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赤霉烯酮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又称F-2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雌激素类真菌毒素。产生玉米赤霉烯酮最常见的是禾谷镰刀菌,此外还有三线镰刀菌、木贼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粉红镰刀菌等。它广泛存在于霉变的玉米、高梁、小麦等谷类作物和奶类品中,具有很强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2.
玉米赤霉烯酮是霉菌毒素之一,主要由镰刀菌产生,已被证明会影响动物的繁殖能力。赤霉烯酮检测方法、防治措施和脱毒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霉菌毒素的分类、玉米赤霉烯酮对畜禽健康及产品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对消费者造成的安全隐患,并对其检测方法、防治措施和脱毒技术进行概括,为解决霉菌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玉米赤霉烯酮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对玉米赤霉烯酮的理化性质、毒害作用、作用机制以及检测方法和脱毒技术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4.
玉米赤霉烯酮(ZEA)是一种常见的饲料霉菌毒素,主要由多种镰刀菌产生。在玉米、小麦、大米、大麦等谷物中均有检出,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ZEA会造成动物生殖机能异常,同时表现为生长性能的下降。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畜牧业由于ZEA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综述了ZEA的生殖毒性、免疫毒性、肝脏和肾脏毒性、遗传毒性及肿瘤诱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1化学测定方法玉米赤霉烯酮(ZEN)的化学测定方法虽然复杂,但却是精确可信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下面几种。1.1薄层色谱法(TLC法)该方法因其简单和成本低所以被广泛使用,但灵敏度较其他方法低。是一种较早用于毒素检测的方法。Schaafsma(1998)等利用TLC测定谷物中ZEN含量,此法检出限为200μg/kg,可避免  相似文献   

6.
1 发病情况及症状 该猪场共饲养育肥猪及种猪40 0头 ,其中 1 .5月龄的猪 1 2 0头 ,2月龄的猪 1 5 0头 ,3月龄的猪 1 0 0头 ,种猪 30头。从 3月 1号起陆续出现病猪 ,表现为采食量减少 ,呕吐。育肥母猪表现为发情样症状 ,外阴部异常肿胀 ,乳腺增生 ,严重的排尿困难 ,其中有 5头 2月龄母猪发生子宫脱出。由于阴部水肿 ,局部发痒 ,病猪常在圈舍的墙上来回蹭 ,而引起局部出血。病猪增重缓慢 ,但没有出现死亡。日龄小的猪症状明显 ,而日龄大的猪症状较轻。怀孕母猪常在怀孕后 5 0~ 70天时发生早产、流产。有的发生死胎、胎儿吸收 ,产出的仔猪弱…  相似文献   

7.
玉米赤霉烯酮毒害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赤霉烯酮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饲料及饲料原料中.作为一种内酯类化合物,它具有类雌激素作用,能够产生肝毒性、免疫毒性、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给养殖业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合理的存储方式可以减轻玉米赤霉烯酮发生的机率.对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不仅限于其毒害作用,有关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将会给饲料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具有雌激素样生物活性的真菌毒素。主要影响动物繁殖机能,导致动物繁殖机能紊乱。最近研究表明,玉米赤霉烯酮还具有免疫毒性、肝毒性、遗传毒性,对肿瘤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玉米赤霉烯酮毒性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特殊毒性的生物毒素,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能引起动物流产、死胎、返情等生殖机能异常,还可以导致生长下降、免疫抑制、不育、畸形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来揭示玉米赤霉烯酮损害机体的机制.它主要通过影响机体的生殖性能,引起细胞凋亡、致畸、损伤DNA、氧化损害、影响免疫机能等机制,来影响动物与人类的健康.文章主要针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机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广泛污染粮谷类作物的真菌毒素,对多种动物和人都会产生毒害。目前的检测方法有薄层色谱法(TLC)、液相色谱法(LC)、气相色谱法(GS)和免疫学检测法等。作者现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又称F-2毒素,是一种主要从患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由镰刀菌产生、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的真菌毒素。ZEA理化性质较为稳定,难以降解,危害严重。文章就ZEA的理化性质、污染情况及ZEA的免疫毒性、细胞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及肝脏和肾脏毒性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玉米赤霉醇是一种非甾体类同化激素,在动物体内的残留会影响人类健康,国内外均禁止将其作为牛羊促生长剂使用。本文综述了动物组织中玉米赤霉醇残留的检测方法,包括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和免疫测定法等。  相似文献   

13.
14.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类雌激素样真菌毒素。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真菌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玉米赤霉烯酮(ZEA)是由镰刀菌等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类雌激素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生殖毒性和致畸、致癌作用.它不仅影响饲料食品安全,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在人体或动物体中蓄积,进而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目前由于物理和化学去毒方法存在种种应用缺陷,玉米赤霉烯酮生物降解法成为安全、高效且环保的解毒方法而备受关注.本文就国内外玉米赤霉烯酮生物降解的研究作一综述,同时对生物降解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在温暖潮湿季节,玉米及其他饲料极易发霉变质,产生霉菌毒素,如处理不当,易引起猪发生急性或慢性霉饲料中毒。近年来,笔者诊治了60余例猪因饲喂霉变玉米发生赤霉烯酮中毒的病例,现整理总结如下,以供广大母猪养殖户及畜牧兽医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玉米在储存过程中会出现发霉的现象,玉米发霉后会产生一种有毒物质--赤霉烯酮.多数养户在对发霉玉米的处理时,只经过简单的晾晒后继续用来喂猪,稍细心的养户也不过是每次少量添加,更有甚者干脆按好玉米去使用.  相似文献   

19.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真菌毒素,对动物具有生殖毒性、免疫毒性、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并有促癌作用,还能引起机体的氧化应激。玉米赤霉烯酮广泛存在于饲料和谷物中,能引起动物慢性中毒、机能异常甚至死亡,对畜牧养殖业危害严重。介绍了玉米赤霉烯酮所致的氧化应激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阐明该作用机制涉及的信号转导通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中毒又称F-2中毒,是赤霉病谷物中镰刀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霉菌毒素中毒病。1病因病机猪采食患赤霉病的麦类或玉米等谷物饲料所致,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可存在于霉菌孢子或叶状体内,也可以被分泌到霉菌所赖于生长的基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