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探讨了池塘小网箱(模式1)、池塘精养(模式2)和池塘混养(模式3)3种养殖模式对草鱼生长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机械投喂(I)和人工投喂(Ⅱ)两种不同投喂方式对草鱼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①不同养殖模式下,以模式1和模式2的生长效果最佳,其瞬间生长率达到1.60% ̄1.72%,饲料系数达到2.54和2.46,与模式3相比,差异显著(P<0.05);②不同投喂方式下,以机械投喂组饲料系数低,人工投饲组效果较差;③从养殖效益来看,不同养殖模式单斤鱼的饲料成本是不一样的,以模式1、2的饲料成本最低。机械投喂比人工投喂可以提高利润14.2%。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饲料蛋白水平对芙蓉鲤鲫幼鱼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以鱼粉和豆粕为主要蛋白源配制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7%、30%、33%、36%、39%和42%的6种饲料,饲养平均体质量为1.88 g的芙蓉鲤鲫60 d。试验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每种饲料3个重复,每重复随机放养80尾芙蓉鲤鲫。每天投喂2次(上午09:00和下午16:30),试验期间水温为26~32℃,溶解氧含量大于6 mg/L。结果表明:芙蓉鲤鲫幼鱼摄食上述6种饲料后,增重率分别为568.37%、619.66%、635.51%、743.88%、694.22%和683.88%,饲料系数分别为1.29、1.23、1.23、1.00、1.11和1.09,摄食蛋白质水平36%饲料的芙蓉鲤鲫幼鱼具有最佳生长性能。对全鱼体组成成分的分析表明:芙蓉鲤鲫幼鱼鱼体粗蛋白和粗灰分的含量随着饲料中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体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P0.05)。根据二次曲线模型得出芙蓉鲤鲫幼鱼对饲料蛋白的最佳需求量为38.25%。  相似文献   

3.
采用配方相同的膨化饲料和硬颗粒饲料饲养鲤鱼[初均重(55.44±0.09)g],日投喂率分别为2%、3%、4%,每天投喂6次。实验结果表明,投喂膨化饲料的鲤鱼的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较投喂硬颗粒饲料的显著增加(P<0.05),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均有所改善,但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膨化饲料的鲤鱼全鱼鱼体的粗蛋白、粗灰分和水分含量较投喂颗粒饲料的显著降低(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0.05)。投喂膨化饲料组鲤鱼的蛋白质消化率、干物质消化率较投喂颗粒饲料显著增加(P<0.05),能量消化率极显著增加(P<0.01)。投喂率对鲤鱼的全鱼鱼体成分、营养成分生物利用率没有影响。4%投喂率鲤鱼的特定生长率较2%、3%都显著增加(P<0.05)。加工工艺和投喂率二者的交叉作用对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有显著影响(P<0.05)。鲤鱼在每天投喂6次时的最佳投喂模式是日投喂4%的膨化饲料。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的投饵施肥养鱼为测定鲤鱼生产塘中投施猪粪的效果,在意大利北方的池塘中进行了试验。6个试验塘面积各为600平方米,水深1.2米,放养鲤鱼和草鱼5300尾/公顷,其中鲤里占87%,草鱼占13%。鲤鱼平均体重450克,草鱼平均体重440克。池塘投饵施...  相似文献   

5.
鱼类暴发性疾病与池塘主要水化因子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我市水产养殖业发展非常迅速,鱼产量由过去的1500~3000kg/hm2提高到现在的15000~22500kg/hm2,养殖品种也由过去的单一草、链、鲤鱼养殖发展为多品种混养,常规鱼类与名特优新品种混养;饲喂方式由打草投喂改为全价配合饲料投喂。然而在夺取养殖高产的同时,2004年却伴随着暴发性出血病的发生,发病鱼类主要是草、链、鲫鱼,其次是黄颡鱼、斑点叉尾鱼回。主要症状为体表、鳃盖、鳍条、内脏充血,其发病率、死亡率在我市冷水滩区城郊附近的一些池塘高达80%,属历史罕见,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损失;在该病流行期间(5~8月),笔…  相似文献   

6.
以浸泡蚕豆和脆化专用配合饲料投喂平均规格为3.0~4.5 kg/尾的草鱼,观察其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口感的影响,以及对水体中氮、磷排放量的影响。A组为土池养殖,投喂浸泡蚕豆120 d,增重率为35.56%,饲料系数4.8;B组为网箱养殖,投喂浸泡蚕豆125 d,增重率为54.67%,饲料系数4.7;C组为网箱养殖,投喂草鱼脆化专用配合饲料110 d,增重率为65.00%,饲料系数3.15。试验结果表明:与投喂草鱼脆化专用配合饲料相比,投喂浸泡蚕豆显著降低了草鱼生长性能(P0.05),草鱼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提高。三组草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差异不显著(P0.05),与普通草鱼相比,粗脂肪含量降低,羟脯氨酸及胶原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同时显著降低了草鱼肌肉滴水损失(P0.05)。感官检验中,三组鱼片均比普通草鱼耐煮且风味独特。投喂脆化专用配合饲料组比投喂蚕豆组氮的排放量减少14.5%~21.7%,磷的排放量减少15.5%~20.6%。由此可见,投喂草鱼脆化专用配合饲料可显著提高草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减少氮、磷排放量,减轻对养殖水体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赣昌鲤鲫投喂膨化饲料、发酵饲料和硬颗粒饲料对其生长和肌肉的营养价值,采用了国内外通用的营养测试方法测定了投喂3种饲料的赣昌鲤鲫的肌肉营养成分。试验表明:投喂发酵饲料的赣昌鲤鲫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其他两组。投喂3种饲料的赣昌鲤鲫肌肉中水分的质量分数为73.7%~74.7%(鲜样),粗蛋白为19.1%~19.6%,粗脂肪为4.3%~5.55%,灰分为1%~1.1%,除粗脂肪含量外,其他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种饲料养殖的赣昌鲤鲫的肌肉中测出的氨基酸均为18种,且肌肉中氨基酸的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标准。综上,投喂发酵饲料组生长速度快,而且营养成分均在正常范围,说明发酵饲料更适合赣昌鲤鲫的养殖。  相似文献   

8.
饲料粒径对不同规格彭泽鲫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饲料粒径对彭泽鲫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及不同规格彭泽鲫幼鱼混养与单养的生长差异,共进行3个生长对比试验:同粒径饲料投喂不同规格彭泽鲫幼鱼生长试验;不同粒径饲料投喂大规格彭泽鲫幼鱼生长试验;不同规格彭泽鲫幼鱼混养与同规格幼鱼单养生长对比试验。各生长试验均为2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饲料粒径分别为2.00和3.00 mm,试验幼鱼的平均初始体质量分别为1.32和13.42 g,试验期为30 d。结果显示:试验一中,不同规格彭泽鲫幼鱼摄食2.00 mm粒径的饲料均能获得生长效果,大规格幼鱼组的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小规格幼鱼组(P0.05),饲料系数(FCR)和摄食率显著低于小规格幼鱼组(P0.05);试验二中,2.00 mm粒径饲料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00 mm粒径饲料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3.00 mm粒径饲料组(P0.05),不同粒径的饲料对彭泽鲫幼鱼的摄食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三中,大规格彭泽鲫幼鱼单养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大规格和小规格幼鱼混养组(P0.05)。研究表明,不适宜的饲料粒径对彭泽鲫幼鱼的生长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饲料糖水平(5%、10%、20%)和投喂频率(2、4次/d)及其交互作用对鲤生长、肠道消化能力和肝功能的影响,本试验拟选用平均体重为(55.37±3.55)g的鲤为试验对象,采用3×2双因子试验设计,在池塘浮式网箱(1m×1m×1.5m)中进行养殖试验。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鲤的增重率、特定增长率、蛋白质效率及肥满度影响显著(P0.05);投喂频率、饲料糖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均对肝体比影响显著(P0.05)。在5%和10%糖水平组中,4次/d投喂组的增重率较2次/d投喂组分别提高了33.4%和44.9%,4次/d投喂组的蛋白质效率较2次/d投喂组分别提高了33.6%和45.1%(P0.05)。在10%糖水平组中,4次/d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较2次/d投喂组提高了30.7%(P0.05),饵料系数较2次/d投喂组降低了31.3%(P0.05)。投喂频率对前肠蛋白酶、中肠淀粉酶及中肠脂肪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饲料糖水平对中肠蛋白酶、中肠淀粉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在10%糖水平组中,4次/d投喂组的中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组(P0.05)。饲料糖水平和投喂频率对鲤血清和肝脏中的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影响均不显著(P0.05)。在同一糖水平下,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随投喂频率提高而降低(P0.05)。综合分析,从降低饲料成本,提升鱼体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及肝功能的角度出发,在固定日投喂率的情况下,投喂频率为4次,饲料糖水平为10%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酵母核苷酸对鲤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核苷酸对鲤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以600尾健康的鲤[平均体重(1.09±0.07)g;平均体长(3.60±0.34)cm]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258、516、774、1 032、1 290 mg/kg酵母核苷酸...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及饲料搭配对台湾鳗鳅仔鱼生长速度、存活率的影响,研究设置1~5次/d的不同投喂频率试验和用6种不同饲料搭配组合(人工饲料组、人工饲料+破壁酵母组、人工饲料+EM菌乳液组、去壳丰年虾虾卵组、虾卵+破壁酵母组、虾卵+EM菌乳液组)投喂的生长试验,试验期为20 d,对试验鱼初始体长、终末体长、终末体重和存活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台湾鳗鳅仔鱼的生长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而存活率则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其中投喂频率为2次/d的存活率最高,为62.0%,投喂频率为5次/d的存活率最低,为40.0%。人工饲料组的台湾鳗鳅仔鱼的生长速度、存活率最低,终末体长、体重分别为0.81 cm、0.004 g,存活率只有40.0%;去壳丰年虾虾卵+EM菌乳液组的生长速度、存活率最佳,终末体长、体重分别为1.3 cm、0.011 g,存活率高达60.0%。说明采用去壳丰年虾虾卵、人工饲料、EM菌乳液组合,按照3,4次/d投喂,台湾鳗鳅生长速度和存活率最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时间连续投喂β-葡聚糖对鲤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的抵抗能力.试验采用初始体重为(61.53±0.34)g的健康鲤(Cyprinus carpio)为研究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0.15%和0.50%的β-葡聚塘,饲养60 d.结果显示:投喂β-葡聚糖对鲤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肝胰脏中溶菌酶和酸性磷酸酶活力显著降低于对照组(P<0.05),髓过氧化物酶活力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注射嗜水气单胞菌148 h后试验组鲤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知,长期投喂β-葡聚糖不影响鲤生长性能,但会降低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对嗜水气单胞菌攻毒的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13.
池塘养鲤能否安全越冬主要取决于3个方面因素,首先是鱼体自身因素,其次是环境因素,第三是日常管理。1、鱼体自身因素 该因素主要是指池养鲤鱼的体质,它同鱼的营养,规格和疾病等有很大关系。1-1 营养 营养全面而平衡的优质全价配合饲料是保证池养鲤鱼有良好体质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提倡池塘养鲤一定要投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池塘养鲤除了平时投喂全价配合饲料外,在越冬之前,更要让其摄取足够的营养,才能确保其在越冬期间有良好的体质。冬季气温和水温都很低,鱼类处于停止摄食而消耗体能阶段,在这一阶段,鱼体内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4.
开展“鸭鱼”混养是发展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之一。水禽粪便是鱼的好饲料,据试验每亩鱼塘饲养30只鸭子,就能解决鱼的饲料问题。但是,鱼鸭混养要加强管理,其技术要点是: 一、鱼种的搭配比例及放养密度,应根据情况灵活进行,多放养直接摄食禽粪便的鱼类和适当放养滤食性鱼类,即应以鲢鳙鱼为主,搭配草、鲤、鲫鱼,每亩放养2000~3000尾。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探究饲饵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乳酸菌对鲤鱼生长性能和肠道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将270尾健康、体重相近的鲤鱼分成3组,每组90尾鱼。对照组投喂基础饵料,试验I组投喂基础饵料+0.5%乳酸菌,试验II组投喂基础饵料+1%乳酸菌,试验为期60 d。试验结束,检测各组鲤鱼的生长性能及肠道酶活性。结果表明,试验I组和试验II组鲤鱼的特定生长率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提高13.4%和14.3%(P<0.05),试验I组和试验II组鲤鱼的饲料系数比对照组显著降低18.3%和19.8%(P<0.05)。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鲤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存活率有一定的提高,但均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试验I组和试验II组蛋白酶活性比对照组分别显著上升18.3%和19.4%(P<0.05),试验I组和试验II组脂肪酶活性比对照组分别显著提升32.5% 和37.0%(P<0.05)。综上所述,鲤鱼饲饵中添加乳酸菌可以改善其生长性能和肠道消化酶活性,在本试验中,1%乳酸菌的添加效果最佳。 [关键词]乳酸菌|生长性能|肠道酶活性|鲤鱼  相似文献   

16.
选用1344尾平均体重为105 g的健康湘云金鲫鱼种。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2个重复。Ⅰ组投喂基础饲料,Ⅱ、Ⅲ、Ⅳ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4 m g/kg的黄酶素及10、20 g/kg葡萄籽等植物提取物。30 d后测定湘云金鲫的生长性能和鱼体成分。结果显示:Ⅲ组与Ⅰ组、Ⅱ组、Ⅳ组比较,增重率分别提高53.77%、45.43%、20.16%(P<0.05),饵料系数分别降低33.06%、31.02%、16.44%(P<0.05);鱼体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体脂肪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因此,葡萄籽等植物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能显著提高湘云金鲫的生长性能、降低饵料系数、改善鱼体品质,本试验条件下,其适宜添加量为10 g/kg。  相似文献   

17.
在草鱼商业配方中使用大麦梯度(0,50%,100%)替代小麦,制作膨化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161.8±3.2g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试验在池塘网箱中进行。结果表明,随着大麦替代小麦比例的升高,草鱼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特定生长率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100%替代组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系数随替代水平的升高逐渐升高(p0.05),草鱼肥满度和肝体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本试验表明,在膨化饲料工艺下,在商业草鱼配方中的大麦可以替代50%小麦。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投喂时间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设3个组,分别于早上(06:00)、中午(12:00)、傍晚(18:00)3个不同的时间点投喂大菱鲆幼鱼[初始平均体重为(8.95±0.13)g],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养殖试验周期为45 d。结果表明:06:00投喂组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个投喂组间大菱鲆幼鱼的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06:00投喂组与12:00投喂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18:00投喂组(P0.05);06:00投喂组大菱鲆幼鱼肝脏中IG F-Ⅰ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2:00和18:00投喂组(P0.05),而投喂时间对大菱鲆幼鱼脑中IGF-Ⅰ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建议体重8 g左右的大菱鲆幼鱼的投喂时间为06:00。  相似文献   

19.
鱼虾4号和市售肉碱对鲤鱼生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鱼虾4号和市售肉碱对鲤鱼生长的影响,我们近期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进行了鲤鱼养殖试验。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材料  试验用鲤鱼种由北京水产研究所提供,均为一龄鲤鱼种,试验鱼的体重25~40 g,平均体重290g,标准差4.85 g。1.2 试验饲料  试验饲料配方如表1所示,其中鱼虾4号和市售肉碱(肉碱含量10%)分别以0.1%的比例添加于饲料中,空白设为对照组。1.3 实验用仪器  电子天平(精确度0.1 g和0.02 g)分别用于称体重(0.1g)和内脏重、肝重(0.02 g)及每日投喂饲料量(0.1 g)。1.4 饲养条件将经过筛选的鲤鱼种…  相似文献   

20.
以卤虫、饲料、蛋黄作为开口饵料,针对祁连山裸鲤(Cymnocypris chilianensis)进行开口饵料的饲养试验。经过30 d饲养,卤虫组裸鲤组的生长速度最快,其全长23.82 mm,体重为0.1382 g;其次为饲料组,其全长为18.02 mm,体重为0.0594 g,经统计投喂卤虫和饲料的祁连山裸鲤的成活率分别为55%和51%,所以卤虫是祁连山裸鲤人工培育的最佳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