地、竹林周围,或附近山场栽上泡桐,既能很好地消灭竹蝗,又能使泡桐速生丰产而很快地得到泡桐木材的收入,且不污染环境,真是一举三得.这是因为泡桐树上滋生芫青,而竹蝗喜欢在泡桐叶上产卵,芫青的幼虫却又喜食竹蝗卵粒.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四川省小车蝗属1新种(蝗总科:斑翅蝗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记述分布于我国横断山地区小车蝗属1个新种,即黑翅小车蝗Oedalrusnigri pennis sp.nov.。该新种近似于台湾小车蝗Oedaleus formosanus(Shiraki),主要区别为:后翅除基部淡黄色外,其余部分全黑色;雌性下生殖板后缘中央三角形突出;腹基瓣片狭长,上具较大的粗糙颗粒;下产卵瓣腹面观外侧缘明显凹陷。文中附有中国小车蝗属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意大利蝗越冬卵游离氨基酸变化规律.[方法]2013年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别对滞育期、滞育解除期和隐蝗蝻期的意大利蝗越冬卵进行测定,测定17种游离氨基酸.[结果]总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从滞育期至滞育解除期逐渐减少,至隐蝗蝻期略有回升,但始终低于滞育期总氨基酸含量.滞育期间丙氨酸、脯氨酸、谷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维持较高含量,而滞育解除后下降,比滞育期分别减少-21.08;、-26.71;、-19.48;、-22.18;、-31.14;、-20.96;.[结论]意大利蝗卵在滞育期和滞育解除后谷氨酸始终保持最高;丙氨酸、脯氨酸、谷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在滞育期有明显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