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采用湿法工艺制备甘薯淀粉磷酸单酯,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法研究了淀粉磷酸单酯的制备工艺并得到回归方程.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Na2HPO4与NaH2PO4的摩尔比3∶1,反应温度130-140℃,反应时间2-3 h,pH5.5-6.0,催化剂用量为淀粉质量的4%-5%.理化特性结果表明,酯化反应在淀粉脱水葡萄糖单元羟基上引入了磷酸基团,使淀粉糊凝沉性降低以及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制备黑糯玉米面粉磷酸单酯的最佳工艺条件,并测试了其主要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pH值6.5、NaH2PO4与面粉配比为0.19、反应温度为130℃,反应时间为1h的工艺条件下制备的产品效果最好,粘度最高。糊粘度和冻融稳定性达到了黑糯玉米淀粉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罗菊香  崔国星  张琳君  陈朝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48-21349,21471
[目的]以木薯淀粉为原料制备马来酸单淀粉酯。[方法]将木薯淀粉经乙醇活化之后,以马来酸酐为酯化剂,丙酮为反应溶剂,吡啶为催化剂,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优化马来酸单淀粉酯的制备条件。[结果]制备马来酸单淀粉酯的最佳工艺条件:活化淀粉用量为1 g,反应温度为50℃,活化淀粉和酸酐的摩尔比为1∶3,吡啶用量为1 ml,反应时间为7 h。[结论]采用最佳的制备条件,制得取代度为0.332的马来酸单淀粉酯。  相似文献   

4.
以早籼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设计试验,对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并探讨产品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早籼米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反应时间4 h,温度33.4℃,pH值8.4,淀粉乳液浓度36.8%(质量分数,g.g-1).该工艺所制备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取代度为0.018 9,反应效率为81.5%.水相体系中制备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使淀粉颗粒表面产生了一些孔洞,酯化反应可能主要发生在淀粉颗粒的表面;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具有较原淀粉低的糊化温度,当取代度由0增加至0.025时,糊化温度由71.54℃降低至69.31℃.  相似文献   

5.
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了马铃薯酸解淀粉的生产工艺,并对产品的理化性质及应用特性,包括产品的水分、热糊粘度、热糊稳定性及糊化温度等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酸解的优化工艺参数为:对40%的淀粉乳500ml,反应温度为35.5℃、反应时间为2.1h、0.5%盐酸溶液的量为15.1ml.经优化工艺生产的酸解马铃薯淀粉的特性粘度为原淀粉的1/30,热糊稳定性是原淀粉的2倍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酸解淀粉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了马铃薯酸解淀粉的生产工艺,并对产品的理化性质及应用特性,包括产品的水分、热糊粘度、热糊稳定性及糊化温度等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酸解的优化工艺参数为:对40%的淀粉乳500ml,反应温度为35.5℃、反应时间为2.1h、0.5%盐酸溶液的量为15.1ml。经优化工艺生产的酸解马铃薯淀粉的特性粘度为原淀粉的1/30,热糊稳定性是原淀粉的2倍。  相似文献   

7.
刘艳  周丽娜  张英楠  闵伟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689-17691
[目的]优化高直链玉米抗性淀粉制备工艺。[方法]以发酵所得直链淀粉含量为58%的淀粉为原料,采用压热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及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制备抗性淀粉的最佳工艺路线及工艺参数。[结果]制备抗性淀粉的最佳工艺路线及工艺参数为:压热温度135℃,压热时间40min,水分含量70%,储藏温度4℃,压热冷却循环3次。通过验证性试验验证在此条件下抗性淀粉的得率达到42.89%。[结论]为制备抗性淀粉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取代度及添加量的淀粉磷酸单酯对面团粉质及拉伸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制备得到两种不同取代度的淀粉磷酸单酯(0.019和0.011),然后分别按面粉重量的0.4%、0.7%、1.0%添加到面粉中,研究其粉质特性和拉伸特性。[结果]面团中按1.0%添加取代度为0.019的淀粉磷酸单酯时,其面团形成时间降低为2.4 min,面团稳定时间增加到4.9 min,软化度降低到86,面团延伸度从24.27 mm提高到25.78 mm;最大拉伸力从0.024 g增加到0.049 g。[结论]淀粉磷酸单酯具有较好的增稠性、乳化性和使用安全性等特点。在弱筋粉中添加淀粉磷酸单酯,可以减少面团形成时间,提高面团稳定时间,降低了软化度,改善面团的粉质特性,淀粉磷酸单酯的取代度越高,其改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
不同原料制备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理化性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糯玉米淀粉、早籼米淀粉、小麦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湿法工艺制备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starch sodium octenyl succinate,SSOS),并对所制备不同取代度产品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粘度速测仪分析表明,几种淀粉经辛烯基琥珀酸酐改性之后,具有较原淀粉高的峰值粘度.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水相体系中制备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使淀粉颗粒表面产生一些孔洞,酯化反应可能首先发生在淀粉颗粒的表面.4种原料淀粉经过酯化改性之后,乳化效果明显提高,而且乳化效果:早籼米SSOS>糯玉米SSOS>小麦SSOS>马铃薯SSOS.  相似文献   

10.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以H2O2(双氧水)作为马铃薯淀粉漂白剂的漂白工艺,对影响马铃薯淀粉漂白的因素淀粉乳质量分数、氧化剂体积分数、漂白时间、反应温度和溶液pH值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氯化漂白最优工艺参数为:淀粉乳质量分数40%,H2O2体积分数3.0%,反应温度40℃,漂白时间50min,溶液pH值6.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用不同陆生植物淀粉组合取代鼠尾藻粉饲养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的生长效果。在试验1中,将平均体质量为4.19 g的仿刺参饲养在体积为45 cm×31 cm×30 cm的水槽中,投喂以鱼粉和大豆蛋白为蛋白源,以添加质量分数为30%鼠尾藻粉的作为对照饲料(F0组),以添加质量分数为10%鼠尾藻粉并用不同比例陆生植物淀粉搭配取代20%的鼠尾藻粉作为试验组饲料(F1组,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各5.0%(质量分数,下同);F2组,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山药各4.0%;F3组,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芋头各4.0%;F4组,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山药、芋头各3.33%;F5组,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各3.33%、山药4.66%、芋头2.00%;F6组,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各3.33%、山药2.00%、芋头4.66%)。经60 d的饲养,结果表明,F4组仿刺参的特殊增重率最高。在试验2中,在相同容器和条件下饲养平均体质量为4.22 g的仿刺参,对照组饲料(F0组)同试验1,各试验组饲料是用不同比例陆生植物淀粉搭配并全部取代鼠尾藻粉(F1组,南瓜、木瓜、红薯、马铃薯各3.75%,芋头5.0%,其它10.0%;F2组,南瓜、木瓜、红薯、马铃薯各3.75%,芋头10.0%,其它5.0%;F3组,南瓜、木瓜、红薯、马铃薯各3.75%,芋头15.0%,其它0%)。经60 d的饲养,结果表明,F2组仿刺参的特殊生长率、肠淀粉酶活性和消化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23.81%、133.93%、10.42%~13.37%,差异极显著(P〈0.01)。用陆生植物淀粉取代鼠尾藻粉的饲料,可促进仿刺参生长的原因可能是其诱食作用和促进其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2.
糯小麦与其它作物淀粉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糯小麦与其它作物的淀粉理化特性差异,分析糯小麦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以淀粉厂批量生产的糯小麦淀粉及市售食品级马铃薯、木薯、糯玉米、红薯、普通小麦、普通玉米作物淀粉为材料,比较研究直链淀粉含量、膨胀势、淀粉色泽、透光率、快速黏度测定仪(RVA)测定的淀粉糊化特性、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的热力学特性及冻融析水率。【结果】糯小麦和糯玉米直链淀粉含量均小于1%,其它作物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在22%—27%;糯小麦淀粉透光率与红薯淀粉差异不显著,显著低于马铃薯、木薯和糯玉米淀粉,显著高于小麦和玉米淀粉;糯小麦淀粉膨胀势和峰值黏度与糯玉米、红薯淀粉无显著差异,显著低于马铃薯、木薯淀粉,显著高于小麦和玉米淀粉;糯小麦淀粉糊化温度(RVA测定)、起始温度(DSC测定)显著低于其它作物淀粉;糯小麦淀粉回生值与糯玉米无显著差异,显著低于其余几种作物淀粉;糯小麦淀粉冻融析水率最低,显著低于其它作物淀粉。【结论】糯小麦淀粉与常用作物淀粉的多数理化特性存在显著差异。综合比较,糯小麦淀粉糊化温度(RVA测定)低、起始温度(DSC测定)低、回生老化程度小、冻融稳定性好,优于其它作物淀粉,对于改善速溶、快餐、冷冻食品品质及延长食品货架期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3.
甘薯不同部位淀粉的组成及黏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甘薯块根中淀粉的分布规律,将鲜甘薯切分成质量相近的6个部位,测定了不同部位的淀粉含量、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以及淀粉黏度特性.结果显示:鲜甘薯中淀粉含量的分布特点是:尾段>头段>中段,内层>外层,尾内部位的淀粉提取量达到16.2%,中外部位的淀粉提取量为10.3%;直链淀粉含量的分布特点是:中段>头段>尾段,外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添加魔芋粉、马铃薯淀粉、豌豆淀粉等改善红苕粉条的品质及增加其营养价值,确定其最优加工工艺.[方法]研究在无矾粉条生产工艺中,添加魔芋粉、马铃薯淀粉及豌豆淀粉对粉条品质的影响,采用显著性分析对比确定魔芋粉、马铃薯淀粉及豌豆淀粉的最优添加量.[结果]试验表明,添加魔芋粉、马铃薯淀粉及豌豆淀粉可提高红苕粉条的品质并提高其营养价值,并得出最佳配比为:红苕淀粉5 000 g、魔芋粉1 500 g、马铃薯淀粉1 000 g、豌豆淀粉1 000 g,黄豆浆添加量1 500 g.[结论]研究可为无铝粉条的工业化生产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湘薯98是湖南省作物研究所2008年用徐薯22集团杂交获得杂交种子,再逐级试验选育而成。经2014~2015年国家甘薯长江薯区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产量31 390.5 kg/hm~2,薯干产量10 621.5 kg/hm~2,淀粉产量7 240.5 kg/hm~2;在2015年长江薯区进行生产示范,平均鲜薯产量34 554 kg/hm~2,薯干产量11 028 kg/hm~2,淀粉产量7 390.5 kg/hm~2,均比对照徐薯22增产显著。薯块烘干率33.91%,淀粉率23.14%,中抗黑斑病,高抗茎线虫病,抗根腐病,综合评价抗病性较好,耐旱、贮藏性好、品质佳、低镉吸附,增产潜力大。湘薯98是湖南省第一个通过国家鉴定的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栽培时应注意精选种薯、培育无病壮苗,适时早插、合理密植,及时管理,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16.
甘薯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具有不同产量潜力及不同干物率的甘薯品种光合特性的差异,为其在生产中的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不同淀粉型甘薯品种桂粉2号和本地薯为材料,研究其不同时期块根干物率、叶片光合作用及收获时鲜薯、薯干产量.[结果]高淀粉甘薯品种桂粉2号在生育期77~107 d期间干物率呈上升趋势,107 d后其增长缓慢并保持在一定水平上;而低淀粉品种本地薯在整个生育期中其干物率增长均较缓慢,变化较平稳.桂粉2号和本地薯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在36~77 d内呈不断增加趋势,77 d后明显下降,而胞间CO2浓度在36~60 d内呈增加趋势,60d后呈下降趋势.不同时期高淀粉品种桂粉2号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高于本地薯.[结论]高淀粉型甘薯品种桂粉2号的鲜薯产量虽然低于低淀粉型品种本地薯,但其干物率、薯干产量和光合能力均高于本地薯.本地薯的光合速率变化由气孔限制因素引起,桂粉2号光合速率变化由气孔限制因素和非气孔限制因素共同作用引起.  相似文献   

17.
氮磷钾有机肥配合施用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以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为材料,以尿素(X1)、磷酸二铵(X2)、硫酸钾(X3)及有机肥用量(X4)为决策变量,马铃薯产量、淀粉含量和商品率为目标函数,采用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建立最佳施肥模型。[结果]分别建立了马铃薯产量最高、品质最好、商品率最高的最佳施肥模型,且各模型对相应指标的拟合程度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该试验条件下,马铃著产量〉10177.33kg/hm^2、淀粉含量〉15.53%、商品率〉80.69%时,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有机肥用量分别为203.18—265.13、134.49-155.87、172.14~207.05和43635.47580kg/hm^2。[结论]氮、磷、钾、有机肥合理配施可显著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8.
贮藏过程中甘薯的品质会发生变化,为深入研究不同贮藏时期甘薯品质和淀粉特性的变化规律,分析淀粉型甘薯ZH1042、鲜食型甘薯ZZ1-358和对照品种心香在贮藏期间的营养品质与淀粉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类型甘薯的品质和淀粉特性变化规律不同。淀粉型甘薯在贮藏过程中失水率和腐烂率最高,心香在整个贮藏期的腐烂率最低。3个甘薯品种(系)的总淀粉酶活性和β-淀粉酶活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差异显著。ZH1042淀粉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整个贮藏期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显著,而蛋白质含量在贮藏100 d后显著下降。ZZ1-358淀粉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却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心香的淀粉含量在贮藏100 d后显著上升,可溶性糖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蛋白质含量则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差异显著,由此可见,甘薯中淀粉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甘薯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贮藏70~100 d,不同类型甘薯材料提取的淀粉纯度最高,最高黏度、最终黏度、回复值和热浆黏度在甘薯贮藏100 d时显著下降,甘薯中淀粉含量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贮藏会改变甘薯淀粉X射线的衍射强度但不改变其晶体结构,贮藏时间不宜超过130 d。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紫甘薯贮藏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选择最佳贮藏条件。以‘紫罗兰’甘薯为试验材料,设置7 ℃+75% RH(T1)、7 ℃+85% RH(T2)、7 ℃+95% RH(T3)、12 ℃+75% RH(T4)、12 ℃+85% RH(T5)、12 ℃+95% RH(T6)、16 ℃+75% RH(T7)、16 ℃+85% RH(T8)、16 ℃+95% RH(T9)共9个处理组合,研究不同处理的紫甘薯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和花青素含量差异,考察不同储藏条件对紫甘薯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贮藏过程中,紫甘薯含水量、淀粉含量和花青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不同温度和湿度处理比较发现,紫甘薯的含水量下降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随湿度增加而减慢;可溶性糖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湿度增加而降低;淀粉含量的下降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减慢,随湿度增加而加快;花青素含量在12 ℃+85% RH条件下降较慢。综合考虑,12 ℃+85% RH是紫甘薯的最适贮藏条件, 研究为紫甘薯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甘薯作物的产量和效益,探讨土壤容重和耕作层土壤厚度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甘薯生产提供指导.以渝薯6号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盆栽模拟试验,分期测定甘薯块根的各项指标.研究分层设置土壤容重的处理方式对甘薯根系生长,块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底部土壤容重为1.6g/cm~3、下层土壤为8~32cm的时候,淀粉含量达到最大值29.98%,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在底部土壤容重为1.5g/cm~3,底层土壤厚度为16~32cm时,块根质量最大(为0.68kg).试验结果表明,过高的土壤容重会造成SOD活性、MDA含量、淀粉含量增加,但不利于产量增加;下层土壤厚度减少有利于甘薯产量的提高,却不利于淀粉累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