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西部大开发建设是西部经济崛起的壮举与草地全面开发建设的难得机遇.针对西部草地局部严重退化现状,提出应重点整治退化草场,全面开发建设西部草地方略;在整治与开发西部草地建设中应运用生态学原理,避免过去的失误重蹈覆辙,以保护草地生态环境,维护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草地普遍存在的退化问题,表现为生产力大幅度下降,草群质量降低;土壤裸露化、沙漠化土地面积日趋扩大;河流退缩,绿洲植被濒临大片枯亡;自2000年以来各地纷纷退耕还草,建立人工饲料作物基地,在实施中又出现人工草地生态系统不稳定,水资源浪费严重,建设成效落后于大面积资源损伤速度以及草地生态安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分片整治与异地育肥、重建草地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及产业向多元化转移和建设节水型饲料作物基地的整治战略。  相似文献   

3.
我国草地退化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的草地退化现状及动态变化、草地退化对草地本身的影响和对农业的危害、草地退化的原因。提出了草地保护与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赵雪雁 《土壤》2008,40(2):312-318
利用草地退化遥感数据、草地退化普查资料以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全面系统地进行了高寒牧区玛曲县草地退化的人文因素研究.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玛曲县草地退化与人口、经济发展、过度放牧、制度低效、牧民经营行为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深刻影响着玛曲县的草地退化.定量分析是对定性分析的验证,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玛曲县草地退化的因素可归纳为人口经济发展因子、载畜因子和牧业结构调整因子等3个因子,各个因子对草地退化的影响大小不同.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 ,大庆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开发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同时 ,也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土壤侵蚀日益严重 ,荒漠化土地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草地退化、沙化和盐渍化面积逐年增加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分析大庆市土壤侵蚀的成因 ,提出土壤侵蚀分区防治措施 :对西部沙丘沙地牧农渔中度风蚀区 ,应增加林草植被 ,控制荒漠化扩大趋势 ;对东部低平原工农牧轻度风蚀防治区 ,应从改造中低产田入手 ,重点治理耕地和草原的干旱与风蚀危害 ;对南部滩地、平川漫岗农牧副轻中度水、风蚀治理区 ,应以中低产农田和“三化”草地治理改造为重点 ,以造林种草为突破口 ,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发。  相似文献   

6.
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分析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土地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研究中国土地整治时空变化及未来发展方向,对发挥土地整治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国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新增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表明,2001-2008年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新增耕地分别占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21.8%、63.2%和15.0%;土地整理新增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域,土地开发新增耕地以西部和东部地区为主,土地复垦新增耕地在区域与年际方面变异性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性;2001-2011年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逐渐向中国西部移动,2010-2011年与2001-2006和2007-2009年相比,向西移动的距离为769.59和603.44 km;土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在2001-2006年位于中国地理重心的北部和西部,且有从西部往北部移动的趋势,2007-2011年呈从东部往西部移动的趋势;土地复垦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移动的方向存在不确定性。基于以上分析,认为:在中国进行生态建设和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背景下,应通过土地整治规划,减少土地开发项目,并在区域间合理布局土地开发项目,防止土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向西部移动;土地整治应以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优质农田为主;充分发挥土地复垦对局地的生态修复及建设作用。  相似文献   

7.
干旱、半干旱草原沙化、退化综合整治技术优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典型草原生态现状及水土流失特点,依据草地畜牧业水-草-畜平衡发展原理,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发展灌溉饲草料地,通过线性规划数学方法求解,提出了以草地生态恢复到良性循环状态,治理区域经济效益达到最大为目标,各单项技术的最佳实施面积的草原沙化、退化综合整治实用模式,该模式依靠自然恢复(封禁、休牧)措施实施面积占94%,符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要求,该项研究将为我国干旱、半干旱草原沙化、退化草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TM影像、遥感与GIS技术对我国不同干燥度草地资源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干燥度区域高覆盖度草地演替成耕地,其中以4、5、6级干燥度带为重,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各干燥度带下城镇用地均有占用草地现象发生,且有草地退化。中覆盖度下耕地占草地,与草地间互换基本相等,但耕地的占用表明草地减少,且有大量草地转变成林地。低覆盖度下随干燥度增加,草地沙化严重,尤其是4、5级干燥度带表现严重,对生态环境不利。但在1级干燥度带以草地变林地为主,其他几个干燥度带草地变林地、耕地均有发生,面积基本一致。草地退化主要是因过度放牧、盲目开垦耕地所致,而草地退化将导致我国北方环境恶化及资源退化。  相似文献   

9.
李秀霞  马维遥  徐龙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2):229-232,237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核心。以吉林省西部为例,在RS和GIS的支持下,运用Markov链对吉林西部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到2020年,吉林西部的林地、建设用地、水田、旱地的面积持续增加,分别增加了153.44,227.05,1 479.79,80.29 km2;草地、水域、沙地、盐碱地、湿地有所减少,分别减少了1 569.44,493.35,60.07,1 029.82,389.71 km2。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草地、湿地和水域面积不断退化是造成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建议今后要适当增加草地和林地比例,合理保护湿地和水域,限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张,挖潜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率,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草原生态建设与草地灌溉耦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退化、沙化是我国牧区脆弱生态系统失衡急需整治的重大环境问题。在分析草地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从提高草地综合生产力和恢复保护草地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二个方面,阐述了牧区发展灌溉草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各类草地灌溉草业发展模式;对如何确定灌溉发展规模和灌溉草业与生态恢复的耦合效应作了探讨,提出相应的定量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两西"地区草地农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西”地区草地组成变坏,生产力下降,可利用面积减少和环境恶化,分析了草地退化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提出了退化草地治理的原则:生态建设产业化,因地制宜与系统整治相结合,重恢复、中保护、轻利用和保持政策连续性。河西地区的目标是通过山地-绿洲-荒漠系统耦合建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复合型草地农业系统及其产业链,定西地区是参与建立黄土高原巨型畜牧业基地,两地区以草业为纽带建立灌溉农耕区-雨养农耕区耦合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90%以上的草地处于退化或正在退化状态,严重影响畜牧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退化草地改良十分关键。目前,草地改良技术相关科学研究、草地改良生产实践、草地改良机械研发等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限制了中国草地改良的整体推进。针对以上问题,该研究对24种目前常见的草地改良技术进行总结,归纳了改良技术特点及适用条件。对草地改良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建立草地改良技术分类框架,形成草地综合改良工艺流程。在所建立的4类草地改良原理框架下,分析了相应改良技术作业工艺及相关作业机械的特点,并指出相关作业机械和设备的研发方向。基于目前草地退化还未彻底遏制的现状,未来草地保护和退化草地的机械化改良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1)加强草地保护,增加草地退化预防环节,坚持走用草养地相结合的道路。2)草地改良工艺方面,在现有免耕直播改良工艺基础上重组和优化改良工艺,研发和推广复式改良机械。3)在草地机械化改良技术方面,应强化基础研究,弥补现有改良机械的技术短板,充分发挥特色技术优势。4)在草地保护和改良政策方面,应加强政策支持和对基层的技术指导,提高基层对草地保护和草地改良的积极性。该研究可为退化草地改良工艺方案制定、相关作业机械选择、相关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为草地改良机械设备的研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西部退化盐碱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松嫩平原西部退化盐碱草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转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物酶、蛋白酶和转化酶活性在碱斑及不同退化程度盐碱草地中的季节变化趋势不同,而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峰值出现在8月或9月;在不同退化程度的盐碱草地中,各种酶活性的季节变化幅度不同,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中度、重度盐碱化草地中的变化幅度大于轻度盐碱化草地,而过氧化物酶、蛋白酶和转化酶活性在中度、重度盐碱化草地中的变化幅度小于轻度盐碱化草地;不同退化程度的盐碱草地中,酶活性季节动态间的相关关系不同。  相似文献   

14.
以三江源区不同退化程度的天然草地及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土壤理化性质随取样深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人工草地土壤含水量及全氮、全钾、全磷、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随恢复年限均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V"形变化趋势;(2)随着退化程度增加,退化草地土壤中含水量逐渐降低,全氮、全钾、有机质、速效钾含量未表现出逐渐降低趋势,而草地的裸斑面积、土壤及养分的流失量逐渐增加;(3)人工草地及退化草地土壤中全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均随着取样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草地恢复年限和退化程度基本不影响养分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4)人工草地建设使退化草地有机质、全氮、全钾的含量增加,尤其有利于0-4cm的土壤养分增加。因而,人工草地建设可以作为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土壤恢复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关于加强黑河流域青海源头区治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河流域青海源头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森林带下限退缩、鼠害猖獗、草地退化、湿地缩小、土地沙化。加强河沟道综合整治、大力实行退耕禁牧、推进封育圈养建设、实施生态移民、加大防灾减灾力度,是促进源头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退化土壤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恢复生态学理论对三峡库区退化土壤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不同利用方式退化土壤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措施有显著差异.退化坡耕地可采取坡改梯整治技术、农耕农艺技术和生物篱生态过滤网带技术进行恢复重建;退化林地的恢复与重建措施主要有:改进林木更新方式和营林技术,增加林地施肥投入,开展多种经营,采用立体种植模式等;退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一是将现有的草山草坡进行人工改造,二是将水土流失严重的棵地种植水保牧草,两种均以等高带状种植;退化荒地可通过人工措施来加快其生态恢复过程,一般采用先锋群落的重建及复合群落的培植与发育;退化建设用地主要是通过土地整理和复垦等措施恢复,难以复垦的要进行植被恢复,方法与退化荒地的恢复与重建类同.  相似文献   

17.
山西高原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草地退化是我国北方地区突出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在论述草地退化概念、动因、退化指标及等级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山西省草地退化的现状与防治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应用干筛法与湿筛法分析了川西北高寒草地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选取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团聚体破坏率(PAD)指标,研究了退化过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未退化草地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都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而退化草地均以微团聚体(<0.25 mm)为主;随着草地退化程度加剧,大团聚体含量(R0.25)显著降低,土壤团聚体MWD和GMD均表现为:未退化 > 轻度退化 > 中度退化 > 重度退化,PAD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未退化到轻度退化阶段团聚体稳定性变化最为明显;未退化和轻度退化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由表层向下层递减,而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表层(0—10 c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弱于下层(10—40 cm)。这些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地退化的加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降低,轻度退化阶段是土壤结构稳定性下降的关键期,在沙化防治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3种不同草地退化阶段(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为类似区域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提供有效途径。[方法]野外植被调查、土壤取样和室内分析。[结果]草地退化不同阶段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均有差异,退化对草地土壤理化特性有明显影响。重度退化草地土壤容重显著高于轻度退化草地(p0.05)。轻度和中度退化样地0—10cm土壤空隙度显著高于重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全碳、全钾、全磷和有效钾均明显小于轻度退化草地(p0.05),但土壤pH值和有效氮含量没有显著变化。[结论]高山草地退化演替对该区土壤物理特性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京津沙源区草场沙退化综合整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尽快落实中央政府关于做好京津周边地区防沙治沙工作,遏制土地继续沙化和沙漠蔓延扩展,加大草原沙化、退化治理力度,减轻风沙对京津周边地区危害的战略布署,开展浑善达克沙地草场沙化、退化综合整治技术试验示范研究,旨在全面了解浑善达克沙地草场沙化、退化形成演化规律,探索解决畜草矛盾的途径和草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及水-草-畜持续发展的模式,研究开发和引进一批草场沙化、退化综合整治和水草资源合理利用的技术,并通过治理工程将各种技术组装集成示范推广,使新模式实体化,从而为我国草场防沙、治沙生态保护及区域群众脱贫致富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