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用14种农药对温室白粉虱的主要天敌丽蚜小蜂和中华草蛉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灭螨猛对丽蚜小蜂成虫和幼虫在寄主体内的发育、羽化,以及中华草蛉各虫态均无影响。供试的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丽蚜小蜂有较高的毒性。中华草蛉对有机磷类杀虫剂敏感。大棚中常用的杀菌剂、杀螨剂和选择性杀蚜剂对丽蚜小蜂和中华草蛉均安全。中华草蛉具有天然的抗拟除虫菊酯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人工卵赤眼蜂蛹饲养中华草蛉幼虫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比较了不同食物(人工卵赤眼蜂蛹、来蛾卵和萝卜蚜)饲养对中华草蛉幼虫、蛹发育和成虫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饲养时,幼虫食物对草蛉幼虫和蛹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人工卵赤眼蜂蛹使草蛉幼虫和蛹发育历期延长,人工卵赤眼蜂蛹与来蛾卵的馈养效果相似。因此,从发育、繁殖力和群养效果来看,人工卵赤眼蜂蛹可作为中华草蛉大量饲养的替代食物。  相似文献   

3.
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 Wesmael在我国分布很广,是一种有利用前途的天敌昆虫。但其发生期和数量常受到各种因子的影响。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大草蛉的食性与中华草蛉等不同,目前能使中华草蛉等成虫产卵的一些代饲料却不能使大草蛉产卵。为了探索饲养大草蛉的代饲料问题,我们于1979~1980年试用蜜蜂雄蜂幼虫(蛹)等饲养大草蛉成虫和幼虫,获得较好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两种草蛉的发生和利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人曾于1974年开始对河南南阳地区两种草蛉—中华草蛉和大草蛉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年生活史和主要习性年生活史根据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中华草蛉一年发生6代,部分5代;大草蛉一年发生5代;各代发生期和各虫态历期见表1和表2。  相似文献   

5.
大草蛉人工饲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 Wesmael)又名七点草蛉,在我国分布很广,是一种能捕食多种农林害虫的天敌昆虫。大草蛉的食性与中华草蛉不同,其成虫和幼虫均捕食蚜虫及其它昆虫的卵或低龄幼虫,中华草蛉仅幼虫是肉食性的,其成虫则取食植物的花粉、花蜜和蜜腺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目前能满足中华草蛉正常生长发育的人工饲料,饲养大草蛉均出现生长发育延迟,幼虫死亡率高,成虫产卵量下降,甚至不能传  相似文献   

6.
四种草蛉生活史和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室内饲养了四种草蛉,观察其生活史和各发育阶段的历期。结合田间消长调查,认为四种草蛉在山东一年主要发生四代,成虫寿命和产卵期长,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且系兼性滞育越冬,部分个体发育至四代以上。对草蛉食棉蚜及棉铃虫卵量作了观察。叶色草蛉是山东麦田、棉田的优势种,其次是中华草蛉。在棉田内自然蛉量以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最多,应注意保护和繁殖释放,以增加棉田蛉量;这是减轻和防治伏蚜和三代棉铃虫为害的重要措施之一。草蛉是棉蚜、棉铃虫的重要天敌。叶色草蛉(Chrysopa phyllochromaWesmacl)、中华草蛉(C.sinica Tjeder)、大草蛉(C.SeptempunctataWesmael)和丽草蛉(C.formosa Brauer)是我省的主要种类。1976—1978年于临清、泰安等县对其生活史和田间发生情况等作了观察,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华草蛉生物学及其种群消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Yjeder是湖北省分布广、种群数量大的一种天敌昆虫。由于其幼虫能捕食多种害虫的多种虫态,因此,它在农田生态系中占有一定重要的位置。我们1974年始开展了对它的研究,现就中华草蛉生物学和其在农田内的发生情况报导于下。  相似文献   

8.
中华草蛉对棉蚜与棉铃虫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华草蛉捕食棉蚜、棉铃虫卵或幼虫,其功能反应的类型均属HollingⅡ型反应。温度对寻找效应有明显的影响,在35℃条件下,中华草蛉对猎物寻找效应比15℃时高出7倍,比20℃时高8倍。这说明,掌握适宜温度释放草蛉,可提高其捕食作用。根据食性选择试验:中华草蛉最喜食棉蚜,次为棉铃虫卵,其喜食程度并不因猎物数量的增加而转移。  相似文献   

9.
中华草蛉是蓟马的重要天敌,为探明其对西花蓟马的控制效能,在室内开展了中华草蛉幼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该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II型方程。在相同温度下,中华草蛉幼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8~26℃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中华草蛉幼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量增加,而在26~34℃范围则有相反的趋势。26℃时捕食数量最大,捕食上限达163.9头。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捕食作用率与中华草蛉幼虫密度的关系为E=0.3284P-0.4467,分摊竞争强度与中华草蛉幼虫密度的关系为I=0.8203lgP 0.0038。  相似文献   

10.
释放草蛉防治害虫,一般都将草蛉卵(艹泊)悬挂在发生害虫的作物上,待草蛉孵化后捕食害虫。这一方法比较费工。作者在利用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防治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时研究了草蛉卵悬浮在水中,然后用喷雾器喷洒在柑桔树上的方法,初步证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作者曾报导用啤酒酵母、大豆、牛肉水解物为主的饲料,制成人工卵饲养中华草蛉幼虫。本文进一步研究用简化配方的人工典连代饲养草蛉。 新配方(IIB)制成人工典养幼虫和用啤酒酵母干粉饲料养成虫,一年内连续饲养10代,结果证明;对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和成虫的产卵前期均无明显影响。茧和成虫的获得率、茧重、30天产卵量,和卵孵化率也都没有降低。10代的后裔,再用蚜虫和米蛾卵等天然猎物饲养,草蛉幼虫取食和发育正常。 因此,用上述人工饲料连续饲养草蛉,至少在10代以内,不致影响其生活力和生殖力。  相似文献   

12.
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在我国分布很广,其幼虫捕食多种农、林害虫,不少地区利用它防治棉田、果园及温室害虫,皆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国外,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在从事草蛉人工饲料的研究。1973年Vanderzant发表了有关普通草蛉Ch.carnea Stephens人工饲料的改进及其生长发育所需氨基酸种类方面的文章,1978年Hassan和Hagen发表了普通草蛉新的人工饲料配方。国内,自七十年代以来,对中华草蛉等开展了人工饲料的研究,其中叶正楚等人研究配制的中华草蛉幼虫人工饲料的效果为最佳。但该饲料基本上是一种粘稠状物。为便于制取人工卵,我们自1976年以来进行了草蛉液体人工饲料的研究,以期代替天然饲料或作为天然饲料的补充。现将结果报告于次。  相似文献   

13.
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在室内条件下饲养,其产卵量常受温湿度、光照、饲料等条件影响,同时与饲养密度也有着直接关系。本试验研究中华草蛉饲养密度和产卵量关系。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叙述了广州地区10种草蛉的生活习性和季节消长。它们是:八斑绢草蛉Ancylopteryx octopunctata(Fabricius)、白脸草蛉Anisochrysa sp.、亚非草蛉Chrysopa boninensis Okamoto、晋草蛉C.shansiensis kuwayama、大草蛉C.septempunctata Wesmael、中华草蛉C.sinica Tjeber、牯岭草蛉C.kulingensis Nava's、绿草蛉Chrysopa sp.、红肩尾草蛉Chrysocerca formosana Okamoto、璃草蛉Glenochrysa sp.、其中八斑绢草蛉、白脸草蛉和亚非草蛉为优势种类。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中华草蛉发生消长及其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83年在北京郊区观察,中华草蛉在自然温度下,一年可繁殖6代,以成虫在9月下旬进入越冬,来年8月中旬开始活动。平川农区6月中旬以前发生数量稀少,至7、8月间,出现两次成虫高峰。9月以后,田间取食及栖息条件急剧恶化,迫使成虫不断转移,数量骤减。当晚秋和早春平川草蛉数量低时,山区却在9—10月及来年3—4月出现两次显著高峰,说明山区是中华草蛉的主要越冬场所和平川地区来春虫口的重要来源,山区的栖息和取食条件较平川优越。有利于草蛉的越冬。春季平川地区草蛉数量很低,主要是由于越冬期间成虫大量死亡。因此,调整农区和山区植物相,提供更多的密源、花源植物,以减少越冬死亡率;并在春季作物上接种释放草蛉,扩大种群基数,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草蛉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6.
草蛉是多种农林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在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滞育是昆虫应对不利环境条件时,生长发育停滞的一种生理状态,许多草蛉种类存在滞育现象。深入开展草蛉滞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明确其滞育特征和内在调控机制,也有助于提高草蛉的生物防治效果,促进草蛉的商业化生产和应用。本文归纳总结了1910年以来国内外草蛉科种类的滞育研究文献,介绍了目前已开展滞育研究的草蛉种类及其滞育特征,分析了影响草蛉滞育调控的环境因子,论述了草蛉滞育期间的形态和生理生化变化、分子机制及其滞育后发育生物学,并就滞育在草蛉规模化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草蛉滞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为深入草蛉滞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促进草蛉的规模化生产应用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ieder 属脉翅目草蛉科,是棉花多种害虫的重要天敌。为在我省加以保护和利用,发挥其控制害虫的作用,我们于1979—1980年对其生物学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用紫外线处理的米蛾卵饲养草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米蛾卵对紫外线反应十分敏感。用20瓦紫外线灯,距卵面20厘米,照射25分钟,可杀死米蛾卵胚(卵龄24小时),处理后的米蛾卵连续饲养中华草蛉3个世代,幼虫期发育正常,结茧率为73.3~80.0%,羽化率为82.6~86.9%,证明照射后的米蛾卵做饲料,对中华草蛉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用药水平地区中华草蛉对杀虫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6种分属4类的杀虫剂对不同用药水平地区中华草蛉幼虫的毒力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同种药剂对不同地区的中华草蛉幼虫敏感性差异不显著,一般在1~3倍之间;而不同药剂对同一地区的幼虫敏感性差异显著,按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三氟氯氰菊酯>灭多威>甲胺磷∽氧乐果>氰戊菊酯>硫丹。各地中华草蛉雌成虫对氧乐果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硫丹。分别测定了用药水平较高的夏津县和不用药的泰山上中华草蛉成虫、幼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比活力,结果差异不显著,与上述生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实验室观察证明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幼虫期平均能捕食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1392头,最多2584头。小区试验按1:100—200比例释放初孵幼虫防治桔全爪螨,5天后叶螨虫口下降90.09%;对照区仅下降0.26%。草蛉释放量减少,效果也降低。当释放草蛉的果树上猎物大量减少时,草蛉幼虫就下树迁移。 1979—82年在四川南充等县进行田间试验,证明早春天敌尚未活动前,在桔全爪螨孵化盛期喷洒农药压低基数,4、6、6月挑治点片发生的害虫,5、6月释放草蛉,综合治理能收到良好效果,比单纯化防区节省农药62.5—83.4%,减少生产投资31.25%。从麦田采草蛉茧,室内养成虫获卵释放,是人工利用草蛉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