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艳萍 《山东饲料》2013,(20):101+1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农民价值观的确立,而中国传统伦理长期以来对农民价值观的影响不可忽略,尤其对农民关于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他人、家庭伦理秩序等方面的影响根深蒂固,彰显其有益影响,发挥传统伦理文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当有价值是既有现实意义,亦有理论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农民,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素质问题,是影响和制约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高素质的新农民,根本谈不上新农村。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提高农民素质不仅事关我国新农村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涵。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民教育和农民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进而提出了我国当前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经济快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农民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来改善自己的住宅条件,加之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心,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农村住宅建筑变得越来越漂亮,一栋栋楼房如雨后春笋扎根于农村乡村田野。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值得肯定,但是在新农村民居建筑亮丽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的没落、传统古民居在新农村建设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新旧建筑风貌不和谐统一等一系列问题。本文运用多学科综合交叉、相互兼容的研究办法,通过调查分析赣南地区新农村民居建筑存在的问题,及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处境,揭示赣南客家地区新农村民居建筑的现状,并提出在赣南客家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新农民的生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新农民的生成需要外援的导引与推动,根本在于农村文化的内生,也就是由外在启蒙而内化。由此,基于内在文化的新生而以农民主体重构新农村才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三峡库区人口众多,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因此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在库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创建文明村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载体;提高民工素质,改善民工环境、保护民工权益和三峡移民精神是库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下简称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让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给农村带来了新的生机。农民是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激活农村巨大需求,首要任务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确保粮食安全,着力发展畜牧业、效益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形成新的农村产业格局,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同时,通过农业生产、加工和农民外出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大幅度提高,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而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现代畜牧业,畜牧养殖小区建设是现代畜牧业基础。我市是畜牧业大市,列全省之首,牧业产值达13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1.6%。因此,畜牧养殖小区建设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发展生产,关键是促进农民增收,重点是要确保环境改善、生产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市的畜牧业发展速度较快,农民的养殖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养殖模式也有较大改善。但是,传统的畜牧业养殖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环境污染、资…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农村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浅析了正确调整农民心态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意义,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途径。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如何开展城镇化农民和留守土地农民的安居乐业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道路问题,如何对待和处理由城镇化产生的中小企业的问题,均值得关注和思考。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对我国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巨大又任重道远的任务,如此庞大系统的工程却是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其繁琐和艰巨性出人意料。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关重要,而文化下乡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将文化下乡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完美融合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支持,县级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担负着“输血”与“造血”的双重任务。因此,全方位开拓农村金融市场,是激活农村发展内在动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支持,县级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担负着"输血"与"造血"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3.
校园伦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按照新机制和新模式办学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底蕴先天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道德和伦理教育,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境下,笔者深入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独立学院校园伦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论发展桑蚕业与建设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业的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把农村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相结合,能够得到农民的重视与广泛参与,能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三农工作的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15.
自从我国实行伟大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经过长时间的奋斗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就其与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农村文化建设缓慢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影响,注重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农民经济水平,树立农村和谐文化思想对于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阐述了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式,从免费开发三馆一站开始,以贴近农民生活的角度切实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决策,全国各地正在全面贯彻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这也标志着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的畜牧业也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几十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实践表明,畜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生产是核心,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这就需要畜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而且要求畜牧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当前,新疆的新农村建设应以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突破口和主渠道,让现代畜牧业挑起新农村建设的大梁。  相似文献   

17.
农村如何发展畜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业是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修武县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逐步形成了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发展格局,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使畜牧业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农民群众谋利益,促进农民群众共同富裕,增加农民收入是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效的核心指标。畜牧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  相似文献   

19.
杜明芳 《兽医导刊》2011,(Z1):184-185
进入二十一世纪,重庆市武隆县在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的进程中,通过近几年百万头优质瘦肉猪产业化工程项目、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工程的实施,农民养猪技术有了较大提高,已逐步从传统的副业生产地位向产业过度,由传统饲养方式向现代化饲养方式转变。但笔者在走村入户时,仍发现有部份农民在  相似文献   

20.
《山东饲料》2010,(7):17-18
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科协、财政部在“十一五”期间联合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山东省于2007年开始配套实施了“科普惠农示范工程”。科普惠农工作实施以来,全省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在促进农民科学素质提升,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此,本刊特开设“科普惠农”栏目,对全省各地科普惠农工作情况以及几年来的优秀典型单位和个人进行报道和宣传,以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扩大科普惠农工作的影响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