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a punctata卵置于不同温度和日照条件下培养。结果表明:在20~27.5℃恒温条件下,卵的孵化率约为90%,30℃时孵化率急剧下降,35℃时全部不能孵化;发育历期在30℃以下时随着温度的上升而缩短,但32.5℃时略有延长;38℃和41℃高温脉冲均能显著降低卵的孵化率,且41℃高温脉冲能显著缩短卵的发育历期,但38℃高温脉冲对发育历期没有显著影响;随着日照时间的延长,马尾松毛虫卵的发育历期缩短,但孵化率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
根据体色,可将马尾松毛虫幼虫分为黑色型和黄色型两种.用松针饲养同一卵块孵化出的幼虫,研究两种色型马尾松毛虫幼虫生长与发育.结果表明:虫口密度越大,色型比(黑/黄)愈大,黑色型马尾松毛虫的取食量、排粪量、蛹重、化蛹率和生殖力均大于黄色型,但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小于黄色型幼虫.  相似文献   

3.
取食不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对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不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研究其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取食不同受害程度松针后,幼虫的取食量、排粪量、蛹重、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指数、化蛹率、生殖力、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均有所不同,其中幼虫的取食量、排粪量、蛹重、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指数、化蛹率和生殖力以取食未受害松树(针叶损失0)的最高,重度受害(针叶损失75%)次之,轻度受害(针叶损失25%)再次,中度危害(针叶损失50%)最低,而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则相反,由此可见马尾松毛虫取食不同受害程度的松针对其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抗松毛虫植株的抗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本文研究了广西玉林地区、林科所1959年种植的马尾松抗虫11号植株的抗性机制。通过用抗11号松树对马尾松毛虫成虫产卵选择性试验和幼虫饲养试验。发现抗11号松树对成虫具有拒产卵性,对幼虫具有拒取食性。用抗11号松树针叶饲养的幼虫,出现发育迟缓,死亡率高,蛹重减轻等现象。本研究证明了抗11号松树对马尾松毛虫具有抗选择性和抗生性。抗虫性的主要原因是针叶内含物起了变化,产生拒成虫产卵及幼虫取食并致令生成营养屏障。  相似文献   

5.
将室内自然温度饲养的第2代马尾松毛虫成虫所产的卵孵化后收集幼虫,分别以自然温度和加温饲养越冬。结果表明,通过加温的方法马尾松毛虫在室内可以继代饲养,室内自然温度越冬饲养1代过程中可以加温饲养3代,加温饲养的马尾松毛虫成虫的产卵量和孵化率与越冬代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花鸟市场购买的普通黄粉甲幼虫和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培养的川硬皮肿腿蜂为试材,就黄粉甲的饲养方式对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24、28℃3种温度条件下培养的黄粉甲的老、熟、幼虫体长、初化蛹时间及蛹个体大小均有差异,随着饲养温度的降低,黄粉甲老、熟、幼虫体形变长、蛹的个体变大、初化蛹时间延长;3种温度下所化黄粉甲蛹按蜂蛹比1∶1接入川硬皮肿腿蜂后,其寄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而子代出蜂量无显著差异,20℃条件下所化蛹的寄生率和出蜂量分别较其它处理组提高了12%~22%和3~5头;在相同温度下饲喂葡萄糖的黄粉甲组与没有饲喂葡萄糖组相比,其肿腿蜂寄生率和子代数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湖南省株洲地区,用马尾松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文山松毛虫、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并进行41组213个配对的种间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文山松毛虫杂交,以及杂交种第一、二代自交和回交,一般都属正常,所产虫卵一与般能受精发育,幼虫一般能正常生长、结茧、化蛹和羽化。文山松毛虫与马尾松毛虫杂交所产的后代有一定的杂种优势,用其与马尾松毛虫回交所产的第二代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8.
丝带凤蝶长沙种群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室饲养相结合,研究了丝带凤蝶长沙种群的成虫、卵、幼虫以及蛹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生活史.结果表明;丝带凤蝶长沙种群一年发生6代,自10月中旬至翌年3月以滞育蛹于枯枝落叶中越冬,4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随后产卵.在25℃的条件下,卵、幼虫及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5.3 d、15.8~16.8 d和9.6~10.4 d;30℃的温度条件下,卵、幼虫及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4.0 d、12.9~14.6 d和6.5~7.1 d.在短日照条件下部分蛹进入滞育.此外,根据雌雄成虫的翅面特征认为丝带凤蝶长沙种群应属于南方型.  相似文献   

9.
1991~1992年,应用不同浓度的除虫脲胶悬剂防治各代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幼虫中毒后,食量明显减少,不仅使幼虫致死,还会影响残存害虫化蛹、羽化、产卵;每亩用3、5、10、15g20%除虫脲胶悬剂,幼虫、蛹的累计校正死亡率为90.4%~1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星天牛人工饲料、饲养方法及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为防治技术研究提供大量、生理标准统一的试虫。【方法】通过连续3年在4种不同配比的人工饲料上连续传代饲养星天牛,研究不同人工饲料配方的饲养效果;比较室内自然温度和恒温模式下星天牛在人工饲料上的化蛹和羽化情况;同时定期测定星天牛幼虫在不同饲料、不同温度模式下的体质量变化。【结果】星天牛幼虫在4种不同配方的人工饲料上均可完成生活史并传代饲养,但其化蛹率、羽化率在不同饲料上差异显著,其中以同时含有木麻黄锯屑和麦麸的Diet A和Diet D上饲养效果较好。在Diet A上,3代(持续3年)星天牛幼虫化蛹率依次为100%,90%和95%,羽化率依次为100%,83%和90%;在Diet D上,3代星天牛化蛹率依次为87%,78%和87%,羽化率依次为87%,67%和80%。在室内自然温度模式下,星天牛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较恒温模式(25℃和28℃)下高,且化蛹和羽化时间整齐一致(均在4—5月,与林间观察一致);而在恒温模式下化蛹和羽化时间明显延迟,且无规律性。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星天牛幼虫体质量先增加,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小,直至化蛹或死亡。星天牛幼虫在Diet D上的体质量增长速度较其在Diet A上快,体质量最大值及到达时间因饲料种类、温度模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室内自然温度模式下,星天牛幼虫在饲养16周(11月下旬)后达到最大值,且在Diet D上的幼虫平均体质量(2.077 g)显著高于在Diet A上的体质量(1.685 g)。而在恒温模式(28℃)下,星天牛幼虫平均体质量在Diet D上饲养16周后达到最大值(2.106 g),而在Diet A上饲养20周后达到最大值(1.785 g)。【结论】星天牛幼虫可在筛选出的人工饲料Diet A和Diet D上连续传代饲养并完成生活史,饲养效果稳定,化蛹率和羽化率高;温度条件是决定星天牛化蛹时间的重要因素,星天牛幼虫在发育过程中不一定需要低温滞育,但是其存在可以提高星天牛幼虫的化蛹率和促进化蛹、羽化的一致性。研究结果为星天牛提供了人工饲料及方法,可为科学研究提供大量试虫,同时通过人工饲养有助于更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也可为其他天牛类蛀干害虫幼虫的饲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人工饲养的马尾松毛虫老熟蛹经10~80 Gy剂量的60Coγ射线辐射后,调查辐射对松毛虫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老熟蛹辐照对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影响不明显,辐照后的雌性成虫与对照雄虫交尾所产卵的孵化率随着辐照剂量的加大而明显降低,经80 Gy以下剂量辐照的雄性成虫与对照雌虫交尾所产卵的孵化率随着辐照剂量的加大没有明显的下降。人工饲养的马尾松毛虫老熟蛹经80 Gy以上剂量辐照对雌雄成虫的繁殖力都有显著影响,对雌性的繁殖力影响大于雄性。  相似文献   

12.
一、蜂种(一)种型寄生于当地马尾松毛虫卵内的“松毛虫赤眼蜂”(种型、学名待定)或“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以柞蚕卵为寄主时发育起点温度5℃,有效积温235日度。在温度25℃,相对湿度80%条件下,世代历期约12天,卵期1.5天,幼虫期2.5  相似文献   

13.
茶褐猎蝽是马尾松毛虫等多种鳞翅目幼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湖南每年发生一代,11月中旬以成虫在树皮裂缝或树洞中越冬,翌年5月中旬产卵,5月下旬孵化。若虫共5龄,于10月上旬蜕最后一次皮进入成虫期。它能捕食各龄期松毛虫幼虫和蛹,其捕食量随若虫龄期的增大而增加,平均每头蝽全年可捕食各虫态的松毛虫414头,对松毛虫种群起着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毛虫的人工饲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新发生区采集虫源,在自然温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借鉴家蚕的人工饲养经验和技术,采取卵面、松针、饲养室和饲养用具等的消毒措施,提高了室内饲养松毛虫幼虫的存活率和茧蛹的羽化率.马尾松毛虫在室内的规模化人工饲养取得了初步成功,顺利完成从卵到卵的生活世代,经过消毒的卵孵化率为91.4%,室内饲养幼虫的存活率达到92.54%,茧蛹的羽化率达88.4%,雌雄性比为1.08:1.  相似文献   

15.
榆童锤角叶蜂有效积温测定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变温条件下测定了榆童锤角叶蜂蛹、成虫、卵和幼虫和发育速率、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建立了蛹、成虫、卵和幼虫的发育进程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发生期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15、18、21、24、27℃实验条件下测定侧柏毒蛾实验种群的发育速率,各发育阶段及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证明了在31℃以上该毒蛾1龄幼虫不能成活,9℃以下对蛹的发育有明显的阻碍作用,而高温条件(21 ̄27℃)对雌成虫的产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灰斑古毒蛾(Orgyia ericae Germar)在鄂尔多斯地区1年发生2代,以卵越冬。5月中旬越冬卵开始孵化,6月中旬开始化蛹,成虫于6月下旬羽化,到10月下旬结束。第2代幼虫始见于8月上旬,结束于9月中旬。第1代和第2代幼虫为害期共约5个月。试验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雌蛹比雄蛹重;在23℃条件下,雌蛹最重,为(0.59±0.02)g;产卵量受温度影响显著,在23℃时,单雌产卵量最大,为每雌483.25粒。杭锦旗地区灰斑古毒蛾幼虫—蛹期的寄生性天敌平均寄生率达72.2%;卵—茧期的寄生性天敌平均卵寄生率3.23%,平均茧寄生率为61.03%。  相似文献   

18.
灰斑古毒蛾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恒温条件下,观察了18—28℃范围内灰斑古毒蛾Orgyia ericaeGermar的生长发育历期。结果表明,灰斑古毒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卵、幼虫、预蛹、雄蛹、雌蛹、雄成虫、蛹至产卵前期(♀)、全代(♀)、全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12.23±1.12℃,8.96±1.29℃,14.00±0.26℃,10.38±0.26℃,10.09±2.60℃,8.39±0.47℃,10.69±2.11℃和10.27±0.86℃,有效积温分别为166.95±10.11,322.43±37.00,11.50±0.48,125.89±3.37,36.52±16.24,100.08±36.12,723.49±34.25和674.85±44.48日度。温度也影响灰斑古毒蛾幼虫的虫龄,18℃时灰斑古毒蛾幼虫只有5龄,18℃以上幼虫的龄期有6龄。  相似文献   

19.
蠋蝽对3种主要松毛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是湖南省3种主要松树害虫,蠋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昆虫。为探究蠋蝽对3种松毛虫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龄期的蠋蝽3龄若虫、5龄若虫和成虫对松毛虫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每个虫态的蠋蝽对3种松毛虫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都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在饱和猎物密度条件下,蠋蝽各虫态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5.86头(成虫)5.10头(5龄若虫)2.79头(3龄若虫);蠋蝽各虫态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4.10头(5龄若虫)4.02头(成虫)2.65头(3龄若虫);蠋蝽各虫态对云南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4.27头(成虫)3.65头(5龄若虫)2.42头(3龄若虫)。其中,蠋蝽成虫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控害潜能最大,a/T_h值为3.293 1。可见蠋蝽对3种松毛虫具有较大的捕食潜能,在松毛虫低龄幼虫期,选择蠋蝽成虫或5龄若虫释放防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松针内含物与马尾松毛虫生存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邹运鼎  程扶玖 《林业科学》1990,26(2):142-148
本文用不同松树松针饲养马尾松毛虫,其结果与松针内含物的关系,经计算得出累计死亡率、化蛹率、羽化率、每个雌虫平均产卵率、周限增长率以及硬脂酸、油酸等14种。同时得出:维生素B_6(x_(13))对马尾松毛虫的化蛹、羽化和周限增长率的影响是第一位的重要因素,低沸点物质(x_8)包括萜烯类物质是影响马尾松毛虫化蛹、羽化的第二因子,苏氨酸(x_(21))是第三个因子。异亮氨酸(x_(22))是影响马尾松毛虫产卵量的第一重要因子,蛋氨酸(x_(20))是第二重要因子,维生素B_6是第三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