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用四株猪瘟病毒感染家兔,从中选育出一株能适应于家兔同时减弱了对猪的致病力。这株猪瘟兔化毒自1954年初至1958年底已通过大耳白兔430代。家兔感染兔化毒仅发生体温反应,无其他临床症状及特征性病理变化。 (二)病毒在通过大耳白兔的过程中,家兔出现的热反应率,随通过兔体代数的增多而增高。1955年通过兔体120代,平均热反应率80%,定型热占63.75%,自80代往后,热反应率开始上升;1956年通过兔体100代,平均热反应率达92.96%,定型热占78.33%;1957年全年平均热反应率一直维持在90%以上,到1958年,平均热反应上升到97.97%,定型热反应占87.87%。显然较早期毒的热反应率为高。 (三)经由静脉接种,反应兔的定型热潜伏期平均为33小时。热稽留期平均为22小时左右,温差达1℃以上。轻热反应潜伏期平均为39小时左右,熱稽留期平均为18小时左右。病毒传代时,按连续每6—8小时测体温一次,就可掌握体温曲线。一般在接种病毒后,体温降达常温前后剖杀采毒。 (四)不同产地家兔接种病毒后,热反应率稍有不同,敏感的大耳白兔和长毛种兔,出现热反应率较高。 (五)兔毒经皮下、肌肉、口腔、鼻腔、静脉接种,都可使兔发生感染。不过经皮下、肌肉和口腔感染发生热反应率稍低;口腔及鼻腔接种的潜伏期,要延长到47—100小时。健康兔与感染兔同笼饲养14—15天,未发生接触感染。 (六)热反应兔的各种脏器中均有病毒。用兔滴定的毒价是:脾达10~(-5),淋巴结达10~(-4)—10~(-5),肺、胸腺达10~(-3),心肌达10~(-2),血达10~(-2),肝、肾10~(-1)—10~(-2),脑10~(-1)。无热反应兔的脏器中,也有与热反应兔相等的病毒,测定脾脏毒价也达10~(-4)—10~(-5),对猪免疫性同样好,证明兔毒确已100%感染家兔。 (七)用大耳白兔测知兔毒在反应兔体内存活期,在接种兔毒后第3—6天内,毒价维持在高峰,第7天开始降低,到第12天在兔体内已测不到病毒。 (八)感染兔在发热期內,白血球总数无变化,但出现淋巴球减少和中性白血球增多,消长时间与体温升降基本吻合,在体温恢复正常后,白血球分类比数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通过检测接种后不同时期的家兔血清猪瘟抗体水平,确定了家兔猪瘟抗体检测时间为10d.监测注射不同稀释度猪瘟兔化弱毒后家兔体温反应变化,同时检测第10天家兔血清中猪瘟抗体水平.比较两项结果表明,家兔体温反应与ELISA抗体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在24组出现典型的热反应家兔中,有23组血清猪瘟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两者符合率为95.83%,4组未出现典型的热反应的家兔猪瘟抗体ELISA结果比体温反应表现出更好的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这一结果为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家兔效力检验ELISA方法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某县自1959年以后开始应用了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三年来应用弱毒菌苗共注射牛只100,327头。效果良好,现已基本消灭了牛肺疫的威胁。兹介绍经验如下:菌苗的制造(一)菌种:1959年使用的菌种以222代胸水菌种,在现地共接种六代(223—228)接种家兔98只,采胸水533毫升。1960年以654代胸水菌种,共接种六代,98只家兔产胸水447毫升。1961年以3—14代胸水菌种,共接种三代,57只家兔,共产胸水173.5毫升。  相似文献   

4.
××省三年来制造应用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生物药品。现将其经验及结果介绍于下,供各地参考。一、方法及效果: 菌苗系就地制造,就地使用。菌种采用牛肺疫兔化毒198代胸水,接种营养较好的土种家兔与杂种兔(土种×长毛或皮兔)长毛兔。接种后每日上下午各测温一次,经60—72小时后剖杀采毒,检查合格作为菌苗。先后通过52代,接种家兔508只,反应375只,总反应率73.8%(指有胸水),其中呈定型热反应250只,轻热反应125只,采毒量最多30毫升,最少者2毫升。  相似文献   

5.
我县从去冬以来,在制造兔化猪瘟弱毒湿苗时,相继发现有二次接种的家兔,产生可疑反应和无热反应。当时怀疑可能是与家兔的神经类型、体质方面有关系。如在去冬曾有一土种白色公家兔,体重4.5斤,膘情优等,体质很健康,在第一次接种产生了可疑反应,因为兔膘肥体壮,未杀,又继续饲养到今年的三月分,又进行第二次接种,产生了无热反应。当时就有意识的保留下来继续饲养,10天后又进行第三次接种,在第三次接种时,采用1:20倍稀释脾乳剂,耳静脉接种2毫升(增加一倍),结果仍是无热反  相似文献   

6.
过去我县猪瘟流行极广,死亡严重,自1956年以来由于大力开展预防注射工作,经过八年的坚持,猪瘟已基本消灭。在八年的制苗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了几个共同性的问题,探讨如下:一、兔毒经过保存与兔产生热反应关系现阶段种毒对家兔感染力,主要表现在体温反应上,接种后的家兔产生体温反应,则表示猪瘟病毒在兔体内繁殖。在不同的温度下保存种毒,接种兔后,共形成的热反应曲线,有明显差异。例如1959年6月8日,用保存在22℃的冰瓶内三天后的脾种毒,接种了7只兔,其中在48小时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静脉接种、腹腔接种、皮下接种、皮肤外伤接种、黏膜接种5种接种方法对家兔进行葡萄球菌接种,结果表明,5种方法对家兔发病类型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作者将接种 Shope 纤维瘤病毒恶性变异株(SFV—MV)诱发家兔的巴氏杆菌病作为研究巴氏杆菌病的免疫抑制和免疫予防的模型。试验兔在接种时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健康带菌者,皮内接种 SFV—MV 的家兔于接种后3—6天,在接种部位出现原发性肿瘤;接种后7或8天,家兔出现鼻尖、结膜炎和肿瘤转移;接种后10~14天,家兔出现死亡。接种 SFV 非恶性的Patuxent 毒株的家兔发生局灶性原发性肿瘤,但不发生巴氏杆菌病和肿瘤转移。SFV—MV 接种兔在第6天其脾脏淋巴细胞对 T 细胞和 B 细胞促有丝分裂因子的反应性降低,到第10天脾脏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反应性亦降低。此外,在所有主要器官的单核吞噬细胞和眼结膜。鼻粘膜的上皮细胞中检出 SFV—MV 抗原(免疫荧光法)。鼻粘膜和眼结膜上皮还发生鳞状化生。而 SFV接种兔则无这些变化。用热灭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或 J5兔疫的 SFV—MV 感染兔,对巴氏杆菌病有部分保护作用,而那些在免疫前接种 SFV—MV的家兔,由于防御机能的损伤而促进了自发性巴氏杆菌病的发生。用 J5或多杀性巴氏杆菌免疫家兔比未兔疫对照兔的结膜炎和鼻炎程度要轻,这表明 J5突变菌株免疫予防可能在应激兔巴氏杆菌病的予防上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适宜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NGVEV)体外培养的细胞系,开展了NGVEV强毒株在鸭胚成纤维细胞(DEF)适应性和增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NGVEV强毒株经尿囊腔接种10日龄鸭胚传4代,取尿囊液接种DEF,第1代无明显细胞病变;第2代培养至72~96hDEF出现颗粒状缺失、脱落,但无典型蚀斑出现;第3代培养至96~120h,DEF形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典型蚀斑;第5代以后的NGVEV可稳定适应于DEF,典型细胞病变出现于48~72h。取适应DEF的NGVEV感染DEF细胞后制作超薄切片经电镜观察,可见典型的腺病毒粒子,大小为70~90nm。NGVEV在DEF上的TCID5。值随着传代次数增加而增高,由第1代的10^1.23增加到第8代的10^8.02,最高毒价出现于96~144h,96~120h是收获病毒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0.
应用终点稀释-荧光抗体技术获得了克隆化弱毒株(ⅢC_3株)。ⅢC_3克隆株在PK_(15)细胞上传至15代,用DIF试验测定各代次毒价,TCID_(50)可达到10~(5.0)以上。经生物学鉴定试验表明,该克隆株保留了猪瘟兔化弱毒淋脾毒感染家兔出现的特异性热反应和对猪的安全性及良好的免疫原性。对猪最小免疫量达到10~(-5)稀释1ml,与淋脾毒一致。DIF试验与猪体测毒,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温度敏感型穿梭自杀质粒pSET4s,定点敲除猪链球菌2型野生型强毒株ZY458的lin基因,构建基因缺失突变菌株458△lin,利用家兔感染模型对ZY458及其突变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家兔感染试验表明,接种ZY458菌株的家兔体质量下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5只家兔4 d内全部死亡;而458△lin感染组家兔生长正常,未出现任何明显临床症状.结果表明,lin基因是猪链球菌2型新发现的一种毒力相关基因,在猪链球菌2型的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鸭瘟病毒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鸭瘟病毒强毒(DPV34)经12日龄鸭胚连续传2代,收获的尿囊液DPV34F2作为细胞培养的病毒接种于鸡胚成纤维细胞,连续传代5次。结果,从第2代开始,接种DPV的鸡胚成纤维细胞出现细胞病变,随首代次的增加,细胞病变愈加明显。经电镜观察,第5代细胞培养物中有典型的DPV病毒粒子;将第5代培养物接种鸭胚,出现典型鸭瘟病变;用PCR方法检测培养物,也出现DPV的特征DNA带。  相似文献   

13.
当培养液中加二甲基亚砜处理细胞的方法,已使27—4代华毒株强毒适应于胎猪肾细胞,并传至165代。自92代进行了5批克隆纯化,并自116代开始选直径1mm以内小空斑传代。第100代以后的病毒度为10~(4.67)~10~(6.0)TCID50/0.3ml。以鼻内途径免疫接种的母猪中和抗体价最高,持续期最长可答13个月,三日龄哺乳仔猪主动免疫的安全性为76.9~94.3%,被动免疫的保护率可达97%以上。第120及135代毒分别作猪体连续传代5及6代,均未见毒力增强。接种102代毒的后备猪群有28.2%水平感染。以5ml剂量经肌肉、鼻内途径接种三头母猪,免疫持续期可达两产。几年来在几个大型养猪场试用证明,本弱毒安全有效,收到了防制本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用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灭活疫苗对实验动物家兔进行疫苗稳定性(保存期)测定。4批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灭活疫苗,批号分别为200401、200501、200502、200503,将这4批疫苗4℃保存3、6、9、12个月后,分别接种试验兔,每批接种5只。初次接种疫苗0.5mL/只,14d再次接种疫苗1.0mL/只。每次设对照组5只,注射肉汤,其剂量和方法与试验兔相同。疫苗接种前和再次接种疫苗后21d分别在试验和对照家兔耳静脉采血,用微量凝集试验进行抗体效价检测。通过抗体检测表明,疫苗保存了3、6、9、12个月后接种兔,采血测免疫抗体效价为2.709~3.612。同时对照组全部死亡。证明这些疫苗存放12个月能有效保护家兔免受大肠杆菌攻击。  相似文献   

15.
用培养液中加二甲基亚砜处理细胞的方法,已使27—4代华毒株强毒适应于胎猪肾细胞,并传至165代.自92代进行了5批克隆纯化,并自116代开始选直径1mm以内小空斑传代.第100代以后的病毒滴度为10~(4.67)~10~(6.8)TCID50/0.3ml.以鼻内途径免疫接种的母猪中和抗体价最高,持续期最长可达13个月,三日龄哺乳仔猪主动免疫的安全性为76.9~94.3%,被动免疫的保护率可达97%以上.第120及135代毒分别作猪体连续传代5及6代,均未见毒力增强.接种102代毒的后备猪群有28.2%水平感染.以5ml剂量经肌肉、鼻内途径接种三头母猪,免疫持续期可达两产.几年来在几个大型养猪场试用证明,本弱毒苗安全有效,收到了防制本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羔羊传染性口膜炎病(Contagiousecthyma Virus)可感染的试验动物极少的情况下,我们用人肺二倍体细胞KMB17、鸡胚成纤维细胞、犊牛睾丸细胞培养病毒,在犊牛睾丸细胞上获得成功。病毒接种在犊牛睾丸细胞上,6代之前细胞病变不规律,6代之后细胞病变趋于稳定,48小时左右,病变可达到50%。培养至30代以后,细胞病变与30代之前不相同,30代之前细胞病变以同缩脱落为主,圆缩的细胞中可见块状颗粒,30代以后,除圆缩脱落外,还在细胞单层上形成空斑,细胞融合,病变细胞内的颗粒成致密状态。用犊牛睾丸细胞培养物免疫初生羔羊近6千只,免疫期在5个月以上。用人肺二倍体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这株病毒,初代培养可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这种变化随继代次数的增加而减弱,当传至7、 8代时,细胞病变消失,以这两种培养物回归有易感性的羔羊,不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17.
家兔“病毒性出血热”病毒在Vero及MA104单层细胞上均能产生一定病变。在MA104细胞上病毒传至第8代,病变消失,用第7代和第6代细胞混合培养液注射家兔,经2个月和8个半月后攻毒,1ml免疫组可获2/3保护,2ml免疫组可获3/3保护,对照组2/2死亡.注射5ml染毒细胞培养液,仅能引起家兔一过性体温反应.  相似文献   

18.
采集黄河三角洲地区某猪场发生高热症死亡的仔猪病料,处理后接种Marc-145细胞,传代2代以后出现明显细胞病变,其病毒TCID50为10-4.625/mL,采用PCR检测细胞培养物中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猪圆环病毒,均为阴性.采用第2代细胞培养物人工感染仔猪,仔猪出现高热、咳嗽、发绀、耳朵发紫、死亡等临床表现,剖检发...  相似文献   

19.
猪瘟兔化弱毒(以下简称兔化毒)在兔体已传至430代,注射家兔90%以上发生热反应。注射猪反应轻微,对妊娠母猪及仔猪的生长发育皆无不良影响,其详细结果已分别发表于前两篇报告(Ⅰ、Ⅱ)。现将兔化毒对猪的免疫原性试验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试验经过和结果一、兔化毒对猪最小免疫量的测定及其对兔最小感染量的关系 (一)兔化毒对猪最小免疫量的测定:在种毒继代试验过程中,曾分别采取不同代  相似文献   

20.
将某猪场发病死亡猪的脑和肺组织接种BHK-21细胞,连传5代均出现典型细胞病变,表明分离到1株病毒,病毒含量为108. 33TCID50/mL。该毒株能被猪伪狂犬病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接种家兔、小鼠和仔猪均出现典型伪狂犬病症状,表明分离株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命名为PRV HB-11株。gC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HB-11株与近年来流行的变异株同源性为99. 3%~99. 4%,与Bartha株的同源性为94. 8%,其gC基因序列相对于Bartha株序列有7个连续氨基酸的插入(158AAASTPA164),该突变插入的生物学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