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由氮、磷等营养盐所引起的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如何有效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去除氮、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通过对渤公岛某河段水质和细菌总数的监测,以及对其水生植物荇菜、菹草、着生藻的盖度的统计,来分析其水质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水质参数、细菌总数、水生植物盖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实验分析得出:总磷(TP)是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水生植物荇菜吸收氨氮(NH4+-N)的效果比较好,而且促进了细菌的生长;菹草生长时对水体中TP的吸收效果比较好。同时,大量收割衰老菹草也是降低水体营养水平的重要手段。因而研究荇菜、菹草对水体污染的改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也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而着生藻在生长时可以大量吸收氮、磷等营养盐,但也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不利于营养盐的分解,抑制了其它水生植物的吸收。因而利用水生植物和藻类富集氮、磷是治理、调节和抑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水生植物与微生物构建的协同净化体系对集约化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笔者通过在池塘水体中移植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并添加浓度为3.0×1010 cfu/m3的EM菌液,研究了水生植物-微生物协同净化体系对集约化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微生物协同净化体系对总氮(TN)、氨氮(NH4+-N)、亚硝氮(NO2--N)、总磷(TP)、COD净化效果均显著优于EM菌液组(P<0.05)。经协同净化后的水体中TN、TP水平降至淡水养殖池塘排放水一级标准,NH4+-N水平降至0.6 mg/L以下,而NO2--N水平则降至0.1 mg/L以下。从各处理组对污染物的去除情况来看,水生植物-微生物协同净化体系对水质净化效果与净化体系使用时间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在前8天对TN、NH4+-N、NO2--N、TP去除速率较快。表明,在集约化养殖池塘中采用水葫芦与EM菌液构建的水生植物-微生物协同净化体系能够有效去除水中N、P等营养物质,并且水葫芦覆盖面积为20%比覆盖面积10%处理组更具有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渔业生态环境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发现水生植物及其附生微生物在去除水体污染物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水质调控措施,在渔业生态环境调控方面应用广泛。文章从水生植物修复手段、水生植物-附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水生植物及其附生微生物对渔业水域典型污染物的作用等角度,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明确水生植物及其附生微生物在水质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水生植物-附生微生物生态调控手段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该调控手段的研究方向,可为渔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提供更优方案。  相似文献   

4.
鲁东南杨树人工林根际微生物数量时空动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讨杨树人工林根际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对鲁东南杨树人工林根际微生物数量时空变化、根际效应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均呈“增—减—增—减”的季节变化模式,即春秋高,夏冬低。根际微生物数量以细菌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真菌数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减少。除0~10 cm外,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分布总体上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杨树人工林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存在明显的根际效应,根际效应均呈显著的单峰季节变化,8月达到峰值。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数与根际土壤水解N、速效P均呈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呈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甘蔗/花生间作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甘蔗/花生间作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花生和甘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华南地区甘蔗/花生间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甘蔗和花生单作相比,甘蔗/花生间作系统能够显著提高甘蔗和花生根际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改善根际土壤脉酶和磷酸酶活性,不同程度提高整个间作系统作物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以及速效钾的含量,可见,甘蔗/花生间作可以明显地改善两种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6.
几种水生植物净化能力比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模拟人工湿地的方法测试了7种高等水生植物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能力,旨在筛选合适的湿地植物。结果表明:有植物处理系统对COD、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明显高于无植物对照,植物本身的氮磷累积作用对氮的去除贡献为7%~63%,磷的去除贡献为12%~65%。多数测试植物对氮磷的富集量茎叶高于根系。不同植物的净化能力也有较大差异,从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芦竹>荻>菖蒲>芦苇>水生鸢尾>千屈菜>野慈姑。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这7种植物明显分为3类,其中,芦竹单独为一类,此类植物净化能力强;菖蒲、芦苇和荻为一类,此类植物净化能力较强;水生鸢尾、千屈菜和野慈姑为一类,此类植物净化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7.
烟草根际微生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烟草土传病害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对烟草病株和正常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分析,研究了二者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中的细菌和真菌总数,就其平均值而言,病株土壤高于正常植株的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厌氧菌的数量则是病株明显高于健株;就烟草根际土壤放线菌总数的平均值而言,健康植株土壤高于病株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初步认为,烤烟根部病害的发生与霉菌及细菌中的厌氧生长菌数量有关,放线菌多数种类能产生抗菌素,抑制其它菌的生长,不利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8.
为茶园氮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4个不同氮素营养水平(N0、N1、N2、N3)下茶树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变化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不施氮(N0)处理相比,适宜施用氮肥可以增加茶树根际土壤的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以及微生物总量,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改善;亦提高了茶树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并且均在N1或者N2处理时达到最大值。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氮素水平下茶树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各养分含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合理施用氮肥对于茶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群落中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与土壤中有效态养分含量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生态区水稻根际微生物数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3个不同生态区的高产水稻(产量500~1200kg/667m2)根际土壤为对象,对水稻根际微生物类群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同生态区水稻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大都表现为永胜县涛源乡>昆明>宜良。涛源乡各种高产田水稻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大都与昆明和宜良之间呈显著差异,而宜良与昆明的水稻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之间也分别呈不同的显著水平。不同生态区水稻根际细菌数量随生育期的变化大都表现为幼穗分化期>穗期>成熟期,而水稻根际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随着生育期的变化是不一致的。从三大微生物总数的平均状况来看,涛源>昆明>宜良,表明永胜县涛源乡丰富的水稻根际微生物类群数量是涛源生态区比昆明和宜良生态区水稻高产优越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菜籽粕能够提高烤烟品质的效用机理,采用盆栽方法研究菜籽粕对烤烟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腐熟和未腐熟的菜籽对烤烟根际细菌、放线菌及真菌均有促进作用;对自生固氮菌、磷细菌和钾细菌的数量也有一定影响,但与施用菜籽粕对烤烟根际细菌总体数量的影响不完全一致;未腐熟菜籽粕对烤烟根际细菌具有一定的选择作用,从该处理烤烟根际分离到的有益细菌主要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另外,腐熟菜籽粕对烤烟根际有益细菌种群多样性有促进作用,而未腐熟菜籽粕则不同。  相似文献   

11.
张美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6):131-138
雨水有效利用是解决城市用水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内针对雨水利用展开了许多理论和技术研究,LID技术是国内认可的雨水有效利用的先进技术之一。本研究借鉴湿生植物净化能力研究的方法,探索几种在LID技术中常用陆生植物24 h内对雨水水质中CODMn、TN、TP 3种污染物质的净化能力。研究表明,陆生植物对污染雨水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不同植物对CODMn、TN、TP的去除存在较大差异,且植物在不同污染浓度条件下呈现不同的净化能力。这一研究结果为LID技术中植物配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不同富营养化水体水葫芦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典型旅游区桂林漓江流域入侵植物水葫芦的综合防治与利用。通过不同空间代替时间的取样方法,测定了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域水葫芦茎叶和根中常规营养成分以及茎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TOC、粗脂肪、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碳水化合物成分含量、水葫芦株高、根长、根/总干重、干物质含量、Ca、Mg、Na、Mn、Zn、Fe元素含量均表现为轻度富营养化区>中度富营养化区>重度富营养化区;而TN、TP、TK、粗蛋白、粗灰分成分含量、茎叶/总干重、Cu、Cr、Pb、As、Hg元素含量则表现为重度富营养化区>中度富营养化区>轻度富营养化区。水葫芦生长的环境不同,所含的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相差很大。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越高,入侵植物水葫芦氮、磷、钾元素含量相应也高,水葫芦株高和根系长度与水体中氮、磷浓度密切相关。水葫芦能吸收水中大量的氮、磷和钾化合物,表现了一定的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养殖水体中适于净化氮磷的植物,选择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紫背浮萍(Spirodela polyrrhiza)、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等3种植物为试验对象。通过对每种植物设定生物量梯度,每5天取1次水样,测定分析养殖水体的总氮(TN)、硝酸盐(NO3 -)、亚硝酸盐(NO2 -)、氨氮(NH4 +-N)和总磷(TP)等氮磷指标,进行不同植物、生物量梯度以及试验时间对养殖水体氮磷净化效果的研究。结果显示,3种植物均正常生长,对养殖水体氮磷均有较好净化能力。3种植物对氮净化效果较好的时间在10~15天,对磷的净化效果较好的时间则在15~20天。凤眼莲生物量2000~2500 g/m 3,浮萍生物量150~200 g/m 3,空心菜生物量800~1600 g/m 3对氮磷的净化效果最佳。3种植物均可用于养殖水体的氮磷净化,3种植物对养殖水体中TN、TP、NO3 -去除效果空心菜>浮萍>凤眼莲,对NO2 -、NH4 +-N去除效果凤眼莲>空心菜>浮萍。凤眼莲更适于养殖水体的氮磷净化。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螃蟹养殖方式对南漪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南漪湖不同螃蟹养殖区域内的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发现,围网养殖的蟹田内水生植物多样性指数为0.5以下,非围网养殖区域内植物多样性指数在0.6-0.7之间,非养殖区域植物多样性指数达到了0.8以上。植物群丛有明显的不同。在围网养殖区,群丛比较单一,主要是苦草和黑藻群丛,伴生植物简单,而且出现了危害极强的外来种凤眼莲和水花生。在非围网养殖区主要群丛出现了菱、小叶眼子菜,在非养殖区主要群丛则进一步增加,有马来眼子菜、菹草、金鱼藻、槐叶萍等,伴生种也比较丰富。通过本研究共采集鉴定南漪湖水生植物25科49种,其占安徽省水生维管植物所属科(41科)的69%,所属种(151种)的35.2%,多样性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研究水葫芦生物学特性的多态性,以期为研究生态学特性和合理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来自鱼塘、污水沟、池塘和清水饲养的水葫芦植株,分别观察根、茎、叶的形态、大小,记录数据并拍照。【结果】水葫芦在有根系和不带有根系的情况下都能萌发新根。水葫芦叶片形态具有多态性,多态性的表现程度应与养殖的水质相关。水葫芦的叶片生长具有多态性,有独立成叶的或是带有包叶等,并且其中部分叶片在生长过程能形成新的根状茎,长出上长下短的新根,从而发育成新株。【结论】水葫芦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其生物学特性具有多态性.  相似文献   

16.
刺苦草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刺苦草植株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时期水中氮、磷、pH等的测定,研究其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为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刺苦草对富营养化水体的TN、TP、NH4+-N、COD的去除率分别为66.64%、90.02%、91.94%、71.17%;pH从7.7降至7.43;DO从6.956 mg/L回升至16.406 mg/L,透明度达到55 cm。由此证明,刺苦草可作为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优良生物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7.
固废生物炭净化处理猪场废水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固废生物炭对集约化猪场废水的净化处理效应,选取玉米秸秆(CS)、松球(PC)、开心果皮(PS)、棕榈皮(PR)等4种不同农林固体废弃物生物质材料制取生物炭,处理编号分别为CS500、PC500、PS500、PR500、PR700,对其理化特性及对猪场废水的吸附净化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生物炭材料组分存在一定差异,同时生物炭各组分含量还受裂解温度的影响,其中玉米秸秆生物炭CS500的C、K、Cu、Zn含量最高,棕榈皮PR500的N、P、Fe含量最高,而棕榈皮PR700的Ca、Mg含量和pH最高;5种材料对猪场废水都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其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氮(TN)的吸附效果明显,最大吸附量分别为81.62、43.67、10.46mg/g,总磷(TP)效果不显著。综合考虑,CS500的吸附效果最优,对COD、NH3-N、TN、TP的吸附量分别为81.62、20.75、10.46、1.19mg/g。本研究对农林固废生物炭的吸附净水效应做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生物炭材料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孔维尧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9):142-145
在镇赉WRSIS湿地以及鹅头泡两种不同氮、磷浓度条件下,比较了4种净化植物根部、茎部的总氮、总磷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条件下植物总氮、总磷含量差异不明显,植物茎部对氮、磷吸收转化强于根部;(2)氮磷浓度较高环境能提高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植物茎部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一般高于根部,净化效果好的植物该酶活性较高;(3)增铵环境对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不显著,植物不同部位该酶活性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