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与定量化的研究,综合自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经济资源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社会文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心理承载力4个因素,对生态脆弱区阿斯哈图景区的承载力进行了动态测评。结果表明: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为1806~2113人·d-1。文中将生态脆弱区旅游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结合起来,对于指导生态脆弱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维持生态旅游环境系统供给与需求的综合平衡具有较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喀纳斯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介绍了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概况,对其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景区进行了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设计了喀纳斯生态旅游的开发项目及旅游形象,并对如何合理开发生态旅游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古村落旅游使古村落兼顾了居民生活的社区功能和游客旅游活动的景区功能,景区与社区叠置并在旅游发展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耦合协调状况对古村落保护、社区演进和旅游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古村落旅游与社区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山西后沟古村为例,进行景区与社区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后沟古村景区与社区耦合协调度由旅游开发初期的中度失调转向基本协调,表明古村落景区与社区存在客观的耦合共生关系; 2)景区与社区系统耦合U1 相似文献   

4.
以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为比较,采用2005、2010和2015年云南省16州(市)的旅游统计数据,利用等级结构、旅游经济联系度等方法,揭示10年来旅游规模分布及扩散与景区品质的关系。研究表明:1)入境旅游规模集中分布在世界级景区所在城市,随世界级景区变化而演化;国内旅游规模主要分布在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并呈现以昆明为中心的集聚特征,但整体向高品质景区演化。2)入境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呈二次函数关系;国内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显著正相关,但比景区品质等级结构更加扁平化。3)入境旅游规模在世界级景区城市和边境城市之间点点扩散;国内旅游规模以昆明为中心向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圈层扩散,圈层内形成了资源品质不高但旅游规模大的过渡城市,圈层外出现景区品质高但旅游规模小的过滤城市,即"错位发展"城市。  相似文献   

5.
草原生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将草原生态旅游做出特色,是草原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着力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必要性入手,论述了保护性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提升草原生态旅游的积极意义及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战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开发草原生态旅游对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本文在分析内蒙古草原分布、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的基础上 ,对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开发历程、草原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情况、发展草原旅游的优势、草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探讨了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1 )加大草原生态旅游的整体营销力度 ;( 2 )加强宏观调控和与其他各业的协调发展 ;( 3)加强草原资源建设 ;( 4 )抓好综合管理 ;( 5 )建立监测与调控机制 ;( 6)加大草原生态保护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分析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空间发展研究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学和旅游规划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文中以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劳伦茨曲线、密度分析、规模分析、优越度分析、捷夫模型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在空间呈现不均衡的两核集聚分布;2)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的规模度与优越度较低;3)内蒙古地区A级旅游景区等级规模结构的现状与捷夫模型构建的简单理想状态差异很大,表明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8.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及弘扬具有战略意义,文化旅游景区承载着黄河流域特色文化,是增强文化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物质载体。文中从文化底蕴(C)、自然环境(N)、经济基础(E)、社会条件(S)四个维度构建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CNES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分布不均衡,呈现空间集聚形态。2)影响景区空间分布的单因子影响强度具有差异,交通、GDP、气温为影响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降水、旅游收入、博物馆、人口、河流为重要因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政策为一般因素。3)景区空间分布受多因素共同影响,以双因子增强类型为主。4)分析框架中各维度作用不尽相同,经济维度作用>社会维度作用>自然维度作用>文化维度作用,CNES分析框架在黄河流域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9年—2020年中国31省份面板数据,将2016年福建启动全域生态旅游建设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全域生态旅游建设能否助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研究发现:1)全域生态旅游建设能够显著提高福建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证实了全域生态旅游建设能够助力区域“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2)全域生态旅游建设可通过发挥旅游收入效应、要素流动效应、就业增收效应、环境改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等推动经济发展;3)全域生态旅游建设可借助改善生态环境和降低能源消耗等环境保护路径促进经济发展,验证了“绿水青山”的先导性。  相似文献   

10.
科学认识景区游客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是优化景区市场供给、推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文中从时空视角构建景区游客旅游消费影响因素模型,将游客空间移动GPS数据与问卷调研数据相匹配,聚类分析获得5类时空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时空行为模式及其他因素对景区游客旅游消费的复杂性影响。研究发现:1)台儿庄古城游客路径呈全天环游型、夜景直线型、半天复杂型、两天覆盖型与半天环游型5类时空行为模式,且游客更倾向聚集于通达性高的主动线进行短时夜景直线型游览。2)景区游客时空行为模式对旅游消费影响显著,以夜景直线型为基线,访问多条街道并在景区停留更长时间的全天环游型与两天覆盖型游客随着旅游消费水平的上升相关系数变大,延长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并引导其访问更多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旅游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旅游 ,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类型 ,也是旅游开发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本文在阐明了生态旅游的定义、特征和意义后 ,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论述了其多方面的开发优势 ,提出了应该重点开发的生态旅游系列产品的构想及进一步开发建议 ,可供西部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生态旅游开发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陇南山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策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陇南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同时又是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区,正处在西安旅游区、成都旅游区和兰州旅游区的包围之中,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较佳,实施生态旅游开发将对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游客生态环境意识意义重大。在对其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客源市场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开发森林生态游、休闲度假游、避暑消夏游、三国怀古游、长征体验游等特色旅游项目,设计出不同尺度、不同主题的若干旅游线路,并针对发展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旅游地的价值较高,生态旅游业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供融资途径、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经营者和管理者、生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还可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是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应当积极选择的发展战略,但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也存在环境问题,能否解决好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今后自然保护区及生态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热点。本文在分析生态旅游的产因及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敦煌旅游资源特点及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今后应注重发展生态旅游的观点,生态旅游是敦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但考虑到敦煌市目前的实际情况,发展生态旅游可能存在一系列问题,文章最后详细探讨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策略,为今后敦煌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自然风景旅游区具有特殊的生态和环境作用,对它的开发要在不损害景区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本文总结了目前旅游与环境存在的一些冲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环境保护下,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出发,分析了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探讨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内容,以层次分析的定量方法为主,结合定性分析对甘肃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的评价,分析了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出发,分析了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以矩阵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的定量方法为主,结合定性分析对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的评价,探讨了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8.
华中五味子锈病菌及其重寄生菌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五味子属植物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五味子春孢锈菌(Aecidium schisandrae J. Y. Zhuang)引起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锈病为国内外新报道。该病在四川省雅安市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华中五味子生长地造成严重危害,其病株率91%,病叶率36%,造成叶片枯斑、脱落。华中五味子锈病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sp.)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重寄生菌的自然重寄生率达35.5%,重寄生菌寄生在华中五味子锈菌春孢子器(锈子器)出口处,阻碍春孢子的释放。本文报道了华中五味子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华中五味子锈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席燕敏  贺伟 《植物保护》2012,38(3):23-27
对杨树角斑病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其培养特性的影响,以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并筛选出最佳培养条件,为杨树角斑病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分别采用组织和单孢分离法分离病原菌,根据子实体形态和病菌rDNA ITS序列对其进行鉴定。观察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p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用杨树角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分离较病组织分离易成功。根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将病菌鉴定为柳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salicina(Ell.&Ev.)Deighton]。培养基、温度、光照、pH等因素影响病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燕麦培养基、pH6~7、25℃、黑暗条件是适合的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