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宜昌市农业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西方区域经济学研究中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宜昌市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各县市区的区域总偏离分量变动幅度较大,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大宗农产品在农业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特色农产品尚处于劣势地位:提出突出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生产要素,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基础建设,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福建省2004~2008年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总量分析,同时对各设区市的农业农林牧渔以及服务业进行区域分量、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进行分析,得出了福建省各设区市农业产业结构内部竞争力情况,同时也对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河南省各地市2005-2010年间农业各产业的结构和竞争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市的区域偏离分量变动幅度较大,竞争力偏离分量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在农业产业内部,种植业结构优势明显,但竞争力不强;农林牧渔服务业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而林、牧业结构不够合理;渔业结构合理,但竞争力不强.种植业竞争力最强的是信阳市,林业竞争力最强的是洛阳市,牧业、农业服务业竞争力最强的是驻马店市,渔业竞争力最强的是商丘市.最后提出了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偏离-份额模型,考察2006~2009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农业产业结构、区位优势及其对GDP增长的影响,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各地市的农业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区位优势偏离分量变动幅度较大;在产业结构内部,种植业处于上升趋势,畜牧业呈现下降势头。最后提出了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0—2014年的统计数据,以长江经济带为标准区域,运用动态Shift-Share模型分析了长江中游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优势与劣势及四省农业总产值增长的差异。结果表明,1980—2014年长江中游农业总产值增长优势高于长江经济带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水平。长江中游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对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影响分为:湖北、湖南农业产业结构偏离0,竞争力偏离0;江西农业产业结构偏离0,竞争力偏离0;安徽农业产业结构偏离0,竞争力偏离0等3种类型。为进一步提高长江经济带农业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各省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引导农业生产合理布局,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及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利用偏离-份额模型,考察2006~ 2009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农业产业结构、区位优势及其对GDP增长的影响,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各地市的农业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区位优势偏离分量变动幅度较大;在产业结构内部,种植业处于上升趋势,畜牧业呈现下降势头.最后提出了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定量分析黑龙江垦区各分局农业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对各分局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可以为垦区各分局制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将垦区各分局的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量分解为垦区增长分量、产业结构分量和产业竞争力分量,指出各分局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对各分局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S-S模型下的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从经济增长的3个相关因素,即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选择相关指标,考察并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退耕前后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得出了退耕后西部地区农业及其内部各产业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较大的结构优势和较强的区域竞争力,但竞争力的贡献率尚不够高,林业和牧业的结构优势有所抑制的结论,从而为西部地区在大开发新的10年中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合理调整农业发展重点,最终实现输血式发展转向内生型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对湖南省农业产值和主要农产品产值的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份额进行了测算,综合评价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优劣及自身竞争力强弱,从而提出了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则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根据灰色关联动态分析法对山东省2003~2014年不同时间段的总体结构和内部结构的农业产业进行灰色关联度的计算和分析,得出各农业产业对山东省农业发展的灰色关联次序积分.分析各农业产业的贡献程度,并结合自然禀赋、政策背景、农业现代化等角度对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对其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因地施策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以山东省为例,构建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的“三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和耦合模型开展县域乡村“三生”系统优化决策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乡村“三生”系统具有东北-西南地域分异特征,75.82%的县域乡村子系统处在磨合耦合阶段,乡村可持续性和协调性有待加强。乡村“三生”系统发展功能区具体分为低等协调持续发展区、中协调低持续发展区、低协调中持续发展区、中等协调持续发展区、高协调中持续发展区和高等协调持续发展区等六种类型,以中低协调发展区为主,占总量的72.6%。不同类型县域乡村“三生”系统功能区,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鲁西南平原农区等低水平地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提高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胶东半岛等中等地区以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为主,形成特色产业品牌;鲁北的高等协调地区以科学发展与示范建设为主,构建成熟乡村发展模式。乡村“三生”系统以耦合协调机理为依据,科学划分县域乡村发展功能区,对县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乡村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郭艳  朱国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485-7487
产业结构的变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能力。以1978~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系统研究了南京市产业结构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水平迈进。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山东省1989~2010年环境规制数据进行了测算,并将山东省1989~2010年环境规制和农产品出口数据进行了协整关系和VEC模型分析,认为从长期来看,环境规制会促进农产品的出口,环境规制每增加1单位,农产品出口增加0.518个单位,根据山东省农产品出口情况,提出了制定和完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严格执行各种环境规制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等加强环境规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农作制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岩  宁堂原  周勋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99-19701
介绍了山东省农作制的发展概况,目前山东省尚处在半集约半自给半商品农作制水平,东部沿海和鲁中农业区正在向现代农作制迈进,初步形成了粮食、饲料、经济等作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分析了山东省农作制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因素有农业生产条件和投入水平、人口与粮食、政策措施、自然资源和区域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2020年山东省人口约1亿,人均年粮食占有量为475 kg,粮食生产压力大。因此,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建立现代农作制度。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工程、化肥施用等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影响农作制的发展;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的种植比例,提高了复种指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及现代农作制的建立,而城市发展不平衡,制约着现代农作制的建立。因此,科学合理的区域化布局、适当的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利于山东省现代农作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郭宁  李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872-4874
利用1990~2008年的统计资料,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山东省为参照系,分析了滨州市三次产业的演变特征,对滨州市产业结构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1-2008年南四湖流域工业行业数据,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山东省作为参照区域,研究了南四湖流域工业结构效益和竞争力水平,分析其结构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对区域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部门进行评价,进而确定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部门调整与优化的方向,为该流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农业技术进步水平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取反映农业科技进步的8项评价指标,以《山东统计年鉴(2005)》中山东省各地市截面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山东省各地市的农业技术进步水平做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地市农业技术进步水平不均衡,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低,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山东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探索城乡经济发展出现差距的原因。从城乡居民收入、财产状况和生活水平3方面介绍了其发展差距,从城乡区位条件、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产值比重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山东省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应深化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城乡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国家农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使得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发生较大的调整。从而使得农地流转呈现出新的现象,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阶段所呈现出的新的特征,在对江苏省宝应县2个村庄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农地流转方向模型并与2000年的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家庭非农收入比例、农户单位面积农业纯收入对于农地流转方向的影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农地流转方向从流出为主转变为流入为主的新局面,同时人均承包地面积、家庭受教育水平因子的影响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反映出宝应县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宝应县农地市场的发育成熟。通过分析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地市场流转的变化情况,以期得到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农地市场响应机理,进而提出一些规范农地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