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研究之目的是在水稻花药浮游培养中查明不使用石蜡封口对培养效率的影响,以便于改善培养方法。为了供试生理上均质的花药,将水稻密植栽培在钵中,从水稻主秆穗的特定颖花中采集含有1核中期~后期花粉的花药,每个小区培养1000个花药左右。  相似文献   

2.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水平,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2014-2015年对水稻不同栽培方式进行了同田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错窝栽培方式的应用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改变水稻栽培方式,大幅的提高栽插密度,使稻株空间得到合理的配植,改善稻株光养供给条件,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对培育健壮个体,优化群体结构,建立"库"大、"源"足、"流"强协调发展的高产群体,增加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和实粒数,最终实现水稻高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下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与氮素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下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及氮素利用。结果表明,免耕条件下以尿素+猪粪强化栽培水稻的产量最高,而常耕条件下以单施尿素常规栽培水稻的产量最高,但各处理的产量差异并不显著。无论是免耕还是常耕条件下,单施尿素常规栽培水稻比单施猪粪强化栽培水稻植株积累更多的氮素量,但其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下降。两种耕作方式比较,免耕条件下水稻的氮素运转效率、氮素农艺效率显著高于常耕,但常耕条件下的氮素回收效率比免耕的高127.95%,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庞启华  黄光永 《种子》1999,(5):7-10
利用99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和17个CHA杂种,研究了在单株点播和正常密植条件下川西CHA杂交小麦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超标优势特点。结果表明:1,在单株条件下,产量超标优势较大的组合是穗,粒,重三要素在较高水平上的协调提高的结果,产量优势主要来源于穗粒数优势和一定的有效穗优势。2.在密植条件下,具有较大产量超标优势的组合产量优势主要来源于穗粒数和千粒重优势,并以穗粒数优势起主导作用.3.单株点播条件下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单季杂交晚稻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在保证有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结实率,主攻大穗,适当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6.
不同免耕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有何不同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以常规插秧为对照,研究免耕直播和免耕抛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结果表明:此试验条件下,免耕直播前期分蘖速度较快,株高、结实率及产量都较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则与常规插秧相当,而免耕抛秧有效穗较多,但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均较低。在土壤理化性状方面,与常规插秧比,免耕栽培稻田表层(0~5cm)土壤有机质增加,腐殖质品质改善,>0.25mm水稳性大团聚体、全量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养分含量都有提高。两种免耕栽培模式中,免耕直播的腐殖质品质、>0.25mm大粒团聚体含量及速效磷高于免耕抛秧,而土壤有机质总量和速效钾则低于免耕抛秧。免耕栽培模式有利于稻田表层土壤肥力的改善;此试验条件下,免耕直播更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7.
低氮密植栽培对超级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研究低氮密植栽培对水稻分蘖发生及成穗率、干物质积累及其转化、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2012—2013年以超级稻Y两优1号为材料,在湖南长沙和海南澄迈进行了施氮量(75、150、225 kg N hm–2)与栽插密度(68、40、27、19穴m–2),每穴苗数(单、双、三本穴–1)与栽插密度(40、27、19、14穴m–2)的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基本苗数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减苗增密在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量及产量分别比增苗减密高10.5%、5.2%和2.9%,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达到显著水平;在低氮密植条件下,有效分蘖期缩短6 d左右,分蘖成穗率、表观转化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0.9%、21.0%、150.6%和19.6%。在施氮量为75 kg N hm–2的密植(40~68穴m–2)条件下,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量及长沙点产量分别比中、高氮(150~225 kg N hm–2)常规密度(19~27穴m–2)低3.2%、7.5%和1.2%,但差异不显著,而澄迈点产量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比之低5.2%和高9.1%,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在施氮量为150 kg N hm–2的密植条件下,成熟期干物质量比高氮常规密度低1.7%,但齐穗期干物质量和产量比高氮常规密度高10.3%和3.3%。因此,超级稻采用低氮密植栽培,在100~150 kg N hm–2和40穴m–2条件下提早了够苗期,增加了有效穗数,提高了分蘖成穗率和结实率,加之齐穗期适宜的干物质积累和较高的表观转化率,有利于高产的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氮素水平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光合作用、生产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的生理特性和生产特性.结果表明:在高氮和低氮两种条件下直立穗型水稻品种的稻谷产量均高于弯曲穗型品种,收获指数却低于弯曲穗型品种.在低氮条件下,两品种的收获指数均提高,且弯穗型品种的稻谷产量略高于直穗型品种.在高氮条件下则相反.在相同肥力下,抽穗前两品种的物质生产差异不大,但抽穗后直穗型品种的物质生产明显高于弯穗型品种.在高氮条件下,两品种单叶光合速率、群体光合速率均高于低氮处理,下降速度也慢于低氮处理.  相似文献   

9.
携带提高适合度抗性基因的转基因植物如果长期处于栽培系统之外,可能带来很大的生态问题。为了评价转CryIAb抗虫基因水稻的生态适合度,本研究以转CryIAb水稻Mfb及其非转基因对照MH86为材料,连续2年定点实验,通过常规栽培和半野生生长等不同生长方式以及虫害及杂草的自然压力下比较转CryIAb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的营养生长、繁殖能力、种子延续能力,评价转基因水稻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竞争能力。2年观测数据显示:常规栽培和模拟自然生长条件下,转CryIAb基因水稻的植株高度、分蘖数与非转基因水稻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繁殖能力则与栽培方式、虫害发生程度密切相关。在常规栽培条件下,虫害发生较重的2011年,转基因稻单株总粒数、实粒数和穗重分别为1890.3、1182.6和30.1g,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稻的1402.8、864.5和23.6g;在虫害发生轻的2012年,转基因稻与非转基因稻繁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半野生生长条件下,虫害发生重的年份,转基因稻繁殖能力指标有升高趋势,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在虫害发生轻的年份,转基因稻的大部分繁殖指标与非转基因稻相当或下降,其中结实率为57.3%显著低于非转基因稻的73.2%,显示出一定的适合度成本。转基因稻与非转基因稻的种子萌发能力没有显著差异。不论何种种植方式,2年均未调查到田间自身苗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在半野生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存在适合度负效应。  相似文献   

10.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早籼稻品种温12的4因素2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几个因子中,其贡献率依次为千粒千>结产率>每穗总粒数>有效穗,说明温12在不同栽培因素水平下,千粒重,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2)在纯N12.5kg/667m^2水平时,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高低起着主要的作用,此时应攻大穗为主;在15.0kg/667m^2水平,结实率的高低影响产量的高低;(3)不同密植时,对温12的栽培要求也不一样,在稀植时,要以攻大穗提高结实率为主,而在密植时,要求提高成穗率,从而提高有效穗。  相似文献   

11.
杂交中稻成穗率的限制因素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Ⅱ优7号为材料,通过不同疏穴时期、疏穴规格及三角形施氮方式处理,研究了影响杂交中稻成穗率的限制因素及其高产栽培途径.结果表明,最高苗期前后是影响水稻成穗率的环境敏感期,光照是该期影响成穗率的主导因素,增施氮肥对提高成穗率的作用不如改善光照条件的大,而且只有在群体基部光照条件改善的情况下才会起到明显作用.采取"三角形栽培改善最高苗期的群体基部光照条件和N-n-2期施上林氮肥"的栽培途径,具有显著降低苗峰、壮苗以及提高成穗率和着粒数的作用而增产,但其增产程度与稻田土壤肥力有关.  相似文献   

12.
栽培条件对水稻直播生产至关重要,以黑米杂交稻紫两优润香为材料,采用两因素3水平3重复随机区组设计,考察了与水稻抗倒性相关的12个性状,分析了播种量和施肥水平对黑米杂交稻的抗倒伏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抗倒伏是一个复杂性状,不仅与品种特性密切相关,且与栽培条件密切相关。在提高紫两优润香直播生产中的抗倒伏性和产量上,最佳的栽培处理为播种量1.5kg/667m2,复合肥施肥水平3.00kg/667m2。直播栽培中,在科学管控杂草的基础上,应采取稀播、匀播种子,适当施用复合肥,有利提高品种的穗部性状,增加穗粒数,在确保产量的前提下提高品种抗倒伏力。  相似文献   

13.
水稻半旱式栽培,是一种新的稻田栽培方法,其基本形式是把稻田改过去传统的平作栽培为一定规格的垄沟,以沟水持续浸润垄埂的灌溉方式种植水稻,改变了平田长期淹灌的水稻栽培方式,为水稻生长发育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本文通过两年的调查分析认为:半旱式栽培与平作栽培比较,半旱式栽培对水稻生长发育所表现的优越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水稻的根系发达,发根力强,根的活力旺盛;(2)水稻的秧苗素质好;(3)能促进水稻分蘗早生快发,太分蘗多,分蘗的有效性高;(4)水稻的穗部性状好,产量高。  相似文献   

14.
陈恩谦 《种子》2006,25(6):78-79
通过3年的水稻分期播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栽培水稻的幼穗分化先于拔节,一般播期条件下,拔节出现时,幼穗分化已进入到二次枝梗及颖花原基分化期。因此,贵州水稻栽培技术应按重叠型生育类型制定栽培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5.
低氮胁迫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的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直立穗型水稻品种的生物产量高于弯曲穗型品种,经济系数低于弯曲穗型品种。在低氮条件下,两品种的经济系数均提高,且弯穗型品种的经济产量略高于直穗型品种。在高氮条件下则相反。在相同肥力下,抽穗前两品种的物质生产差异不大,但抽穗后直穗型品种的物质生产明显高于弯穗型品种。同时发现在低氮条件下,两品种的穗数明显减少,但穗粒数增多,结实率提高,穗子的1,2次枝梗的千粒重高于高氮处理。  相似文献   

16.
田间密植诱导抽穗期玉米叶片衰老时的光合作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理解田间密植是否诱导抽穗期玉米叶片衰老以及衰老叶片的光合作用规律和机制,本研究以玉米"先玉335"为材料研究了抽穗期栽培密度对穗位叶和穗下第4叶的光环境、比叶重、氮素含量、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以及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冠层内的光强大幅降低,尤其穗下第4叶;穗位叶和穗下第4叶的比叶重降低。同时,穗位叶和穗下第4叶的氮素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随栽培密度增加而下降。不同栽培密度下穗位叶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未发生明显改变,而高密度下穗下第4叶OJIP的J和I相的相对荧光产量较低密度有提高趋势。高密度下,穗位叶和穗下第4叶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降低;不过,穗位叶胞间CO2浓度降低,穗下第4叶胞间CO2浓度增加。我们认为,田间密植条件下异质性光环境可以迅速诱导抽穗期玉米冠层下部叶片(如穗下第4叶)衰老;该过程中,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不是光能吸收和电子传递,而可能是碳同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1959—1961年进行的水稻密植试验结果,参考了江苏省各地进行的水稻密植试验,从分蘖与成穗数、根系和茎稈的发育、穗器官的发育与每穗粒数、叶面积的动态变化和干物质生产等方面,探讨了不同品种的合适密度,并对肥与密的相互关系及其运用问题,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以三系杂交组合金优253和中优315为试验材料,在两种土壤耕作方式和三种栽培密度下,研究了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栽培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明显影响。相同耕作方式不同密度下,单株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单位面积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其衰减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以中等密度的最大,但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免耕条件下的强化栽培水稻产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常耕条件下的产量则以中等株行距处理的最高。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邓飞  王丽  刘利  刘代银  任万军  杨文钰 《作物学报》2012,38(10):1930-1942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 研究了不同秧龄和移栽方式对仁寿、郫县和雅安生态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1)水稻的干物质积累特性为生态条件、秧龄、移栽方式及其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均受三者显著主效作用; 生态条件与秧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分蘖盛期至抽穗期群体干物重, 而生态条件与移栽方式、秧龄与移栽方式及三者互作则主要影响抽穗后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2)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因生态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仁寿的产量主要来自抽穗后光合产物在籽粒中的积累, 与茎鞘物质的输出和转化相关不显著; 在郫县, 茎鞘物质输出和转化对产量贡献大于在仁寿, 产量与孕穗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r = 0.775*)显著正相关, 与成熟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r = -0.757*)则呈显著负相关; 在雅安, 抽穗后茎鞘干物质的输出和转化与产量正相关。(3)水稻产量以仁寿最高, 较郫县和雅安高5.52%和17.65%; 秧龄和移栽方式均能影响水稻最终产量, 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 仁寿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影响产量, 在郫县则通过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实现对产量的调控, 雅安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群体颖花量和千粒重调控产量。(4)适宜的栽培方式能有效调控水稻干物质生产, 促进产量的提高。在仁寿和郫县, 50 d秧龄单苗优化定抛有效地协调了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 促进水稻增产; 在雅安, 50 d秧龄单苗手插具有较高穗前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后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效率, 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以江苏省两个高产水稻品种‘南粳9108’和‘南粳46’为实验材料,模拟机插秧和机械化直播栽插方式,研究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主要营养元素N、P吸收的影响。于始穗期在人工气候室中进行常温、增温和高温处理15天,分析穗后水稻不同器官N、P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增温、高温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各器官N、P含量,高温处理下各器官氮含量的变化幅度普遍大于增温处理,在相同增温处理下,各器官N含量的升高幅度表现为茎>叶>穗。高温与增温处理下P含量的变化幅度差异不大。抽穗期至成熟期,在相同种植方式和增温处理下,与常温对照相比,水稻各器官N、P含量升高幅度在品种间存在差异,‘南粳46’比‘南粳9108’对气候变化的耐受性更强。在相同温度处理和品种条件下,直播条件下水稻N、P由茎叶至穗的转运效率普遍高于移栽条件。该研究为未来气候变化下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