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京冀平原区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农户土地利用目标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其决策机制的研究,是科学分析区域耕地资源质量和生产能力驱动变化的基础。该文选择京冀平原区的北京市大兴区和河北省曲周县为研究样区,以典型乡镇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家庭、农户收入、农户土地资源状况和农户区位条件等因素对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曲周主要的农户类型为粮食和利润协调型,大兴的主要农户类型为粮食和利润协调型农户和利润需求型。研究区域农户为了获得更高的农业收益,偏好于增加耕地的劳动力投入、农药投入、复种指数较高。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耕地面积、土地质量和交通通达度对农户做出“保证家庭消费粮食的基础上,增加经济收入”和“只是为增加更多的收入”的耕地利用目标决策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即对于粮食和利润协调型农户或利润需求型农户有积极作用;城镇影响度对农户从粮食和利润协调型向利润需求型过渡和转型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支撑,也需农户积极配合。针对农户层面研究较少的情况,该研究以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试点区的茶陵县为研究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农户参与休耕行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发现农户参与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的行为逻辑遵循"认知-意愿-行为"的基本路径。农户的休耕行为响应受其行为意向及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前置因素的影响。农户行为意向在其认知和行为响应之间起到中介效应。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强调,实行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需以尊重农户意愿和稳定农户收益为基本原则,对乡村干部和农户加强休耕相关宣传培训,并增加农户参与休耕治理的工作机会,以提高农户行为积极性,提升休耕效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农业绿色发展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借鉴相关研究,提出绿色施肥的概念,从农户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认知特征和农户种植结构4个方面对影响农户绿色施肥行为的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为科学施肥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农户在施肥过程中的行为依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利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从农户的社会学人口特征和农户所处的场域两方面对农户在施肥过程中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为相关部门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利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从农户的社会学人口特征和农户所处的场域两方面对农户在施肥过程中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为相关部门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进程中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鼓励农户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关键途径。为了分析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579户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方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特征中的人均收入、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家庭总收入、户主文化程度,农户生产特征中的农业收入、耕地经营面积、劳动力数量,农户意识特征中的农户产权意识、农户行为意识、农户福利意识、农户技能意识,对农户的退地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是受到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并且各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共变关系。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土地退出政策和机制提供意见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户安全用药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生产环节我国农户用药行为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归纳,指出农户素质低可能不是引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本质原因;未来我国农户用药行为的研究应该侧重于改变研究假设,引入观察法和实验法。  相似文献   

8.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背景下,生态移民成为解决生态问题和消除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农户作为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主体,农户搬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着工程能否顺利推进及政策效果的优劣。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比较等方法,在厘清影响农户生态移民意愿因素的基础上,阐明了现阶段的研究重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成本-收益、非成本-收益、农户特征对农户搬迁意愿产生影响,但已有的研究没有将风险、农户行为态度、他人态度、资源禀赋约束等因素考虑在内,量化方法较少且缺乏统一的研究框架,这些均需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
以皇甫川流域农户调查为例,探讨了农户调查方法在退耕还林(草)工程研究中的应用问题。农户调查因其数据获取直接、时效性强、反映问题全面等特点,可用于农户生产生活受工程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等研究,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农户对退耕还林(草)工程普遍持赞成态度,但一些农户反对禁牧和圈养舍饲。影响农户对退耕还林(草)工程态度的主要因素是农户的年龄、家庭人数以及退耕所能带来的收益;影响农户对圈养舍饲态度的主要因素是畜牧业收入;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均纯收入越高,但耕地面积、种植业和畜牧业比例越大,人均纯收入反而越少,表现出当地传统农牧业典型的“不可持续性”,并与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性交互作用,形成了生态一经济的恶性循环。如何进一步发挥退耕还林工程的作用,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生态移民是新形势下中国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举措,研究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以广西环江县30个典型移民安置屯为例,开展生态移民背景下移民迁入区人地关系研究,将调查农户划分为迁入农户和原驻地农户,通过对比2组农户的现有耕地面积、经济收入以及对移民政策和环境变化的响应等问题,探讨移民迁入区的移民效应和可持续性.研究表明:生态移民工程受到农户的普遍认可与支持,迁入农户占有的耕地资源质量和经济收入较搬迁前有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与农业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仍需关注迁入区移民较原驻民耕地占有量和经济发展速度偏低、迁入区人口增加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造成的冲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研究山区耕地细碎化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对保障山区粮食安全、促进山区耕地整治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贵州省剑河县白都村为例,基于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在提取农户耕地地块空间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选取综合指标测度法对农户耕地地块细碎程度进行刻画,从地块和农户两个层面分别运用Logistic和Tobit模型分析耕地地块细碎化对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探析农户耕地细碎化程度与其撂荒规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细碎化程度较高,耕地撂荒现象严重。农户平均地块面积为0.044 hm2,平均耕地撂荒占比为29.50%;2)从地块层面看,耕地地块细碎化会加剧耕地撂荒,其中地块耕作距离对农户耕地撂荒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地块面积对农户耕地撂荒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且地块面积对农户耕地撂荒的作用强度高于地块耕作距离;3)从农户层面看,农户耕地细碎化程度越高,耕地撂荒规模愈大,农户耕地细碎化指数每提升10%,其耕地撂荒比例增加4.22%。研究结果可为推动山区细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能力"、"风险"等概念在贫困研究领域的应用,脆弱性以前瞻性的视角成为目前贫困研究的热点。基于可持续生计的脆弱性研究可以有效识别贫困农户中的脆弱群体,指导农村扶贫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本文以风险—生计资本—适应能力为界面构建贫困农户的脆弱性评价指标,运用综合指数法重点分析收入、受教育水平、户主年龄及生计资本等因素对农户生计和脆弱性的影响,为扶贫政策制定和相关扶贫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户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较高,而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偏少,生活水平较低;2)农户的自然灾害风险指标值和经济活动风险指标值相比其他风险指标值较高; 3)适应能力普遍较低,且很多应对风险的适应性举措并没有发挥出实际效果; 4)农户脆弱性与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负相关,中青年户主型农户的脆弱性最低,老年户主型农户脆弱性最高,资本搭配合理型农户遭受风险的影响小、适应能力强、脆弱程度低。总之,研究区一半的农户遭受着高风险的冲击,生计资本严重缺乏,适应能力低下,脆弱程度很高。因此,贫困地区特别是自然条件恶劣的西北部贫困区,未来扶贫政策的制定应该加强对脆弱群体的识别,把脆弱群体作为前瞻性反贫和减贫的重点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3.
土地流转农户生计转型中生计资本整合特征及效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揭示土地流转下异质性农户的生计资本整合特征,该文基于267户流转农户调查数据,将农户划分为稳定型纯农户、非农化纯农户、稳定型兼业户、非农化兼业户和稳定型弃农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异质性农户生计资本差异,并采用雷达图、生计资本扰动指数与生计资本增长指数,剖析了异质性农户生计资本整合的方向、强度及效益。结果表明:1)土地流转前,非农化纯农户和非农化兼业户在人力资本、生活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上占优势,稳定型纯农户和稳定型兼业户在自然资本和生产资本上占优势;2)土地流转后,非农化纯农户和非农化兼业户侧重整合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而稳定型纯农户和稳定型兼业户侧重整合生产资本,稳定型弃农户整合方向不明显。3)生计资本扰动指数非农化纯农户(0.169)非农化兼业户(0.144)稳定型纯农户(0.124)稳定型兼业户(0.105)稳定型弃农户(0.098),生计资本整合强度非农化农户高于稳定型农户;4)生计资本增长指数非农化兼业户(0.135)非农化纯农户(0.120)稳定型兼业户(0.094)稳定型弃农户(0.093)稳定型纯农户(0.088),生计资本整合效益非农化农户亦显著优于稳定型农户。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农户生计资本整合与土地流转互动机制的认识,以期为促进土地顺畅流转实现"失地/得地"农户的生计可持续化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农户生计要素结构、可持续性及其耦合协调关系,为优化农户生计策略,增加农户经济收入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黄土丘陵区典型区为例,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从多种生计要素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农户调查数据和数理模型,对不同放牧强度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及其耦合协调发展进行综合研究。[结果] ①放牧强度增强了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性,但对生计环境、生计策略与生计结果可持续性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②中度放牧强度下农户生计可持续性最高,生计资本、生计环境、生计策略与生计结果可持续性较不放牧农户分别增加了37.86%,3.83%,9.92%和30.45%。③从耦合协调度来看,整体呈现出:中度放牧农户>轻度放牧农户>重度放牧农户>不放牧农户的特征,而农户生计耦合度高于协调度,说明黄土丘陵区放牧农户生计系统间作用强度大,且系统内部尚未形成良好的耦合协同发展态势,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农户生计转型升级,提高其生计可持续性。[结论] 适度放牧可增加黄土丘陵区农户生计资本,优化农户生计策略,提高农户生计可持续性,有利于农户经济增收。  相似文献   

15.
农户是参与农地流转的主体之一,实现土地合理流转必须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研究区278户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较低,流出土地的农户比例为17.99%,流入土地的农户比例为25.17%;(2)影响农户土地流出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农地收入功能、外出务工劳动比例和耕地面积,农地收入功能越高,外出务工人数越少,耕地面积越多,农户的土地流出意愿越强;(3)影响农户土地流入意愿的主要因素是户主文化水平、农地政策了解程度、是否具备耕种能力、农地收入功能、耕地质量和村集体经济状况,户主文化水平越高,对农地政策越了解,耕种能力越强,农地收入越高,农户的农地流入意愿越强,而耕地质量越高,村集体经济状况越好,农户的农地流入意愿越弱。  相似文献   

16.
产权认知及外部环境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佳  宋戈 《农业工程学报》2017,33(5):248-256
农民的产权认知及外部环境直接影响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决策。该文基于陕西关中地区545户农户调研数据,按农民非农收入水平和承包地经营规模分异将农户进行分组,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将非农水平和承包地经营规模作为调节变量,分析农户产权认知及外部环境对其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对其土地流转行为的综合影响最大,外部环境次之。农户对土地抵押权的认知对土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家庭非农收入水平高、经营规模小的农户更容易将土地流转意愿转化为土地流转行为。研究产权认知和外部环境因素能为制定土地流转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农地流转中农户的意愿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解放剩余劳动力,运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模型对河西走廊农地流转中农户的意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促进河西走廊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具有普遍的农地流转意愿,不同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流转方式对农户流转意愿具有显著差异;(2)农户的年龄和文化程度是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3)不同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均有差异,家庭状况与资源禀赋对转入及转出影响较大,且两者呈相反趋势;(4)农户个人特征中仅文化程度因子有显著影响,农地的重要性对农户流转的影响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农户行为的微观角度出发,就当前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寻求优化和完善耕地质量保护的对策。[方法]选取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作为具体实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和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农户积极主动响应,有些只是被动响应。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二元Logistic回归处理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良好,回归结果可信度较高。[结论]丹徒区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积极性不高,农户的年龄、化肥的使用情况,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重要性和前景的判断这4个因素对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土地利用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农村土地的利用结构、形态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亟待解决的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厘清了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土地利用的影响,阐明了现阶段的研究重点和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农户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而且增加了农户对土地的投入与土地产出,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与利用强度,也对农户土地的重新优化配置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农村土地市场的形成;但已有研究多采用短期横截面数据,而对退耕区农户土地集中的关注较少,需在日后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20.
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科学分析农户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和转变农户粗放型灌溉方式提供基础。以陕西省温室作物生产地区的10个县(区)17个乡镇的296份入户调查资料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认知程度直接影响节水灌溉技术的扩散;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已有认知、对现有灌溉方法的满意度、政策补贴的方式和力度、灌水成本、受教育程度、是否为干部、技术培训经历和种植经验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水平;促进农户对传统灌溉方式的理性认知、拓展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的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助于提升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水平、规范农户灌溉行为选择,提高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