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茶业科技创新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茶叶生产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实现茶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目前科技在我国茶业中所占份额及对茶业的贡献率仍很低。面对国内外茶叶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我们应以高度紧迫感加快改变这种不利局面,采取一系列战略对策,加强茶业科技创新,提高我省茶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实现我省茶叶发展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在世界茶叶生产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世界茶叶第一生产大国,又是世界茶叶消费和出口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国际市场环境因素变化,2008年,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需求步入新的发展适应调整期,将带来茶叶营销模式、茶类消费结构、茶业经济增长方式等的转变,将对我国茶产业发展产生长期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拓茶叶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巩固和维护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搞活茶业经济,繁荣茶叶市场,已为茶业同行们愈加关注,本文拟对茶叶广告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略作分析和探讨。一、茶叶市场发展中的问题为了寻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拓展茶叶市场的途径,首先必须看到茶叶饮料市场及茶叶广告宣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问题一:茶叶市场的优点传统的茶叶市场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发生不容乐观的变化,在饮料市场上,1979年以前中国人喝咖啡的百分比几乎等于零,到了1982…  相似文献   

4.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茶叶深加工步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杖洲 《中国茶叶》1993,15(5):20-21
茶叶是当今世界上不含酒精的三大饮料之一,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佳复方制剂,是21世纪世界饮料之王。在步入高科技时代的今天,茶叶的优质、高产和高效益是茶叶生产的根本出路。因此,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茶叶深加工步伐,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增强茶叶在饮料中竞争地位的要求,是提高茶业经济效益的要求。一、国内外饮料生产与消费的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饮料工业发展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中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及发展动态。从转变观念,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茶叶市场经济体系;科技兴茶,提高茶叶单产;调整茶叶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开发茶饮料等新产品;加强茶业综合开发等5个方面论述了提高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韩星海 《茶叶通讯》2006,33(3):45-46
茶叶是一个商品率很高的农产品,因而搞活茶叶流通对于拉动茶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茶叶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卖茶难”的现象。如何解决好这个突出的矛盾,成为广大茶农、茶商和茶叶企业普遍关注的话题。笔者以陕西省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茶叶生产虽也是陕西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之一,但总产量和销售量与全国茶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7.
何勇 《中国茶叶》2005,27(6):16-17
雅安作为四川乃至全国重要的产茶区,茶产业已成为当地茶农脱贫致富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但从历史上看,雅安茶叶主要依赖于资源禀赋的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加强,今后雅安茶叶产业竞争力必然体现在茶叶产业的运行组织载体上.产业组织制度或产业运行的组织模式影响着产业运行绩效,进而影响其产业运行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雅安茶叶产业化模式趋同、组织管理分散等因素已成为制约雅安茶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今后雅安茶业的发展必将是通过创新茶业的运行组织模式来促进茶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雅安茶叶产业运行组织模式的特点与绩效,探讨雅安茶叶市场运行组织模式的优化途径,对于从根本上提高雅安茶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施名牌战略 发展“一优两高”茶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燎远  毛祖法 《茶叶》1998,24(1):11-12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名牌是开创和占领市场的基础,本文综合分析了浙江省茶时生产现状,提出实施名牌战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茶业,应该统一认识,加大投入,依靠科技,推广先进技术,建设现代化园区,拓宽营销市场,加速茶叶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徐永成 《茶叶》2000,26(Z1):249-254
世界茶业经济贸易规律及发展趋势;中国茶业结构调整,带动茶业经济发展已见成效;中国茶叶总体有优势,加入WTO有利于扩大茶叶出口.但欧盟设置的"绿色壁垒",也严重影响出口.其对策是建议欧盟变干态检测为液态检测,同时,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茶叶污染和农残、含铅量超标.  相似文献   

10.
分析我国加入WTO后茶业的机遇和面临的严竣问题,提出西双版纳茶业发展应加速低产茶园改造,推广无性系良种;保护茶园生态,应用生物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龙头产业,实施名牌战备等四项建议。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为我国茶叶出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19世纪几乎垄断了整个世界茶叶市场,进入20世纪,肯尼亚、斯里兰卡后来居上。1999年全国茶叶产量达68万t,出口  相似文献   

11.
茶叶生产格局演变及空间集聚效应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修杰  姚飞  马力  储霞玲 《茶叶科学》2020,40(3):415-429
明确茶叶生产格局的演变特征和集聚效应,对广东省茶叶产业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引入空间重心模型,运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广东省茶叶生产格局的演变过程、演变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茶叶生产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17年广东省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稳步提升,2008年以后增速较为明显;(2)茶叶生产空间差异明显。粤北和粤东地区茶叶种植总面积占到广东全省的85%以上,茶叶产量占到83%以上,粤西和珠三角缩减较为明显;(3)广东省茶叶生产重心具有整体向东偏北迁移的趋势。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重心的东移反映出广东省茶叶生产已呈现逐渐向粤东和粤北地区集聚的态势;(4)广东省茶叶生产空间极化和空间溢出作用显著,已经形成了以饶平、潮安、大埔、丰顺、五华、兴宁、英德、东源等县区的茶叶生产集聚区,构成了广东省茶叶生产的“热点区”,并对周边县市产生带动和刺激效应;(5)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是茶园规模扩张的基础,政府的政策激励和支持是茶叶产业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巨大的市场消费力是茶叶产业迅速发展的直接因素,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茶园面积扩张的重要原因。广东省茶叶生产空间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应根据地区自然资源、地理条件、种植传统等因素,推进茶叶生产区域集群化发展,提升广东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茶业改革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一样,经历了10个年头,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就,茶叶产量、国内消费和出口量都翻了一番。然而,由于各项改革措施的不配套和地区间的不平衡,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矛盾,如茶叶流通体制不完善,宏观控制不力,出现了“统”与“放”的矛盾;另外,茶叶生产基础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出现了国内外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生产后劲不足的矛盾等等。对此,从战略上考虑,应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深化茶业改革,理顺关系,放开搞活,依靠科学,增加投入,强化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使中国茶叶生产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试验和调查,对茶树体内硫的分布特征及施硫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树体内以吸收根和新梢等生命活动旺盛的部位硫含量较高,成熟叶片次之,主干和主根硫含量最低;施硫后茶树吸收根和新梢硫含量显著提高,而主根和主干变化不大。新梢一芽二叶硫含量(Y)与土壤有效硫含量(X)呈极显著正相关(Y=5.6043X+1903.6,P0.001)。幼龄茶树施硫后树高、树幅、主干直径、分枝数、百芽重等均有显著增加。成龄茶园施硫后增产幅度在-2.1%~25.0%之间,平均10.8%;茶叶品质成分氨基酸、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氨基酸提高明显,酚氨比降低。从施硫增产幅度与施硫前土壤有效硫含量的函数关系式得出茶园土壤缺硫临界值为27.4 mg·kg~(-1)。使用硫磺粉能明显提高表层土壤有效硫含量,但土壤pH降低,且随施硫量的增加,pH降幅增大。因此,科学合理施硫对于促进茶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绿色消费需求与无公害茶营销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绿色消费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各茶叶进口国对进口茶叶卫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茶叶出口面临一道道“绿色壁垒” ;我国即将成为WTO成员 ,传统的茶企业将与国际现代茶企业在国际与国内两大市场激烈竞争。各级政府倡引并扶持无公害营销 ,茶企业树立无公害营销观念 ,实施无公害营销活动以顺应新世纪饮料需求趋势及国际竞争需要 ,在营销水平和方式上和国际接轨 ,可持续发展我国茶业 ,提高我国茶叶竞争力 ,使我国茶叶出口顺利越过“绿色壁垒” ,增加茶农收入  相似文献   

15.
梁月荣 《茶叶》2006,32(2):106-111
由于印度的茶叶产量达到世界总产量的27%,因此其在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茶产业也许是近150年以来印度唯一能保持领导地位的产业。尽管人均消费低,但印度茶叶国内消费几乎占总产量的3/4,而且以年增长2.7%的速度在发展。茶叶仍然是主要的外汇收入来源,每年约184.7亿印度卢比。然而,近几年来这个15亿美元的产业却处于衰退之中。本文讨论了造成其衰退的原因及挽救措施。印度对茶叶的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4个不同组织,其中托克莱试验站已经培育出许多改良茶树品种:30个TV无性系,150个在试无性系和14个双无性系。本文同时介绍了印度的茶文化和产茶社团的的节庆活动。  相似文献   

16.
朱莉 《茶叶科学技术》2012,(1):31-34,38
通过对山东省茶叶产业基本状况、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及综合优势指数(包括效率、规模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国际市场上,山东省茶叶产业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但存在一定的波动;在国内市场上,山东省茶叶产业竞争力单产效率不高、规模优势不明显,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主体角度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山东省茶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茉莉花茶产业概况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茉莉花茶是中国具有悠久产销历史的再加工茶类。文章剖析了中国茉莉花茶产销概况,指出了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的瓶颈,提出了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路径,展望了茉莉花茶产业发展前景,阐述了茉莉花茶的健康属性与消费空间。笔者认为,依托创新驱动,茉莉花茶产业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消费空间。  相似文献   

18.
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运用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影响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因素与制约因素。优势因素在于: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资源丰富,强劲的国内市场需求是我国茶业迅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国内外两大市场的需求互补提高了茶业效益。制约因素主要是:生产要素利用效率较低,上游产业处于劣势,劳动者素质和产业组织程度低,政府提供的制度环境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乡居民茶叶消费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曦  杨江帆 《茶叶科学》2015,35(4):397-403
基于CHNS 2011年的数据,本文利用Double hurdle模型,从参与消费和消费多少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城乡居民的茶叶消费。结果表明,中国城乡居民中分别有2.61亿和1.67亿的饮茶者,日均饮茶量分别为3.19杯和2.81杯,城乡的茶叶消费普及率分别达到46.5%和33.0%,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茶叶消费收入弹性分别为11.19%和7.9%。城镇居民参与茶叶消费受年龄和收入影响,农村居民参与茶叶消费受收入和家庭规模影响,城乡居民中男性消费者的饮茶量更多,在茶叶消费量的影响上,年龄、收入、家庭规模和受教育程度对城乡居民茶叶消费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推动中国国内茶叶消费的政策建议是考虑政策的适用性、加快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和准确寻找缝隙市场。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以2010—2018年安徽省茶叶产值、产量及茶园面积为基础数据,定量化探究安徽省茶叶效益提升空间分异格局及贡献因素。结果表明:(1)安徽省茶叶效益持续提升,茶叶效益提升大县区对茶叶总效益贡献突出。(2)从茶叶效益提升空间格局来看,江淮茶区、大别山茶区贡献了茶叶效益总提升量的96.87%;从茶叶效益增速来看,安徽省县域茶叶增速以超速提升型为主;从茶叶提升增幅空间分异来看,大别山茶区茶叶生产优势地位不断加强。(3)研究时间段内安徽省茶叶单价提高贡献效益增量占总量的62.55%。时序上,单价提高对茶叶效益提升贡献率先下降后上升。(4)47个效益提升县区中,单价提高对茶叶效益贡献的县区数量超过面积扩大及单产提高贡献的数量。位于前15位的县区对安徽茶叶效益提升的贡献达83.72%,均表现为单价提升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