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计算了抚顺地区1957~2006年历年的太阳能总辐射量,分析了其季节分布、地理和年际变化规律。对1957~2006年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产量和光能利用率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抚顺地区太阳总辐射能抚顺县最多,新宾县最少;抚顺地区温暖季节太阳总辐射占全年的72%;太阳总辐射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有19年周期;农作物产量与光能利用率呈正比。  相似文献   

2.
作物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及解决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作物的产量主要来自光合作用。产量的高低决定于作物对光能利用率的大小。从理论上测算,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可达12%,禾谷类作物产量可达1775公斤/亩。美国科学家估算,在最佳条件下,小麦产量可达1400公斤/亩,玉米产量可达2000公斤/亩。我国科学家根据山东的地理纬度及光热资源和小麦的光能利用率,计算的小麦最高理论产量为1200公斤/亩。以上理论产量比现有得到的高产纪录高出1倍以上。是什么原因限制了作物的高产潜力呢?  相似文献   

3.
绿洲灌区典型间作模式的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求河西绿洲灌区低耗水、高光效、高产多熟种植模式,在限量灌水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对该区主要种植模式的产量和光能利用率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4种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排序为玉米/豌豆>玉米/油菜>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在同等可比面积上,小麦、玉米、豌豆和油菜在间作模式下均较单作表现出显著增产效应,但在不同模式下增产效应不同,小麦在小麦/玉米和小麦/大豆2种间作模式下产量分别提高49.14%、51.50%,玉米在玉米/油菜、玉米/豌豆和小麦/玉米3种间作模式中产量分别提高20.88%、53.48%、70.34%.各间作模式下的光能利用率为玉米/豌豆>玉米/油菜>玉米/小麦>小麦/大豆.玉米/豌豆间作模式可作为目前河西绿洲灌区低耗水、高光效型种植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 作物产量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是,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总辐射.小麦干物质的90%以上是靠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得到的.由此,太阳总辐射量的多少,以及与其相关的实际生育期的长短、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昼夜温差的大小等等,构成为影响小麦高产量的主要的气候因素.阜南县位于我国南北农区的交接地带,因此,将上述几个方面的情况与南北两个高产冬麦区(云南省的丽江县和首都北京)进行对比,这对了解阜南的气候特点,进而探讨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措施,将是有所帮助的. (一)总辐射.总辐射是由太阳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组成的.它包含着光能和热能,其中光能是作物产量形成的能源.因此,辐射量大,形成的光合产物就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农作物的产量有90—95%是作物在光合作用中利用日光能同化CO_2所形成的。因此,光合作用在农作物的产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当前农作物产量远较理论值为低,其主要问题在于光能利用率不高[1、2]。所以生产中许多农业技术和措施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光能利用率或光合强度,从而提高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在农业生产中的合理密植正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在水稻及小麦方面曾比较  相似文献   

6.
<正> 用生物指标测定烟田施肥,方法简单,便于推广,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供参考.一生物指标与烟田的关系(一)生物指标的确定可供选择的生物指标很多.我们选用群众熟悉、产量稳定的小麦产量作为烟田施肥的考虑指标.即小麦产量分为200-300斤;300-400斤;400-500斤;500-600斤四个标准.这四种小麦产量的土壤氮磷钾含最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果蔗田不同种植方式的光能利用率及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果蔗间作番茄和黄瓜,其光能利用率达1.7705%和2.8391%,较果蔗单作分别提高48.5 7%和138.24%;每公顷纯收入分别增加2476.35元和699.00元。(2)间作的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都显著高于单作;前者的土地当量值(LER)均超过2,显示了间作有提高农田生产力和增产的效果。还测定了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部分化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柑桔产区内110个气象站的光合有效辐射资料,计算了光能利用率分别为1%、2%、5%和10%的柑桔光合生产潜力,每亩柑桔产量可用y=K_i·U_i·Q_(par)式表示,式中y为柑桔果实产量(公斤/亩),K_i为经验系数,U_i为光能利用率(%)卧Q_(par)为柑桔生长期(≥12.5℃时期)的光合有效辐射(千卡/厘米~2·≥12.5℃)。计算结果表明,光能利用率10%的柑桔产量,除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外,各地都在10000公斤/亩以上,台湾南部和海南岛,高于15000公斤/亩·浙江省黄岩县,光能利用率1%、2%、5%和10%的柑桔产量分别为:1051公斤/亩、2102公斤/宙、5256公斤/亩和10515公斤/亩。最后,对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正> 小麦籽粒产量90~95%来源于光合作用产物,且有2/3~4/5来自抽穗以后的光合产物。而后期植株的光合器官主要是上部叶片(尤其是旗叶)、穗下茎和穗。通过对小麦株、叶型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品种改良),可改善小麦冠层结构,进一步提高光能利用率,以获得较高的产量。本研究以旗叶为基础,探讨株高及穗下节以上的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光能利用率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郑州市农业气象试验站1994—2004年小麦生育期、叶面积、干物质等观测资料,结合郑州地面气象基准站所观测的逐日辐射、降水、温度、日照等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办法,通过计算得出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光能利用率,并给出了各阶段光能利用率与阶段内大于零度的积温、降水、干物质、叶面积等的相关关系,定量描述了小麦在利用气候资源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提高光能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孝敏  刘叶瑞  谢伟雪  杨一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529-13530,13545
以甘肃省典型气象年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甘肃省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年太阳总辐射达4 700~6 350 MJ/m2,年太阳总辐射和直射的地理分布特征为由西至东、由北至南递减;各地年太阳日照时数为1 631~3 391 h,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与年太阳总辐射分布趋势相一致。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太阳能热利用。最后,分析了至"十二五"末甘肃省太阳能热利用潜力和节能减排效益。  相似文献   

12.
小麦源库比与产量形成期同化物分配及结实性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14C示踪法研究表明,源库比是影响同化物分配的重要因素。源库比大,向穗部分配比例小;反之,向穗部分配比例大。不同品种源库在调节同化物分配上的作用不同,源加比是影响结实性和粒重的重要因素,但其作用因品种而异。相对减少源对鲁215953、鲁麦5号、鲁麦7号、鲁麦14号的穗粒数和粒重影响较小,而使鲁麦15号,辐63穗粒数和粒重明显降低。孕穗期叶面施氮是一项延衰增源措施,它对鲁215953的结实性无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武汉、宜昌等7个站点1961~2004年逐年、逐月太阳总辐射与日照百分率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湖北省太阳总辐射计算公式参数,推算出广大无辐射观测地区的逐年、逐月太阳总辐射;结合日照时数、晴天日数、阴天日数等指标,对湖北省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以全国太阳能资源区划为基础,制定了湖北省太阳能资源区划指标,开展了湖北省太阳能区划工作。结果表明:湖北太阳能资源北多南少,同纬度相比,平原多,山区少;太阳能资源夏季最丰富,尤其是8月,总辐射、日照时数、晴天日数均为全年最高,湖北东部秋季大气层结稳定,太阳能资源仅次于夏季;冬季虽然晴天较多,但由于太阳直射南半球,夜长昼短,总辐射全年最低。将全省太阳能资源分为3个区,鄂东北7~12月每月有近一半或以上的晴天,为1级可利用区,也是湖北太阳能资源最佳区域;江汉平原、鄂东南、鄂北岗地部分地区等地为2级可利用区,是光电与光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的最佳区域;鄂西南、长江河谷地区为太阳能贫乏区。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育种早代粒叶比选择指标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冬小麦不同亲本组合的杂交后代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杂交组合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粒叶比与产量之关系,并依此对小麦高产群体粒叶比的选择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中部叶片叶面积与穗粒数相关显著。旗叶叶面积和倒二叶叶面积与千粒重相关显著。群体粒叶比可以较好地反映库源的协调关系,粒叶比与最大叶面积之积的大小可以相对表示产量的高低。较大的粒叶比具有强源畅流的特点。源、库发展协调,穗粒数较多的高粒叶比组合有利于选出高产类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花后弱光逆境对弱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影响的模拟模型,为弱光天气事件对优质弱筋小麦生产的灾损评估提供模型工具。【方法】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5号为试材,通过设定花后3个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分别为自然光强的50%、34%和16%)和4个弱光持续时间(2 d、4 d、6 d和8 d)的遮阴处理试验,模拟连阴雨天气诱发的弱光逆境对弱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的影响。在定量分析弱光逆境对弱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氮素累积影响的基础上,确定其与籽粒品质指标的函数关系,将这些函数关系与笔者前期建立的弱光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影响模拟模型相结合,建立花后弱光逆境对弱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影响的模拟模型,并使用独立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确定了花后对弱筋小麦每穗结实粒数和籽粒氮含量产生显著影响的临界弱光阈值和持续时间。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每穗结实粒数、千粒重、籽粒容重、面粉降落数值、籽粒粗蛋白含量和面粉湿面筋含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9、0.75、0.72、0.73、0.93、0.84,相对均方根差(rRMSE)分别为2.86%、3.41%、1.01%、2.50%、2.64%、5.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花后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弱光逆境对弱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的影响,模型的建立为评估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弱光天气事件对优质弱筋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提供了模型工具。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华北平原具有1961-2020年完整时间序列逐日气象资料的55个常规气象站点及11个辐射观测站点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建立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的太阳总辐射的经验公式,从年代际尺度和年际尺度分析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长季和关键生育期辐射资源(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平...  相似文献   

17.
利用小麦灌浆期作物群体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过量紫外线照射后农作物群体小气候(总辐射、紫外辐射、温度等)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紫外辐射(UV-B)增强使小麦群体中下部的总辐射高于对照区(CK),不同处理组下部的总辐射日振幅不同:CK(无UV-B区)>T1(UV-B增强3.8%)>T2(UV-B增强11.4%);小麦群体的紫外辐射强度在各个层次上均大于对照区;小麦群体的中下部温度明显高于对照区的温度,中上部反之,CK处理气温梯度远大于T2处理气温梯度。  相似文献   

18.
针对鱼蟹稻田飞虫捕食装置的离网型户外供能需求的问题,着重研究该装置的供能系统方案。基于户外供能合理性要求,采用小型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自主互补发电来进行能源供应;对小型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分别进行Matlab/Simulink建模,着重对叶轮的风能利用系数、叶尖速比和桨距角的相关性进行量化分析,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分析;在桨距角确定的条件下,适当取值叶尖速比,能够获得最大风能利用系数。同时,在不同温度和辐射的条件下,太阳能电池板能够取得功率曲线的峰值,为风光互补的最大功率获取提供理论上的支持。针对离网型风光互补系统能源的合理化利用,提出混合供能的能量管理策略,符合该装置的供能需求,对户外同类型装置供能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桐麦间作系统小麦群体光合量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的对比研究表明,开花期和灌浆期系统内外各点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差异不明显;成熟期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并且系统内低于系统外,西冠下低于东冠下.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与其接收的光合有效辐射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开花期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总光合差异不明显,灌浆期和成熟期差异较明显,其中灌浆期系统内各点仅为对照的40%~66%,且冠外点明显高于冠下各点,西冠下点又稍高于东冠下点;成熟期总光合量较小,系统内各点仅为对照的20%~55%.系统内外各点小麦产量与开花期至成熟期群体光合量关系十分密切.各点干物质产量与作物产量比值(ξ)在0.52~0.77之间,其中,对照区与系统内冠外点ξ值比系统内冠下各点要低,而东冠下各点稍大于西冠下各点,ξ值的变化与种子数量呈反比.千粒重与灌浆期总光合量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