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雪峰  赵雨森  戚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843-12845,12856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地区秸秆覆盖的节水增产问题。[方法]以野外实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不同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的含水率、玉米的生长状况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结果]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含水率整体高于无覆盖处理,其中10 t/hm2秸秆覆盖量下,土壤0~40 cm土层中土壤含水率最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最强;秸秆覆盖条件下,玉米的生长性状明显优于无覆盖处理,体现出较强的优势;10 t/hm2处理条件下,作物的产量及土壤水利用效率最高。[结论]该研究为松嫩平原地区秸秆覆盖技术的科学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稻草、玉米秸秆和甘蔗渣覆盖对茶园土壤养分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覆盖材料,为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成龄茶园中,设覆盖厚度相同(8 cm)的稻草、玉米秸秆、甘蔗渣处理和不覆盖处理作对照(CK),测定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等含量和土壤含水量、茶鲜叶产量及茶叶理化成分等指标.[结果]覆盖稻草、玉米秸秆和甘蔗渣处理可提高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覆盖稻草和玉米秸秆处理可提高0~4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的含量;覆盖甘蔗渣处理使0~6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降低,土壤pH值增高.在夏、秋茶期3个覆盖处理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CK;春茶期,3个覆盖处理0~2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CK,稻草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高.覆盖玉米秸秆和稻草处理的鲜叶产量分别比CK增加13.42%和9.47%,覆盖甘蔗渣的产量较CK降低了5.26%.覆盖3种秸秆处理可使茶叶的茶多酚含量增高,氨基酸含量降低.[结论]稻草和玉米秸秆覆盖可促进茶园土壤养分的供应,提高茶树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翻土还田量对土壤养分、玉米产量的影响,分别设置玉米秸秆还田量(即覆盖量)为3680、4907、6133、7360、8567 kg/hm2,加上对照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土体内有机质含量在15~30 cm土层比0~15 cm土层略低;秸秆翻埋还田处理的氮、磷、钾含量要明显高于对照;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随着还田量的增加,土体内氮、磷、钾含量均有提高。由结果可知,玉米秸秆最优覆盖量为6133 kg/hm2,此时玉米产量达到8831 kg/hm2。  相似文献   

4.
麦秆覆盖对夏玉米的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2002,2003年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秸秆覆盖量(0,1030,2060,3090和4120kg/hm2)对夏玉米田土壤含水量、棵间蒸发、地温以及玉米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量4130kg/hm2处理的棵间蒸发量比不覆盖处理少10%;覆盖量越大,总耗水量越小,1030,2060,3090和4120kg/hm24种覆盖处理的两年平均总耗水量依次比对照减少约13.5%,9.5%,5.4%和3.8%;覆盖处理的地温在各生育阶段均高于不覆盖处理,尤其是表层0~10cm土层,覆盖量由低到高,分别比不覆盖处理增温0.7,1.5,0.7和0.2℃;覆盖处理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在不同生育阶段均高于不覆盖处理,各覆盖处理之间的差别不明显;水分利用率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提高,覆盖量4120kg/hm2处理的产量及水分利用率最优。  相似文献   

5.
垄作覆盖下小麦、玉米产量、土壤碳素转化及水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旱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垄作覆盖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内防渗精确水分池内,设置垄作覆盖、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对照)3个处理,结果表明,(1)垄作覆盖下作物增产显著,小麦较对照增产11.05%,玉米增产32.40%;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36 kg/(mm.hm2),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2kg/(mm.hm2)。(2)垄作覆盖提高了0~200cm土壤含水量,为小麦、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3)垄作覆盖下0~5cm、5~10cm土层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小麦田分别较对照增加了39.7mg/kg、27.5mg/kg,玉米田分别较对照增加了52.1%、61.2%。(4)垄作覆盖下微生物量碳含量:小麦田0~5、5~10、10~20cm土层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20.7mg/kg、158.6mg/kg和132.2mg/kg;耕层微生物量碳平均含量较对照高94.1%;玉米田0~5cm、5~10cm土层分别较对照高167.2mg/kg、78.2mg/kg,10~20cm与对照比差异不明显。垄作覆盖技术既可提高0~200cm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又可显著提高0~5cm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利于小麦、玉米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6.
注灌施肥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在榆中县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下,观察了不同注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肥条件对玉米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基施N 180.00 kg/hm2、P2O5120.00 kg/hm2、ZnSO47.50 kg/hm2、K2O 30.00 kg/hm2,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各注水30 m3/hm2处理下玉米折合产量最高,为14157.6 kg/hm2。玉米抽雄期0~60 cm土层含水量各处理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0~20 cm土层含水量较高,20~60 cm土层含水量相对较低,且相互间无明显差异。注水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地面覆盖方式对新垦盐碱地的抑盐和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塑料地膜、细沙、秸秆3种覆盖材料,研究了不同地面覆盖方式对新垦盐碱荒地的抑盐、脱盐和玉米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材料和方式均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其中全膜覆盖效果最好,其次是覆细沙5cm,覆秸秆3000kg/hm2。的增产率最小。覆盖处理对O~20cm土层的盐分均有很好的脱盐效果,可减弱休闲季土壤0-40cm土层的返盐。秸秆覆盖和细沙覆盖各层的含水量与覆盖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辽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耕作方式滞后,平均年降水量少且变率大。秸秆覆盖微集水技术是解决风沙半干旱区粮食产量不稳和土壤易干、易旱的有效途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量7500kg/hm^2处理的玉米穗粗和百粒重高于另外2个处理及对照。3个处理的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7500kg/hm^2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3个处理与对照的7月29日光合速率均比8月27日高,而蒸腾速率均比8月27日低。秸秆覆盖量7500kg/hm^2处理和11250kg/hm^2处理2个时期的光合速率均高于3750kg/hm^2处理和对照,而蒸腾速率均低于3750kg/hm^2处理和对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秸秆不同覆盖量对旱地微垄沟播春小麦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以常规小麦秸秆覆盖量10 500 kg/hm2为对照,在会宁县旱川地研究了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旱地微垄沟播春小麦的生长发育特性及其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微垄上覆盖粉碎小麦秸秆量为3 000 kg/hm2时有利于提高小麦苗期0~20 cm土层土壤温度。小麦生育进程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逐渐缩短,微垄上覆盖粉碎小麦秸秆量为3 000 kg/hm2时,处理小麦生育期较对照延迟5 d;保苗数和成穗数分别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30.90%~35.47%和13.49%~18.18%;籽粒折合产量最高,为3 900.0 kg/hm2,较对照显著增产,增产率为9.22%。是会宁县旱川地微垄沟播春小麦比较适宜的秸秆覆盖量。  相似文献   

10.
风沙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耕作方式滞后,平均年降水量少且变率大。地膜覆盖技术是解决风沙半干旱区粮食产量不稳和土壤易干易旱的有效途径。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花生农艺性状均好于裸地栽培花生,比裸地栽培花生增产42.8%,效果显著。0~40cm土层深度的含水量.覆膜地高于裸地0.7%-1.8%。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土壤固碳和玉米增产,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与秸秆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以CK(常规种植)、NFG(秸秆覆盖还田)、SFG(深松+秸秆覆盖还田)3种处理对土壤有机碳、不同粒径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深松与秸秆覆盖还田对半干旱区土壤碳组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本试验中,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顺序均为SFG>NFG>CK。(2)<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0.250 mm和0.053~0.250 mm粒级,在0~10 cm土层,SFG、NFG处理土层>0.250 mm、<0.053 mm和0.053~0.250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比对照CK提高10%以上。(3)在10~20 cm土层,SFG处理>0.250 mm粒级和NFG处理0.053~0.250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较为明显。(4)不同处理之间玉米穗长、穗粗和穗行数差异不显著,穗粒数和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SFG和NFG处理分别较CK产量...  相似文献   

12.
固定道垄作沟灌适宜秸秆覆盖量及冬灌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进行了固定道垄作沟灌栽培条件下秸秆覆盖量及冬灌量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量和冬灌量对春小麦的播种出苗和产量均有重要影响,其中秸秆覆盖量为65%,冬灌量为750 m3/hm2时栽培效果最佳,产量达4680.17 kg/hm2,其播种至拔节期5 cm土层的平均地温为10℃,播种前0~20 cm土层土壤体积...  相似文献   

13.
秸秆覆盖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秸秆覆盖方式与覆盖量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陕西渭北旱塬,通过连续2年(2007-2009)的不同秸秆覆盖方式(全程覆盖、生育期覆盖、不覆盖(CK)与不同覆盖量(9000,6000,3000kg/hm2)的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2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覆盖方式不同覆盖量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与覆盖量呈正相关;同一覆盖量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全程覆盖优于生育期覆盖和CK;全程覆盖方式9000,6000和3000kg/hm2覆盖量处理0~2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较生育期覆盖分别提高了11.5%,10.0%和8.0%,较CK分别提高了19.2%,12.9%和8.8%;全程覆盖方式和生育期覆盖方式下,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覆盖量为3000kg/hm2处理最大,其中全程覆盖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了31.5%(P0.05),生育期覆盖方式下2年平均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了12.8%(P0.05);不同覆盖量在全程覆盖方式下冬小麦产量较CK增加41.1%~65.7%(P0.05),在生育期覆盖方式下冬小麦产量较CK增加了27.1%~30.2%(P0.05)。【结论】同一秸秆覆盖方式不同覆盖量均可增加冬小麦产量,而同一覆盖量下以全程覆盖方式的增产效果较优;覆盖量为3000kg/hm2时,2种覆盖方式的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均最大。  相似文献   

14.
干旱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以定薯3号为试材,设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和露地播种5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覆盖栽培马铃薯生育期均较露地种植生育期长,说明覆盖栽培可以适当延长作物生育期,增产增效;覆盖栽培马铃薯0~30 cm耕层含水量均较露地种植高,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保水保墒效果最好(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3.01%、11.71%、10.53%,较露地种植分别高2.49%、2.66%、3.45%)。在马铃薯生长前期,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土壤含水量高于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半膜双垄侧播和全膜双垄侧播;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株高、茎粗和主茎个数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马铃薯单株结薯数为7.0~10.7个,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覆盖处理马铃薯单株薯块重和大中薯率均显著高于露地种植,各覆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下,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马铃薯产量最高(为39 444.0 kg/hm2,比对照高6 639.0 kg/hm2,增产率为20.2%),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次之(为38 395.5 kg/hm2,比对照高5 590.5 kg/hm2,增产率为17.0%)。说明马铃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和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2种栽培模式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不同量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鑫  隋世江  于涛  刘慧颖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9):4581-4583
研究同一施肥水平下,秸秆4种不同还田量对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玉米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较CK提高了4.25%、7.25%和4.49%;株高较CK增加了6.88、14.12和8.21 cm;百粒重较CK增加了4.74%、11.05%和5.72%;玉米产量较CK提高了4.21%、7.50%和4.73%(P<0.05);水分利用效率较CK提高了4.46%、9.27%和5.84%。当秸秆还田量为9 000 kg/hm2时,能够显著提高该地区的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旱地玉米秸秆覆盖技术具有明显的保墒效果,取材方便、省工省事。整秆半耕半覆盖0~50cm保墒效果比常规耕作明显,随着土层加深,差异减小。在持续干旱情况下,覆盖保墒效果减弱,但能起到缓解旱情的作用。耕层土壤含水量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大而增加,但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在玉米生育前期差异大。后期差异小。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秸秆覆盖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生产中的适用性,试验设置不覆盖、覆膜和秸秆覆盖量5 t/hm~2(M1)、10 t/hm~2(M2)、15 t/hm~2(M3)5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产量、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内,覆盖条件较不覆盖种植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在生育前期、中后期表现出不同的响应关系;覆盖主要影响0~60 cm土层含水率的变化,且M2处理的覆盖量较适宜于土壤水分的利用、保墒,秸秆覆盖量的多少与土壤水分的保蓄作用不呈正相关;覆盖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覆膜、M1、M2、M3处理分别较不覆盖处理产量提高26.67%、6.36%、26.48%、21.2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9.79%、7.60%、28.54%、24.60%。表明秸秆覆盖量为10 t/hm~2的条件较适宜在灌区进行玉米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8.
秸秆覆盖夏玉米不同生育期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种秸秆覆盖量(0、0.6、1.2 kg/m2),研究其对雨养条件下夏玉米田不同深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和玉米不同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显著提高玉米抽雄吐丝期0~6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但灌浆成熟期,0~60 cm土层,各覆盖处理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与对照差异不大,60~120 cm土层,C1.2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大,C0.6次之,对照最低。秸秆覆盖可减少玉米苗期耗水量,增加抽雄吐丝期耗水量,拔节和灌浆成熟期耗水量差异不明显,覆盖后玉米的总耗水量无差异。在耗水量相同情况下,覆盖处理提高了夏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表现增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生物炭对灌耕风沙土改良效果。【方法】以灌耕风沙土为供试土壤,小麦秸秆炭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炭(CK);(2)67.5 t/hm2生物炭;(3)112.5 t/hm2生物炭;(4)225.0 t/hm2生物炭。玉米生长后期测定产量,采集土壤分析相关养分指标。【结果】0~20 cm和20~4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施用小麦秸秆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pH值影响不明显。与对照相比,施用小麦秸秆炭能够显著增加灌耕风沙土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氮及速效钾含量,在0~2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14.5%~29.6%,、48.9%~89.5%、28.7%~93.5%、6.9%~31.3%。在20~4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38.1%~56.0%、24.9%~40.1%、30.8%~68.1%、15.6%~45.2%。施用小麦秸秆炭处理能够明显增加玉米产量,增产了28.7%~49.2%。【结论】施用小麦秸秆炭能够提高灌耕风沙土的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渭北旱塬免耕结合不同覆盖对春玉米产量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以期对该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先玉335为供试材料,以传统耕作不覆盖为对照,通过大田试验测定和分析了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地膜覆盖和免耕地膜秸秆双元覆盖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免耕覆盖处理能够不同程度降低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提高春玉米播前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免耕地膜秸秆覆盖和免耕地膜覆盖较对照春玉米播前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增加63.7和62.5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69.7%和22.4%。[结论]渭北旱塬地区春玉米种植适宜免耕地膜秸秆双元覆盖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