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对天蚕种茧采用不同的温度保护,调查对羽化、交尾、产卵和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茧在10℃的条件下保护120h,暖茧时间长,产卵净度73.4%,不成熟卵偏多;在15、20℃的条件下保护120h,产卵净度分别为81.4%和89.8%,成虫羽化整齐,羽化期比对照区缩短3d,对羽化、交尾、产卵和孵化率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 天蚕在我国许多古书中称之为“营绿色大型茧的野蚕”。国外分布在日本、朝鲜等国,国内在东北及西南诸省的自然柞林中都有野生。其生活习性为一化性,以卵滞育,滞育期约270天左右,在我省人工饲养的条件下,5月上旬卵孵化出蚕,6月中下旬营茧化蛹,7月中下旬羽化交尾产卵,卵滞育至翌年5月再孵化出蚕。主要以栎属叶片为饲料,与柞蚕相似。绿色的天蚕茧,缫出的丝为淡黄色,经适当精炼后,又变成鲜艳的淡绿色或淡黄绿色,  相似文献   

3.
荔枝蒂蛀虫羽化及交配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荔枝蒂蛀虫羽化规律及其交配行为。[方法]在室内观察荔枝蒂蛀虫的羽化规律、成虫交配行为。[结果]荔枝蒂蛀虫雌、雄茧蛹集中在进入暗期6h后的时间段内羽化,进入暗期2h为羽化高峰;荔枝蒂蛀虫茧蛹第6~9天为羽化高峰期,雌雄性比接近1:1。暗期8h后为荔枝蒂蛀虫的交配高峰期。荔枝蒂蛀虫雌蛾羽化当天不进行交配,2~8日龄雌蛾均可交配.2、3日龄雌蛾进入交配高峰期;1~15日龄雄蛾均可交配,2-5日龄雄蛾进入交配高峰期。[结论]该研究摸清了荔枝蒂蛀虫羽化规律及其交配行为。  相似文献   

4.
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室内饲养技术及安徽大别山地理区系茶毛虫的生物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茶毛虫的人工饲养及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利用水培茶枝饲养技术,茶毛虫在(25±0.5)℃,70%~80%相对湿度,L:D为12:12的人工饲养条件下,能够很好地生长繁殖。雌雄成虫在羽化时间上存有差异,雄成虫比雌成虫羽化平均早2.3 d,整个羽化期有2个高峰。同日羽化的雌雄蛾配对产卵量率达70%以上,远高于40%不同日羽化配对的产卵率。研究证明,提高同日羽化雌雄蛾配对率是茶毛虫室内饲养技术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沙柳木蠹蛾(Holcocerus arenicola staudinger)是为害沙柳(Salix psammophila)根部的一种钻蛀性害虫。通过对沙柳木蠹蛾羽化行为、性比和寿命的调查,对各日龄雌蛾求偶和交尾发生时间的统计分析,明确了沙柳木蠹蛾性行为的动态节律。结果表明:沙柳木蠹蛾在19:00~21:00羽化最为集中;雌雄性比平均为0.66∶1;成虫平均寿命4.8±2.2d,其中雌蛾的寿命稍高于雄蛾。雌蛾在进入暗期1~2h内求偶行为明显,最大求偶百分率出现在羽化后的第二晚。1日龄成虫的交配高峰在暗周期的前2h,而2~4日龄成虫的交配高峰是在暗期的1h内;交配持续的平均时间为38.41±11.42min。随着蛾龄的增大,雌虫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发生的时间提前。沙柳木蠹蛾的性活动高峰出现在羽化后连续3个暗周期的前半段,可作为利用性信息素防治沙柳木蠹蛾最佳时段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光照对天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蚕幼虫与茧(蛹)期,在温度25℃,相对湿度75%,幼虫体表与茧(蛹)层表面光照为130 lx的条件下,采用3种不同的光照时间,即16h(L)×8h(D)、12h(L)×12h(D)、8h(L)×16h(D),研究了光照对天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2h(L)×12h(D)区组,全龄期经过37 d 19 h;幼虫发病率17.0%;茧(蛹)期经过时间短,成虫羽化率高,整齐,集中;结茧率83%;绿色、浅绿色茧,黄色、浅黄色茧分别为45.6%和54.4%,阴阳茧率为9.5%;茧层率为8.72%。  相似文献   

7.
解除天蚕种卵滞育,养殖二化天蚕,达到了实用化的极点。天蚕种卵解除滞育效果显著,在成虫产卵312h开始孵化,在8h之内孵化率达到了98%,幼虫体强健,幼虫无病害的发生,有良好的实用性。采用蒿柳树种养殖,三龄结茧率85%以上,采用柞树养殖,三龄结茧率75%以上。  相似文献   

8.
分别在菜蛾绒茧蜂处于卵期、早期幼虫和中期幼虫时,饲喂小菜蛾2龄幼虫亚致死剂量甲胺磷,研究甲胺磷处理对寄主体内菜蛾绒茧蜂结茧率和羽化率的影响.试验表明,经亚致死剂量甲胺磷处理后,菜蛾绒茧蜂的结茧率和羽化率与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在菜蛾绒茧蜂处于卵期时饲喂寄主幼虫,菜蛾绒茧蜂的结茧率和羽化率分别下降59.1%和32.5%;在菜蛾绒茧蜂处于早期幼虫时饲喂寄主幼虫,菜蛾绒茧蜂的结茧率和羽化率分别下降40.5%和32.8%;而在菜蛾绒茧蜂处于中期幼虫时饲喂寄主幼虫,菜蛾绒茧蜂的结茧率和羽化率分别下降18.2%和37.2%.结果表明,在绒茧蜂处于不同发育阶段时,饲喂小菜蛾幼虫甲胺磷对菜蛾绒茧蜂结茧率的影响较大,但对羽化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天蚕二号品种,主要生物学特征与天蚕一号品种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差异性。主要生物学特征表现在幼虫不同龄期的体色、蛹色、成虫体色。采用蒙古栎养殖幼虫,千茧重达9.3kg以上,采用蒿柳养殖幼虫,千茧重达8.4kg以上。茧呈浅绿色,丝色保持原生态色泽,不褪色。  相似文献   

10.
一种改进的斜纹夜蛾人工饲养技术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改进的饲养方法和饲料配方对斜纹夜蛾进行人工饲养,统计改进方法后各虫态发育历期及斜纹夜蛾幼虫孵化率、化蛹率、蛹健康率、蛹重、羽化率、成虫健康率、雌雄性比7项指标;同时对卵的冷藏条件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良的饲养方法,斜纹夜蛾幼虫孵化率为93.17%,化蛹率为96.48%,蛹健康率为94.36%,雄性蛹重为0.31 g,雌性蛹重为0.34 g,雌雄性比为1.05∶1,羽化率为92.67%,成虫健康率为93.53%,卵在4℃下保存4天对孵化无影响。本研究简化了饲养方法,极大降低了真菌、细菌及病毒对室内种群造成的影响,为斜纹夜蛾的室内饲养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饲养方法。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通过对茶尺蠖的性行为习性进行详细观察,掌握茶尺蠖性信息素释放规律;【结果】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5.33d、4.31d,性比为1:1.22。羽化主要集中在18:00~凌晨2:00,而交尾时间在21:00-24:00,其中23:00左右是交尾高峰;【结论】雌成虫有多次产卵现象,雄成虫具有多次交尾行为。采集性信息素的最佳时间在雌成虫羽化后第2天22:30左右。  相似文献   

12.
春尺蠖羽化发蛾特性研究表明,发蛾期与气温密切相关。邻近城区比郊外大田发蛾期早7~10d;发蛾前期雄蛾多于雌蛾,以后雌蛾增多;成虫为全日程羽化出土,雌雄性比为1:1.42;雌蛾交尾最多可达3次,雄蛾仅1次。应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捕春尺蠖雄蛾数量大。灯距120m范围内,树干表皮单位面积上的有效卵率较无灯对照区下降了24%~61.5%,控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天蚕三号主要生物学特征与天蚕一号、天蚕二号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差异性。天蚕三号品种来源于南岭天蚕×长白山天蚕产生的杂交种,经分离、提纯,历经14代选育的系列品种,天蚕三号主要生物学特征稳定,茧色和幼虫体色与天蚕一号、天蚕二号比较区别明显,采用原蓝绿丝色茧缫丝,丝色优美罕见稀有。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研究油松球果螟性信息素及其防治,通过野外采集油松球果螟蛹,室内饲养和林间调查,对油松球果螟的羽化节律和成虫生殖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每株油松树平均有蛹2.51个,室内蛹的羽化率为47.52%。成虫羽化在7月8日达高峰期,6∶00~12∶00羽化头数占整日羽化量的48.01%;12∶00~18∶00羽化头数占整日羽化量的25.28%。室内雌雄蛾比率为1∶1.084,其中羽化早期,雄成虫羽化量比雌成虫的多12.95%。室内成虫白天静伏不动,夜间有两个活动高峰期,分别为20∶00~24∶00和4∶00~7∶00。在此期间,观察到雌成虫召唤状态。油松球果螟分多处产卵,雌蛾产卵平均46.5粒。卵期6~8d。  相似文献   

15.
利用栎叶集中饲养研究蚕室加温和自然温湿对南岭天蚕种卵孵化、幼虫期生长的影响。采取小龄蚕期酒瓶插枝套袋、大龄蚕期拉线挂枝、结茧期竹筒泥沙室外插枝等措施对南岭天蚕饲和更进一步的探讨。结果表明,蚕室加温处理能明显提高种卵的孵化率和幼蚕的成活率,插枝、挂枝等措施有利于天蚕个体生长和吐丝结茧。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人工饲养天蚕的技术水平,促进天蚕生产的发展,依据黑龙江省野生天蚕生长规律,经多年对天蚕的养蚕前准备,种卵出库时间、运输及催青,卵面消毒,收蚁,蚕期和茧期管理进行试验,总结出人工饲养天蚕技术,按此技术饲养天蚕收蚁结茧率可达4 0 % ,现将人工饲养天蚕技术介绍如下。1  相似文献   

17.
栎黄枯叶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室内昆虫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了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ahnou gigantina Yang)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虫在延安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越冬期持续8~9个月,第二年5月中下旬卵孵化,7月下旬老熟幼虫开始结茧化蛹,蛹期9~20天;成虫始见于8月下旬,终见于9月底。成虫羽化主要在16:00~22:00,交尾高峰期为4:00左右。雌虫寿命6.12d,雄虫寿命5.89d。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菜青虫抗药性问题对菜青虫的饲养方法进行了探讨。菜青虫成虫交尾产卵对光照强度要求严格:用接近日光谱的生效灯试验,1万 Lux 以下不交尾,3万 Lux 交尾率20%,5万 Lux 交尾率80%。以15%的蜜水作补充营养,温度29±3℃,光照强度5万 Lux以上,每雌一生产卵量平均为285粒,卵孵化率97%,较同时在温室和室外自然条件下产卵量高30%。产卵高峰期在羽化后3—6天,70—80%的卵集中在羽化后10天内。幼虫饲养关键是控制病毒感染。滞育蛹可以在3±1℃下藏存100天以上,非滞育蛹则不能久存,在同样条件下,超过20天死蛹和羽化不正常的成虫将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性比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Lepidoptera:Noctuidae)成虫交配和繁殖的影响,为性信息素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特设置雌雄性比为4∶1、3∶1、2∶1、1∶1、1∶2、1∶3和1∶4的7个处理,通过解剖雌蛾卵巢的方法调查不同性比对成虫交配能力的影响,并采用生物学方法调查性比对成虫寿命,以及雌蛾产卵前期、产卵历期、产卵量与孵化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雄蛾比例可以显著(P<0.05)降低雌蛾的交配率,单头雌蛾的平均交配次数随着雌雄性比的降低而显著增加,从4∶1时的0.39次增加到1∶4时的2.31次。随着雌雄性比的增大,平均单头雄蛾的交配次数从4∶1时的1.56次下降到1∶4时的0.50次。当雌雄性比为1∶1时,雌、雄成虫的寿命均最长。当雌雄性比>1时,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较低,随着雌雄性比的降低,二者显著增加,当雌雄性比降至1∶1时,二者分别为949.48粒和73.68%,但若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雄蛾比例,这两个参数不再显著增加。不同性比下,雌蛾的产卵量和幼虫孵化量均集中在羽化后7 d以内。随着雌雄性比的增大,产卵历期相对延...  相似文献   

20.
对天蚕一号品种,幼虫不同龄期阶段的体色;天蚕茧(蛹)的主要色泽;成虫体色,成虫交配与产卵等主要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生产应用结果:幼虫食叶性强,生长发育快、整齐一致,做茧集中,茧呈葱绿色,千粒茧重达9.3kg以上。茧丝工艺性状良好,缫丝长度达735m,丝呈自然绿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