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薮枝螅(Obelia)属于腔肠动物水螅虫纲,水螅虫目,钟螅科,薮枝螅属,主要为海产,少数淡水种,常见的有双齿薮枝螅、双枝薮枝螅、曲膝薮枝螅等。  相似文献   

2.
海筒螅(Tubularia venusta)又称筒螅,系筒螅科(Tubularidae)、筒螅属(Tubularia)的一个种。大量生长于近内海的定置网、纲绳、木桩、竹筒或礁石上。我国自广西至辽宁海区均有发现。因其生长迅速,常堵塞定置网网目,影响水流畅通,故每张网作业一段时间必须收起洗晒,将筒螅摔打除去。以往渔民视筒螅为敌害。  相似文献   

3.
在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增殖实践中,人工培育出的螅状幼体需要经常进行抽样观察,倒池换水或移养到自然海区暂养。根据几年来的经验,螅状幼体短时间离水暴露于空气中对其成活率影响不大,但对离水的时间长短与螅状幼体成活率的定量关系尚未做过实验。为给螅状幼体培养管理中制定操作规程提供依据,我们就螅状幼体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干露于空气中的时间长短对其成活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  相似文献   

4.
重金属对海蜇螅状体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螅状体阶段在海蜇的一个生命周期中所经历的时间最长,即从十月初到翌年五月。在这段时间里,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着螅状体的存活;保持螅状体能够正常生存,是在人工增殖海蜇资源中提高海蜇幼水母出苗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光对海蜇浮浪幼虫变态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主要产于我国沿海。近几年来,浙江、山东和辽宁等省已开展人工增殖海蜇资源的研究工作。浮浪幼虫至螅状幼体阶段的变态是海蜇生活史多次变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增殖工作的第一步是培育出大量螅状幼体。研究影响浮浪幼虫变态率的环境条件,有助于海蜇苗种人工培育中提高单位水体螅状幼体的育成量。  相似文献   

6.
海蜇早期螅状幼体的饵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查明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的生活史(丁耕芜、陈介康,1981)之后,浙江、山东和辽宁等省都开展了增殖海蜇资源的研究工作。早期螅状幼体(young scyphistoma)是海蛰一个生命周期中占三分之二时间的水螅型世代的开始,由浮浪幼虫变态而来,  相似文献   

7.
在200m^3水体培育出海蜇16触手螅状体600万个,关键技术在于育苗用水严格砂滤防止藻类和固着纤毛虫进入;育苗池中防止裸露的钢筋铁管严禁重金属离子污染;亲蜇成熟度好;采苗器严格消毒;4触手期保证适口饵料供应;防止高温季节螅状体与饵料一起死亡。另外,根据上年的经验,今年春这些螅状体要想生产出更多的幼蜇需掌握以下关键技术:培养大规格的螅状体;控光控温诱导横裂生殖集中释放碟状体;光线控制在500—1000lx;保持水质新鲜。  相似文献   

8.
以海蜇新生螅状幼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3种高温(室内恒温、夏季常温、夏季高温)、3种饵料投喂频率(无饵料投喂、每7 d投喂1次、每2 d投喂1次)及其交互作用对海蜇螅状幼体的死亡率、个体生长和足囊繁殖的影响,试验持续45 d。试验结果显示:高温条件下,饵料投喂频率显著影响海蜇螅状幼体的死亡率(P<0.05);而高温、饵料投喂频率及两者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海蜇螅状幼体的相对生长率(P<0.05);各高温组中螅状幼体生成的足囊数均随饵料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多;足囊萌发率最多出现在夏季常温-每7 d投喂1次组,平均为34.34%;饵料投喂频率对海蜇螅状幼体生成足囊数及足囊萌发率影响显著(P<0.05),高温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海蜇螅状幼体生成足囊数及足囊萌发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尽管高温条件下海蜇螅状幼体死亡率高,但存活的螅状幼体足囊繁殖速度快,足囊繁殖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可能是螅状幼体应对高温死亡率增加的一种繁殖策略。试验结果可为提高海蜇育苗技术和准确预报苗种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四种大型水母横裂生殖的差异与其种群数量变动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实验室培养了4种大型水母:海蜇、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及沙海蜇的螅状体.在相同的生态环境下,观察了这4种螅状体的横裂生殖, 其横裂生殖率:海蜇100%、海月水母100%、白色霞水母0%、沙海蜇0%.经过横裂生殖螅状体的存活率:海蜇20%、海月水母100%.未横裂生殖螅状体的存活率为100%,同时探讨了这4种大型水母的种群数量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10.
网箱养鱼引进国内后,从起初的用于培育大规格鱼种,以解决大水面放养鱼种不足,到现在已发展为用网箱养殖商品鱼。网箱养鱼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的天然饵料,成本低、效益好、管理方便、操作简单,近年来,国内已普遍开展网箱养鱼,因此,网箱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用户对网箱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就如何解决网箱投入使用中能确保其形状不变,以便有效地利用网箱容积和解决网箱养鱼的防逃问题.进行了多年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网箱加工工艺的优劣是网箱能否保持良好形状和适用的关键,为此,我们总结了网箱加工的新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1.
江涛 《水产科技》2003,(2):38-40
目前网箱养殖业在国内正在兴起,网箱的形式也各有特色,但主要以静态网箱为主。随着对网箱养殖的管理、经济效益、存活率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外推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箱——移动式网箱,本对这类网箱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本规程内容有网箱的选择,网箱养鱼的环境条件,网箱设置要求,网箱培育鱼种及网箱养殖成鱼、饲料、饲养管理、鱼病等.其鱼产量按每亩4-6万公斤设计。  相似文献   

13.
“巾帼网箱”风采──记怀群镇卡马屯壮家妇女网箱养鱼致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怀群镇卡马屯村民在卡马水库里,经多年进行网箱养鱼试验,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1996年该水库网箱养鱼已发展到93箱,有青年民兵网箱、夫妻网箱、父子网箱、老年网箱,尤其最使人们感兴趣...  相似文献   

14.
安朵仙水母在固着的无性繁殖螅状体和浮游的有性繁殖水母体间交替,其生活史中绝大多数环节并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受特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的影响。静止水流和雌雄个体间的交互作用对于产卵和受精是非常重要的,受精卵在64h内可经浮浪幼虫阶段变态为4触手螅状体。螅状体能通过单碟型横裂产生水母体,但对温度和光照要求严格。出芽生殖是螅状体无性繁殖的唯一方式,出芽率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大多数碟状体在横裂的过程中生长出口腕,并在脱离螅状体12~24h内翻转为口腕向上、外伞向下的倒立形态。水母体可通过食物和体内的共生藻获得能量。人工条件下,螅状体可长期保存,水母体可以饲养两年以上。  相似文献   

15.
涂岩 《科学养鱼》2003,(2):22-22
一、小网箱的制作和安置网箱的骨架一般可分为金属网箱和竹片网箱两种。制作网箱的鱼网用10毫米左右的聚乙烯网片缝合而成,小网箱的规格一般为1米×1米×1米、2米×2米×1米、2米×1米×1米等。为了使网箱内的鱼能利用所投喂的全部饲料,可在网箱顶部设置浮性饵料装置,形状为木箱形,其顶部和底部开口,可放在网箱顶部的中央,饵料装置顶部应高出水面(用浮性材料固定),以便向其中投放饲料,装置底部与网箱顶部相连接,饵料装置的面积应为整个网箱面积的20%。网箱安置方法可为固定式网箱或浮动全封闭式网箱,这里介绍浮动…  相似文献   

16.
近十多年来,我国一些网箱养殖水域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阻碍了网箱养鱼的健康发展。但网箱养鱼出现的水环境污染问题,绝非网箱养鱼自身固有属性的必然反映,而是网箱养鱼技术偏离了生态学基本原理的结果。如果因水制宜地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现代水产科技成果,实施具有生态环保功能的网箱养鱼技术,使网箱养鱼成为优化水域生态系统、提高水域生物生产力和改善水环境的措施,必将促进网箱养鱼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小宋 《科学养鱼》2003,(3):34-34
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的海蜇人工育苗场,只见用黑色细眼渔网遮盖着的水池漆黑一片。颗颗不足米粒大的白色海蜇螅状体,吸附在一拇指宽、中指长的塑料片上,一动不动。在水池里排放着的扇形塑料片上,共吸附着1000多万颗海蜇螅状体。目前这些海蜇螅状体正处于冬眠状态,3月初水温上升,便会长个儿分裂成海蜇幼体,4月就可下海放养。这是该省用于规模化养殖的第一批全人工培育的海蜇苗,繁育成功预示着久别的海蜇有望重视杭州湾海域。海蜇是一种沿岸暖水性大型食用水母,其中生长在浙江省杭州海域的海蜇个体大,肉质厚实、匀称,用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百色地区网箱养鱼蓬勃发展,遍布各县的江河、水库。仅澄碧河水库,在1995年就有网箱养鱼21亩。在发展网箱养鱼过程中,网箱的结构类型也多种多样,这些网箱各有优劣,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增殖实践中,人工培育出的螅状幼体需要经常进行抽样观察,倒池换水或移养到自然海区暂养。根据几年来的经验,螅状幼体短时间离水暴露于空气中对其成活率影响不大,但对离水的时间长短与螅状幼体成活率的定量关系尚未做过实验。为给螅状幼体培养管理中制定操作  相似文献   

20.
张桂军 《科学养鱼》1997,(6):27-27,40
为挖掘网箱培育幼蟹的潜力,提高幼压的产量,1996年6月~7月,枣庄市淡水养殖试验场进行了小体积高密度网箱培育幼蟹试验。结果证明,利用网箱培育幼摄成活率高、生长快,幼蟹规格齐,管理、捕捞方便。一、材料与方法1.地点的选择网箱设在池塘内,面积为2.5亩,水深1.2~1.5米,底为坚硬的沙性土质,水质清新无污染,池塘周围有围墙,是个避风向阳的好地方。在网箱设置前一个月,池水用500ppm的生石灰消毒处理。2.网箱及其设置网箱为全封闭聚乙烯单层网箱,网箱盖网的一边有30cm长的拉链,作观察和投饵用.网箱网目为1mm,网箱规格为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