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为了分析FMDV AF72VP2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口蹄疫病毒株AF72 RNA为模板,反转录并扩增目的基因,PCR纯化产物与pGEM-Teasy载体连接并转化JM109菌株,用凝胶电泳、PCR和SpeⅠ、SphⅠ双酶切法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质粒进行测序.比对测序结果确定AF72 VP2的核苷酸序列,利用同源建模的方法建立AF72 VP2结构蛋白的3D结构,在此基础上,综合亲水性、可塑性、抗原指数以及表面可能性等参数预测AF72 VP2结构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分析表明,口蹄疫病毒VP1,VP2,VP3 和VP4在核苷酸水平上的变异率是无差异的(P>0.05);而他们在氨基酸水平上的变异率差异显著(P<0.05).该毒株与20株源于GenBank中的VP2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其保守区主要位于第1~23、37~51、66~76、85~101、124~142、165~199、205~219位.保守区氨基酸残基在维持VP2蛋白的空间构象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1~10、129~140、165~176氨基酸区段是AF72 VP2结构蛋白可能的B细胞抗原表位区域,该结果将为进一步的FMDV多表位疫苗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
共表达O型口蹄疫病毒P12A+3C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共表达O型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衣壳蛋白前体P12A和蛋白酶3C的重组杆状病毒,为进一步研究FMDV空衣壳抗原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奠定基础。从质粒T-OP1中扩增出编码O型FM-DV衣壳蛋白前体的P12A基因,并将其插入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Dual-3C的PH启动子之下,构建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D-P12A3C。通过在大肠杆菌内转座重组,获得重组杆粒B-P12A3C,转染Sf9细胞,获得表达O型FMDV衣壳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重组杆状病毒经增殖并感染Sf9细胞后,通过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及间接免疫荧光来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表达产物能被O型FMDV阳性血清识别,具有一定的反应原性,表明重组杆状病毒构建成功,该研究为O型FMDV空衣壳的体外组装及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前期材料。  相似文献   

3.
FMDV OA/58病毒株VP3蛋白结构的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口蹄疫病毒株OA/58 RNA为模板,反转录并扩增目的cDNA,然后与pMD18-T载体连接并转化JM109菌株,提取的重组质粒用凝胶电泳、PCR和BarnHⅠ、HindⅢ双酶切法鉴定。分析表明,口蹄疫病毒VP1、VP2、VP3和VP4在核苷酸水平上的变异率是无差异的(P〉0.05);而它们在氨基酸水平上的变异率差异显著(P〈0.05)。该毒株与20株源于GenBank中的VP3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其保守区主要位于第1~24、26~35、37~43、45~57、61~122、124~173、175~209、211~220位。运用同源模建,OA/58 VP3蛋白三维空间结构可分为A,B,C3个结构区域。保守区氨基酸残基在维持VP3蛋白的空间构象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口蹄疫病毒Asia1/HeB株P1结构蛋白基因进行了扩增、克隆及序列测定.采用DNAStar Protean软件对P1蛋白的二级结构、可塑性、亲水性、表面可及性及抗原指数等参数进行分析,综合预测其B细胞表位分布.结果表明,FMDV Asia I/HeB株P1基因长2 199 bp,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733个氨基酸,其中VP1长633 bp,编码211个氨基酸,VP2长654 bp,编码218个氨基酸,VP3长657 bp,编码219个氨基酸,VP4长255 bp,编码85个氨基酸.P1结构蛋白的二级结构较为复杂,含有较多的β片层结构和转角结构,VP1、VP2和VP3上均有多个区域为B细胞优势表位,VP4上也有少量的潜在B细胞表位.与已鉴定的B细胞表位相比较,该方法预测的结果有较高的准确度.为试验确定FMDV AsiaI/HeB株P1结构蛋白的B细胞表位和反向疫苗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RHDV病毒样粒子作为载体提呈外源B细胞表位的能力,以兔出血症病毒(RHDV)衣壳蛋白VP60为载体,构建携带FMDV B细胞表位(FMDV VP1 B细胞表位200~213aa)的VP60嵌合蛋白,研究外源基因对VP60蛋白的表达、病毒样颗粒(VLPs)的装配及免疫原性的影响。分别在RHDV衣壳蛋白的C端、N端、306和307位氨基酸之间插入外源B细胞表位(FMDV VP1 B细胞表位200~213aa),得到嵌合VP60基因。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嵌合蛋白,分别命名为VP60-2F、VP60-306F和VP60-578F。经IFA、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定嵌合蛋白的表达,通过电镜观察嵌合蛋白自聚为病毒样颗粒的能力,通过动物试验研究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嵌合VP60蛋白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得到高效表达,可自聚形成病毒样颗粒,免疫小鼠后可以产生针对VP60和B细胞表位特异的免疫应答。该研究为嵌合VP60 VLPs的形成及结构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RHDV-VLPs作为外源B细胞表位展示载体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旨在发掘甘蓝抗枯萎病基因FOC1中与抗性相关的特异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为进一步开发FOC1特异分子标记提供理论依据。在对11份甘蓝自交系材料枯萎病抗病表型鉴定基础上,通过基因测序,对每份材料中FOC1等位基因及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OC1等位基因序列之间共存在92处SNP变异和2处Indel变异,其中包含C381A/G等18个在抗、感材料中表现出特异性差异的SNPs。此18个特异的SNP中转换型比率为86.11%、颠换型比率为13.89%,4种碱基变异率以T/C、G/A最高,分别占47.22%和38.89%,而C/G和A/C变异率共占13.89%。本研究也发现抗、感材料中存在4个特异的SNP,可造成3个氨基酸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酉州乌羊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酉州乌羊于2009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羊专业委员会审定,正式成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因其表现为“乌皮乌肉”的特点,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本研究测定了酉州乌羊12项血液生化指标,旨在从生化特性方面研究该品种的种质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之间,3~4岁酉州乌羊的血清中TP和GLOB酶活性显著高于3岁以下各年龄阶段(P<0.05),而0~1、1~2、2~3岁各年龄阶段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项生化指标在成年羊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ALT与AST、ALT与ALB、ALT与TC、ALT与HDL-C、ALT与CK、ALT与LDH、AST与CK、AST与LDH、ALP与TC、TP与GLOB、ALB与A/G、ALB与TC、ALB与HDL-C、TG与HDL-C、TC与HDL-C、TC与LDL-C、HDL-C与LDL-C、CK与LDH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P<0.01);ALP与TC、TP与ALB、A/G与LDL-C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P<0.05);TP与A/G、GLOB与A/G之间存在着极显著负相关(P<0.01);GLOB与LDL-C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P<0.05)。ALT与酉州乌羊成年母羊体重、体斜长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TG与体斜长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LDL-C与体斜长和胸围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因此,可以用血液生化指标来评价酉州乌羊的健康和营养状况以及为酉州乌羊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研究了经BHK-21培养的口蹄疫病毒(FMDV)OS/99株VP1蛋白的分子免疫学特征。通过RT-PCR得到FMDV的VP1基因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其蛋白序列的空间构型和抗原性进行分析。通过对其β-折叠数量、亲水性、抗原指数、可塑性、表面可能性的抗原性参数的综合分析,得出OS/99株VP1蛋白中可能含有多个抗原位点,具有较强的抗原覆盖性。抗原位点可能位于22-29、43-46、82-85、92-93、100-111、134-139、154-156、180-184和196-203位氨基酸残基区域内。毒株经过BHK-21细胞培养13代后,其蛋白空间构型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与动物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联系.为了探讨IGFBP-3基因作为绵羊屠宰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结合测序方法检测592只甘肃高山细毛羊IGFBP-3基因的变异特征,并分析核苷酸变异与屠宰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绵羊IGFBP-3第4外显子区检测到1个单核苷酸变异位点(g.87 A>C),A和B 2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频率:56.76%,43.24%),表现为AA、AB和BB 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29.73%,54.05%,16.22%),并且所研究的群体在该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相关性结果表明,甘肃高山细毛羊IGFBP-3基因g.87 A>C处的变异对宰前活质量、热胴体质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眼肌面积、GR值、嫩度有显著影响(P<0.05).表明等位基因B的绵羊群体具有更高的屠宰率,可以作为甘肃高山细毛羊屠宰性状选育的分子标记用于生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针对γ-醇溶蛋白基因家族成员,设计了覆盖其启动子及全长编码区的3对特异引物,从强筋小麦品种陕253中克隆了8条1000 bp左右的片段(GenBank登录号为GQ871770~GQ871777).该片段群包含典型醇溶蛋白亚基的完整编码序列,并在重复区存在丰富的插入/缺失(InDel);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显示,8个基因均具有γ-醇溶蛋白亚的典型结构特征,其中GQ871771为假基因,4条序列(GQ871770、GQ871772、GQ871776和GQ87177)具有9个半胱氨酸残基;启动子区序列分析表明,GQ871770、GQ871772、GQ871774和GQ871776在胚乳框存在6处SNP变异,其中两处变异发生于GCN4基序内,利用WebLogo3在线构建了储藏蛋白更具代表意义的30bp保守胚乳盒模式.进化分析证实克隆序列属于γ-醇溶蛋白基因家族成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获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J1C7株的全基因组cDNA,确定其分子进化关系。以IBDV J1C7株细胞培养液为材料,用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抽提法提取IBDV基因组dsRNA,利用特异性引物将基因组A、B节段分两段进行RT-PCR并通过融合PCR方法将具有部分重叠序列的A、B节段的上、下游基因组进行拼接,从而构建出完整的A、B节段基因组,利用pMD-18T载体快速克隆PCR产物。结果表明:获得了3260 bp的A节段全长(Genbank登录号EF646854)和2827 bp的B节段全长(Genbank登录号EF646853)。氨基酸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J1C7株与弱毒疫苗株CEF94(芬兰)、P2(德国)、JD1(中国)、HZ2(中国)的亲缘关系最近(蛋白同源性为VP5:99.3%;VP2:99.3%~100%;VP4:97.9%~99.2%;VP3:96.4%~98.1%;VP1:99.2%~99.9%)。BDV J1C7株属于弱毒疫苗株,且与欧洲和中国的弱毒疫苗株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在进化树上归为一簇。本研究为构建IBDV的感染性cDNA,了解IBDV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术前处理对马氏珠母贝育珠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提高马氏珠母贝育珠贝的成活率、成珠率和珍珠质量。2009年8月—2011年8月,设立3个实验分别比较了术前处理过程中养殖密度、处理时间与贝龄对马氏珠母贝珍珠培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I:术前处理养殖密度对育珠效果影响,设立A1、A2、A3和A0共4个组,其中A1、A2和A3组分别每捆绑6笼、9笼和12笼,A0为对照组;实验II:比较术前处理温度和时间对育珠效果影响,设立B1、B2、B3、B4和B0共5个组,其中B1为5~10℃条件下处理1 h,B2为5~10℃条件下处理2 h,B3为10~15℃条件下处理1 h,B4为10~15℃条件下处理2 h,B0为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实验III:育珠贝贝龄对育珠效果影响,设立C1、C2、C3、C4和C0共5个组,C1、C2、C3和C4组手术贝与小片贝的贝龄分别为1.0龄、1.5龄、2.0龄和2.5龄,C0为对照组,手术贝与小片贝的贝龄为2.0龄。结果表明:在实验Ⅰ、Ⅱ和Ⅲ组中,A2组(每捆绑吊9笼)、B3组(10~15℃,处理1 h)和C2组(1.5龄 贝,10~15℃,处理1 h)的育珠贝具有最高成活率与留核率,术前处理对育珠贝的成活率和留核率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采用术前处理能够提高育珠贝的成活率、留核率和珍珠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干旱胁迫对小麦叶片细胞膜透性效应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测定干旱胁迫下小麦中国春-Synthetic 6x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品种中国春(受体)和Synthetic 6x(供体)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K 相对渗出率,对调控干旱胁迫下功能叶片细胞膜稳定性的染色体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1D,2D,2B,3A,3D,4A,4B,6A,6B,7D和7A等染色体代换系的相对电导率和K 相对渗出率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中国春,而其他代换系差异均不显著。表明Synthetic 6x的1D,2B,2D,3A,3D,4A,4B,6A,6B,7D和7A染色体上具有耐旱性基因,而其他染色体与Synthetic 6x的耐旱性无关。研究结果可为小麦抗旱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糜子SAMS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干旱复水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糜子抗旱节水研究中获得的一个与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S)基因同源性较高的EST序列为基础, 采用RT-PCR技术从糜子中分离到一个SAM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PmSAMS), 全长1 293 bp, 编码396个氨基酸, 具有SAMS典型的N端结构域、中间结构域及C端结构域。糜子、马铃薯、拟南芥、甜菜、大麦、荔枝、番茄和水稻8种植物SAMS的氨基酸序列多重比较分析表明, 不同植物的SAMS的氨基酸相似程度非常高(92%~97%), 其中糜子与水稻的相似性最高(97%), 说明SAMS基因在植物进化中非常保守。PmSAMS基因在糜子幼苗干旱及复水过程中的半定量RT-PCR表达模式分析表明, 在干旱早期(土壤含水量36%)诱导该基因大量表达, 而干旱程度更严重时(土壤含水量为24%)其表达受到严重抑制, 表达量比对照还低; 严重干旱后复水2 h, 其表达量增强至干旱早期的表达量, 而复水6 h后表达量降低至对照(干旱处理前)水平。可见, PmSAMS基因的表达涉及糜子响应干旱胁迫及干旱后复水过程, 可能是糜子抗旱节水的关键基因。该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探讨其应用于农作物抗旱节水性的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等位基因的变异在各种生物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并对基因的表达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探索关联分析中品种数目(A)、平均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B)和候选基因总贡献率(C)对候选基因分析结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经验贝叶斯(E-Bayes)方法探讨了上述因素对候选基因检测功效、遗传效应估计值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以及假阳性出现频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 随着A、B和C的增加,候选基因的检测功效和效应估计值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明显提高,假阳性出现的频率降低。(2) B对检测功效有显著的影响。在B值保持较高的水平时,即使品种的数目保持较低的水平以及候选基因的总贡献率较低时,平均检测功效也可达到80%;当B值为中等水平时,需要较大品种数目才能使平均统计功效超过80%;当B值较小时,品种数目即使达到100,3种贡献率水平下的统计功效最高也未达到50%。(3) B对候选基因效应估计值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有显著的影响。随着B的增加,候选基因效应估计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增加。(4) B因素对假阳性频率也有显著影响。在实例分析中检测到4个基因与稻米糊化温度显著关联。因此,在进行等位基因功能差异的统计遗传学分析时等位基因多态性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同时较多的品种数和较高的贡献率对候选基因的统计功效、效应估计值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官梅  李栒 《作物学报》2006,32(6):878-883
重离子束是一种新型辐照源,它对油菜的影响以往研究较少。本文报道了30 Gy、50 Gy和80 Gy 12C重离子束辐照对油菜M1和M2生育期、植物学性状、品质性状,根尖和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多态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50 Gy和80 Gy辐照处理可引起油菜生育期提早,生长繁茂,部分植株发生变异,出现瘤状根、矮茎、淡绿匙形叶,多雌蕊花,双生角果和黄籽株等。80 Gy辐照处理使油菜种子含油量有不同程度提高,并出现油酸含量高于70%以上植株。 30~80 Gy辐照处理,使根尖染色体和花粉母细胞染色体产生畸变,畸变类型有微核、小核、异常四分体、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断片等,其中以微核细胞最多,且辐照剂量愈大畸变率愈高。50 Gy和80 Gy辐照处理对油菜DNA分子有影响,RAPD分析表明,用40个引物对处理后油菜进行扩增,共扩增出43个DNA片段,表明不同处理植株存在一定多态性。  相似文献   

17.
黄黑籽甘蓝型油菜类黄酮途径基因SNP位点检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类黄酮物质在植物花、叶、果实和种子颜色变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不同黄黑籽种皮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同源克隆方法,获得17个类黄酮基因全长ORF序列,在核酸和蛋白水平上分别序列差异比较表明,这些基因在不同黄黑籽材料中共存在41个不同拷贝成员。在核苷酸水平上,检测到BnTT3、BnTT18、BnTTG1和BnTTG2的单核苷酸位点数目介于16~52之间,且BnTTG2在3个不同的位置上还存在多个碱基的连续性缺失现象(119~121 bp,183~189 bp和325~330 bp),但在蛋白水平上仅存在2~16个氨基酸位点差异,说明BnTT3、BnTT18、BnTTG1和BnTTG2在不同甘蓝型黄黑籽材料中存在单核苷酸位点差异,而单核苷酸位点突变不一定导致氨基酸位点的变异。在不同黄黑籽材料中仅BnTT3和BnTT18存在一致性的氨基酸突变位点(252和87),推测BnTT3和BnTT18可能在黄黑籽甘蓝型油菜种皮颜色差异形成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位点的等位特异PCR可以区分材料间透明种皮基因,为特异基因芯片的开发及阐明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性状的基因及其作用位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左旋咪唑对新城疫灭活疫苗抗体滴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免疫增强剂左旋咪唑对新城疫灭活疫苗抗体滴度的影响,将20只20日龄雏鸡,随机分成A、B、C、D四组,每组5只。分别皮下注射新城疫灭活疫苗0.5ml/羽,同时注射A组雏鸡高(0.6mg)、B组中(0.3mg)、C组低(0.15mg)剂量的左旋咪唑,对照组D不加。免疫后0d、7d、14d、21d和28d,翅下静脉采血并检测新城疫抗体滴度。结果显示:免疫前四组抗体水平基本一致,无统计学意义;免疫后7d,14d,21d,高、中、低三组抗体水平基本一致,四组的抗体水平相差均在2个滴度以内,统计分析无明显差异;免疫后28d,B组抗体水平较高。统计分析显示,对照组与高中低三组均有显著差异,但无剂量差异;在高中低 三组中,以中剂量添加最佳,抗体效价高(7.2log2),但中剂量组与高、低二组的差异不显著。这表明,左旋咪唑的添加提高新城疫抗体滴度,并且与免疫后时间长短有关系。从趋势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添加组的抗体水平好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不同炉栅面积对密集烤房性能和烟叶烘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恒  张树堂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413-416
通过对火炉炉栅面积(燃烧面积)做不同处理A:0.585 m2(0.86 m×0.68 m)、B:0.482 m2(0.86 m×0.56 m)、C:0.385m2(0.74 m×0.52 m),比较3种炉栅面积对密集烤房性能和烟叶烘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炉栅面积的火炉对密集烤房平面和垂直温差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其平面、垂直温差都在3℃内。(2)C处理炉栅面积的密集烤房设定和实测温度在定色期出现8.9℃的差异,而A和B处理炉栅面积的烤房设定和实测温度差异在3℃以内。(3)A和B处理的炉栅面积对烟叶烘烤质量与烘烤成本无显著的差异,但是C处理造成烘烤烟叶质量下降和烘烤成本增高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