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福建柳杉毛虫的七种寄生蝇形态记述和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杉毛虫是一种严重为害柳杉的食叶害虫,探明柳杉毛虫的寄生蝇种类,将为该虫优势天敌的筛选提供更多的选择。本研究从野外采集柳杉毛虫幼虫并带回室内饲养,出蛆化蛹,羽化获得不同种类的寄生蝇。对获得的寄生蝇进行分类、鉴定,并描述其系统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及寄主。调查发现,柳杉毛虫的寄生蝇由多到少依次为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zebina(Walker),瘦钩鬃麻蝇Sarcophaga(Sarcorohdendorfia)gracilior(Chen),黑角狭颊寄蝇Carcelia(s.str.)nigrantennata Chao et Liang,松毛虫狭颊寄蝇C.(s.str.)matsukarehae(Shima),星毛虫狭颊寄蝇C.(s.str.)illiberisi Chao et Liang,拟庸赘寄蝇Drino(Palexorista)inconspicuoides(Baranov),羚足鬃麻蝇S.(Sarcorohdendorfia)antilope B#x00F6;ttcher,共7种,其中蚕饰腹寄蝇、瘦钩鬃麻蝇、黑角狭颊寄蝇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多,寄生率较高,分别为7.44%、7.37%、5.48%,被认为是优势种;且拟庸赘寄蝇为福建新分布记录;柳杉毛虫是黑角狭颊寄蝇、星毛虫狭颊寄蝇、拟庸赘寄蝇的新寄主;还发现2种重寄生蜂寄生于寄生蝇。记述柳杉毛虫的7种寄生蝇形态特征,有助于今后识别其天敌昆虫,研究害虫与天敌的种间关系,评价寄生蝇种群对维护柳杉林分生态系统稳定和防控柳杉毛虫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椰子木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是近年入侵中国的有害生物,严重为害多种棕榈科植物。为了确定椰子木蛾幼虫在椰子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2015年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海南省儋州市对椰子树上的椰子木蛾幼虫进行调查,运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对椰子木蛾幼虫在椰子树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分析,对聚集均数(λ)进行检验,分析幼虫聚集的原因。结果表明:椰子木蛾的幼虫主要在椰子树的中下部叶片为害,有87.17%的幼虫分布在第3层、第4层和第5层叶片上,其中第4层叶片上幼虫数最多,平均每片大叶上有幼虫(22±7.42)头,占总数的42.62%;椰子木蛾的幼虫在椰子树上呈聚集分布,理论分布型符合负二项分布;其种群聚集是由某些环境作用引起的。根据Iwao的回归关系,确定椰子木蛾幼虫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及序贯抽样公式,建立不同密度下的理论和序贯抽样数表。椰子木蛾幼虫主要分布椰子树中下部叶片上并呈聚集分布,本研究为该虫害的准确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橘褐天牛幼虫种群在橘园中的空间分布特点,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法和2种回归模型法,研究了橘褐天牛幼虫种群在水平及垂直两个空间维度上的格局。结果表明,天牛幼虫主要集中分布在侧枝(占总数的87.76%),主干上较少(占总数的12.24%),在侧枝上又以第一侧枝和第二侧枝较为常见。无论水平分布抑或垂直空间分布,橘褐天牛在橘园中均呈现为聚集分布,且具有密度依赖性,即随种群密度升高,聚集程度增大,水平聚集分布在中心区域,垂直聚集分布于距离地面20~80 cm区段内。各个水平区域空间格局研究中,中心区域趋向于均匀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均为个体,个体间相互排斥,边缘区域和中部区域均趋向聚集分布。各个垂直区段空间格局研究中,40~80 cm区段橘褐天牛表现为随机或均匀分布,其他区段表现为聚集分布。空间分布结果可为橘褐天牛幼虫的监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不同板栗园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幼虫的调查,用昆虫分布型的4种常用理论公式分别进行配合适度的χ2检验,再用6种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及Iwao回归法对桃蛀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桃蛀螟幼虫种群在板栗园中全部呈聚集分布,而且均符合负二项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由该虫习性与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此外,还利用了分布型参数确定了桃蛀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5.
在田间调查基础上,研究了竹笋基夜蛾[Kumasia kumaso(Sugi)]幼虫在早竹林和红哺鸡竹林中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竹笋基夜蛾幼虫在两种竹林中种群消长曲线均呈倒V形变化.种群密度高峰期出现在4月下旬,在红哺鸡竹林中种群密度高峰较在早竹林中推迟约6d.通过频次分析法和9种聚集度指标对竹笋基夜蛾幼虫在早竹和红哺鸡竹林内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竹笋基夜蛾幼虫在两种寄主竹林中的空间分布格局均符合Neyman分布和P-E核心分布2种分布模型.各聚集度指标也均表明竹笋基夜蛾在早竹和红哺鸡竹林中呈现聚集分布.聚集原因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对孪斑唇瓢虫成虫、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表明,各项聚集度指标均符合聚集分布的检定标准。聚集的原因是由其自身的行为习性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引起的。应用Taylor幂法则、Iwao回归分析法测定出孪斑唇瓢虫成虫、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型是基本成分为个体群的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采用Iwao方法求出了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7.
萧氏松茎象种群空间分布图式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分析表明,萧氏松茎象幼虫种群分布图式为聚集分布,聚集原因是由于环境引起的。其空间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或奈曼分布。  相似文献   

8.
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一种世界性的重大农业害虫,已于2019年1月侵入中国云南省西部地区,对当地主要经济作物鲜食玉米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我们调查了入侵成虫后代幼虫在鲜食玉米田的种群密度和为害情况,分析了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田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环境是导致聚集分布的主要因素。基于空间分布型的分析结果,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幼虫密度的理论抽样模型和基于幼虫密度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本研究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抽样方法,为通过调查田间种群密度指导幼虫防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论文对南宁市隆安县板栗林优势种小头钩白蚁Ancistrotermes dimorphus(Tsaiet Chen)菌圃在土层中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头钩白蚁的菌圃在板栗林中一般分布在地表下2.0~52cm范围内,主要分布在2.0~31.9cm范围的土层内,约占菌圃数量的91.52%;小头钩白蚁菌圃在老板栗林中的分布主要属聚集分布,在幼年板栗林中的分布以随机分布为主,部分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0.
应用聚集指标、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数(X-)的自回归和Taylor幂法则对橘小实蝇幼虫为害柑橘橘果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橘小实蝇幼虫为害柑橘橘果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幼虫为害柑橘橘果个体间相互排斥;聚集原因除自身群体特性外,还受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及植株生育状况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金纹细蛾种群动态规律,采取时空不放回抽样的调查方法,应用分布型测定、生态位指标及聚类法分析不同套种苹果园种群变化.结果显示,黄土高原苹果园金纹细蛾虫疤显现于6月;7月种群分布先均匀后聚集;8月相对多度强势上升,危害状明显;9~10月数量增长显著.树冠分布为:垂直方向下>中>上且差异显著,水平方向差异不显著.总体为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生态位占居:垂直、水平和时序三个方向上分别为0.179、0.371和0.594,对树冠下部资源利用达53.73%,上部几乎没有.对树冠四方位资源利用以北、东最高,分别达27.90%和21.66%;与山楂叶螨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垂直方向为92.65,水平方向为64.95,时序上为66.36.进入8月后苹果幼龄园不同套种水平下的优势度指数明显增加,中旬增幅最大,其中套种黄豆园最高,套红薯园最低,杂草丛生园则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2.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景观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0年、2005年和2014年3期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数据,运用景观敏感度和景观适应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脆弱度评价模型,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研究其时空分异特征以及空间关联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14年,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林地减少较快,水域和草地缓慢减少,流域景观生态脆弱性呈上升趋势。其中,2005年以后脆弱性上升明显,结构性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大,但非结构性因素始终居于主要地位。(2)流域景观生态脆弱性具有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依赖性,呈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趋同空间正相关格局。(3)脆弱性空间分异较为显著。2000年以较低和中等脆弱区为主,两者所占面积比例为57.36%,较高和高脆弱区分布在西北部;2005年大部分地区处于较低和中等脆弱区,流域中下游较高脆弱区向东部延伸;2014年脆弱度水平明显增大,高脆弱区所占面积比例为10.9%,较高和高脆弱区向中游以及中上游扩张,城市空间扩张和建设用地扩大是导致脆弱度增大的主要动因。(4)中上游脆弱性空间扩张强度、方向、趋势与中下游脆弱性变化密切相关,说明人工绿洲建设进入高强度集聚规模和大规模生态外部性的空间发展阶段,应加强全流域统筹、全要素规划、全过程管理的生态建设与重构。  相似文献   

13.
根据田间实际调查结果,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Iwao法分析了镰螯螨在人为干扰因素较小的苹果园内种群的发生动态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7-10月,镰螯螨种群数量随着时间变化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8月初达到发生高峰期.除树冠下层呈现均匀分布外,其他部位均呈现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8月1日到10月1日,各部位间种群聚集度变化平稳;10月1日到10月16日,树冠下层、西面和北面的聚集度略有增高.在苹果园生态系统中,芬兰真绥螨、叶螨、镰螯螨三者不仅相互制约而且相互依存.当果园内叶螨种群数量随捕食螨的作用而降低到较低水平后,镰螯螨作为主要捕食螨—芬兰真绥螨的重要补充猎物,对于维持芬兰真绥螨一定的种群数量和苹果园生物多样性及其数量的动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Point pattern analysis (fitting of the beta-binomial distribution and binary form of power law)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natural take-all epidemics (caused by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 ) on a second consecutive crop of winter wheat in plots under different cropping practices that could have an impact on the quant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inoculum, and on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ake-all was aggregated in 48% of the datasets when disease incidence was assessed at the plant level and in 83% when it was assessed at the root level. Clusters of diseased roots were in general less than 1 m in diameter for crown roots and 1–1·5 m for seminal roots; when present, clusters of diseased plants were 2–2·5 m in diameter. Anisotropy of the spatial pattern was detected and could be linked to soil cultivation. Clusters did not increase in size over the cropping season, but increase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disease level was observed, corresponding to local disease amplification within clusters. The relative influences of autonomous spread and inoculum dispersal on the size and shape of cluster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新疆夏季高温日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61-2018年新疆夏季高温日数的气候特征分析,新疆夏季高温日数的空间分布型可以分为全疆一致型、南北反相型和东西反相型。全疆一致型分布为新疆夏季高温日数的主要空间分布形态,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一致增多的突变;南北反相型的分布在21世纪是多发的;21世纪以来,东西反相型多表现为偏西地区高温日数偏少、偏东地区高温日数偏多的分布特征。与3类分布型显著相关的环流场关键区域均位于中低纬度,当南亚高压偏强且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北时,夏季中低纬度尤其是30°~50°N位势高度明显升高,有利于新疆高温日数偏多。对于位于中纬度的新疆区域,从高度场的合成和温度平流的分析来看,厄尔尼诺事件不利于新疆夏季高温日数的偏多。  相似文献   

16.
四种不同种植模式茶园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解浙江省不同种植模式茶园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于2013—2014年对松阳县4种茶园的节肢动物群落数量、时空格局和茶丛上层益害生物比及其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林间茶园害虫、天敌物种数和总物种数显著大于其它3种茶园;林间茶园天敌个体数最多,丰产茶园害虫个体数和总个体数最多。在垂直分布上,天敌个体数在母穗园、林间茶园中以上层最多,在丰产茶园和两行密植茶园中以中层最多;害虫个体数在丰产茶园、母穗园和林间茶园以中层最多,在两行密植茶园以下层最多,分别占其全株的60%、56%、42%和51%;4种茶园益害个体数比皆以上层最多。在水平分布上,害虫个体数在丰产茶园、两行密植茶园、林间茶园皆以朝北方向最多,分别占其全株的35.0%、26.0%和26.3%;害虫个体数以茶丛内层较多,天敌个体数以外层较多;地上部分林间茶园益害个体数比约是丰产茶园的2倍。表明种植模式可改变群落空间格局和益害比。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61—2018年新疆夏季高温日数的气候特征分析,新疆夏季高温日数的空间分布型可以分为全疆一致型、南北反相型和东西反相型。全疆一致型分布为新疆夏季高温日数的主要空间分布形态,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一致增多的突变;南北反相型的分布在21世纪是多发的;21世纪以来,东西反相型多表现为偏西地区高温日数偏少、偏东地区高温日数偏多的分布特征。与3类分布型显著相关的环流场关键区域均位于中低纬度,当南亚高压偏强且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北时,夏季中低纬度尤其是30°~50°N位势高度明显升高,有利于新疆高温日数偏多。对于位于中纬度的新疆区域,从高度场的合成和温度平流的分析来看,厄尔尼诺事件不利于新疆夏季高温日数的偏多。  相似文献   

18.
A sound assessment of phoma stem canker symptoms is needed to develop epidemiological, agron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studies on the pathosystem. A specific analysis was therefore carried out to: (i) compare four methods of crown canker assessment; (ii) test the among and within assessor repeatability of one of the methods compared; (iii) characteris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disease; and (iv) define the sample size required to achieve a given level of disease assessment precision. The methods compared examined the symptoms with different procedures and graded the plants observed into six severity classes. A disease index (DI) summarised the severity distribution observed. Examination of crown cross-sections was the most precise method for assessing crown cankers. The method was repeatable, though an 'assessor effect' was apparent. The disease generally had a random pattern although significant spatial correlations were detected for four out of the fifteen plots studied at the scales examine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the DI and the sample size was established, evaluated with experimental field data and exemplified for typical severity distributions.  相似文献   

19.
保护地桃蚜种群时空动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两年调查北京地区保护地蟠桃和油桃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春季种群动态,结果表明:(1)保护地桃蚜源于上一年保护地内的越冬种群;(2)种群时间动态可分为发展、剧增、大发生和衰退4个阶段;(3)种群空间动态呈现出由保护地南侧向北侧、从树冠上层往中下层逐渐转移的发生趋势;(4)桃蚜发生量在保护地南侧多于北侧,树冠上层多于下层;(5)有翅蚜在种群剧增和衰退阶段大量出现。据此建议:(1)夏、冬季节不宜套种十字花科蔬菜等寄主植物;(2)冬季剪枝、清园,降低越冬蚜虫数量,在向阳处设置草垛诱集和保护越冬天敌,提高保护地内越冬天敌数量;(3)3月重点防治保护地南侧和树冠上层等温度回升快的方位;(4)5月下旬有翅蚜大量出现后,种群将迅速衰退,无需化学防治;(5)研究有翅蚜在防治中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地面覆盖对花椒冠层光能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陕西凤县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了种植三叶草、覆膜和覆秸秆3种地面覆盖方式对8 a生花椒林冠层光能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树冠层,随高度升高,太阳总辐射、净辐射增加,地面反射辐射减小。各覆盖处理树冠下表面太阳总辐射与对照差异显著,覆膜、种植三叶草和覆秸秆林地的总辐射分别较对照低13.6%、6.4%和11.3%;树冠下表面接受的地面反射辐射差异最大,覆膜、种植三叶草和覆秸秆的林冠分别较对照高66.3%、21.4%和35.6%,树冠中部接受的地面反射辐射明显低于树冠下表面;不同覆盖处理的冠层净辐射垂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在冠层范围内,净辐射能的分布随高度升高呈指数规律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