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晓鸾 《齐鲁渔业》2005,22(2):37-38
褶皱臂尾轮虫是小型的浮游动物,营养丰富,是海水鱼、虾、蟹等育苗饵料系列中最理想的开口饵料和早期生物饵料。褶皱臂尾轮虫具有广盐广温性,适应性强,生长繁殖速度快,培育成本低等优点。现将土池培养轮虫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轮虫是鱼、虾类幼体的优良饵料.褶皱臂尾轮虫适应力强,繁殖迅速,在水产经济动物人工育苗生产中被广泛培养为鱼、虾类幼体的饵料.海产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方法多种多样,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海水鱼人工育苗中轮虫培养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虾幼体进入溞状幼体三期以后,饵料成了育苗的关键,因此,培养一种小型的动物性饵料,就显得很重要。几年来,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用褶皱臂尾轮虫培养对虾幼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培养褶皱臂尾轮虫(以下简称轮虫)的方法介绍如下:首先要培养好褶皱臂尾轮虫的饵料。单胞藻的扁藻、盐藻、小球藻等绿藻是轮虫的主要饵料,以扁藻为最好。当水温上升到15℃左右时,我们在有上列几种藻种的土池里进行肥水繁殖,施氮肥10ppm(未施磷肥)、在4日30日到5月18日间共施肥4次,同时也施少量人粪。  相似文献   

4.
不同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生长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3种饵料、4个组合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研究饵料对轮虫种群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光合细菌和鲜酵母混合为饵组,轮虫的最高培养密度达到了1820mL-1,高于其它3组;轮虫的日平均增殖率为0.4351,比光合细菌组和鲜酵母组分别增加了6.4%和25.0%。对轮虫生长、繁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宏 《科学养鱼》2005,(10):65-66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属于扁形动物门、单巢纲、单巢目、游泳亚目、臂尾轮虫科、臂尾轮虫属。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水域中。其具有营养丰富、适口性强、繁殖速度快等特点,成为鱼类与甲壳类的天然生物饵料。目前许多经济水产动物的苗种生产都需要轮虫作为  相似文献   

6.
采用首次平均抱卵量和增殖率两项指标评价褶皱臂尾轮虫的繁殖情况,研究了绿裸藻、卵形隐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饵料效果,以及绿裸藻与不同食物混合对褶皱臂尾轮虫繁殖的影响.由于粒度关系,绿裸藻不宜做轮虫的食物,但在保证饵料供应的情况下,绿裸藻对轮虫没有危害.生产上可利用绿裸藻的产氧功能,辅以充足的轮虫食物,以生态调控方式改善轮虫池的水质,有利于土池轮虫培育.  相似文献   

7.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室内高密度培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褶皱臂尾轮虫(以下简称轮虫)属轮虫纲(Rotatoria)、单巢目(Monogononta)、游泳亚目(Ploima)、臂尾轮虫科(Brachionidae)。它营养丰富,大小适口(100~300μm),是鱼类、虾蟹人工育苗中优良的动物性饵料,在育苗生产中需求量很大。由于浙南地区的轮虫天然资源不足,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特别是在河蟹人工育苗期间,外界气温低,在室外大面积培养轮虫繁殖速度慢、密度低,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尾突臂尾轮虫、裂足臂尾轮虫、剪形臂尾轮虫、方形臂尾轮虫、红臂尾轮虫、镰形臂尾轮虫、矩形臂尾轮虫和十指臂尾轮虫8种臂尾轮虫的ND4和ND5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测序,结合Gen Bank数据库中的褶皱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转轮虫和旋轮虫的ND4和ND5基因序列,使用MEGA6.0软件构建这12种轮虫系统发生树(NJ树、ME树、UPGMA树),探讨了8种臂尾轮虫之间的系统关系。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涉及的轮虫ND4和ND5基因序列差异百分比均值为40.3%,可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轮虫属内种间系统关系研究;系统树所显示亲缘关系与形态学研究基本一致,均支持将十指臂尾轮虫、裂足臂尾轮虫归入臂尾轮属。  相似文献   

9.
酵母及藻类对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种群累积培养法研究了两种酵母、两种藻类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最适投喂密度。结果表明 ,这四种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最适投喂密度 (× 10 6cell·ml-1)分别是 :干酵母 ,15 ;鲜酵母 ,5 ;微绿球藻 ,4 5 ;三角褐指藻 ,2 0。同时 ,在最适密度下比较了这四种饵料对轮虫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 ,四种饵料对轮虫的培养效果以微绿球藻为最优 ,其它依次为三角褐指藻 ,鲜酵母 ,干酵母。实验结果显示 ,褶皱臂尾轮虫批量培养及至工厂化培养的首选饵料是微绿球藻和三角褐指藻  相似文献   

10.
褶皱臂尾轮虫属轮虫纲,简称轮虫,其适应能力强,生长快,繁殖迅速,营养丰富,大小适口,体内含有粗蛋白达60%~70%,是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最理想的优质开口饵料,大量培养轮虫是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土池生态培育的关键措施之一。近年来,射阳县由于率先掌握了轮虫土池培养技术,推动了射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寒地区早繁鱼苗基地建设的迅速发展,在低温季节对鲜活饵料的需求十分迫切。而轮虫作为鱼苗的活性开口饵料,其温幅广的种类,如萼花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等,适宜在低温下大量培养。为了探索“低温条件下轮虫敞池培育技术”在高寒地区应用的可行性,1993年至1995年连续三年在绥化市鱼类良种温室孵化场进行试验和推广,利用低温敝池培养轮虫,温室培育水花,解决了高寒地区早繁鱼苗的开口饵料,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水产动物苗种培育的优质动物饵料,广泛分布于湖泊、池塘、江河、近海等各类淡、咸水水体中。轮虫因其极快的繁殖速率,生产量很高,在生态系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海洋中的轮虫大约有50多种,它们多数生活在沿岸浅海区。在海水养殖中能够进行大量培养,并用于海产动物人工育苗。褶皱臂尾轮虫具有适应力强、生长快、游动缓  相似文献   

13.
萼花臂尾轮虫的培养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董娟 《水产科技情报》2002,29(3):121-122
萼花臂尾轮虫是水产苗种开食和早期培育阶段的优良饵料,可以在淡水中培养。传统养鱼的肥水下塘经验,是利用藻类、轮虫、枝角类等的混合群体供饵,利弊兼有。本研究采用单胞藻、酵母及光合细菌单独培养萼花臂尾轮虫,可获得纯净的适口饵料,为工厂化育苗提供饵料保证。  相似文献   

14.
萼花臂尾轮虫室内规模培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伟 《水利渔业》2007,27(1):13-13,90
萼花臂尾轮虫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营养丰富等特点,是水产苗种开食和早期培育阶段的优良饵料,可以在淡水中培养。结合轮虫室内高密度培养特点及自身实践经验,对萼花臂尾轮虫室内规模培养技术作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5.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下文简称轮虫)隶属于轮虫纲、单巢目、臂尾轮虫科;是广盐性种类,广泛分布于温带到热带半咸水和海水水域。它是目前唯一能集约化培养的一种海水轮虫。作为海产苗种良好的开口饵料,随着近年来海产鱼类养殖和人工育苗工作的深入开展,其规模化培养技术愈发显示出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轮虫(褶皱臂尾轮虫)作为一种小型浮游动物,具有广盐广温性、生长繁殖快、培育成本低、营养丰富等优点,是海水鱼、虾蟹育苗中最理想的开口饵料和早期生物饵料。宁波市鄞州区有虾蟹育苗基地2000多亩,以前普遍以蛋黄、豆浆作为开口饵料,这样的苗种质量得不到保证,成活率也较低。近两年来,进行了土池培育轮虫试验,作为虾蟹育苗的开口饵料,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轮虫土池高产培育技术及效益核算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四种单胞藻培养轮虫的繁殖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以下简称轮虫)是养殖各种水产无脊椎动物及鱼类的优良饵料生物。具有个体小,繁殖速度快、营养丰富、对环境适应力强和容易培养等优点。日本、美国及欧亚洲已广泛培养并应用于人工育苗生产中。  相似文献   

18.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0.F.Muller虽被广泛用作海产鱼种苗生产的初期饵料,但培育仔鱼体较小的鱼种,在刚开始摄饵时需选择小型轮虫(以仔轮虫为主)。为此,了解培养槽中轮虫的孵化、成长过程中,不必测定其被甲长而推知小型轮虫的出现时间,即亟待开发的有效的小型轮虫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9.
褶皱臂尾轮虫室内高密度培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褶皱臂尾轮虫属轮虫纲、单巢目、游泳亚目、臂尾铃虫科。它大小适口(100~300μm),营养丰富,并能保持良好的育苗木质,已成为鱼类、虾蟹走人工育苗中优良的动物性饵料,在生产中需求量很大,由于浙南地区的铃虫天然资源不足,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特别是在河蟹人工育苗时,外界气温低,空外大面积培养铃虫繁殖速度慢、培养密度低等因素,有必要进行室内水泥池高密度培养。作者现勾结合1995~1997年三年的河匠人It苗中的铃虫培养方法作如下介绍.1.材料与方法(1)轮虫种由相歧臂尾轮虫冬卵孵化而成。(2)培养耷器与培养池1000~3000Ynl…  相似文献   

20.
褶皱臂尾轮虫(简称轮虫)是海水鱼虾类苗种生产的优良生物饵料。在近几年轮虫的大规模培养过程中曾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轮虫的细菌性疾病危害尤为突出。对此,我们做了一些探索,现把情况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