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数字     
正我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达166.38万公顷我国已在内蒙古、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7个试点省(区)的96个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开展试点建设,封禁保护面积达166.38万公顷。11月19日-2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举办全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政策培训班,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深入推进沙区生态  相似文献   

2.
<正>近期国家林业局制定并印发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以下简称《制度方案》)。记者就荒漠化防治及《制度方案》有关问题专访了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势在必行记者:刘局长,请您介绍一下我国沙化土地及防沙治沙状况。为什么特别提出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  相似文献   

3.
新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选址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选址范围及条件,在分析我国沙尘暴源地的基础上,针对新疆沙漠化土地现状及社会经济情况,提出新疆各地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选址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近期国家林业局制定并印发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以下简称《制度方案》)。记者就荒漠化防治及《制度方案》有关问题专访了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势在必行记者:刘副局长,请您介绍一下我国沙化土地及防沙治沙状况。为什么特别提出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刘东生: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特别强调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对开展防沙治沙和生态修复治理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持续不断地开展荒漠化防治,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扎实推进荒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打造了中国靓丽的“绿色名片”。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明确了今后一个阶段防沙治沙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提出了到2025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3亿亩;到2030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86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9亿亩等一系列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柴达木沙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工作面临的困难作了简要回顾,分析了建设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封禁保护区建设思路、原则和目标等构想,正确把握组织领导、投融资机制、质量管理、科技支撑、宣传教育和依法管理重点环节,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7.
资讯     
<正>要闻国务院审批同意实施《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经国务院审批同意,已于近日正式印发实施。《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3000万亩;到2030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86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9亿亩。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也是我国沙化土地最严重的三大地区之一,西藏地区荒漠化沙化一直以来是我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和难点。选取西藏地区定结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防沙治沙新途径研究,以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结果表明,封禁3年后,封禁区植被盖度提升7.25%,主要由原生植被西藏锦鸡儿和人工植被藏沙蒿贡献,两者分别占总重要值和总优势度的86.1%、83.0%,对固沙作用贡献最大;流动沙地和露沙地减少16.6%,半固定和固定沙地面积增加5.9%,平缓区沙丘移动速度更快,平均速度15.5 m/a。以期为探索高原地区沙化土地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设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是《防沙治沙法》的一项重要规定,是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组织和实施好封禁保护区建设,保证其建设成效,是封禁保护区建设得以稳步推进的关键。着重从封禁保护区措施设计及保障机制的角度,针对封禁区居民转移安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管护队伍建设、科研与监测、组织管理及部门协调、资金保障、规划编制、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不同封禁保护措施对沙化土地含水率、粒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禁保护是防沙治沙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和自然修复手段,土壤理化性质在沙化治理过程中的变化是表征治沙效果的重要指标。以定结县封禁保护区试点项目为例,设置6块样地及样方,通过对采集的土样进行称重、处理及指标测定,以天然植被为参照,分析了不同封禁保护措施对沙化土地含水率、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1)积极进行人工干预能改善土壤含水率,其中纯植物措施的改善效果优于工程+植物措施和自然恢复,纯草模式比灌草模式更有利于增加土壤含水率; 2)适度干预有利于土壤粒径的良性改变;工程+植物措施在对土壤粒径改变方面明显优于纯植物措施。藉此提出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措施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摸清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可以更好地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文章通过对四川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统计,对自然保护区监测管理工作提出了优化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区划、减少人为影响、提高林地质量和加大保护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特大城市城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成效,以深圳市大鹏半岛和 田头山 2 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 Landsat 影像分类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分析 1995-2015 年 2 个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个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类型 均以林地为主,且林地都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过程;近20 a 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均呈现景观破碎化指 数和景观分割指数增大,而香农多样性指数降低的趋势。快速城市化进程使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破碎化程 度不断提高 , 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深圳市森林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福建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现状 ,分析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据此提出了福建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分析青海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基本特征,对自然保护地现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青海省自然保护地以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包含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沙漠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类型;管理体制存在生态保护多头管理、政出多门问题严重,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庞杂交叉甚至矛盾,土地权属复杂混乱等问题。提出自然保护地体系由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向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转变;服从大局,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管理;尊重自然法则,实现严格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统一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已建立47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0.13%,在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分布。在全国的分布特点为数量“东多西少”,面积“西大东小”。从人均和占省域土地面积比例来看,西藏自治区以 11080 m2/人和33.105%为全国各省域最高。以祁连山等16个典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分析发现,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非法开采各类资源,周边企业污染和侵占保护区土地,违法建设各类设施与建筑,其他活动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管不足,整改不力。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是“经济”原因,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健全监督、管理体系,藉此提出健全法律法规,丰富监督手段,建立区长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Biodiversity is declining throughout southern African miombo woodlands due to poor land use practices that are detrimental to soil, vegetation and habitat. We aimed at examining tree and shrub species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in Uapaca kirkiana-dominated woodlands under three land tenure types; forest reserves, customary and leasehold land.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at different forest sites within similar agroecological zone in southern Malawi. Study sites were located at a range of altitudes between 900 and 1,200 m a.s.l. Three circular plots each with 32.60 m radius were established at each study site to sample tree and shrub species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under three land tenure types. We found that forest reserves had higher species diversity with an average of 16 tree families, 27 genera and 34 species as compared to only 10 tree families, 6 genera and 6 species on customary forest lands. Comparisons of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size class distributions showed that customary land had significantly low numbers of small (5.0–10.0 cm) and very large (≥30 cm) diameter classes suggesting lower levels of regeneration and high rate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he high species diversity and richness in forest reserves and leasehold land indicate high potential for protected lands to restore tree species diversity. It is concluded that levels of human activities as influenced by land tenure type reduce tree species diversity,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at the different sites, and this confirms the hypothesis that open access lands are not compatible with conservation of tree and shrub species diversity because of high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7.
Shifting cultiv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has caused forest degradation in many tropical countries. In Sabah, Malaysia, the government has granted land titles to local farmers outside the Forest reserve, and introduced tree cash crops to reduce farmers’ dependence on shifting cultivation. Granting land titles, however, was not always an incentive for farmers to plant tree cash crops. Farmers often planted tree cash crops on land without secure legal rights. The Land Ordinance and illegal logging had introduced exclusive and (semi-)permanent rights to land into this region, and the Forest reserve also was divided among villagers. The Land Ordinance stipulates that planting trees confers permanent heritable and transferable rights of use and occupancy but not within Forest reserves. Local farmers who were anxious about their land rights believed that they could obtain those rights even within the Forest reserve, and applied for land titles. Farmers planted tree cash crops not only for future income but also to secure their land rights. At present, the policy of Forest reserve has nearly collapsed in this region and it is impossible to neglect or remove local farmers if the government utilizes Forest reserves for any purpose. Lands in the interior regions will be reclassified in the near future out of necessity.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然保护区林权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保护区建设及其土地权属状况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中国保护区发展问题;同时,从保护区土地权属问题及其成因、保护区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自然保护区内集体林权属所引起的突出问题和保护区内集体林权改革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出发,剖析了保护区林权改革遇到的巨大难题。提出了妥善处理保护区土地权问题、不断完善保护政策法规体系、积极稳妥推进保护区内林权改革、强化林业社区共管机制建设和建立林区参与式机制与示范的保护区集体林权改革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自然保护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的土地权益密切相关。自然保护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核心的内容,是在不改变自然保护区内集体林地所有权关系的前提下,协调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依法维护集体林权和落实林地林木管护责任与补偿责任。自然保护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成以后,还需要进行配套的制度改革,实现生态公益林制度的法律化,建立自然保护区林地管理契约制度和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制度,区分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的责任及建立自然保护区资金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现状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从全国198个自然保护区以及东南五省43个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个层次全面阐述我国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现状, 从历史上对土地权属问题的淡化或忽视、法律法规不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及补偿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集体林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国外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管理的成熟做法, 提出了加强试点、科学规划、完善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创新模式、充分尊重社区群众的利益、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对策, 以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区集体林改工作, 促进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