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近代史上灾害频发,水灾、旱灾、虫灾以及疫灾等,这些灾害或多或少都对人民生命财产 安全产生了危害,其中水旱灾害的发生更是对农村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水旱灾害发生的 原因探析中国近代史上水旱灾害对农村社会以及农村人民产生的危害,进而探讨中国近代史上乡村 在水旱灾害打击下的农业经济、社会冲突及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安徽是清代水灾的重灾区之一,清代安徽水灾频发周期大为缩短,而且水灾流布范围极广,给清代安徽农业生产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本文试图分析、概括清代安徽水灾分布的时空特点,说明水灾对农业的破坏性,以期对水灾的防治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晚明南直疫灾:“大变迁”下的环境脆弱与社会拯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明"大变迁"的背景下,南直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脆弱,成为了疫灾的高发地区。在时间和空间上,南直隶的疫灾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就发生时间而言,崇祯年间疫灾发生密度最高;在发生地区上,以苏州府、扬州府、应天府、淮安府、凤阳府等地区疫灾暴发次数为多。频繁的疫灾不仅直接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甚至会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故而以各级政府为代表的官方力量和以士绅、宗族、医家为主体的民间力量都进行了积极应对,形成了社会性的防疫救灾网络。这些举措包括开仓赈粮、捐赀救济、施医送药、施棺助葬等方面,为当地的疫灾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黄河水灾自古频发,处在气候转折和政府国力衰落的特殊阶段,黄河水灾发生的影响势必愈发严重。通过对历史时期气候和社会经济转折期的典型水灾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水灾、农业和社会政治之间关系和作用过程,可以为现代气候变化下的水灾应对策略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秦两汉时期农业灾害致灾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凤贤 《农业考古》2002,(1):290-294
农业灾害诸灾种在周秦两汉时期大致都有发生,主要灾种为水灾、旱灾、风灾、雹灾、霜灾、雪灾、低温灾、冻害、蝗灾、虫灾、火灾、草害、沙尘爆、水土流失等等,涉及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生物灾害、农业环境灾害三大灾类,农业灾害系统初步形成。 农业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自然的因素发挥着主要的影响作用,社会因素则对农业灾害的危害程度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6.
涝灾棉恢复生长的特点与补救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棉花受水灾后的生理变化和生物学特性的改变 ,提出了棉田灾后恢复的农业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靖康之乱严重打击了皖江流域的农业生产,为了稳固政权、开辟财源和安顿民生,朝廷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不仅加强对宣州和太平州两地圩田的修筑和管理,而且为圩田建设提供了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为两地圩田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随着南宋政权逐渐稳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宣州和太平州两地圩田规模扩大,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进一步推进了圩田经济发展。宣州和太平州两地圩田经济在宋廷的经济和财政上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河南水灾肆虐,可谓无年不灾,给河南民众带来无法计量的损失。造成这段时期水灾频仍的社会原因是多方面的,然政府失责乃其中最为重要之因素。面对水患,政府在灾害预防和临灾救济两个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责。导致政府在灾害防治中出现失责的主要原因包括官员腐败、经济困难以及政局的动荡。  相似文献   

9.
区域旱涝灾害灾损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芮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002-2004
从生活影响因子、农业生产影响因子、社会经济影响因子3个方面构建了旱涝灾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2007、200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旱涝灾损综合得分,并从社会经济视角对影响旱涝灾损的社会经济因素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为旱涝灾害异常年,2008年为旱涝灾害正常年;社会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灾情的主要表现,经济发达程度与灾损程度基本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综合考虑河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并借鉴已有干旱灾害恢复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数据的可取性和详尽程度,选取降水量、复种指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人均粮食产量、有效灌溉率、劳动力比重、农民人均收入和农业产投比等八个指标,构建农业旱灾灾后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河北省11个市干旱灾害灾后恢复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石家庄旱灾灾后恢复力最高,级别特征值为4.2329,其次是唐山市为4.0046,张家口市恢复力最低,级别特征值为1.8079,各地区旱灾灾后恢复力差异明显。而在影响恢复力高低的因素中,发现不同的因素对旱灾灾后恢复力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降水量是影响农业干旱灾害灾后恢复力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有效灌溉率在农业干旱灾害灾后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占较大的权重,对灾后恢复力的影响较大,农民人均收入和人均粮食产量对灾后的救助及农民生活的恢复重建也具有较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透过清代以工代赈捐纳筹资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兼具救荒与兴修工程双重功效的以工代赈的资金来源,除了赈捐、河工捐这些暂行事例外,还有常例。在清代公开的国家制度保障下,运行数百年的捐纳制度,为遇到临时的或长期的财政困境的朝廷动员社会力量筹集以工代赈资金提供了保障。有清一代,捐纳资金为朝廷顺利实施以工代赈提供了程度不等的持久的正向支撑力,帮助朝廷履行灾荒赈救职责,修复灾毁急要险重工程,吸纳最具潜在不稳定因子的青壮年灾贫民到工劳动,化解社会危机。即使在光绪初年以民捐民办为突出特征的义赈兴起之后,清廷仍旧通过诸种措施增加捐纳资金,用于兴办工赈,强撑起了官赈的“面子”。评价捐纳制度的利弊得失,应以其社会效果为基本标准,而不是简单地斥其为滋弊的温床。  相似文献   

12.
甄尽忠 《农业考古》2012,(1):266-271,305
关于唐代自然灾害与社会赈济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成果大量涌现。但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多是侧重于对自然灾害发生的总体状况及社会应对措施的研究(1),而对单项自然灾害(尤其是水灾)及社会赈济方面,却鲜有提及。本文就唐代水灾发生的概况、造成的社会危害及国家赈济政策与措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清末时期,安徽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发,对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农作物的破坏,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损坏,对农业劳动力的伤害,造成农业人口的大量流动,扰乱正常的农村经济秩序和农村社会秩序混乱动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清代山西北部地区风灾、旱灾、蝗灾、雹灾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民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文章讨论清代山西北部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特点、规律等问题,分析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继而对各类自然灾害发生后具体社会应对加以分析,对政府及民众防灾、抗灾、减灾等行为具体讨论,从自然灾害角度探讨人地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黑龙江省频发的干旱、暴雨洪涝、霜冻、风雹等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为相关部门制定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掖地区农业节水项目社会效果综合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春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053-18056
综合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成功度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张掖地区农业节水项目进行社会效果综合后评价,使评价结论更为客观和科学。评价结果表明,项目通过综合运用工程性和非工程性节水措施,对张掖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严可 《农业考古》2020,(1):195-204
新罗历史上共发生自然灾害346次,以旱、地震、饥荒、蝗等四灾为主,并且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区域广泛性与差异性等特征。灾害致使新罗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大量人口流失与死亡,发生多次大规模的饥民起义,佛教发展受阻。为此,新罗统治者制定了多样化的应灾措施,大体包括赈济、安辑、劝勉农桑等,佛教亦以法会、祈雨等活动参与其中,其应灾能力日趋成熟。然而,这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诸如,过度依赖政府与佛教力量,民间应灾能力较为薄弱,以及缺乏实际有效的救灾措施,如政府借贷、减免徭役、社会救灾力量等。  相似文献   

18.
试论乾隆十二年山东水灾与灾后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乾隆12年(1747),山东90余州县卫所遭受了特大水灾,被灾面积几乎遍及全省,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清廷首要任务是有效地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迅速采取周边省份协济仓谷、截留漕粮和捐纳贡监等举措,并积极号召地方士绅参与,同时变通现行政策,缓解了山东灾情,显示了此时国家行政运转的高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