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嗜酸性卵甲藻(Oodinium acidophilum Nie)属胚沟藻目、胚沟藻科、卵甲藻属。从分类地位上而言,该藻归属于甲藻门,是分布于淡水中的浮游藻类,但目前在水产疾病研究领域里,均视其为原生动物的鞭毛虫类。该藻分布广泛,适宜于偏酸性的养殖水体,可侵害多种鱼类,无宿主专一性。在我国,嗜酸性卵甲藻病首次发现于江西万年县,此后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也逐渐有该病的报道,但均以养殖食用鱼发病为主,鲜有报道该藻感染观赏鱼引起发病死亡的病  相似文献   

2.
根据嗜酸卵甲藻病的病态特征、水库发病情况进行了诊断与治疗,介绍了水库养殖生产中嗜酸卵甲藻病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近年来发生在厦门海域的裸甲藻(Gymnodinuum)和原甲藻(Prorocentrum)赤潮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分析,采用了采样、分离、单种培养、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rDNA序列分析等系列监测、分离培养和赤潮生物鉴定技术,重点观察并确证了厦门海域存在的赤潮原因种为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Takayama pulchellum、无纹环沟藻(Gyrodinium instriatum).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赤潮发生海域存在着许多原甲藻和裸甲藻种类,但不能进一步确认到种.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可根据微小原甲藻体表规则的花纹等特征,根据Takayama pulchellum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反S形顶沟等特征分别对它们进行有效地分类鉴定.分子分类学分析表明,T.pulchellum(株名为TPXM)28S rDNA D1-D2区序列长度为721 bp,与基因库中同种相似株的同源性大于99%;微小原甲藻(株名PMDH)的ITS和28S rDNA序列与基因库中同种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无纹环沟藻(株名GIXM)的ITS与基因库中登记的分离自中国深圳海域的4株同种藻的同源性也高达99%.用ITS序列和28S rDNA序列建立的系统进化树也能很好地显示微小原甲藻、Takayama pulchellum、无纹环沟藻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藻之间的亲缘关系.将上述结果结合文献记录和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证实这3种赤潮种类Takayama pulchellum、无纹环沟藻、微小原甲藻是厦门海域较为常见的赤潮原因种.对上述检测和鉴定方法的系统应用也表明,这些方法可应用于对现场赤潮生物进行有效监测.  相似文献   

4.
赤潮是一种生物现象,海洋单细胞藻类大量繁殖,主要由Pyrod inium、多甲藻(Peri-dinium)、角藻(Ceratium)、膝沟藻以及短裸甲藻(Gymno-dinium)等属种类所引起的。这些种类大量繁殖,当每毫升数量达到好几百个时,海水色泽变  相似文献   

5.
王武 《淡水渔业》1978,(6):22-29
兰绿色裸甲藻属甲藻门、裸甲藻层。该藻在国内尚未定种名,因其载色体呈兰绿色,我们暂且称其为兰绿色裸甲藻。该藻个体比隐藻大2-8倍,夏秋季节在高产成鱼池中大量繁殖,使水百呈兰绿色丝状或块状水华。据文献记载,认为兰绿色的裸甲藻是鱼类不易消化的种类,在其死亡后,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海水越冬池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对四口海水越冬池的主要理化因子及浮游生物状况进行了监测。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7种(属),其中常见或形成优势种群者主要有蛋白核小球藻、椭圆小球藻、布氏棕鞭藻、小环藻、前沟藻、海洋原甲藻、多甲藻、裸甲藻、光甲藻以及绿裸藻10种(属)。浮游植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49.96mg/L,绿藻门所占比例最多,达97.87%,其分布状况是中、下层明显大于表层。原生动物和轮虫种类较少,前者主要为侠盗虫,平均数量为2737.3个/L,后者主要是喜冷疣毛轮虫和喜盐疣毛轮虫,平均数量为583个/L,分布特点均表层明显多于中、下层。桡足类种类主要有指状许水蚤、细巧华哲水蚤和近亲真宽水蚤等,数量上呈典型的下多上少的梯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浮游生物种、量及其分布状况是影响海水越冬池溶氧状况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赤潮     
慕珠 《海洋渔业》1987,9(5):197-197
<正> 赤潮,又称红潮。是一种局部海区浮游生物异常繁殖,使水质恶化的现象。这种现象有时也会在淡水中出现。引起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其中常见的有赤潮虫、鼎形虫、夜光虫、裸沟虫、铠甲虫、中溢虫、束毛藻、微型原甲藻、裸甲藻、红颤藻、角毛藻、骨条藻等。赤潮大多发生在水温高、  相似文献   

8.
一、漆沟藻的特征 漆沟藻,形状大小不等,整体呈球体或圆锥体,是甲藻属中毒性较强的一种藻类,主要生长在温带的浅海和池塘中。漆沟藻爆发后,水体呈酱红色,漆沟藻死亡变黑并产生神经毒素,造成水生动物死亡。漆沟藻的繁殖方式是无性分裂繁殖,因此容易反复爆发。笔者根据近几年的观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前沟藻归类于甲藻属,甲藻中有多种藻类能形成赤潮,有近60种为有毒种类,其中很多是前沟藻属甲藻。前沟藻是一种能产生溶血性毒素的有害赤潮藻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海域,为世界性分布种。前沟藻是甲藻中毒性较强的一种藻类,主要生长在温带浅海和池塘中,淡水中也有分布,形状大小不等,一般由多边形板片组成,整体呈球体或圆  相似文献   

10.
海州湾海域的赤潮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3—2008年海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对海州湾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进行描述、归纳及总结,为赤潮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背景资料。结果表明,在海州湾海域共监测到121种赤潮生物,其中重要的赤潮生物有:中肋骨条藻、夜光藻、多纹膝沟藻、短角弯角藻、赤潮异弯藻、链状裸甲藻、海链藻属,这7种(属)赤潮生物都曾经在该海域引发过赤潮。此外,中华盒形藻、海洋原甲藻、梭角藻、三角角藻、圆筛藻属、角毛藻属等赤潮生物在海州湾海域常年分布,也具有引发赤潮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王武 《水产学报》1981,5(4):351-360
由蓝绿色裸甲藻(Gymnodinium,sp.)形成的蓝绿色水华是无锡渔区高产鱼池典型水质之一。本文对该藻的形态特征、生态、池塘培育和控制以及对鱼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蓝绿裸甲藻水华具喜温、喜光、喜有机氮肥,喜红褐色水色(生物因子),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等生态特点。蓝绿裸甲藻水华池的理化条件较差,特别是藻体繁殖过度,极易恶化水质,造成鱼类泛池。采用增施有机氮肥、合理使用增氧机、加水等综合措施可促进和控制该藻的繁殖。经鱼类消化道镜检表明,蓝绿裸甲藻能被鲢、鳙鱼及鲤、鲫、罗非鱼鱼种大量摄食,并被鱼类消化。对无锡河埒渔业一队成鱼池三年统计,蓝绿裸甲藻水华池的鲢鳙鱼净产量比无水华池高33.4~37.5%。  相似文献   

12.
厦门湾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琦 《水产学报》2003,27(2):137-142
描述了厦门湾沉积物中的13种甲藻孢囊的形态与丰度、分布特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厦门湾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平均丰度为3360粒·kg-1湿重;其中有2种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小型亚历山大藻,有2种有害甲藻:具刺膝沟藻和锥状斯氏藻的孢囊,且数量较为丰富。这4种有害有毒甲藻孢囊在环境条件适合时将可能引发赤潮,对厦门湾水产养殖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3.
2013年对九龙江华安段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细胞密度开展为期一年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植物种类共计57种,分属于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甲藻门和隐藻门等6个门类,以硅藻占相对优势,占总平均细胞密度的69.61%;其次为绿藻,占12.89%;隐藻和裸藻分别为7.22%和6.51%;而甲藻、蓝藻最少,分别为1.98%和1.80%.优势种主要有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菱形藻(Nitzschia 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裸藻(Euglena sp.)、布纹藻(Gyrosigma sp.)、隐藻(Cryptomonas spp.)、多甲藻(Peridinium sp.)等.各调查站位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动范围为3 700 ~12 500 cells/L,平均为28 232 cells/L.3个调查库区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年平均值分别为西陂29 113 cells/L、绵良31 863 cells/L、城关23 721 cells/L.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是2.91和0.76,二者变动情况基本一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全年变化情况明显与水温和汛期有关,以1月、5月和7月最低,3月最高.多甲藻在3月部分站位形成优势种,存在水华的可能性.根据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情况及控制冬春季水华的需要,认为秋季是增殖放流的适宜时间.  相似文献   

14.
细胞凝集素探针对典型赤潮生物的定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4种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细胞凝集素探针对23株典型的有害赤潮生物进行了检测,结合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探针标记区分和识别目标藻的特异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DBA可以把裸甲藻(Gymnodinium)GIXM01株与其他裸甲藻区分开:SBA、WGA和PNA探针能定性或定量地区分形态相似的裸甲藻GMDH01和TPXM01。PHA-E和SJA能分别将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DH04、ATMJ02株系与同种其他的藻株区分开:PNA也能从同种其他株系中识别塔玛亚历山大藻ATDH01,ATDH02,ATDH03株系:UEAⅠ能从同种藻株中识别塔玛亚历山大藻ATCI01.JN、ATCI01藻株;RCA120可以区分产毒水平不同的亚历山大藻属(Alexandrium)的ASPGX01和ASPGX02。DBA、SBA、PNA和LCA探针能定性和定量区分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PMDH01和PMXM01;而PNA探针仅能定量区分原甲藻属(Prorocentrum)PDDH01与PMXM01。用WGA探针结合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等检测手段可以把探针标记的目标裸甲藻GSPXM01和TPXM01从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东海原甲藻(P.donghaiense)和微小原甲藻(P.minimum)等组成的混合样品中区分开。[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279-292]  相似文献   

15.
水产养殖池塘裸藻水华的特点、危害和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华是水体藻类大量生长或聚集并达到一定浓度的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和特定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够形成水华的藻类有蓝藻、甲藻、硅藻、隐藻、绿藻、裸藻等,其中,蓝藻、甲藻水华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16.
一、漆沟藻的特征漆沟藻属甲藻属,是甲藻中毒性较强的一种藻类,主要生长在温带浅海和池塘中,淡水中也有分布,形状大小不等,一般由多边形板片组成,整体呈球体或圆锥体,该藻在海水中未暴发前,比夜光  相似文献   

17.
无锡市河埒口高产鱼池水质的研究——Ⅱ.浮游生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何志辉  李永函 《水产学报》1983,7(4):287-299
无锡河埒口高产鱼池的浮游植物量多在20-100毫克/升之间,以隐藻门为代表的鞭毛藻类占很大优势,绿球藻类和硅藻类次之,蓝藻极少。浮游动物量平均大约为浮游植物量的114-1/3,以轮虫为主。当地养鱼池的水色,主要由膝口藻、隐藻、裸甲藻和绿球藻的水华颜色决定的。膝口藻水华是渔民最欢迎的“肥水”,隐藻水华和绿球藻类水华为一般“肥水”,裸甲藻水华被称为“转水”。文中对“肥、活、嫩、爽”的生物学内容同浮游生物量及鲢、鳙鱼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摸清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变化特征,于2018年3-11月对广州市番禺区十六涌3个养殖池塘中的浮游植物开展了逐月调查,并通过冗余分析(RDA)探讨了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养殖池塘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9种,主要由硅藻、蓝藻、甲藻、绿藻和裸藻5大门类组成,其中硅藻种类最多(19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65.5%;其次是蓝藻,共5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17.2%;甲藻3种,绿藻和裸藻各1种。共出现优势种16种,主要为直舟形藻(Navicula directa)、奇异菱形藻(Nitzschia paradoxa)、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issima)、尖布纹藻(Gyrosigma acuminatum)、大角角藻(Ceratium macroceros)和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等。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介于2.56×103~189.2×103个·m-3,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介于0.468~2.597。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RDA结果表明,营养盐、盐度和pH是影响养殖塘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9.
赤潮的简介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pH和氮磷比对青岛大扁藻(Tetraselmis helgolandica)和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生长竞争的影响,本研究首先根据对虾养殖水体pH值的范围设置了7.5,8.0,8.5和9.0共4个pH梯度,获得了青岛大扁藻抑制微小原甲藻的最佳pH;在该pH条件下,设置了氮磷比分别为3:2(高富磷组),6:1(富磷组),24:1(对照组)和96:1(富氮组)等4个梯度,其中,单种培养体系中只接种青岛大扁藻或者微小原甲藻,混合培养体系中同时按照1:1的比例接种青岛大扁藻和微小原甲藻。结果表明,混合培养体系中,青岛大扁藻在pH 8.5和pH 9.0时,出现拐点时间最晚,均为7 d;而微小原甲藻在pH 8.5和pH 9.0时,出现拐点时间最早,均为3 d。pH 8.5时青岛大扁藻对微小原甲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最大,青岛大扁藻抑制微小原甲藻的最佳pH为8.5。单种培养体系中,微小原甲藻拐点出现的时间在高富磷组、对照组和富氮组中均晚于青岛大扁藻;混合培养体系中,对照组中微小原甲藻和青岛大扁藻拐点出现时间分别为4 d和3 d,而其他处理组2种微藻拐点出现的时间分别相同。氮磷比影响混合培养中2种微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其中,96:1(富氮组)中拐点之后青岛大扁藻对微小原甲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的平均值为9.2063,微小原甲藻对青岛大扁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为3.4886。以上研究表明,对虾养殖水体中,青岛大扁藻抑制微小原甲藻的最佳条件是:pH为8.5,氮磷比为9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