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黑土滩混播人工草地种间竞争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黑土滩"退化草地上,通过对多种牧草的混播组合试验,研究了"黑土滩"混播人工草地种间竞争的动态关系。通过4年的试验观测表明:合理的混播组合及适当的草地管理,能有效地提高人工植被的牧草产量。并且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各组合的相对产量总和(RYT)逐渐增大,种植当年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RYT〈1),环境资源仍有一定的利用空间;第2~4年种间竞争小于种内竞争(RYT〉1),各牧草的生态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离。"垂穗披碱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和"垂穗披碱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碱茅"混播组合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群落。  相似文献   

2.
人工调控对禾草混播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三江源区的"黑土滩"退化草地上,以当地野生驯化牧草,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 cv. Qinghai)、青海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 Keng cv. Qinghai)、青海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 Keng cv. Qinghai)、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L.) Prarl)和西北羊茅(Festuca kryloviana Reverd.)为种源,设人工调控和对照2组处理,每组处理6个混播组合,探索不同草种组合和调控措施下人工群落的生产力与稳定性.2006-2008年试验表明:人工调控各组合群落的高度、盖度和植物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合群落中禾草植物量第2、3年分别比相应对照组合高1倍和2倍以上,群落结构和稳定性显著高于对照;不同品种搭配下,混播组合群落的高度、盖度和植物量高于垂穗披碱草单播群落,第3年的群落植物量和禾草植物量比例均高于单播群落,随着组合草种增加,混播群落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增强,群落中禾草与杂类草的竞争力显著增强,群落稳定性提高;综合比较,初步确定以垂穗披碱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碱茅+西北羊茅和垂穗披碱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为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建植混播人工草地的合理组合.同时,合理的草地管理有利于提高人工草地的生产力,延长草地利用年限.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天然草地生产力较低,草畜矛盾长期尖锐。人工草地逐渐在该区域发展,但不同种植模式人工草地的影响和应用适宜性尚未得到准确的量化评估。以青海省天然草地(NP)为对照,选取相互毗邻的3种不同人工草地:单播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A1)、单播燕麦人工草地(A2)和混播燕麦、青稞和油菜的人工草地(A3)设置实验样地,通过群落调查、刈割称重、根钻采样等方法,测定分析4种群落物种组成、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探讨燕麦和垂穗披碱草两种牧草及单播和混播两种种植方式的差异性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人工草地均显著减少有毒植物生物量(P<0.05),显著提高优质牧草占比(P<0.05),改善牧草质量。A2地上生物量最高(1263.21 g·m-2),为NP的9.77倍,显著高于其他3种草地(P<0.05)。本研究草地地下生物量占比高(73.22%~95.79%),3种人工种草对地下生物量改变不显著,对总生物量的影响也不显著。A2、A3的物种组成与NP迥异,A2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NP和A3(P<0.05),A3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低于NP(P<0.05);而A1的Glea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较高,与NP差异不显著。基于结果,认为相比于天然草地,单播燕麦人工草地可以获得更高的地上生物量,但强烈改变群落物种组成,降低群落物种多样性;而种植垂穗披碱草地上生物量增幅不显著,但其群落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均较高,有利于群落在不利条件下维持相对稳定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在科尔沁草原地区进行了不同草种和不同播种量组合的混播人工草地生产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芒雀麦、苇状羊茅、披碱草、鸭茅、紫花苜蓿均具有较强的种间竞争能力,种间相容性较好;白三叶、草地早熟禾、猫尾草在苗期种间竞争能力较弱,幼苗死亡率较高,生长发育不良。在生产特性方面,草地早熟禾+鸭茅+猫尾草+紫花苜蓿+白三叶(组合Ⅰ)草地豆科牧草平均产量显著大于禾本科牧草产量(P<0.01);无芒雀麦+苇状羊茅+披碱草+紫花苜蓿+白三叶(组合Ⅱ)草地禾本科与豆科牧草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全年总产量中,组合Ⅱ的禾本科牧草产量显著大于组合Ⅰ(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混播组合是:无芒雀麦占40.3%,苇状羊茅+披碱草占32.9%,紫花苜蓿占26.8%,总播种量37.3kg/hm2,全年干草总产量可达8580.12kg/hm2,其中禾本科牧草占50%左右,适合于放牧刈割利用。  相似文献   

5.
补播禾草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解补播对高寒沙化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于2006和2007年在甘肃玛曲开展了多种牧草的草地补播改良试验。结果表明,补播对物种丰富度影响不明显,但使草群密度明显增大,补播后各处理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均减小,其中单播中华羊茅、混播中华羊茅和垂穗披碱草多样性指数显著减小。补播后地上生物量比对照显著增加,其中3种禾草混播后地上生物量增加了55.74%。补播使草地的经济价值得以提高,有利于高寒沙化草地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人工草地高效生产和稳定持续利用的最佳方案,于2002~2017年8月中旬(生物量高峰期)刈割前进行刈割频次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2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ein. cv. Caoyuan No.2)+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混播旱作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影响的研究。16年连续刈割划分为刈割前期(第1~5年)、中期(第6~11年)和后期(第12~16年)。结果表明:(1)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3种牧草的平均高度、总密度和总地上生物量均降低(不含一年刈割一次);其中,在刈割前期和中期对刈割响应不明显,且有所滞后,在刈割后期响应较为明显。(2)长期刈割使人工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占比发生明显改变。在刈割前期,各刈割频次下3种牧草的总地上生物量占比差异不明显;从刈割中期开始,3种牧草的总地上生物量占比呈随刈割频次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不含一年刈割一次)。(3)在内蒙古半干旱区羊草+草原2号杂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旱作人工草地的长期刈割利用以一年刈割一次为宜。  相似文献   

7.
刈割对江河源区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江河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上用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混播建植栽培草地,自生长第2年起连续2年于7月26日-10月6日进行间隔10d的刈割试验。结果表明:2龄草地8月26日刈割牧草鲜草产量最高,为31933kg/hm2,3龄草地8月16日最高,为9520kg/hm2。营养物质的测定表明,8月16日刈割牧草粗蛋白产量最高,2龄为5683kg/hm2,3龄为2189kg/hm2。研究得出8月16-26日是该地区多年生栽培草地的最佳收割时期。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刈割频率、施肥量和混播比例下,对混播草地牛鞭草和白三叶不同种群产量、地下生物量及分蘖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刈割频率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但刈割时间,尤其是秋季最佳刈割时间对维持草地牧草比例平衡是相当重要的。同时,牧草的地下生物量与地上产量相关,刈割不利于禾本科牧草地下生物量的积累。施肥量和播种比例的互作效应对总产量的影响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刈割频率、施肥量和混播比例下,对混播草地牛鞭草和白三叶不同种群产量、地下生物量及分蘖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刈割频率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但刈割时间,尤其是秋季最佳刈割时间对维持草地牧草比例平衡是相当重要的.同时,牧草的地下生物量与地上产量相关,刈割不利于禾本科牧草地下生物量的积累.施肥量和播种比例的互作效应对总产量的影响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0.
在高寒地区,通过建植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来提高草地生产力的生产模式是可行且有效的。增施氮肥,均能达到增产目的。针对Ⅲ组分混播组合最佳施N量是113kg/hm2,对Ⅳ组分混播组合最佳施为N75kg/hm2。且该施肥水平下组合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Ⅳ组分混播组合优于Ⅲ组分混播组合,且施肥后效均显著。从产量角度看,组合: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扁穗冰草+冷地早熟禾(组合Ⅲ)的适宜刈割期为9月份,而其他组合应在8月份。  相似文献   

11.
以1999年建植的5个不同禾草组合混作草地为对象,研究连续两年不同施氮量75 kg/hm2(N1),150 kg/hm2(N2),225 kg/hm2(N3)和0 kg/hm2(CK)对草地生产力的提升及群落特征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连续2年施氮均可不同程度提升高寒地区人工禾草草地的生产力和草层高度,但一定程度降低了草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N2梯度可在有效提高草地生产力的同时,更好维持建植禾草的优势地位和物种的多样性水平,是该地区15龄人工草地改良的最佳施氮量。不同的禾草混作组合样地及不同施氮年份对施氮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垂穗披碱草比重较大的样地对氮肥的响应较其他禾草更为敏感。研究也证明,过量施氮或单纯连续施氮对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作草地群落的稳定性会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新疆兵团九师不同类型退化天然草地典型区域,选择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开展补播试验2年,结果表明:补播当年各播入种出苗率均达85%以上,且都能安全越冬;第2年各牧草返青达80%以上,山地草甸类杂类草+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型、温性草原类针茅(Stipa capillata )+羊茅(Fes-tuca ovina )型和温性草原类羊茅+冷蒿(Artemisia frigida )型草地干草产量分别比对照(未补播)显著(P 〈0.01)提高了114%,125%和109%;豆、禾牧草比例明显增加,草群结构趋于合理;各草地群落高度、盖度、密度都显著(P 〈0.01)高于对照,山地草甸区补播效果最明显,分别增加了34 cm,40.8%和265株/m2;豆、禾牧草对不同草地类型区域适应性不同,山地草甸区豆科牧草补播改良效果优于禾本科,温性草原区二者表现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13.
半荒漠地区绿洲混播牧草群落稳定性与调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在甘肃河西半茺漠地区建植绿洲人工草地对6种混播牧草群落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播组合T6(无芒雀麦一紫花苜蓿型)和T5(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型)在群落稳定性及抗杂草的竞争力等方面表现均佳,在水热条件适宜情况下刈割频率为4~5次/年。T6的全年牧草产量可达126.9hm^2根积累量232.6t/hm^2。茎叶比为1.09。叶面积指数7.0。通径分析表明,叶面积指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决定系数0.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青藏高原天然草场高效利用管理模式,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进行冬春天然草场有机无机复合肥添加及刈割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后天然草地牧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不施肥草场。施肥后在天然草场牧草生长中期进行刈割能提高牧草生物量和粗蛋白含量。结果表明:施肥、刈割是青藏高原天然草场的有效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5.
半荒漠地区绿洲混播牧草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在甘肃河西半荒漠地区建植绿洲人工草地对6种混播牧草群落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播组合T6(无芒雀麦-紫花苜蓿型)和T5(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型)在群落稳定性及抗杂草的竞争力等方面表现均佳.在水热条件适宜情况下刈割频率为4~5次/年.T6的全年牧草产量可达126.9 t/hm2,根积累量232.6 t/hm2.茎叶比为1.09.叶面积指数7.0.通径分析表明,叶面积指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决定系数0.859 5).通过草地植物多样性保护、控制叶面积指数和维持草地营养平衡等调控措施,可使群落获得较高的稳定性.群落的多样性指数(y)与均匀度指数(x)相关极显著(r=0.718 4,P<0.01).  相似文献   

16.
在藏北高原研究高寒草甸退化区人工建植垂穗披碱草种群生物量分配及其对施氮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1) 2年龄的人工垂穗披碱草种群在最高施氮处理175 kg N/hm2下可提高群落盖度42.0%,增加牧草产量808 kg/hm2;2) 表施氮肥能够促进植株个体及各构件的生长,对生物量分配模式无明显改变;3) 表施氮肥处理可提高垂穗披碱草叶片生物量比重,在105 kg N/hm2处理下茎叶比最小(2.187);4) 施氮处理不能明显改变其繁殖分配模式,其繁殖分配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5) 建植早期施氮处理能促进人工草地群落植被对土壤氮、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草地培育措施对重度退化亚高山草甸植被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分别以补播、施磷肥和划破草皮3个因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对退化亚高山草甸、天然草地进行草地培育。结果表明:各草地培育措施对改善草地植被群落结构的效果不同。补播可提高补播草种所在群落的优势地位,划破草皮使良等牧草居于优势地位,施磷肥对草地植被群落结构影响不大,效果最差。补播+划破草皮改善优等牧草和良等牧草在草地植被结构中的效果比补播更显著,使优等牧草和良等牧草居于优势地位,补播+划破草皮的良等牧草优势地位与划破草皮相比有所降低。综合各项指标,补播+划破草皮+施磷肥的草地培育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8.
适宜的牧草混播对于改善退化高寒草甸及高寒地区畜牧业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不同牧草混播条件下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及生物量变化特征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早熟禾(Poa pratensis)、呼伦贝尔苜蓿(Medicago falcata)为试验草种,在三江源区重度退化高寒草甸开展为期3年的混播试验,探讨不同牧草混播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牧草混播条件下,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及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草甸土壤养分含量发生显著变化(P<0.05),EM(垂穗披碱草+呼伦贝尔苜蓿)混播的土壤养分状况最佳;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EM混播的效果最为显著(P<0.05)。综上,在重度退化高寒草甸恢复过程中,如采取人工草地建植手段,建议选择EM混播。  相似文献   

19.
施氮与株丛切割对退化新麦草草地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戎郁萍  韩建国 《草地学报》1999,7(2):157-164
本文研究了施氮肥和株丛切割对退化新麦草人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肥和株丛切割提高了新麦草草地生产性能和生产力。此外,施氮肥可改善牧草品质及土壤牮氮能力。株丛切割和施氮肥(120kg/hm^2)相结合与单施氮肥相比,成本较低,对退化新麦草草地的改良效果良好,年均产草量2679.5kgDM/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