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雄蚕品种和限性卵色蚕品种不同性别的卵色差别,实现雌雄蚕卵全部存活的前提下自动、快速、准确分离。应用光电识别等原理设计的雌雄蚕卵分选仪器通过单通道光电计数控量供卵、多通道分流和转盘斜刮排序等技术,使蚕卵整齐有适当间距地排列成辐射状的48路,形成同时运行的48个单元,经可编程颜色传感器检测识别后,通过电磁分离器分选,将雌雄蚕卵分离。该雌雄蚕卵自动分选仪器的基本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可实现预期目标:不损伤雌蚕卵,使雌雄蚕卵都能存活;分选效率高,设计分卵速度达12万粒/h,准确率超过95%。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雄蚕品种的选育与繁育推广,研制成功了雌雄蚕卵激光自动分选仪。该仪器可依据雄蚕品种雌雄蚕卵具有不同卵色的特点,通过图像采集和计算机图像处理及识别,指令激光器精确地射杀雌卵,从而只保留雄卵,为雄蚕品种的选育和繁育推广提供了快速精确的分卵设备与方法,解决了人工分选雌雄蚕卵效率低的难题。重点阐述了该仪器的工作原理和蚕卵图像的计算机处理软件等部分的设计思路,介绍了仪器的基本结构与基本配置及主要工作流程,以及分选平附种和散制种蚕卵的方法与主要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3.
<正>针对蚕种生产面临雌雄鉴别技术难题,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利用中系雌蚕无性克隆系与日系限性卵色或平衡致死系杂交分别育成了新型单交蚕品种"浙凤1号"、低制种成本雄蚕新品种"浙凤2号",配套研制了雌蛾集团取卵机、CCD雌雄蚕卵自动分选  相似文献   

4.
《广西蚕业》2021,58(3)
为检验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研发的蚕卵自动计数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总结了该蚕卵自动计数方法的操作流程及步骤。采用该计数方法与人工计数方法分别对桂蚕8号的4个母种锦(9MN)、绣(芙H)、壮(7MH)、丽(87H)的卵圈进行蚕卵计数,并比较了两者的准确率和工效。结果显示,自动计数相对于人工计数的偏差率小于5%,通过校正可把偏差率控制在1%以下;蚕卵自动计数方法工效相比人工计数提高7~8倍,具有准确率高和省力高效的优势,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在实际操作中,蚕卵自动计数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且尚未能消除可能影响计数准确率的因素(卵圈外观不规则、卵粒排列紧、卵色与蚕种纸区分不明显等),建议今后通过进一步提高自动计数软件识别图像能力、定制专用蚕种纸等方法,同时开发计数软件的识别和统计功能,以彻底解决蚕卵计数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雌雄蛹自动分选机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雌雄蚕蛹分选是制造优质蚕种的重要环节。依据雌雄蛹体重量和体形大小存在明显差异的特点 ,研制成功三段式雌雄分选机。经生产测试 ,每小时可分选 135 96kg茧的蚕蛹 ,分选雌雄蛹的误鉴率平均为 3 18% ,比人工分选的准确率高 ;通过调节分选孔的大小 ,准确率可达 99 5 %以上 ;在复眼着黑后分选对蛹体无损伤。机械操作简易 ,符合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众所周知,平衡致死系雄蚕杂交种只有一种交配方式,即只有正交,没有反交。在繁育雄蚕杂交种"秋·华×平30"时,"秋·华"原种饲育至4龄时,根据雌雄蚕的斑纹不同,淘汰白蚕,只饲养花蚕用于生产种茧。平衡致死系原种"平30"为限性卵色品种,根据雌雄蚕卵的不同卵色,在蚕种出库前根据  相似文献   

7.
豫州褐蛋鸡羽色自别雌雄准确率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现代遗传育种理论为依据,以豫州褐蛋鸡配套系为素材,研究了豫州褐蛋鸡育种中羽色自别雌雄准确率下降的原因和解决措施。研究表明:配套系后代雏鸡出现多种不纯羽色类型的分离现象,直接导致了羽色自别雌雄准确率下降;造成雏鸡羽色类型分离的主要原因是白羽内 大量红锈羽母本的基因类型。亲本的羽色类型对群体的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均无显著影响,在育种工作中,为提高雏鸡自别雌雄准确率,可以大胆淘汰含有红锈羽的亲本,严格选育。试验表明:选育后雏鸡自别雌雄准确率达98%以上,比选育前提高7.9个百分点,达到了世界著名蛋鸡种同类水平。  相似文献   

8.
家蚕一代杂交种的良卵数、良卵率是蚕种品质检验的2项重要指标。为了提高检验效率,利用ImageJ图像处理软件建立检测家蚕一代杂交种良卵数、良卵率的新方法。分别利用这种图像处理方法和人工计数方法检测12个家蚕品种的蚕卵样本每克蚕卵的良卵数、总卵数,采用新方法检测获得的结果数据的相对误差均<1%。对2种方法获取的每克蚕卵良卵数、总卵数数据进行t测验,其t值均小于t0.05(22)=2.074,说明2种检测方法获取的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利用2种检测方法对每克蚕卵良卵数、总卵数的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9、0.9982,2种检测方法获得的结果数据间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与人工计数检测方法相比,采用ImageJ图像处理技术的检测方法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可用于生产上家蚕一代杂交种的良卵数、良卵率检测。  相似文献   

9.
东台市智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蚕蛹分选机,以蚕蛹大小为主要分选指标,以螺旋条转轴和变隙轴之间缝隙调节为手段,分选蚕蛹。在滨海县蚕种场试用反馈下加以改进后,蚕蛹分选准确率达到95%以上,雌雄混合的比例控制在1/3以内,分选速度是人工的19.45倍,为选蛹机械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江苏蚕业》2016,(1):5-7
文章报告了如东县2015年晚秋期间原种皓月采用全龄人工饲料饲育的试验情况,结果表明,该品种采用全龄人工饲料饲育发育经过28d4h,平均一蛾产卵390粒、造卵413.33粒;良卵率26.54%~100%,平均良卵率为94.27%;蚕卵产出率为51.29%~100%,平均为94.33%。认为,生产上原种皓月采用全龄人工饲料饲育具有可行性,但仍需探索研究并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1.
蔡晓明  朱勇 《四川蚕业》2006,34(1):10-16
为了探寻已经进入滞育状态的蚕种的利用方法,对夏芳×秋白、洞庭、碧波等蚕品种,在蚕卵产下后,放置于室温下6~50d,其间用盐酸、硫酸进行浸渍处理、发现滞育卵可以解除滞育而孵化。对滞育卵浸酸发现:含多化性血缘品种的孵化率明显优于不含多化性血缘的品种;浸酸处理后,蚕卵胚胎发育开差较大,孵化明显不齐。对滞育卵进行浸酸时间与孵化率回归相关分析发现,其最佳浸渍时间为24min,在6~24min范围内,蚕卵孵化率随浸渍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当超过24min时,蚕卵的孵化率随浸酸时间延长而减小。蚕卵在47℃浸渍42min和46min后,明显有死卵的发生。根据回归分析,夏芳×秋白的最高孵化率为62.7%,虽然试验中部分蛾区有100%的孵化,但群体总体孵化并未达到80%,若要在生产实际中应用,滞育卵浸酸方法尚须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基因打靶技术选育获得的一类家蚕品种,仅有雌性个体表达红色荧光蛋白。针对这一特性,为实现家蚕雌雄蛹鉴别自动化,采用特定波长的绿光(550 nm)照射蚕蛹,雌蛹可激发出明显的橙色荧光,结合机器视觉技术,设计了雌雄蚕蛹高速分选机。利用样机实现了对雌雄蚕蛹的高速分选,分选速度可达90粒/min,精度为100%。设计的样机不仅减轻了蚕种生产过程中雌雄鉴蛹的劳动强度,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与家蚕第2白卵(w-2)性状形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信息,以家蚕正常型黑卵及其第2白卵近等基因系的转色期蚕卵为材料,构建抑制消减杂交(SSH)文库,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对SSH文库中部分克隆的测序分析表明,该文库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性较好。随机挑选SSH文库中的300个克隆制作家蚕cDNA芯片,对家蚕正常型黑卵及第2白卵近等基因系转色期蚕卵进行检测,获得11个差异表达基因。对这11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验证分析,其结果与芯片数据分析结果趋势一致,在正常型黑卵与第2白卵近等基因系之间,这些基因的表达差异为0.1倍至数千倍。  相似文献   

14.
B-4蛋鸡配套系是我所选育成功的高产粉壳蛋鸡新种。由于商品代需要翻肛鉴别公母,在生产中使用不够方便,1993年我们又育成羽色自别雌雄的新型B-4鸡。同时发现还可部分羽色自别雌雄,凡绒羽上带有黄褐色斑的均为母雏,约占母雏总数40%以上。1996年在人工...  相似文献   

15.
利用亚热带家蚕品种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的方法 ,采用"蓝紫色荧光(♀)×黄色荧光(♂)"交配方式定向优选,选育形成的亚热带荧光茧色判性家蚕新品系"09荧"、"909荧",经过4~6世代定向筛选后,荧光茧色判性准确率稳定趋于100%;平均结茧率为92.76%~100%、虫蛹率为88.41%~99.58%、茧层率为18.11%~21.92%,强健性与同期广西现行亚热带家蚕品种932相仿,综合性状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利用这两个新品系组配的"中×中"杂交组合,荧光茧色判性准确率仍然稳定趋于100%,良繁时,若根据茧色判性实行雌雄茧分离,让蚕蛾自然羽化,可减免人工削茧、鉴别雌雄等繁重工作,实现省力、轻简化良繁模式。  相似文献   

16.
带毒蚕卵中的家蚕微孢子虫DNA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促进用PCR法检测家蚕微粒子病的生产应用,对带毒蚕卵中的家蚕微孢子虫DNA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蚕卵经30%KOH、27℃预处理后抽提的核酸能满足PCR检测对DNA质量的要求。以该方法抽提的DNA为模板,进行蚕卵集团检测,结果10~100粒蚕卵中混有1粒“有毒”卵,即能用PCR的方法检测出。“1/100”“有毒”卵的检出概率约为80%。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蚯蚓分选过程中分选速度慢、效率低的问题,结合大规模工厂化蚯蚓养殖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滚筒型活体蚯蚓分选装置。通过对蚓粪颗粒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到了滚筒式分选装置的理论最佳转速。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了滚筒式分选装置的最佳筛分参数:当滚筒转速为18 r/min、滚筒倾角7°、进料速度为0.6 t/h时,筛分率可达到48.145%,蚯蚓分选率可达到91.89%,为蚯蚓分选装置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双控干热空气处理设备可应用于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为了解使用该设备是否会影响蚕种质量,对经干热空气处理后的蚕种进行常规与非常规浸酸(不同浸酸时间)以及在不同条件下保护,调查蚕种的孵化率和蚁蚕生命力,据此确定适合的浸酸与保护条件。结果表明:经过干热空气处理的蚕种即时浸酸适期为卵产下在25℃环境中保护24 h后,最适浸渍时间正交种为8.0 min、反交种为9.5 min,浸酸后的蚕种直接催青,或22℃调节3~4 h再转15℃调节13h、37 h、2.5 d后催青,或22℃调节16 h再转15℃调节1 d、2 d后催青,其实用孵化率均可达到93%以上;经干热空气处理的蚕种短期冷藏(保护至卵色呈赤豆色)和长期冷藏(保护至卵色呈固有色)后按常规浸酸,其实用孵化率也可达到93%以上,并且孵化蚁蚕的体质亦无不良影响。经双控干热空气设备处理的蚕种,蚕卵胚胎发育比正常条件下的蚕卵胚胎发育慢,故即时浸酸适期也要相应推迟;经干热空气处理后的蚕种依然耐冷藏,对孵化亦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选育出适合广西及亚热带蚕区饲养的卵色限性桑蚕品种,通过杂交、回交等育种方法,培育出家蚕新品种桂蚕13号。实验室鉴定结果表明:卵色限性准确率达100%。桑叶常规饲养中,以现行当家品种两广二号为对照,桂蚕13号与对照龄期经过相仿;结茧率为96.86%,比对照高1.68个百分点;虫蛹生命率为95.04%,比对照高3.95个百分点;万头产茧量13.875 kg,比对照高2.78%;万头茧层量2.926 kg,比对照高6.98%;全茧量为1.450g,与对照相仿;茧层率21.17%,比对照高0.85个百分点;一茧丝长924 m,比对照长5.6%;解舒率73.6%;鲜茧出丝率16.60%,比对照高0.84个百分点;净度93.5分。农村生产鉴定成绩:单张产茧量36.59 kg,比对照高1.67%;健蛹率为95.00%,比对照高1.31个百分点,斤茧粒数为349粒。  相似文献   

20.
杨灿朝  梁伟  Anton ANTONOV  蔡燕  B 《中国鸟类》2012,3(1):9-32,72
通过多年的调查资料、观鸟爱好者所提供的图片和文献整理,我们对多杜鹃寄生系统下的中国寄生性杜鹃及其宿主的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中国分布的17种寄生性杜鹃中,迄今已发现11种杜鹃的宿主达55种,均为雀形目鸟类,隶属于15科,其中莺科、鸫科和画眉科分别占到寄生记录总数的 22.6%、20.8% 和 17.0%。大杜鹃(Cuculus canorus)的宿主种类最多(45.5%),是中国最常见、宿主多样性最丰富的寄生性杜鹃。不同种类的寄生性杜鹃的卵色不同,而且杜鹃与其宿主之间均呈现明显的卵色多态性,为典型的卵色协同进化。基于人眼观察,大杜鹃、小杜鹃(C. poliocephalus)和八声杜鹃(Cacomantis merulinus)的卵色均与其宿主高度模拟,而鹰鹃(Cuculus sparverioides)、中杜鹃(C. saturatus)和翠金鹃(Chrysococcyx maculatus)则产非模拟的卵。目前仍有6种寄生性杜鹃的宿主不详,亟待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