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未来茶叶消费总量增加靠什么这一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饮料市场激烈竞争和国外茶叶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的严峻形势,提出要大力培育茶叶消费的新增长点和新消费群。指出面对市场变化,应及时调整生产结构、茶类结构,建立各级茶叶市场,稳定茶叶出口规模和效益。同时指出名优茶和保健茶应向现代、方便、卫生方向发展,使青少年成为茶叶消费新的群体。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茶叶大国,茶叶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消费者对于茶叶的认识如何呢?茶叶企业的快速崛起,茶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了解我国茶叶的消费特点对于企业执行战略化的经营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茶叶产品结构性过剩的现状进一步加深,茶叶企业只有面对快节奏的消费市场进行改变,才能够占据市场,本文从我国茶叶消费特征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我国茶叶消费习惯的改变进行了重点探讨,供相关的茶叶企业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在世界茶叶生产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世界茶叶第一生产大国,又是世界茶叶消费和出口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国际市场环境因素变化,2008年,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需求步入新的发展适应调整期,将带来茶叶营销模式、茶类消费结构、茶业经济增长方式等的转变,将对我国茶产业发展产生长期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许咏梅 《茶叶》2011,37(3):152-156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本文分析了我国茶叶生产、消费和流通现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我国内销茶叶市场的供求均衡现状,结果表明:我国很多省份如浙江、福建、云南、安徽、湖北、江西等是茶叶调出省份,很多省份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辽宁、上海、吉林、黑龙江等是茶叶调入省份。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内电商的蓬勃发展,茶叶电商也进入了普通消费者的生活中,2017年茶叶电商市场销售额达到219亿,占茶叶销量的10.23%。茶叶具备嗜好品的特征,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都较小,社会需求量整体稳定。可支配收入与茶叶消费量有直接关系,表现为收入水平高的城市人均茶叶消费量亦高。除了收入因素以外,茶文化、礼品与社交、饮食习惯都是影响茶叶消费的重要因素。信息不对称引发客单价低、需求导向的电商茶叶产品研发、消费群体的错位、品牌电商化与电商品牌化并存是茶叶电商市场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茶世界》2016,(9)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茶叶消费也进入新时代。第十二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将针对茶叶消费进行深入解读,邀请茶叶行业专家学者、业界同仁们共同研茶叶市场消费趋势,聚焦茶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应发 《茶叶》2013,39(3):167-169
近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茶叶富含多种有益的成分,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伴随经济发展,茶叶消费日趋旺盛:在市场上,茶叶是一种快速消费品;在农业上,茶叶则是一种极宜作为产业发展的经济作物。宁强县是江北地区的一个产茶大县,其茶叶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为明析该县茶叶生产现状,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该县生态环境状况、茶叶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对茶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该县茶叶生产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福州市茶叶店面的经营和消费情况,笔者采用现场调研、文献查询和分析总结,分析福州市门店面的经营模式和近两年的销售情况;调研了福州市消费者的饮茶和消费习惯;分析了福州市茶叶消费者的消费特点;提出了福州市茶叶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对策,以期促进福州市茶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郭艳艳 《茶叶通讯》2021,48(3):567-572
开封作为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北方最大的茶叶消费市场、转卖市场和政府市场.由于北宋发达的商品经济与京师巨大的消费群体以及兴盛的饮茶文化,开封繁荣的茶叶消费市场出现了林立的茶馆消费和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家庭消费,以及高端的宫廷消费,使茶叶消费市场具有广泛性、分散性、多层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对北宋茶叶消费市场的研究以及茶文化资源的挖掘,可为发展当今开封茶叶经济和打造茶文化品牌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茶世界》2020,(1)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茶叶市场增长压力骤增,供给消费彼此博弈。面对内销市场消费不振,贸易壁垒阻碍出口,产业效益提升进入瓶颈期的不利局面。于此,如何打破瓶颈和壁垒,拉动茶叶消费经济,助力行业良性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广东茶业》2005,(2):49-50
为进一步规范南方茶叶市场的经营秩序,加强市场内茶业企业的诚信和自律意识,保障消费的合法权益,营造适宜创业的市场和放心消费的良好氛围,将南方茶叶市场打造成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综合茶叶集散基地。广州市消费委员会,广州市芳村区南方茶叶市场综合管理委员会决定在2005广州(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召开之前,对南方茶叶市场经营商户在2004年度的诚信情况进行综合评审。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湖南茶业经营状况,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湖南茶叶市场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湖南茶叶消费趋势。调查结果发现湖南茶业规模较大,有着坚实的基础。在消费市场中,消费者喜欢绿茶、黑茶等产品,茶叶产品消费受产品质量、口感、价格等因素影响,消费者对茶叶的质量和安全缺少足够的信任。对此,提出具体的发展建议,旨在推动湖南茶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优势产品和品牌的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体系的日益完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升使经济总量达到较高水平,但不同地区间由于自然环境、风土民情、交通水平等因素影响,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消费情况相差较大。茶叶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饮品之一,中国人对茶叶的消费类似于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茶叶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但是,茶叶作为商品,居民对其消费受到宏观以及微观的经济状况影响较大,而经济发展和不同地区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因此,这些因素也深刻地影响区域茶叶消费状况,区域消费状况最终影响区域茶产业的发展。本文正是研究这些影响的联动机制,对区域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发展有影响的因素做出梳理,寻找对影响区域茶产业经济的关键因素,指导相关企业因势利导,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欧洲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消费区域之一,目前大多数欧洲市场仍以消费红茶为主。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欧洲茶叶市场呈现一些新的趋势,终端消费市场上,欧洲消费者对饮茶有益健康的意识增强,茶叶消费呈现品质化、多样化和便利化趋势,相应地,对茶叶贸易的可追溯和可持续的需求增加,相关认证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在消费升级背景下,绿色食品市场得到快速发展,青睐绿色食品的消费者与日俱增。为此,茶叶企业纷纷涌入绿色茶叶市场,许多企业成功获得了茶叶的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为了提升茶叶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绿色茶叶的需求,茶叶企业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营销策略。本文对茶叶企业绿色茶叶营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茶叶企业如何优化绿色茶叶的营销工作,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茶叶消费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吉田步 《茶叶》2007,33(2):94-98
本文分析了日本的茶叶消费现状及日本对中国茶的消费,阐明日本茶叶消费现状和特征,分析了茶在日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英国是西方世界茶叶贸易与消费的典型代表。本文引用近40年来英国茶叶进口、转口和消费数据,阐述英国茶叶进出口贸易和国内市场流通现状、变化趋势。百余年来茶叶进口来源的二次大转移。伦敦茶叶拍卖市场的衰退,被产地市场取代的原因。英式传统饮茶文化及近年受到的冲击。以及三百年来中英茶叶贸易的变迁,和复兴贸易须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二阶段的中国茶叶消费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产茶国之一,2013年茶叶产量和茶园面积分别达到189万吨和3869万亩,均位居世界第一。FAO的数据显示,中国国内茶叶消费量2007年超过印度,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市场,2006~2013年间,中国茶叶消费量由74.48万吨增加到161.32万吨,增幅达116%,相较于同期全球茶叶消费134.84万吨的增长量,中国贡献了其中的64.4%,成为全球最为重要和潜力最大的茶叶市场。中国国内茶叶消费的增长,来源于个体消费量增加和茶叶消费  相似文献   

19.
茶叶是我用传统的出口商品,世界上现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饮用我国茶叶。世界茶叶生产和消费状况的改变,对我国茶叶外销水平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为此,我们研究国外茶叶市场的动态,掌握各国茶叶消费趋势,并采取合适的对策,这样才能促使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现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饮用茶叶。  相似文献   

20.
我国茶叶经济贸易发展较快,已经形成很大的生产资源和生产量,名优茶快速健康发展,茶叶消费增长,茶叶出口形成规模水平.但发展不平衡,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复杂和严峻,涉及茶叶体制转换(包括生产、加工、流通、外贸以及科研等领域的体制转换),茶叶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市场体制建立,茶类生产结构和新产品开发,内销市场开拓,外销市场拓展,科教兴茶及新时期茶文化发展等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理顺关系,并采取重点突破和逐步推进的方法,建立起茶叶市场经济新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