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探究内质网途径在硫酸黏菌素诱导PC1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取对数生长期PC12细胞,用含0、62.5、125、250μg/m L硫酸黏菌素的DMEM培养液作用24 h,透射电镜观察PC12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Gn RP78、caspase-12、Caspase-3蛋白表达量,Fluo-3/AM检测细胞内[Ca~(2+)]i浓度变化,钙测定试剂盒检测细胞外[Ca~(2+)]i浓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125、250μg/m L硫酸黏菌素剂量组PC12细胞出现典型凋亡现象,使PC12细胞内[Ca~(2+)]i浓度,Gn RP78、caspase-12、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细胞外[Ca~(2+)]i浓度显著降低(P0.01),具有剂量-效应关系。说明通过内质网途径介导的PC12细胞凋亡可引发硫酸黏菌素的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新生小鼠原代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作为评价硫酸黏菌素毒性的体外研究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使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黏菌素作用细胞24h后,应用MTT方法观察细胞毒性效应并测定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硫酸黏菌素处理细胞后,高剂量组DRG神经元细胞出现明显病变,硫酸黏菌素浓度低于10μg/mL时,对DRG神经元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硫酸黏菌素浓度达到10μg/mL以上时,细胞存活率降低,出现细胞毒性,且毒性作用强度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强;试验测得硫酸黏菌素对DRG神经元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22.7μg/mL.  相似文献   

3.
旨在探究蓝刺头多糖B(ETPB)对H_2O_2造成的INS-1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体外培养INS-1细胞,通过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出50μmol/L H_2O_2作用24 h可建立氧化损伤模型,并确定ETPB的最大安全浓度为250μg/mL;ETPB(15.6、31.2、62.5μg/mL)作用48 h后加入H_2O_2作用24 h,可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P0.05或P0.01)。结果显示,ETPB对由H_2O_2引起的INS-1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通过传代培养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以0.1μg/mL、1μg/mL、10μg/mL、50μg/mL、100μg/mL、500μg/mL、1000μg/mL 7个LPS浓度梯度刺激细胞,分别于刺激后12h、24h、36h 3个时间段做MTT细胞毒检测,同时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研究LPS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发现:0.1μg/mL、1μg/mLLPS组细胞形态学无明显改变;10μg/mL、50μg/mL、100g/mL LPS组细胞形态学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变,500μg/mL、1000μg/mL LPS组细胞发生裂解、死亡。MTT试验结果表明LPS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与时间依赖关系,随着LPS浓度的增加和刺激时间的延长,细胞抑制率明显增加,细胞活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分别采用高、中、低3个浓度精氨酸(高质量浓度200μg/mL、中质量浓度100μg/mL、低质量浓度50μg/mL)处理体外培养的IPEC-J2细胞24 h后,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精氨酸对猪小肠上皮细胞β-防御素(pBD1、pBD2、pBD3)基因和PR39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精氨酸均能不同程度上调β-防御素的表达,调控作用与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在本试验中精氨酸对PR39 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虫草素抗弓形虫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本研究将不同浓度的虫草素与弓形虫RH株共同作用48 h后,采用CCK8法筛选对细胞安全的虫草素浓度。结果显示,以1μg/mL~200μg/mL (以对细胞的抑制率均为0判定)的虫草素为细胞的安全浓度。将巨噬细胞接种弓形虫RH-GFP株,同时分别加入1μg/mL~100μg/m L虫草素,根据弓形虫的荧光强度,计算虫草素对弓形虫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显示,虫草素对弓形虫的IC50为31.24μg/mL,且其对弓形虫的抑制作用与虫草素的浓度呈正相关。将巨噬细胞接种弓形虫RH株,同时加入100μg/mL虫草素,2 h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并统计黏附与侵入细胞的弓形虫数量,分析虫草素对弓形虫黏附与侵入细胞的影响;24 h后采用吉姆萨染色后统计细胞感染率;收集上述各组细胞样品,一部分细胞采用q PCR检测细胞中弓形虫B1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虫草素对弓形虫增殖的影响;一部分细胞采用IFA检测并统计每孔细胞100个空泡(PV)中的弓形虫速殖子的数量,分析虫草素对弓形虫复制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与...  相似文献   

7.
试验对衣霉素(tunicamycin,TM)处理猪肝星状细胞的浓度和培养时间进行筛选,以期成功构建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ERS下猪肝星状细胞泛素化的变化。试验采用浓度为0、1、2、5、10和15μg/mL的TM处理猪肝星状细胞,培养2、4、8、16、24和36 h。通过检测细胞抑制率对TM浓度和培养时间进行初筛;通过检测细胞周期及ERS标志基因和蛋白表达对TM浓度和培养时间进行终选,以确定是否成功构建ERS模型,同时,在ERS下检测猪肝星状细胞泛素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由细胞抑制率检测结果初步确定TM浓度5μg/mL、培养8或24 h后有可能出现ERS。5μg/mL TM在培养8或24 h时,ERS标志基因表达均极显著上调(P0.01)。在培养8 h时,ERS标志蛋白中仅ATF4显著上调(P0.05),细胞周期中仅G2/M期细胞比例显著下降(P0.05);在培养24 h时,ERS标志蛋白均显著上调(P0.05),细胞周期在G1期出现阻滞,并导致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极显著下降(P0.01)。以上结果说明,5μg/mL TM培养24 h可成功构建细胞ERS模型。在ERS下,细胞泛素化相关基因UBA2和UBE2E的表达均极显著升高(P0.01)。综上,猪肝星状细胞经5μg/mL TM处理24 h,可成功建立ERS模型,并启动泛素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研究湿生扁蕾乙酸乙酯提取物(GEE)对乙醇诱导人正常肝细胞(L02)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用400μmol/L乙醇诱导L02细胞建立体外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加入GEE 25μg/mL、50μg/mL、100μg/mL作用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DCFH-DA探针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OS水平;DTNB-GR动力学循环法检测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400μg/mL乙醇诱导L02细胞24 h可建立肝细胞氧化损伤模型。GEE在25~100μg/mL对L02细胞无损伤。与模型组比较,GEE中剂量、高剂量组能显著提高L02细胞存活率(P0.001);降低细胞上清液中ALT、AST含量(P0.001);使细胞内SOD活力显著提高(P0.001);MDA含量明显降低(P0.001);同时使细胞内ROS水平降低(P0.01)、GSH/GSSG比值提高(P0.001)。提示GEE对乙醇诱导的L0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硫酸庆大霉素在健康和鸡大肠杆菌感染鸡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试验通过给健康鸡腹腔注射大肠杆菌O157,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微生物检查为指标,成功建立鸡大肠杆菌感染模型。选取健康鸡和患病鸡各8只,分别以20 mg/kg体重单剂量肌内注射硫酸庆大霉素,分别于0.167、0.25、0.5、0.75、1、2、3、4、6、8和12 h时间点采血,采用管碟法测定血浆中庆大霉素的浓度。结果显示:试验所建立的标准曲线相关性好,相关系数均达0.990以上,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肌注给药后,硫酸庆大霉素在鸡体内吸收迅速,房室模型分析表明,健康鸡与患病鸡药时数据均符合有二室开放模型,硫酸庆大霉素在健康鸡体内峰浓度(Cmax)为(15.01±3.51)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00.79±5.14)μg/mL·h,消除半衰期(t1/2β)为(4.41±1.32)h,达峰时间(Tp)为(1.27±0.50)h。硫酸庆大霉素在患病鸡体内峰浓度(Cmax)为(12.50±2.19)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83.38±4.19)μg/mL·h,消除半衰期(t1/2β)为(4.18±1.17)h,达峰时间(Tp)为(0.97±0.05)h。结果表明:硫酸庆大霉素在患病鸡体内的峰浓度和药时曲线下面积低于健康鸡(P<0.05),因此对于已感染大肠杆菌的病鸡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给药剂量。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菟丝子黄酮对双酚A(BPA)干扰小鼠睾丸间质细胞激素分泌的缓解作用,以TM3小鼠睾丸间质细胞为对象,采用1μg/mL~500μg/mL的菟丝子黄酮与TM3(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细胞共同培养24 h,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确定菟丝子黄酮对TM3细胞的安全剂量。然后采用1μmol/mL~200μmol/mL的双酚A干扰TM3细胞24 h,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通过TM3细胞的相对存活率,确定BPA最适染毒剂量;最后先用菟丝子黄酮和TM3细胞共同培养4 h后,再用BPA干扰TM3细胞24 h。通过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睾酮(T)和黄体生成素(LH)的含量,并分析菟丝子黄酮对BPA干扰小鼠睾丸间质细胞激素分泌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250μg/mL~400μg/mL的菟丝子黄酮(等差法)对TM3细胞作用24 h后,有极显著的增殖效果(P<0.01);80μmol/mL的BPA对TM3细胞作用24 h后,细胞存活率为81%,可作为最适染毒剂量;菟丝子黄酮保护4 h后,再用BPA干扰12 h、24 h后,不同浓度的菟丝子黄酮可显著升高TM3细胞睾酮和黄体生成素的水平(P<0.05)。说明菟丝子黄酮对BPA致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和黄体生成素的分泌异常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泽泻对大鼠急性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泽泻提取物对DL-乙硫氨酸(DL-ethionine)致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采用DL-乙硫氨酸(2.0mmol/L)处理大鼠原代肝细胞24h,制备大鼠急性肝脏损伤体外模型。分别以0.0、1.0、5.0、10.0、20.0、50.0μg/mL的泽泻粗提物作用于该模型,测定各组24h和48h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的ALT、AST活性以及细胞裂解液中的甘油三酯(TG)、直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D-LDL-C)。结果表明,添加泽泻的各组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ALT、AST活力明显降低,细胞裂解液中TG、D-LDL-C含量降低,24h比48h时效果显著。泽泻粗提物的各浓度中,以5.0μg/mL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为了建立奶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反应的MTT检测方法,对影响增殖反应的刺激原及浓度、细胞浓度、培养时间等条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MTT法检测的最佳条件是:ConA浓度为2.5μg/mL,细胞浓度为1×106 cells/mL,培养时间为48 h;或者浓度为30μg/mL,细胞浓度为1×106 cells/mL,培养时间为48 h;或者浓度为30μg/mL,细胞浓度为1×106 cells/mL,培养时间为48 h。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L-精氨酸(L-Arg)对猪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PFSF)免疫应激参数和β防御素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培养至4~5代的PFSF,通过脂多糖诱导建立免疫应激模型,在DMEM/F12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0、35、70、140、280和560μg/mL)的L-Arg,培养24 h后,检测培养液一氧化氮(NO)含量及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合酶(NOS)和溶菌酶(LSZ)活性;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FSFβ防御素1(pBD-1)、β防御素2(pBD-2)和β防御素3(pBD-3)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1)L-Arg能够降低培养液LDH活性,正常细胞和应激细胞分别在L-Arg浓度为70和140μg/mL时达到最低;2)L-Arg能够极显著提高培养液NO含量(P<0.01),正常细胞和应激细胞均在L-Arg浓度为140μg/mL达到最高;3)L-Arg能够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正常细胞培养液NOS活性(P<0.05或P<0.01),而对应激细胞无显著影响(P>0.05),L-Arg浓度为35和70μg/mL时,应激细胞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正常细胞(P<0.05或P<0.01);4)560μg/mL L-Arg可显著提高培养液LSZ活性(P<0.05);5)70μg/mLL-Arg可极显著提高正常细胞和应激细胞pBD-1和pBD-2基因mRNA表达量(P<0.01),140μg/mL L-Arg可极显著提高正常细胞和应激细胞pBD-3基因mRNA表达量(P<0.01)。结果提示,适宜浓度的L-Arg能够降低培养液LDH活性,提高NO含量以及NOS和LSZ活性,上调应激细胞和正常细胞β防御素基因mRNA表达;本试验条件下,L-Arg的适宜添加浓度为70~140μg/mL。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没食子酸乙酯对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 :SRB法体外检测没食子酸乙酯对PC12细胞的毒性。结果 :不同浓度的没食子酸乙酯对PC12细胞的增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1.25μg/m L~5μg/m L浓度范围没食子酸乙酯对PC12细胞的毒害最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肉苁蓉正丁醇萃取物对阿霉素造人正常胚肾上皮细胞株(HKC)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肉苁蓉的正丁醇萃取物,分别在不同时间作用于阿霉素(Dox)造HKC细胞体外损伤模型,并设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仪碘化丙啶(PI)单染法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药物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各药物处理组组间比较,细胞存活率均差异显著(P0.05);各组内用药48 h、72 h分别与作用24 h比较,各组内作用72 h与作用48 h比较,细胞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细胞G_0/G_1期和G_2/M期分布,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不同浓度肉苁蓉正丁醇萃取物处理组(1 600μg/mL、800μg/mL、400μg/mL)分别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肉苁蓉正丁醇萃取物可在短时间内对Dox造HKC细胞凋亡的毒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Dox阻断细胞进一步分裂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促进HKC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6.
为了考察硫酸黄连素与硫酸粘菌素的联合抑菌作用,对硫酸黄连素和硫酸粘菌素单一和联合应用分别对仔猪大肠杆菌(C83901),猪多杀性巴氏杆菌(C44—1),鸡白痢沙门氏菌(C79—6),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硫酸黄连素对以上4株茵的MIC值分别为:32,128,64,128μ/mL;硫酸粘菌素对以上4株菌的MIC值分别为:64,128,128,256μg/mL;联合应用对上述4株菌的FIC指数分别为:0.375,0.375,0.25,0.5。结果显示上述4株菌对硫酸黄连素与硫酸粘菌素联用的FIC指数均小于0.5,表现为协同作用。二者最佳比例为1:2—1:4,这为复方制剂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蝇蛆抗氧化肽(FTP)为研究对象,利用体外化学和细胞试验,探究FTP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对IPEC-J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测定不同浓度(500、1 000、2 000、3 000、4 000μg/mL)FTP对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检测FTP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将IPEC-J2细胞用不同浓度(0、100、250、500、1 000、2 000μg/mL)FTP培养,利用MTT法测定孵育24 h后各组细胞的存活率;利用MTT法筛选出适宜的过氧化氢(H2O2)浓度构建氧化应激模型;根据构建的氧化应激模型和FTP适宜的浓度梯度,将IPEC-J2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试验组(100、250、500、1 000μg/mL),分别测定各组细胞存活率、活性氧(ROS)水平以及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当FTP浓度为4 000μg/mL时DPPH和ABTS+·自...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RES)对氧化损伤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的保护作用,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首先,用不同浓度(0、150、200、250、300μmol/L)的过氧化氢(H2O2)处理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 8 h,确定建立氧化损伤细胞模型的适宜H2O2浓度;然后,用不同浓度(0、2.5、5.0和10.0μmol/L)的RES分别处理正常细胞24 h,确定RES安全浓度;最后,用安全浓度的RES处理氧化损伤细胞24 h。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采用i CELLigence实时无标记细胞功能分析仪监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待安全浓度的RES处理氧化损伤细胞结束后采用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探针法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沉默调节蛋白1(SIRT1)/解偶联蛋白2(UCP2)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SIRT1和UCP2 mRNA和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用浓度为150μmol/L及以上的H2O2处理细胞8 h后,极显著降低细胞存活率(P0.01),因此确定150μmol/L为建立氧化损伤细胞模型的适宜H2O2浓度。2)用10.0μmol/L及以下浓度的RES处理正常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用2.5、5.0和10.0μmol/L的RES处理氧化损伤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均显著提高(P0.05),且各浓度RES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选用5.0μmol/L为RES的安全浓度。3)用5.0μmol/L的RES处理氧化损伤细胞24 h后,细胞中ROS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细胞中SIRT1 mRNA和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而UCP2 mRNA和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则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1或P0.05)。由此可见,适宜浓度的RES可激活SIRT1同时抑制UCP2的表达,UCP2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减少细胞内ROS的生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TM 3细胞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美洲大蠊小肽对鸡小黄卵泡外膜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的影响,试验用不同浓度的美洲大蠊小肽(400,800,1 200μg/mL)处理体外培养的鸡小黄卵泡外膜细胞,以正常细胞作为空白对照,采用CCK-8法分别在0,12,24,48小时检测细胞活力,筛选最佳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用EdU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ANXA2、VEGF的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量;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试验检测不同浓度美洲大蠊小肽对血管生成的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美洲大蠊小肽能够提高鸡小黄卵泡外膜细胞的细胞活力,显著促进细胞增殖(P<0.05),最佳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为800μg/mL、24 h。800μg/mL美洲大蠊小肽能够显著上调鸡小黄卵泡外膜细胞中ANXA2和VEGF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P<0.05)。不同浓度美洲大蠊小肽均具有显著的促血管生成作用,800μg/mL组效果最明显(P<0.05)。说明美洲大蠊小肽能显著促进鸡小黄卵泡外膜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其可能是通过ANXA2和VEGF发挥调控作用的。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富马酸(FA)与肉桂醛(CA)联用调节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ETEC)K88诱导猪肠上皮细胞IPEC-J2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试验选用IPEC-J2细胞建立氧化损伤模型,用不同浓度FA和CA处理IPEC-J2细胞12和24 h,并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最佳处理浓度和时间;以最佳处理浓度的FA和CA预处理细胞,ETEC K88感染细胞3、6、12和24 h,检测其活菌黏附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细胞因子含量和抗氧化指标,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测定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 FA和CA的最佳处理浓度分别为1.00 mg/mL和1.00μL/mL,最适培养时间为12 h。2)添加FA和CA可有效抑制ETEC K88黏附IPEC-J2细胞,当ETEC K88感染细胞3 h时其黏附率显著下降(P<0.05),6、12和24 h时极显著下降(P<0.01)。3)添加FA和CA可极显著降低ETEC K88感染细胞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