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小麦套种玉米经济效益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南山区灌溉农业区的库、井灌区和扬黄灌区土地平坦,土层深厚;年均降水量在250—500mm;年均气温7.0—8.6℃.≥0℃活动积温3000℃-3500℃,≥10℃有效活动积温2500℃-3100℃,热量资源基本属于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700-3500h,无霜期145d。因此.在该区域内发展立体种植对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水等自然资源,挖掘农田增产潜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洛阳市栾川、嵩县等地,海拔800m以上的山区占山区总面积的45%,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4℃,年日照2 103h,无霜期179~198d,年均降水量785~872.6mm。冬季长达95d以上,种植制度一年一季。马铃薯、玉米是山区的主要农作物,粮、菜、饲兼用。马铃薯套种玉米作为粮经二元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得益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玉米的产量有较大的涨幅。鲁甸县小寨镇位于县城的西部,整个地形呈狭长形,最高海拔2679米,最低海拔1520米,光照足,年均气温14.7℃,无霜期289天,常年降雨741毫米,是典型的干热河谷山区立体农业乡。小寨镇有利于玉米生长的自然条件,但是在推广玉米栽培新技术的同时,如何防治病虫害一直是农民最头疼的一个问题。本文就玉米种植技术和种植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典  相似文献   

4.
榆中县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高度2150-2450m,年均降水量350mm左右,蒸发量1450mm,年均气温5℃,无霜期114d,区内无任何可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属典型的半干旱山地雨养农业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粮食作物以小麦、马铃薯、豌豆三大作物为主,由于干旱严重、无霜期短等原因,种植玉米保苗困难,难以成熟,很长时间以来,玉米种植在该地区一直是一个空白。近些年随着集雨节灌工程的实施和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科技人员在该地区试验种植地膜玉米取得了成功,并收到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现已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这项技术已成为该地区群众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产量、发展养殖业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山区沟坝川地小麦套玉米吨粮田种植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沟坝川地小麦套玉米“六二”式条带种植方式,把玉米套种时间提早了20天,有效积温增加300℃,小麦播期提早一个节令,冬前积温增加200℃,较好地协调了小麦、玉米高产生长发育规律需求,达到小麦346.8kg、玉米660.9kg,亩产一吨粮。与“九四”式、“三一”式条带种植方式相比,具有较好的增温效应和增产增收效果,是解决山区沟坝川地生育期和积温一茬有余、两茬不足的有效途径,也是山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丘陵山区的重要粮食作物,是四川第二大粮食作物。长久以来,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技术进展较慢,严重阻碍了四川丘陵山区中主要粮油作物整体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基于此,文章在深入分析影响四川丘陵山区玉米机械化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阐明该地区玉米机械化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现状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与对策。以期推动四川丘陵山区玉米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模式的发展,实现由传统的劳力密集型玉米种植模式向现代型玉米种植模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泸西县地处低纬度高原,热量的垂直分布差异明显。按照全国气候带的划分、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从海拔2200-2460米的高寒山区到海拔1900-2200米的山区年均有玉米播种面积2400hm2,玉米是当地粮食和经济主要来源,提高其生产性能是增加农户收入改善群众生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卢氏县位于豫西山区,年均气温12.6℃,无霜期175天,平均海拔800m左右。境内沟壑纵横,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降水均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隔离优势。常年玉米制种面积5000亩,年提供优质玉米种子80万kg左右。1997年,卢氏县被河南省种子管理总...  相似文献   

9.
刘羊权 《甘肃农业》2014,(10):67-68
油菜是舟曲县冬季农业开发的主要农作物。为了提高寒旱山区冬闲地的利用价值,舟曲县农业技术部门大力推广以地膜玉米套种冬油菜为主的一膜两用种植模式,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推广前景广阔。本文介绍舟曲县发展寒旱山区地膜玉米套种冬油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意义,并对发展寒旱山区地膜玉米套种冬油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冀中南作物种植结构,本研究以河北省典型地下水漏斗区邢台市为例,基于作物需水SIMETAW模型系统量化1965—2018年冬小麦、春棉花、春玉米、夏谷子、夏大豆和春绿豆等10种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期需水量与灌溉需水量,针对当地不同降水年型和水资源条件以及不同作物的生育期、生长发育特点和前后茬作物的农学特性等构建11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需水及降水耦合度等参数。结果表明:1)各作物年均生育期需水量表现为春棉花(515.2mm)冬小麦(466.6mm)春玉米(424.9mm)春油葵(420.0mm)春甘薯(362.1mm)春马铃薯(354.2mm)夏大豆(313.9mm)夏玉米(298.7mm)春绿豆(288.1mm)夏谷子(217.5mm)。2)各作物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表现为冬播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冬小麦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最大,为329.2mm;夏谷子最低,为82.8mm。3)传统麦玉一年两熟制周年需水量最大(753.4~780.3mm),相比之下,多样化轮作模式的生育期需水量可显著降低15%~34%,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明显降低9%~32%。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冬小麦-夏谷子、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和春甘薯-冬小麦-夏谷子等两年三熟制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下的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水量和周年需水量均较低。春绿豆-夏谷子一年两熟模式的年均生育期需水量最低,为504.4mm,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为286.8mm。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减缓河北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发展适水种植模式是节水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