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水稻汕优63重组自交系重要农艺性状的QTLs和互作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利用水稻(Oryza sativaL.spp.indica)汕优63重组自交系群体241个株系,进行了株高,抽穗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等9个重要农艺性状分析,定位了这些数量性状的基因位点(QTLs)。结果表明,这些性状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均存在双向超亲分离,其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共检测到45个主效QTLs和47对互作QTL位点影响上述9个性状,贡献率为2.83%-28.46%,第7染色体C1023-R1440区间为最适跃区段,同时检测到5个性状的主效QTL与3个性状的互作有关,为典型的一因多效现象,为分析水稻杂种优势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水稻苗期不同阶段与低氮耐性相关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协青早B/中恢9308)的重组自交系(R IL)为材料,通过溶液培养试验检测苗期不同阶段与低氮耐性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结果共检测到14个QTLs,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7.13%1~3.03%。其中,处理后15 d检测到6个QTLs,分别位于第1、7、1、7、10和11染色体上;处理后30 d检测到8个QTLs,分别位于第3、8、3、10、3、8、10和4染色体上。处理后15 d,在第1染色体RM297-RM212区间检测到同时控制相对冠干重和相对总干重的QTL,与氮循环有关,此染色体区域可能富含关键的氮代谢基因。定位结果表明,两个时间检测出的低氮耐性QTL的差异表达与水稻不同发育阶段基因的时空表达密切相关,从而反映在低氮耐性位点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3.
水稻籼粳交DH群体耐热性的QTLs定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耐热性是水稻(Oryza sativaL.)抗逆研究中最重要的性状之一.应用典型的籼(Oryza sativa L.spop.indica)、粳(Oryzasativa L.spp.japonica)交组合IR64×Azucena花药培养的DH群体及其已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在田间及温室高温条件下对该DH群体的结实率性状进行考查.采用QTL mapper1.0软件检测控制结实率的加性和上位性效应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在第1、3、4、8和11等5条染色体上,共检测到6个具有加性效应的QTLs.其中位于第1、3染色体的2个加性效应QTLs来自父本Azucena的等位基因,是耐热的QTL,能提高结实率9.50%和6.46%,其贡献率为19.15%和2.86%.位于其余3条染色体的4个加性效应的QTLs来自母本IR64的等位基因,能提高结实率4.33%~10.37%.在第1、2、3、4、5、7、8、11等8条染色体之间还检测到8对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其贡献率为2.27%~8.13%.讨论了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耐热性水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玉米苗期性状及其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学基础,以强优势玉米(Zea maysL.)杂交种组合豫玉22及其重组近交系为基础材料,采用三重测交(triple testcross,TTC)遗传交配设计,组配了包含312个测交后代的TTC群体,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了30个控制发芽后第4天的最长根长、苗高、初生根数、根干重及叶干重的QTLs,并且在第2、3和7染色体上存在4个同时控制不同苗期性状的QTL区域。分析发现,在利用Z1和Z2数据定位出的22个QTLs中,以超显性位点最多(11个),加性(5个)和部分显性较少(5个),而显性最少(1个)。另外,还检测到8个QTLs与遗传背景之间的互作和16对不同标记间的互作。据此,我们提出超显性和上位性是玉米苗期性状及其杂种优势形成的主要遗传学基础。关键词玉米,苗期性状,三重测交,杂种优势,QTL定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鉴定影响水稻氮、磷、钾利用相关性状的QTL,为开展水稻养分高效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肥高效基因的图位克隆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强耐冷(2级)粳稻地方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与十和田杂交、回交获包含105个株系的孕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BC4F8及双亲为材料,在云南白邑(冷水胁迫)、寻甸(自然低温胁迫)和玉溪(正常生长环境)3种生长环境下进行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相关性状的鉴定,并利用构建的含有180个SSR标记,全长为1820.6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5.67 c M的遗传图谱,用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的QTL Ici Mapping V3.2软件对16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3种环境下共检测到56个QTL,分布在第1、2、3、4、5、6、7、9和10染色体上,单个性状QTL数为1~10个,单个QTL可解释的各自性状表型贡献率为8.88%~35.30%。其中,氮、磷、钾利用效率QTLs数分别为12个、27个和17个。而q TNA-1a、q TPA-1、q PHI-1、q PHI-6、q PHI-7b和q KHI-6共6个QTL在冷害和正常环境下均能检测到,稳定性较高,其贡献率变幅为10.63%~31.57%。在第1、3、4、5、6、7和10染色体上有13个标记区域存在QTL成族分布,单个QTL位点控制的性状数为2~5个,其中共同控制磷总吸收量、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磷素收获指数、每100 kg籽粒需钾量和钾素收获指数等性状的位点数最多。【结论】获得56个影响氮、磷、钾利用相关性状的QTL,且发现的13个QTL富集区可作为水稻氮、磷、钾高效利用分子育种的重要候选区域。  相似文献   

6.
不同磷、钾处理小麦苗期氮营养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不同浓度磷、钾处理下小麦苗期氮养分效率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以深入理解磷、钾与氮养分效率的相互关系,为氮营养相关性状的图位克隆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苗期液培试验,以“川35050 ×山农483”组合衍生的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131个株系)为研究材料,设置了中磷中钾(MPMK)、高磷(HP)、低磷1 (LP1)、低磷2 (LP2)、低磷3 (LP3),高钾(HK)、低钾1 (LK1)、低钾2 (LK2)、低钾3 (LK3)共9个处理,对不同磷、钾处理下的氮养分效率相关性状进行研究,并结合分子标记遗传图谱,从整个基因组水平对与小麦苗期氮养分效率相关的10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及遗传分析。 【结果】 不同处理下的10个性状共检测到137个QTL,位于除3D外的20条染色体上,大部分QTL (89.05%)仅在单一处理下被定位到,有3个QTL (QRnue-1A.2、QSnue-1A.1和QTnue-1A.1)可在至少4个处理中被检测到,有5个QTL (QRnue-1A.1、QTnue-1A.1、QSnc-4A、QRnc-6A.3和QSnue-6B)可同时在低磷和低钾环境中被检测到。本研究还检测到至少包含3个以上QTL的QTL簇17个,分别位于1A、1B、2B、2D、3A、3B、4A、4B、5D、6A、6B、6D和7A染色体上,共涉及66个QTL,占QTL总数的48.18%。其中,有5个QTL簇仅与特定磷、钾处理有关,大多数QTL簇均同时定位了不同磷、钾处理的不同性状,许多QTL簇位点还与前人定位的生物量、产量及其他养分有关。 【结论】 磷、钾的供应能够显著影响小麦苗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及其相关QTL的表达。影响苗期小麦氮养分效率相关性状的QTL大多数仅在特定处理下被检测到,但大多数QTL会形成QTL簇,构成了控制氮养分效率的QTL热点,许多热点区域也与前人定位的许多成株期性状如生物量、产量及其他养分效率有关,这些QTL/基因密集区域及其特点的发现,为我们深入理解小麦氮养分效率的遗传控制特点及其与磷、钾养分供应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这些重要位点的克隆及其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以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协青早B/中恢9308)衍生的234个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在正常水分和20%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处理下对水稻苗期最长根长、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根尖数、根鲜重和根冠比进行QTL定位分析。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影响8个根部性状的21个QTL,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介于4.80%~11.35%。其中,正常水分条件下检测到7个QTL,分布在第2、3、9、10、11染色体上;水分胁迫条件下检测到14个QTL,分布在第2、3、5、6、9染色体上。不同水分条件下检测到的QTL位点差异很大,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遗传机制不同。在第3和第6染色体上各检测到1个根部性状的QTL簇,尤其在第3染色体RM6283-RM7370区间发现苗期根系性状与抗旱性及产量相关性状之间存在连锁关系,利用这些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可望同时对多个相关性状进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8.
玉米苗期磷效率相关根系分泌物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遗传信息和基因资源,揭示玉米磷营养高效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磷高效玉米自交系082和磷低效玉米自交系掖107为亲本组配的F2世代为作图群体,采用SSR和AFLP分子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以两个时期,两个磷水平和两个地点共4种环境下的241个F2∶3家系各性状的平均值作为表型值,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了磷效率相关的3种根系分泌物的QTL。四种环境下检测表明,(1)检测到4个影响酸性磷酸酶活性的QTL,其中有两个QTL AP1-KXNP和AP9-KXNP被重复检测到,分别分布在第1和9二条染色体上,所在标记区间分别为bnlg1268a-umc1290a和P1M3/d-P1M3/g,在染色体上的位点分别为bin1.09和bin9.04,单个QTL解释酸性磷酸酶变异的9%~16%,2个QTL共解释酸性磷酸酶变异的25%;(2)检测到5个影响有机酸含量的QTL,其中只有1个在两种环境下被重复检测到,位于第9染色体上,标记区间为P1M3/f-P1M7/g,在染色体上的位点为bin9.03;(3)检测到5个影响H+含量的QTL,但没有一个被重复检测到。结果表明,影响酸性磷酸酶活性的两个QTL AP1-KXN...  相似文献   

9.
应用分子标记研究水稻耐低钾胁迫数量性状位点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用籼稻IR64与粳稻Azucena杂交发展的水稻双单倍体(DH)群体(共123个系)作试验材进行溶液培养试验。试验设两个处理:K正常供应(40mp/kg)和低K胁迫(5mg/kg)。培养4周后,测定参数包括株高,分蘖数,茎干重,根干重与植株K含量;K吸收量与K利用率根据测定参数计算。175个标记在12条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用于耐低钾胁迫数量性状位点分析。耐低钾胁迫数量性状位点定义为仅在低K胁迫条件下检测到的QTLs(低K胁迫诱导QTLs)。分析结果表明,sd-1位点在K充分供应与低K胁迫条件下均对株高有重要影响;但在低K胁迫下检测到4个影响株高的QTLs和3个影响分蘖数的QTLs。K正常供应条件下,影响株高的sd-1位点对其他参数均有重要影响,但在K胁迫条件下没有发现这种影响。检测到的3个影响茎干重和根干重的低K胁迫诱导QTL相同,其中一个QTLs也同时影响植株K含量、K吸收量和K利用率,另有两个QTLs对植株K含量也有影响。与检测到的低K胁迫诱导QTLs联锁的标记基因型参数平均数比较表明,除K利用率外,IR64基因型均优于Azucena基因型。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水稻耐低K胁迫遗传背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盐胁迫下水稻部分生化性状的QTL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247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的含250个分子标记的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对0.7%NaCl盐处理后的水稻苗期相关生化性状进行QTL定位。在第1染色体的RM237-RM246区间检测到1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贡献率为13.14%;在第12染色体的RG81-S13126和RM309-RG543区间分别检测到1个控制脯氨酸含量和抗坏血酸含量的QTL,贡献率为9.09%和7.97%。并将所定位区间与已报道的水稻盐胁迫反应基因/QTL的位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硅、磷配施对玉米苗期生长及氮磷钾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正红2号’和‘正红115’玉米为材料,采用砂培方式,设置3个纯磷水平[1.0 mmol·L~(-1)(正常磷水平,P_(1.0))、0.1 mmol·L~(-1)(中度缺磷,P_(0.1))和0.01 mmol·L~(-1)(重度缺磷,P_(0.01))]和3个纯硅水平[1.5 mmol·L~(-1)(Si_(1.5))、0.75mmol·L~(-1)(Si_(0.75))和0 mmol·L~(-1)(Si_0)],通过对玉米苗期干物质、叶面积、根系形态和氮磷钾含量的测定分析,研究硅、磷配施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磷和钾养分积累与利用的影响,为磷、硅肥合理配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缺磷抑制玉米苗期生长,降低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和叶面积,减少磷和氮、钾的吸收以及干物质积累量,这种效应随磷浓度的降低而增强;玉米通过提高根冠比,增加磷、氮在根系中的分配率,提高氮、磷、钾的干物质生产效率来适应低磷环境;低磷胁迫对‘正红115’根系生长和磷吸收积累量的影响大于‘正红2号’,但‘正红115’在低磷条件下大幅度提高磷在根系中的分配率。在正常磷(P_(1.0))条件下加硅可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增加磷和氮、钾积累量,提高其在地上部分配率,增加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在中度缺磷(P_(0.1))条件下加硅也可增加玉米的磷和氮、钾积累量,促进根系和地上部生长,缓解低磷胁迫;在重度缺磷(P_(0.01))条件下,增施硅对玉米根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无显著的改善作用,但会增加根系中磷、钾素积累量。由此表明,硅和磷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和配合效应,生产上硅和磷应配施。  相似文献   

12.
试验研究Zn2 活度对不同耐低Zn水稻基因型生长及Zn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Zn2 活度较低时水稻生长发育受抑,其株高、叶片数、干物质积累量均随Zn2 活度的降低而下降,而根冠比、地上部和地下部Zn浓度之比则升高,且低Zn条件下耐低Zn水稻基因型“IR8192”的Zn转运能力、维持根系生长能力均高于Zn敏感水稻基因型“IR26”。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露场叠盘暗化出苗(darkened emergence by stacked plates in open space,DE)与无纺布覆盖(seedling mulched with non-woven fabric,NM)协同育秧对机插杂交籼稻成苗特性的影响,该研究于2020—2021年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以杂交籼稻天优华占为材料,以摆盘出苗(swing-plate emergence,SE)和薄膜覆盖(seedling mulched with film,FM)为对照进行试验,探究DE与NM对出苗微环境与出苗特征以及秧苗素质的影响,并验证其机插适应性。结果表明:1)相对于外界环境,DE提高了出苗微环境的平均温度与平均相对湿度。与SE相比,DE降低了温度与相对湿度变异系数,缩短了种子出苗时间,并大幅提高出苗率与出苗整齐度;较FM,NM改善了秧床微环境,促进秧苗均衡生长;DE+NM有效提高成苗整齐度与成苗率,2 a间成苗整齐度较DE+FM、SE+NM与SE+FM分别增加了7.22~8.91、3.67~5.55和8.29~10.38个百分点(P<0.05),2 a间成苗率分别提高...  相似文献   

14.
低氮胁迫下水稻根系的发生及生长素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水培实验,研究了5个氮(N)浓度下(0.01~5 mmol L-1)水稻的生物量、体内氮浓度、根系发育、体内生长素浓度以及生长素外流蛋白OsPIN家族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正常供氮水平(2.5mmol L-1)相比,低氮(0.01 mmol L-1)胁迫下水稻根冠比增加28%,地上部全氮浓度降低约20%,根系全氮浓度降低约33%,种子根长度增加25%,种子根上的侧根密度降低26%,倒一叶中的生长素含量增加140%,而根茎结合处和根系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下降22%和60%;RT-PCR的结果表明,低氮(0.01 mmol L-1)胁迫下水稻根系中OsPIN1a-b、OsPIN2、OsPIN5a-b和OsPIN9基因表达显著下调;而外源生长素α-萘乙酸(NAA)和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1-萘氨甲酰苯甲酸(NPA)的施加均能影响到水稻种子根长和种子根上的侧根密度。由此推论,低氮胁迫下水稻体内生长素从倒一叶到根系极性运输减少是水稻根系对低氮胁迫响应的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石承智  王瑞  施卫明  李奕林 《土壤》2023,55(3):528-536
水稻苗期由于根系通气组织发育不完善导致根际缺氧是限制水稻生长的因素之一。本研究在水培条件下通过施用不同种类通气组织刺激剂,硝普钠、亚硒酸钠、硫氢化钠,研究其对水稻苗期生长、氮素积累、根系内部通气组织发育(孔隙度)及外部形态、根际氧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通气组织刺激剂均能通过刺激通气组织发育改善根际氧环境从而促进苗期水稻生长。其中施用0.01 mmol/L亚硒酸钠处理效果最佳,植株干重、氮积累量、根孔隙度及根际氧含量分别较不添加刺激剂的对照处理显著增加36.7%、16.1%、70.5%和39.9%。无论是生物量还是氮积累均与水稻苗期通气组织发育程度存在一个明显的突变阈值(42.0%)。当孔隙度小于该阈值时,孔隙度每增加1%时,单株水稻生物量和氮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6.5及0.2 mg;而当孔隙度超过阈值时,二者则迅速降低。因此,苗期添加适宜浓度的通气组织刺激剂可以通过提高根系泌氧来缓解苗期水稻根际环境中溶解氧不足对水稻发育的抑制,同时也为提高水稻氮素吸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郑丽  樊剑波  何园球  郑学博  许小伟 《土壤》2015,47(4):664-669
通过盆栽试验,比较分析了磷素对旱作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苗期生长、根系形态及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促进水稻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低磷胁迫显著增大了植物的根冠比,且品种间差异明显,丛矮2在低磷水平和高磷水平下的根冠比比值为1.982,而黄华占相应的比值为1.096;随供磷浓度的增加,水稻植株含磷量增加而磷素生理利用率降低,在3种磷水平下,3345的磷素吸收效率均高于其他4个品种,磷素生理利用率却低于其他4个品种。根系形态参数与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根系总长对水稻植株吸磷量影响最大。总之,适当地施用磷肥能更好地协调根系与地上部的关系,促进根系的生长和根系对磷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7.
缓/控释肥对杂交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杂交中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研究4 种氮肥种类(尿素一道清、尿素常规运筹、硫包膜缓释肥、树脂包膜控释肥)在不同移栽秧龄施肥对水稻不同生育期根系形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秧苗3叶1心、 5叶1心移栽时水稻在结实期的总根长、根系体积和根系伤流强度比7 叶1 心移栽时高。与施用尿素相比,施用缓/ 控释肥显著增加了根干重、总根长、根系体积和根系伤流强度。在不同移栽秧龄下,施用缓/控释肥均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并向土壤深层分布,保持根系活力。相关分析表明, 水稻籽粒产量与抽穗后的根干重、总根长、根系表面积、伤流强度和10 cm以下的根系分布比例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合根系形态生理与产量表现,5 叶1心移栽、施用树脂包膜控释肥,为本试验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8.
夏越  沈仁芳  马建锋  车景 《土壤》2023,55(6):1207-1215
锰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缺锰会导致植株矮小,叶片黄化,发育不良等,严重时可致植株死亡。水稻和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但种植在有效锰含量不同的土壤中;水稻主要种植在锰有效性高的南方酸性土壤中,小麦主要种植在有效锰含量低的北方石灰性土壤中。为探究水稻和小麦响应缺锰的差异及其机理,本研究采用水培法比较了水稻和小麦苗期在缺锰和加锰处理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及植株各部位元素含量和分配情况,并采用绝对定量法比较了小麦和水稻中锰转运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与供锰充足的植株相比,缺锰三周严重抑制水稻的生长,而不影响小麦的生长;在缺锰条件下,小麦根到地上部的转运率比供锰充足时提高了16.4%;相反,水稻体内锰从根到地上部的转运率降低了7.5%;苗期小麦根中TaNRAMP2的绝对表达量是水稻OsNRAMP2的3.8-5.1倍。这些结果表明,小麦比水稻更耐缺锰胁迫,这可能与NRAMP2在小麦中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o optimize the nutrient management of upland rice production on tropical ferralsols, a greenhouse experiment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multi-nutrient omission approach. A reciprocal soil origin-rice cultivar transplant experiment was also conduct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the soil origin and the rice cultivar in rice nutrient limitation. We tested the deficiency of seven major and secondary nutrients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potassium (K), sulfur (S), calcium (Ca), magnesium (Mg), and silicon (Si)] and a solution of six micronutrients (B, Mn, Cu, Co, Na, Mo) likely to limit the growth of two upland rice cultivars, Chhomrong Dan and Nerica 4, on two Ferralsols from the highlands of Madagascar. We found severe multiple nutrient deficiencies. For both cultivars, P, Ca, N, Mg omission significantly depressed the shoot and root dry biomass and their amounts in plant tissues. However, the main limiting nutrients were not the same in both soils. We conclude that the multinutrient deficiencies observed for rice growth in the Ferralsols are site-specific, even though P limitation appears to be in common, and requires a holistic consideration of the mineral fertility, including micronutrients.  相似文献   

20.
根际促生菌应用于基质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戚秀秀  魏畅  刘晓丹  张林利  姜瑛  张登晓 《土壤》2020,52(5):1025-1032
为了研究根际促生菌对水稻幼苗的促生效果,培育高效优质水稻育苗基质,本研究选用五株根际促生菌(LY5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LY11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X2摩拉维亚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oraviensis),X3沙芬西芽孢杆菌(Bacillus safensis),X8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分别与本实验室已筛选出的最适配比基质进行混合制作高效水稻育苗基质,以不添加促生菌为对照,在盆栽条件下,研究根际促生菌对水稻幼苗生长和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解淀粉芽孢杆菌(LY11)应用于育苗基质对水稻幼苗的促生效果及代谢活性最好。2)在育苗基质中添加根际促生菌后,地上部生物量和壮苗指数均比对照显著增加,增幅分别在18.0%-31.5%和11.38%-23.28%之间。3)添加根际促生菌的育苗基质能够促进水稻幼苗根系的生长,根体积、总根长等均比对照显著增加,且改善了根系形态结构,显著提高了根系活力。4)根际促生菌处理显著促进了水稻幼苗对氮磷养分的吸收,且氮、钾的转运系数显著提高。5)水稻幼苗体内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在促生菌处理下均显著提高。因此,根际促生菌应用于水稻育苗基质能够促进秧苗的生长并提高其代谢活性,本研究结果能够为高效优质水稻育苗基质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