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姜堰区兴泰镇承担了超级稻"扬粳4227"麦秸机械还田机插稻技术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进一步促进超级稻品种"扬粳4227"和麦秸机械还田机插稻技术的推广应用,现对"扬粳4227"的示范表现、麦秸机械还田机插稻技术特征及技术要点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水稻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稻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稻作在氮肥减量使用条件下,土壤环境的变化及机插稻生长发育特点,通过在江苏省大丰市多年试验示范,提出适宜于大丰市推广的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稻及氮肥减量使用的生产栽培技术规程,为该市麦秸还田机插稻的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水稻机插栽培技术包含麦秸秆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插两个部分。全量麦草旋耕还田机插稻生产技术是将麦草机械还田利用与机插稻技术相结合,实施稻作轻简化,构建资源利用、培肥沃土、节本增效、省工省力的稻作技术体系。一、麦秸全量机械还田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探索麦秸全量还田机插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笔者于2008年进行了麦秸全量还田机插水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麦秸全量还田后能进行机插秧,促进水稻获得高产,但必须增施一定量的氮肥,以满足麦秸腐烂对氮的需要,且应用秸秆腐熟剂能加快麦秸的腐烂速度。  相似文献   

5.
全量麦革旋耕还田机插稻生产技术是将麦草机械还田利用与机插稻技术相结合的稻作技术体系,2008年冈东镇进行了全量麦草旋耕还田机插稻高产试验示范,取得成功。笔者将其相关技术进行了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盐粳11号为中熟中粳水稻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强等特点.重点介绍了盐粳11号在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栽培的群体构成及产量表现,研究了麦秸全量机械还田对其茎蘖动态、产量构成等农艺性状的影响,提出了盐粳11号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条件下的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宝应县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宝应县推广机插稻已获得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从播种、苗期管理、麦秸还田、栽插、肥水管理、病虫草防治等方面对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为今后机插稻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麦秸还田全程机械化稻作是水稻持续增产的基本方向,笔者分析了近年来麦秸还田及机插水稻相关实验与实践经验,集成了适合赣榆区的麦秸还田全程机械化稻作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高产优质水稻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9.
邓建平 《农家致富》2009,(15):47-47
一、主要方式 在小麦机械化收获后,将麦秸全量还田.上水泡田后浅水旋耕整平.再进行播栽水稻的一种技术体系,集秸秆还田、免(少)耕、抛秧、机插、直播等于一体.具有多重优势。主要有3种方式:(1)将切碎的麦秸全量还田.浅旋耕后机插。(2)将切碎的麦秸全量还田,浅旋耕抛秧。(3)将切碎的麦秸全量还田。浅旋耕后直播。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业科技》2016,(8):26-27
2014—2015年,在洪泽县岔河镇进行了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优质粳稻南粳9108高产攻关,并对单产12 t/hm2及以上的水稻群体质量指标及栽培调控技术等进行试验研究,集成了本区域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稻南粳9108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以供洪泽湖地区及生态条件相似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11.
麦秸秆全量还田对机插稻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笔者以"南粳44"为供试材料,进行了麦秸秆全量还田对机插稻移栽质量、施肥技术、最终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麦秸秆经过粉碎灭茬后全量还田,不影响机插稻栽插质量;在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稻每667m2最适施肥量为20kg,前后期最佳施用比例为7:3。  相似文献   

12.
太湖地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秋季至2014年,在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进行连续8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定位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CK)、稻秸还田(R)、麦秸还田(W)和稻麦秸全还田(RW)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方式与年限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秸秆还田初期,稻秸还田(R)和稻麦秸全还田(RW)降低小麦产量,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长期秸秆还田后,小麦、水稻产量均有所增加。秸秆还田初期,农户收入减少,但从长期来看,秸秆还田普遍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从农户收益来看,稻秸还田(R)和稻麦秸全还田(RW)的增收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超高茬麦田套稻麦秸全量自然覆盖还田后对耕层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比较研究了超高茬麦田套稻麦秸全量自然覆盖还田(简称麦秸覆盖还田)、麦秸全量翻埋还田栽稻(简称麦秸翻埋还田)和留5 cm根茬翻埋还田栽稻(简称根茬翻埋还田)3种处理下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和水稻生长。结果表明:在正常施氮量(纯氮195 kg/hm2)下,麦秸覆盖还田后85 d可自然腐解69%,无需增施氮肥。与根茬翻埋还田处理相比,麦秸覆盖还田3年后耕层土壤有机质提高2.1 g/kg,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7.8%、12.2%和52.3%;水稻生长后期耕层土壤含水量下降11.1%。同时麦秸覆盖还田可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充分调研泰兴市机插稻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就机插稻品种选择、播期、育秧、麦秸秆还田、机插、肥水运筹等多方面进行了技术探讨总结,以期为生产者及其它稻作地区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扬州市邗江区秸秆还田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现状及推广秆还田机插稻技术的做法,分析了影响邗江秸秆还田机插秧技术推广的因素,提出了促进该地区秸秆还田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稻品种镇稻11、武运粳24进行麦秸全量还田机插水稻高产(700 kg/亩)配套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镇稻11、武运粳24产量分别为727.85 kg/亩、735.14 kg/亩,相比常规栽培增产效果明显。两个品种适宜基本苗7万~8万/亩。每亩施N量24 kg,基蘖肥∶穗肥=6∶4,N∶P2O5∶K2O=1∶0.2∶0.5。  相似文献   

17.
通过麦秸机械全量还田机插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秸秆还田和轻简稻作的有机结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环境质量,有利于水稻增产丰收,节本增效十分明显,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麦草全量机械还田对机插水稻产量和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探讨麦秸全量机械还田对机插水稻产量和生长特性的影响。以中熟华粳2号为试验材料,设小麦秸秆还田与秸秆不还田两个处理,进行机械插秧,对水稻的产量形成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后穗数降低,每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产量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的茎蘖数明显降低;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根冠比和光合速率在抽穗前低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抽穗后则相反。可见,秸秆还田对机插水稻具有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耕作(耕翻与浅旋耕)与秸秆还田方式(周年稻秸秆全量还田、麦秸秆全量还田、稻麦秸秆全量还田以及稻麦秸秆不还田)对稻茬麦草谷比和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耕作处理对稻茬麦草谷比、麦秸垂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皆不显著,而不同秸秆还田处理间草谷比差异达显著水平,麦秸垂直空间分布特征及可收集系数未表现出差异。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单位面积内稻茬麦秸秆产量,秸秆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周年稻麦秸秆全量还田(Srw)>周年仅水稻秸秆还田(Sr)>周年仅小麦秸秆还田(Sw)>周年秸秆不还田(S0),各处理间籽粒产量变化并不显著,因而处理Srw的草谷比显著高于Sw与S0处理。相同留茬高度条件下,麦秸可收集系数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间没有显著差异,留茬高度分别为5、10、15、20 cm时,稻茬麦秸秆可收集系数依次为0.65~0.66、0.58~0.60、0.52~0.54、0.45~0.47。估算一定留茬高度的稻茬麦秸秆可收集系数时可以忽略旋耕整地和秸秆还田方式的短期影响,进一步简化估算参数。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耕作(耕翻与浅旋耕)与秸秆还田方式(周年稻秸秆全量还田、麦秸秆全量还田、稻麦秸秆全量还田以及稻麦秸秆不还田)对稻茬麦草谷比和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耕作处理对稻茬麦草谷比、麦秸垂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皆不显著,而不同秸秆还田处理间草谷比差异达显著水平,麦秸垂直空间分布特征及可收集系数未表现出差异。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单位面积内稻茬麦秸秆产量,秸秆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周年稻麦秸秆全量还田(Srw)>周年仅水稻秸秆还田(Sr)>周年仅小麦秸秆还田(Sw)>周年秸秆不还田(S0),各处理间籽粒产量变化并不显著,因而处理Srw的草谷比显著高于Sw与S0处理。相同留茬高度条件下,麦秸可收集系数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间没有显著差异,留茬高度分别为5、10、15、20 cm时,稻茬麦秸秆可收集系数依次为0.650.66、0.580.66、0.580.60、0.520.60、0.520.54、0.450.54、0.450.47。估算一定留茬高度的稻茬麦秸秆可收集系数时可以忽略旋耕整地和秸秆还田方式的短期影响,进一步简化估算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