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鲌人工繁育技术操作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鲌是上海市淀山湖的土著鱼类,但天然资源已近枯竭,是水产市场上的珍稀品种。近年来,上海市青浦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积极开展蒙古鲌繁殖的相关研究,总结了一套蒙古鲌全人工繁育技术。为促进蒙古鲌人工繁殖技术的推广应用,现将适宜上海地区的蒙古鲌人工繁育技术操作规程进行阐述和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翘嘴鲌是上海市淀山湖的土著鱼类。近年来,翘嘴鲌天然资源几近枯竭,青浦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展了翘嘴鲌繁殖的生物学相关研究,总结了一套翘嘴鲌人工繁育、苗种培育技术,并在淀山湖水域实施了翘嘴鲌大规格鱼种的增殖放流。为规范翘嘴鲌增殖放流行为,修复水域生物多样性,增殖渔业资源,确保水生生物安全,并指导相关单位科学开展翘嘴鲌繁殖、养殖和增殖放流,特制定翘嘴鲌增殖放流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3.
蒙古鲌是上海市淀山湖的土著鱼类,天然资源已近枯竭,是市场上珍稀品种。为促进蒙古鲌人工繁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青浦区淀山湖水域实施了蒙古鲌冬片鱼种的增殖放流,现对制定的适宜青浦地区的蒙古鲌增殖放流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总结和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由于水域环境恶化和过度捕捞,花群体数量急剧减少,自然水域中难觅行踪。上海市青浦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为了保护传统特色资源,在池塘环境条件下,通过人工培育试验,总结了一套花全人工繁育技术,包括亲本培育与选择、人工催产及孵化、夏花培育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鲌属鱼类在天然水域中的生态功能及资源增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鲌属(Culter)鱼类生物学特征和天然水域中鲌属鱼类资源现状的同时,分析了鲌属鱼类在渔业生产上的经济效益和水域养殖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提出了一些鲌属鱼类资源增殖的对策.目的是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利用鲌属鱼类资源,确保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5年,从上海淀原水产良种场引进蒙古鲌水花50万尾,在上海淼鑫水产品专业合作社市外基地珠海市年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进行蒙古鲌鱼种培育及成鱼池塘主养试验,整个过程采用分级放养、逐级筛选的方法,辅以自动投饲、测水调控等技术。结果表明,2015年9月22日,投放平均体长13 cm的大规格鱼种2.7万尾/hm2,经94 d养殖,收获平均规格405.9 g/尾的蒙古鲌成鱼15 423尾,成活率95.2%,收益188 903.3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00∶1.86。  相似文献   

7.
翘嘴鲌、细鳞鲴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水系,同时也是上海淀山湖水域的主要土著品种。因此,开展翘嘴鲌、细鳞鲴池塘生态混养,有利于上海建设环淀山湖地区的特种水产优势产业带。根据翘嘴鲌和细鳞鲴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池塘水体,推广翘嘴鲌、细鳞鲴池塘生态混养模式,可提高饲料利用率,提升池塘养殖综合效益。并总结了翘嘴鲌、细鳞鲴池塘生态混养技术,对提高池塘的经济效益与水产养殖结构的调整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也为推广翘嘴鲌、细鳞鲴等池塘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蒙古鲌大规格鱼种生态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淀山湖渔业资源和助推上海市淡水养殖业发展,进行了蒙古鲌大规格鱼种生态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活性氨基酸肥水法,放养蒙古鲌鱼苗20万尾/667m2,经38d培育,可获得全长4.0cm的蒙古鲌夏花鱼种,成活率达76.8%,折合平均单产15.36万尾/667m2。蒙古鲌夏花鱼种经分稀后转入冬片鱼种培育,放养密度控制在1.5万尾/667m2,并适当套养白鲢、花鱼骨。夏花鱼种开展生态培育,经5个月养殖,可获得平均全长16.2cm、体重14.2g的蒙古鲌大规格鱼种,成活率达88.2%。  相似文献   

9.
<正>翘嘴红鲌俗称白条、太湖白鱼,是远近闻名的"太湖三白"之一,其个体大、生长快,肉质细嫩又鲜美,为鱼中的上品。翘嘴红鲌在国内市场价格比较高,是最热门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但库区的野生翘嘴红鲌资源日益减少,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2007—2008年雄江镇水产组开展了翘嘴红鲌苗种培育和人工养殖,逐步驯化其适应食用人工配合饲料,并培育出大规格苗种。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保护、开发和利用上海市淀山湖土著鱼类资源赤眼鳟,在池塘条件下,从亲本采集、日常培育、产前强化培育等方面,介绍了赤眼鳟亲鱼培育技术,并从亲鱼选择、人工催产、人工孵化等环节,总结了赤眼鳟人工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1.
对鲌属翘嘴鲐(Culter albunms)、蒙古鲌C.mongolicus)、达氏鲌(C.dabryi)和原鲌属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脑形态进行度量学及判别函数分析。结果表明:鲌属与原鲌属鱼类脑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小脑大小、嗅束长等,达氏鲌与翘嘴鲌、蒙古鲌脑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小脑及端脑大小。脑形态度量的聚类分析结果与依据表型性状进行的分类结果相一致,形态度量可作为对生态位相近的鱼类间的脑形态区分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滆湖鲌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3种鲌类遗传资源状况,利用线粒体DNA COⅠ基因序列评价3种鲌类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历史动态.通过PCR技术和测序技术,获得长度为630 bp COⅠ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种鲌类COⅠ基因序列碱基组成相似,且具有明显碱基组成偏向性,A+T的含量高于G+C的含量.翘嘴鲌的46条COⅠ基因片段发现4个变异位点,定义了4种单倍型(Hq1-Hq4),翘嘴鲌的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22和0.00085;蒙古鲌的20条COⅠ基因片段发现4个变异位点,定义4种单倍型(Hm1-Hm4),蒙古鲌的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95和0.00190;达氏鲌的41条COⅠ基因片段发现4个变异位点,定义5种单倍型(Hd1-Hd5),达氏鲌的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30和0.00053.中性检验和歧点分布分析显示,3种鲌类在历史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不明显的种群扩张.整体来看,滆湖鲌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种鲌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种群遗传组成趋于单一化,需要采取措施增加鲌类种群数量,提高其遗传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13.
采用LHRH-A2、HCG和DOM混合注射催产技术及人工授精技术催产红鳍原鲌亲鱼,催产率达到82.13%,受精率达到95.18%。采用脱粘孵化技术和设施渔业技术进行苗种孵化培育,孵化率达到89.72%,苗种养殖成活率达到85.81%。采用当年孵化的苗种在网围中养殖,越冬后再放流模式可有效提高放流苗种存活率,转化增殖效果明显。该文旨在为红鳍原鲌人工繁殖、大型水域增殖和转化增值低值鱼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蒙古鲌池塘高效养殖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4年在上海全根水产品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蒙古鲌池塘高效养殖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上海地区以蒙古鲌为主体鱼,配养花和鲫的高效养殖模式为放养蒙古鲌22 500尾/hm2,花2 250尾/hm2,鲫7 500尾/hm2。到年底起捕蒙古鲌成鱼11 523.3 kg/hm2(平均规格550.7 g/尾),花905.6 kg/hm2,鲫2 135.6 kg/hm2,鲢544.4 kg/hm2,鳙211.1 kg/hm2,饲料系数1.47,单位产值258 453.3元/hm2,单位效益46 230元/hm2,投入产出比1.00∶1.22,蒙古鲌池塘高效养殖模式对水产新品种开发,提高池塘的经济效益与水产养殖结构的调整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武汉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选育的鲌鲂新品种"先锋二号"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鲌鲂"先锋二号"是由团头鲂和黑尾近红鲌远缘杂交后定向选育的新品种。2002年,武汉市农科院水产所建立了"长江特色鱼类学科",并成立了武汉先  相似文献   

16.
 采集并测量了蠡湖水域173尾鲌鱼样本的8个常规形态指标和18个框架形态指标。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法,根据25个标准化形态性状对4种鲌鱼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种类形态性状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蒙古鲌(C.mongolicus)形态特征最接近,蒙古鲌和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差异最大。主成分分析共析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086%。通过逐步判别法建立了4种鲌鱼的判别方程,综合判别率为100%。结果表明达氏鲌(C.dabryi)和蒙古鲌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背鳍后区,而它们与翘嘴鲌及红鳍原鲌的差异则集中于头部至背鳍区。  相似文献   

17.
翘嘴红鲌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翘嘴红鲌是江河、湖泊、水库中的常见经济鱼类,在天然捕捞产量中占有较大比例,由于过度捕捞,其种群数量日益减少.笔者通过调查及在养殖试验的基础上,对翘嘴红鲌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资源利用方式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保护与利用这一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18.
翘嘴鲌又叫翘嘴红鲌、鲌鱼、白鱼等,是一种中上水层的大型凶猛性鱼类,性活泼,善跳跃,经济价值高。湖北监利县振华渔业专业合作社已进行较为成功的人工养殖,成为中  相似文献   

19.
该文主要从翘嘴红鲌的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受精卵的孵化等方面对翘嘴红鲌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兴凯湖4种野生鲌类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对兴凯湖4种野生鲌类(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蒙古鲌C.mongolicus、兴凯鲌C.dabryi和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的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鲌类鲜样肌肉中粗蛋白含量为17.92%~19.86%(质量分数,下同),其中红鳍原鲌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翘嘴鲌和兴凯鲌(P﹤0.05),而与蒙古鲌含量相近(P﹥0.05);4种鲌类鲜样肌肉中粗脂肪含量为0.12%~0.68%,其中红鳍原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它3种鲌类(P﹤0.05),4种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4种鲌类干样肌肉中18种氨基酸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红鳍原鲌(75.08%)﹥兴凯鲌(73.05%)﹥翘嘴鲌(72.38%)﹥蒙古鲌(67.20%);必需氨基酸总量高低顺序为红鳍原鲌(33.04%)﹥兴凯鲌(32.89%)﹥蒙古鲌(32.45%)﹥翘嘴鲌(31.89%);鲜味氨基酸含量高低顺序为翘嘴鲌(24.64%)﹥红鳍原鲌(24.52%)﹥兴凯鲌(23.07%)﹥蒙古鲌(17.34%);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6.59~69.14,其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这表明4种鲌类都属于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种类齐全的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