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蒜薹采后致病菌种类及侵染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金乡蒜薹和苍山蒜薹为试材,研究蒜薹采后病原菌种类、侵染和发病规律。结果表明:导致蒜薹采后贮藏过程中腐烂的病原真菌分为9个属14个种,其中主要是交链格孢属(Alternaria)占28.5%,并且,交链格孢属中,链格孢霉(A.alternate(Fr.)Keissler)最多,占17.9%;其次是葱紫斑交链孢霉(A.porri(Elliott)Cif.),占6.6%,侵染链格孢霉(A.infectoriaSimmons)占4.0%;葡萄孢属(Botrytis),占17.0%,主要是葱鳞葡萄孢霉(B.squamosaWalker)和葱腐葡萄孢霉(B.alliiMunn),占15.6%,灰葡萄孢霉(B.cinereaPers)仅为1.4%;而青霉属(Penicillium)、匐柄霉属(Stemphylium)、镰孢属(Fusarium)、芽枝霉属(Cladosporium)、腐霉属(Pythium)、疫霉属(Phytophthora)和聚端孢霉属(Trichothecium)依次占15.7%、12.6%、7.8%、6.5%、4.9%、3.8%和3.3%。其发病规律是:除青霉属外,其它12种病原菌初期主要侵染蒜薹的薹梢部位,之后再逐渐向薹梗、薹基部位蔓延。  相似文献   

2.
以宁夏某设施蔬菜基地的辣椒为研究对象,对在12℃和20℃两个不同贮藏温度下辣椒病害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和初步鉴定。试验从辣椒的果柄、果蒂和果身部分进行取样,进行分离纯化培养,最终分别从2个不同贮藏温度的辣椒上分离出潜伏菌9株和8株,并对最典型的4株潜伏侵染菌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这4株潜伏菌分别为根霉属(Rhizopus),链格孢属(Alternaria),根腐霉属(Fythium),欧文氏菌属的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carotovora)。  相似文献   

3.
向日葵种传真菌的初步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洗涤离心法和PDA培养基法对来自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的12个向日葵主栽品种进行了种传真菌检测.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镰刀菌属(Fusarium spp.)、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根霉属(Rhizopus spp.).种子内部寄藏真菌主要为链格孢属、镰刀菌属、青霉属和曲霉属,其中向日葵种子内部寄藏镰刀菌为国内首次报道.不同品种之间种子表面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种子内部寄藏真菌种类差异不明显;果皮带菌率一般高于种胚带菌率.  相似文献   

4.
甘蓝种传真菌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洗涤检验法和PDA培养基法对来自北京地区的20个甘蓝品种进行了种传真菌检测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干种子和水洗后种子携带的优势菌群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根霉属(Rhizopus spp.)、曲霉属(Aspergillu,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真菌,种子洗涤悬浮液中主要检测到曲霉属、链格孢属和青霉属真菌;1%NaClO处理后的甘蓝种子中,除中甘8号种子带茵率达到20.0%外,其余品种的种子带茵率均低于5.0%,携带的真菌主要为曲霉属和链格孢属真菌.此外,还从春甘45和红亩紫甘蓝两个品种的种子上分离到镰刀菌(Fusarium spp.).关于甘蓝种传真菌的研究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玉米种子携带病原菌真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2019,(3)
为了明确甘肃省河西走廊玉米种子携带真菌的种群,探讨与种子病害的相关性,采取洗涤检测法和PDA平板法对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基地随机采集的50个玉米品种进行种子携带真菌检测。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种上共分离得到10属真菌,分别为镰刀菌属(Fusarium)、根霉菌属(Rhizopus)、青霉属(Penicill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凸脐蠕孢属(Exserohilum)、平脐蠕孢属(Bipolaris)、黄曲霉(Aspergillus)、枝孢属(Cladosporium)、黑孢霉属(Nigrospora)、木霉菌属(Trichoderma);种子表面附着镰刀菌分离率最高,达67.74%,其次为根霉属、青霉属、链格孢属;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以镰刀菌分离率最高,达61.11%,其次是链格孢属、凸脐蠕孢属;不同玉米品种之间种子表面孢子负荷量有较大差异,42%品种的孢子负荷量超过332.67个/粒,以浚单29、郑单958最高,达600个/粒;种子内部的总体带菌率和带镰刀菌率在品种间差异显著,48%品种的带菌率超过37.60%,以浚单29、豫玉22最高,分别达63.33%、60.00%。56%品种带镰刀菌率超过12.87%,以浚单29、豫玉22最高,为36.67%;种子外部和内部带菌与田间玉米苗期病害和穗腐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冬小麦种子表面粘附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唐山、秦皇岛等5个地区收集45个冬小麦品种(系),通过洗涤检验法和吸水纸培养检验法,在供试的45个冬小麦品种种子表面分离到9个属真菌。分别为;链格孢属的细链格孢菌(Alterndrid tenuis Nees)和小麦链格孢菌(A.triticold Prasada)、丹尼链格孢菌(A.dennisii M.B.Ellis);离蠕孢属的小麦根腐离蠕孢菌9Bipoldris Sorokinidnd Shoem.);镰刀菌属的禾谷镰刀菌(Fusdrtum grdminedrdm)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弯孢霉属(Curvularia);突脐孢属(Exserohilum);德氏霉属的小麦穗氏霉菌(Drechslerd tritici-repentis Shoemaker);茎点霉属的勒韦茎点霉菌(Phomd leveillet Boerema);哈氏霉属的顶孢哈氏霉菌(Hdrzia acremonioides Harz.);侧隔霉属(Pleurophraium)。其中Alternaria分离频率最高,达58.06%,其次是Bipolaris和Fusarium,分别为22.11%和7.44%,对分离得到的各种孢子进行萌发率测定结果表明,离蠕孢属(Bipolaris)孢子萌发率最高,有6种真菌对小麦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分别采用加热与季也蒙毕赤酵母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对采后樱桃番茄进行处理.研究对其采后腐烂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8℃加热处理能够显著地抑制3种不同的有害真菌(灰葡萄孢菌、链格孢菌和黑根霉菌)菌丝体的生长,说明加热处理和季也蒙毕赤酵母处理均能够减少由上述3种有害真菌导致的腐烂。  相似文献   

8.
对新疆厚皮甜瓜金凤凰采后病害进行了分离、鉴定调查。从贮藏65天后的发病甜瓜中分离出3种真菌菌株,回接后,发现病症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而且从接种病瓜上又重新分离得到了此病病原真菌。经鉴定和致病性确定,确认为链格孢属(Altenaria)、镰孢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而且是该品种采后主要致腐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9.
西瓜砧木种传真菌的初步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洗涤离心法和PDA培养基法对14个西瓜砧木主栽品种进行了种传真菌检测.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镰刀菌(Fusarium spp.)、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根霉属(Rhizopus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真菌.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主要为镰刀菌、青霉属和曲霉属真菌,其中西瓜砧木种子内部寄藏镰刀菌为国内首次报道.不同品种的种子表面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种子内部寄藏真菌种类差异不明显,种壳带菌率一般高于种胚带菌率.  相似文献   

10.
罗田栗实致腐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拮抗菌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无症和显症的罗田板栗栗实中分离致腐真菌,再利用形态学特征与真菌ITS 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分离真菌。结果表明,分离真菌经鉴定分属11个种: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黑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chartarum)、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罗伦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aurentii)、浅黄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uteolus)、白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其中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和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的分离率最高。供筛的6株拮抗细菌的平板对峙实验表明:丁香假单孢杆菌和荧光假单胞杆菌对板栗致腐真菌有抑制作用,其中荧光假单孢杆菌对板栗主要致腐真菌ITS4和ITS6的抑制圈直径超过10mm。  相似文献   

11.
红提葡萄经1.8kj/m2UV-C照射后,贮期发病率较对照有所减轻,但无显著差异,葡萄皮中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苷含量较对照有所提高,处理后第8天其含量分别为100.28μg/100 g·Fw和1712.59μg/100g·FW,比对照分别提高3倍和7倍.  相似文献   

12.
对蜜奶酒发酵成分配比与发酵条件进行了试验,从而确定了最佳蜜奶酒发酵工艺为米曲汁含量12%,奶含量88%,接入乳酸菌与酵母茵比例1:1,接种酵母茵时间为接入乳酸菌后36 h,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6~9天.在此条件下还可用乙酸乙酯、酸味剂等各种香料物质勾兑出不同口味的蜜奶酒.  相似文献   

13.
西瓜中番茄红素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有机溶剂法从西瓜中提取番茄红素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及方差分析,考察了影响提取的主要因素,寻求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溶剂选用乙酸乙脂提取效果好,提取条件为固液比1:7,温度35℃,时间100min.  相似文献   

14.
对冬枣品种的界定、呼吸类型及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相关建议,目的是为延长冬枣商业货架期.  相似文献   

15.
以苏州碧螺春茶为试材,设计了16种不同保鲜剂,经过一定条件贮藏后,观察其对碧螺春茶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处理9(硅胶和抗坏血酸钠系列)与处理11(焦亚硫酸钠和抗坏血酸钠系列)保鲜效果最好,处理1(铁粉和氯化钠系列)、处理6(铁粉、氯化亚铁、碳酸氢钠、反丁烯二酸和沸石系列)、处理12(细孔硅胶)、处理14(活性干燥剂)保鲜效果较好.并对感观品质各特点与生化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做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新型杀菌剂对果蔬采后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采后原病蒜薹链格孢菌、葡萄灰霉菌、桃灰霉菌、板栗炭疽菌、冬枣青霉菌、苹果曲霉菌作为供试菌,用平皿抑茵圈法测定新型杀菌剂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MIT)不同浓度(0.5mg·kg-,1 mg·kg-1,3 mg·kg-1,5mg·kg-1)对6种果蔬采后病原真菌的抑茵效果.结果表明,杀菌剂MIT对上述6种果蔬采后病原真菌均有较强抑菌作用,使用浓度为5mg.kg-1时,对上述各茵抑茵效果分别为81.8%、64.6%、79.4%、88.8%、100%和100%.  相似文献   

17.
采取一次性充气包装处理方式,研究不同类型包装袋、不同气体环境对大米生理和品质指标变化的影响以及大米气调贮藏保鲜阈值.结果表明,复合膜袋充高浓度CO2气体效果最佳,含水量在15.86%以上的大米CO2浓度应高于80%.大米不像果蔬会发生高CO2伤害现象,而PE薄膜不适合大米真空或充气等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几种化学药剂对烟草种子萌发的促进效果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张伟峰  孙渭  李斌  杨建雄 《种子》2004,23(12):20-23
本文比较了腺苷三磷酸(ATP)、聚乙二醇(PEG)和聚乙烯醇(PVA)处理烟草种子后种子活力及生理生化的变化,结果表明烟草种子经ATP、PEG和PVA处理后,发芽率和种子活力有所提高,出苗时间缩短,种子浸出液的相对电导率大幅度下降,过氧化物酶、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均显著提高.其中以4%浓度PVA处理烟草种子3 d,种子活力提高明显;而以20%浓度PEG处理3 d后烟草种子幼苗的整齐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19.
热带水稻光合特性及氮素光合效率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建敏  彭少兵  崔克辉  黄见良 《作物学报》2006,32(12):1817-1822
在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农场试验条件下,选用6个不同的热带水稻材料,其中包括2个常规籼稻、2个杂交籼稻和2个新株型稻(NPT),研究氮肥农学利用率(AE)和氮素光合效率(PNUE)及其相关叶片参数的基因型差异,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新株型稻的净光合速率(Pn)大于常规籼稻,杂交籼稻居中。各基因型间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Ci/Gs的差异趋势不同。不同基因型叶片的氮浓度(N%)和比叶重(SLW)存在一定的差异。常规籼稻的单位叶绿素的净光合速率(Pn/Chl)较NPT低,杂交籼稻为中间类型;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单位面积含氮量(Na)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本研究所选用的热带杂交籼稻的PFP(氮肥偏生产力)和AE比新株型稻和常规籼稻高,两者最低的均为常规籼稻。氮素光合效率与AE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后期的氮素光合效率对氮肥利用率具有一定的指示和预测作用,这对于判断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徐丽珊  黄帼 《种子》2003,(1):21-22
研究了秋水仙素处理对益母草种子生物生化变化的影响。方法:以益母草种子为材料,观察了不同程度秋水仙素处理后,酯酶同工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发芽、生长情况等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相比,发现各种程度秋水仙素处理的益母草种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无明显变化;用0.05%-0.5%浓度秋水仙素分别处理益母草种子,酯酶同工酶谱带有增多的现象;并且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12h后,发现用0.2%浓度处理的种子生长较好。结论:说明一定程度秋水仙素处理就改变益母草种子中酶数量;用0.2%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最有利于提高益母草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