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种植植物的人工湿地可以通过根系分泌物及根际泌氧显著提高其对养殖尾水处理的性能。而不同植物种类和环境会影响根系分泌物释放情况,本实验通过搭建三组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尾水,分别为无植物(NP)、风车草组(FCC)、鸢尾组(YW)。检测其根系分泌情况并分析其与污染物去除率间的相关性。样品中检测到并且具有CAS号(CAS Registry Number)的化合物共有84种,其中鸢尾有82种,风车草有24种。鸢尾组检测出的柠檬酸的相对浓度为(62.3±9.65)μg/mL,为检测出的相对浓度最高的根系分泌物,且其与NO-3-N和TN的去除率呈显著的正相关。种植植物组对NO-2-N的去除效果更稳定且显著高于NP组;种植植物组对NO-3-N的去除率显著高于NP组,YW组显著高于FCC组,其中L-苯丙氨酸、柠檬酸等根系分泌物与NO-3-N的去除率呈正相关;对NH+4-N和TN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利用蕹菜(Ipomoea aquatica)替代伊乐藻是否影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产量与蟹塘水质,于2019年3月15日-10月26日开展实验,分别设置100%蕹菜处理组(IP)、50%蕹菜+50%伊乐藻处理组(E-I)和100%伊乐藻处理组(EL),并测定养殖期内中华绒螯蟹产量、植物生物量和蟹塘水质等指标。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产量在处理组间并无显著差异,IP、E-I和EL中华绒螯蟹产量分别为1 562 kg/hm2、1 404 kg/hm2和1 452 kg/hm2。与EL处理组相比,IP和E-I处理组水体溶解氧(DO)和pH有明显降低趋势,水体叶绿素a(Chla)和总悬浮固体(TSS)含量在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组养殖周期内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亚硝态氮(NO-2-N)变化趋势一致,由于前期施肥促草,在5月和...  相似文献   

3.
在总磷(TP)、总氮(TN)、叶绿素a(Chl a)分别为0.91、3.80、0.10 mg/L的水体中分别培养2.73 g/L美人蕉浮岛(A组)、8.77 g/L背角无齿蚌(B组)及2.66 g/L美人蕉浮岛+8.89 g/L背角无齿蚌(A+B组),并设置空白对照,以TP、TN、Chl a为监测指标,研究各实验组对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对TP的去除率依次为:A+B(83.27%)A(82.53%)B(71.51%)空白组(59.45%);对TN的去除率依次为:A+B(77.82%)A(72.77%)B(57.58%)空白组(31.68%);对Chl a的去除率依次为:A+B(99.53%)B(98.49%)A(96.16%)空白组(93.38%)。实验组对TP、TN、Chl a的去除率均显著(P0.05)高于空白组,美人蕉浮岛和背角无齿蚌搭配组对TP、TN、Chl a的去除效果最好,但对TP、TN的去除率均与单一移栽美人蕉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对Chl a的去除率与单一投加背角无齿蚌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美人蕉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具有显著作用,背角无齿蚌对水体中藻类的去除具有显著作用,在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中美人蕉和背角无齿蚌的协同搭配能够加强水体中氮磷营养的循环,起到耦合强化净化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柳磊  陶玲  代梨梨  彭亮  李谷 《淡水渔业》2023,(1):92-101
为探索适用于高密度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和水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技术,本研究构建了一套基于组合湿地的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在考察组合湿地对池塘尾水中氮、磷等物质去除效果和养殖过程中池塘水质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评估了系统氮、磷利用效率。结果显示:在5.54 m3/(m2·d)高水力负荷下,组合湿地对氨氮(TAN)、硝态氮(NO-3-N)、总悬浮物(TSS)、总磷(TP)、总氮(TN)和化学耗氧量(COD)去除率分别为68.94%、-25.38%、60.86%、43.56%、16.67%和27.98%,湿地出水水质满足渔业养殖用水要求;养殖过程中,循环塘TAN、NO-2-N浓度较低,均值分别为0.72 mg/L、0.10 mg/L,显著低于对照塘,DO均值为4.85 mg/L,显著高于对照塘且较为稳定;主养品种黄颡鱼产量达到391.38 kg,较对照塘提高9.11%;氮、磷相对利用率分别提高10.68%和11.20%,绝对利用率分别提高11.06%和11.49%,环境...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接种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种植水蕹菜(Ipomoea Aquatica)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的影响,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中设置空白对照组、单纯接种蛋白核小球藻、种植水蕹菜及二者联合的4个处理组,定期监测各处理组中水质理化指标、生长特性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三个处理组均能有效去除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中的NO~-_2-N、NH~+_4-N、TN和TP,其中接种蛋白核小球藻处理组对NO~-_2-N的去除率达到51.27%;种植水蕹菜处理组对NO~-_2-N、NH~+_4-N和TP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55.19%、70.06%和74.76%;联合处理组对水体TN去除率为49.66%,去除TN效果最佳。三个处理组均能提高南美白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提高其成活率,其中联合处理组效果最佳,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0.66%和27.27%,水雍菜处理组分别增加了8.14%和9.10%,蛋白核小球藻处理组分别增加了4.41%和2.28%,同时联合处理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种植水蕹菜处理组能显著增加南美白对虾CAT、GST活性和GSH含量,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128.84%、235.39%和426.26%;联合处理组对南美白对虾肝胰腺的SOD活性和GSH含量促进效果最佳且达到显著水平,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52.75%和1 376.69%。综上可见,接种蛋白核小球藻和种植水蕹菜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南美白对虾生长及免疫活性,且以联合处理的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厌氧/缺氧/好氧(anaerobic/anoxic/aerobic, A2/O)工艺试验装置处理模拟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本研究在反硝化聚磷菌富集阶段,经过聚磷菌的活化、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保持系统稳定三个阶段的富集培养,系统除磷率达到80%。在利用反硝化除磷菌处理模拟养殖尾水期间,通过A2/O工艺试验装置连续性进水出水,系统出水硝酸盐氮(NO-3-N)去除率全程达到了95%。出水的磷酸盐(PO43-)去除率40%~50%,出水总氮(TN)去除率也稳定在88%,出水的总磷(TP)去除率在30%~50%。探究A2/O工艺试验装置处理高硝酸盐氮生物絮团尾水和循环水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时,通过额外添加乙酸钠充当碳源的方式,添加碳源维持碳氮比在3.4∶1的组别脱氮效果显著,但除磷效果不显著,未达到SC/T 9101—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排放标准,需要进一步处理。  相似文献   

7.
利用组合湿地系统对湖区池塘养殖尾水进行净化,以实现水体循环再利用,减少对周围水环境的污染。组合湿地系统由3个莲藕净化塘、1个生态沟渠和1个人工湿地组成,面积分别为2.1 hm2、1.47 hm2和0.52 hm2,其中净化塘莲藕的覆盖度分别为0%、30%、60%。沿程采样测定水化学指标。结果显示,组合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养殖尾水中的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和化学耗氧量(COD)等指标。TN、TP由初始值1.3 mg/L、0.76 mg/L降到0.4 mg/L、0.09 mg/L,去除率分别为41.5%、77.5%;NH4+-N、COD由初始值0.27 mg/L、42 mg/L降到0.06 mg/L、27 mg/L,去除率分别为77.7%、35%。研究表明,该组合湿地系统能有效净化养殖尾水,实现水体循环再利用,可有效缓解南四湖的入湖污染负荷。  相似文献   

8.
藻-菌单一及共生系统对海水养殖尾水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高效可行的海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在净化尾水污染物的同时达到微藻生物量积累,本文对比了普通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和芽孢杆菌(Bacillusspp.)在游离和固定形态下,单一和共生系统的细胞生长及其对尾水中氨氮(NH_4~+-N),正磷酸盐(PO_4~(3–)-P),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_(Mn))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游离状态下,藻–菌共生系统促进小球藻细胞生长及尾水中PO_4~(3–)-P和COD_(Mn)的去除。固定态藻–菌共生系统对NH4~+-N, PO43–-P和TP的处理效果优于单一固定态小球藻和单一固定态芽孢杆菌。对比实验设计的所有处理(游离或固定态下的单一藻、单一菌、藻–菌共生),藻–菌共固定系统的处理效果相对最优,对NH_4~+-N, PO_4~(3–)-P, TP和COD_(M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57%, 98.62%, 89.89%和39.09%,出水NH_4~+-N, PO_4~(3–)-P分别达到中国《渔业水质标准》和《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二级标准, COD_(Mn)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9.
取5000 mL灭菌后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尾水于5000 mL高压灭菌的烧杯中,分为10组,分别为蛋白核小球藻组(C1)、蛋白核小球藻+大型溞组(C2)、衣藻组(C3)、衣藻+大型溞组(C4)、隐藻组(C5)、隐藻+大型溞组(C6)、蛋白核小球藻+衣藻组(C7)、蛋白核小球藻+衣藻+大型溞组(C8)、衣藻+隐藻组(C9)、衣藻+隐藻+大型溞组(C10),每个处理组设3个平行。各藻种原始藻液25 mL,接种初始密度为1×10^( 8) 个/mL,大型溞密度为1个/L。试验烧杯置于25 ℃、3000lx和14L∶10D光暗比的培养箱内常规培养。每间隔3 d的10:00测定溶液的pH、溶解氧、总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总磷和叶绿素a等水质指标,研究不同藻—溞组合系统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净化效果及其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各处理组藻类及大型溞均可正常生长,且藻—溞组合系统具有较好的水质净化调控效果,尤其是蛋白核小球藻+衣藻+大型溞组,至试验结束时其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2%、77%和99%;混合藻生长速度要低于单一藻培养,其中蛋白核小球藻组和衣藻组微藻的相对生长速率最高,分别为27.7%和26.9%;且蛋白核小球藻最有利于大型溞的生长繁殖,至试验结束时由5个增至88个,其次是衣藻,增至80个,而隐藻最差,仅增至59个。培养初期,大型溞的扰动作用能够促进藻类的生长,随着大型溞数量的增多,大型溞的牧食压力能够阻止藻密度过密,从而能够长久维持有益藻相的稳定。在本试验研究条件下,接种蛋白核小球藻、衣藻以及大型溞最适于养殖水环境调控,维持藻相稳定。  相似文献   

10.
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养殖池中进行鱼蚌综合养殖试验,以探究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吊养密度和深度对水质、鱼和蚌生长的影响。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三角帆蚌放养模式分别为对照组0只/m^3(C)、水下40 cm处单层吊养9只/m^ 3(D-6)、水下40 cm处单层吊养18只/m^3(D-12)、水下40 cm和80 cm处双层吊养18只/m^ 3(S-12)。结果显示:试验期间,各组透明度和溶氧均随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吊养组(D-6、D-12、S-12)TN、NH+4-N和COD的平均含量均低于C组。各组TP平均含量无显著差异。吊养三角帆蚌后草鱼的成活率和增重率显著提高,其中D-12组鱼和蚌的存活率和增重率最高。同等三角帆蚌密度下,单层吊养(D-12)的水质化学指标、鱼和蚌的存活率和增重率均优于双层吊养(S-12)。从改善水质、鱼蚌生长情况等指标考虑,在草鱼养殖池中,三角帆蚌最佳吊养密度和深度分别为18只/m^3和40 cm。  相似文献   

11.
分别于2006年9月、2006年12月、2007年3月和2007年7月调查了分布在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和绍兴市、湖北省荆州市、江西省九江市的10个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养殖水体的理化环境。结果表明调查期间上述水体水温为6.5~34.0℃,Ca2+为17.89~66.54 mg/L,总硬度为61.02~217.78 mg CaCO3/L,总碱度为43.30~218.24 mg CaCO3/L,总氮(TN)为0.46~2.78 mg/L,总磷(TP)为0.01~0.35 mg/L,高锰酸盐指数(COD Mn)为4.36~17.98 mg/L。从地点上看:苏州、杭州、绍兴的水体水温和透明度高于九江和荆州的水体,但表层溶氧(DO)、pH和总碱度低于后者;苏州的水体盐度、Ca2+和总硬度高于九江、荆州、杭州和绍兴的水体;杭州、绍兴的水体TN和TP高于九江、荆州和苏州的水体;荆州的水体COD Mn高于杭州、绍兴、九江和苏州的水体。从时间上看:7月和9月水温、TP和COD Mn高于3月和12月,而表层DO、pH、Ca2+、总硬度和TN低于后者;透明度、盐度和总碱度季节变化趋势不明显。所调查的水体DO、COD Mn与水温相关,TN、TP与DO相关,表明DO、COD Mn、TN、TP随水温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人工湿地冬季净化减排水产养殖废水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池塘养殖废水排放特点,研究了冬季人工湿地集中处理池塘养殖废水的效果。结果显示,在0.22 m/d水力负荷下,人工湿地对池塘养殖废水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悬浮物(T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5.0%,38.2%,34.7%,91.6%;水力负荷上升至0.36 m/d后,人工湿地对TN和COD的去除率显著下降为20.0%和27.9%(P<0.05),TP和TSS去除率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分别为35.7%和和93.2%。经人工湿地处理后出水TN浓度低于1.5 mg/L,TP浓度低于0.2 mg/L,COD浓度低于8 mg/L,TSS浓度低于5 mg/L,均满足水产养殖废水排放要求,表明应用人工湿地技术能有效实现池塘养殖废水的减排。另外,冬季低温使人工湿地对池塘养殖废水中TN和COD的去除率与夏季相比显著降低(P<0.05),但通过对人工湿地进行曝氧能够显著提高其对TN和COD的去除率(P<0.05)。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重金属铬在水环境中的致毒机理和生态风险,本实验开展不同浓度Cr6+(0、0.1、0.75、1.5、2.25和3 mg/L)对受试生物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急性毒性实验,分析藻密度、叶绿素a(Chl-a)含量、多糖含量、蛋白(TP)含量、活性氧自由基(ROS)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膜通透性、总抗氧化(T-AOC)能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含量、植物螯合肽(PCs)含量和吸附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96 h内Cr6+各浓度组均会抑制藻细胞的生长,其中3 mg/L处理组抑制率最高,为57.32%,96 h-IC50为2.067 mg/L。叶绿素a(Chl-a)含量和藻细胞生物量的变化呈现一致性,3 mg/L处理组最低,仅为对照组的26.60%。藻细胞胞内多糖和TP含量随着胁迫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胁迫浓度的增加诱导了ROS含量的升高,3 mg/L浓度组ROS水平为对照组的6倍,MDA含量呈现相同趋势。此时藻细胞受到氧化损伤,细胞膜通透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低剂量糖蜜添加对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水体水质指标、水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影响。本实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0±0.13) g的健康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对照组(C)、10%糖蜜添加组(10S)、20%糖蜜添加组(20S)、40%糖蜜添加组(40S)4个组进行养殖实验,实验周期60 d,每7 d进行一次水质指标检测。运用Biolog-ECO法探究养殖水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实验结果显示:添加低剂量糖蜜可以有效降低罗非鱼养殖水体中无机氮的含量,对不同形态氮的去除率NO-3-N>NO-2-N>NH3-N且实验组平均去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通过Biolog微平板分析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对31种碳源利用能力,AWCD值结果表明不同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随时间增加而增加;低剂量糖蜜添加组的微生物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微生物群落主要利用的碳源类型为氨基酸类、酯类和酸类。低剂量糖蜜添加组与对照组间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集污系统的效能,以草鱼为养殖对象开展试验,分析比较了沉淀池、养殖池上游及水源等处的总氮(TN)、总磷(TP)、悬浮物(SS)、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溶解氧(DO)和酸碱度(pH)等水质指标。结果显示:集污系统可通过吸取和沉淀将鱼类排泄物分离出池塘,养殖水体中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5.69%和63.42%。沉淀池的TP、SS、CODMn含量高于养殖池上游的,最高时分别高出221.85%、241.67%、102.18%。养殖池上游的TN、NH4+-N含量与沉淀池没有明显差异,但NO2--N和NO3--N含量频繁高于沉淀池。水源、养殖池上游、沉淀池水体中的SS、pH、COD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集中连片池塘排放尾水中氮磷经尾水处理系统各净化功能区的削减状况,分析尾水处理系统氮磷的削减机制,比较论证养殖尾水在各净化功能区的季节、月份变化规律,建立了一个具有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的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小区,对总氮(TN)和总磷(TP)在养殖试验周期内开展持续的时空监测。结果显示:生态沟渠和湿地+净化池塘组合构成的养殖尾水处理系统,6~10月间,对养殖尾水TN显著削减43.02%,TP显著削减30.39%。养殖小区排放水TN(1.318±0.408 mg/L)、TP(0.325±0.160 mg/L)符合SC/T 9101—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排放标准。夏秋季与沿程交互作用对TN有显著影响(P0.05),夏秋季与沿程对TP不存在交互效应,夏秋季对TP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湿地+净化池塘组合对TN的净化效果优于生态沟渠,生态沟渠是TP的主要净化功能单元,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秋季对TN的削减优于夏季。  相似文献   

17.
诸暨养殖池塘内水环境、三角帆蚌生长与珍珠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06.03-11.08研究了浙江省诸暨市3口蚌养殖池塘内的水温、透明度(SD)、溶氧(DO)、pH等理化因子以及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生长和珍珠产量。结果显示:实验期间池塘内水温平均为28℃,透明度为24~31 cm,pH为8.5~8.8,DO为6.6~7.8 mg/L,盐度为0.1,Ca2+含量为19.4~37.0 mg/L,总硬度为64.0~123.3 mg CaCO3/L,总碱度为58.4~109.4 mg CaCO3/L,TN为0.76~1.12 mg/L,TP为0.14~0.33 mg/L,TN/TP为4~8,CODMn为9.99~15.5 mg/L。经过158 d生长,池塘内育无核珠或有核珠的3龄蚌蚌壳长增加0.16~0.94 cm,蚌重增加21~61 g;育无核珠的5龄蚌蚌壳长增加0.1~0.25 cm,蚌重增加27~76 g。蚌壳和蚌重生长速度受蚌龄影响,蚌重生长速度的变化幅度往往比蚌壳大。育无核珠的3龄蚌和5龄蚌内珍珠增重分别为每蚌2.03~2.87 g和3.52~5.23 g。3龄蚌蚌壳长和蚌重生长比5龄蚌快,但珍珠产量低于后者,表明三角帆蚌珍珠产量与其蚌壳和蚌重生长速度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8.
浙江诸暨三角帆蚌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理化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8月29日—9月1日采样分析了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10口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养殖池塘中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和理化环境因子。结果显示,三角帆蚌养殖池塘内共观察到浮游植物51属(种),优势种为平裂藻、微囊藻、腔球藻和栅藻;浮游植物生物量为0.71~8.01×108cell/L,71%~97%为蓝藻。池塘内的透明度(SD)平均值为33 cm、溶氧(DO)为4~12 mg/L、总氮(TN)为1.933~4.062 mg/L、总磷(TP)为0.154~1.010 mg/L、高锰酸钾指数(CODMn)为6.49~10.06 mg/L,说明三角帆蚌养殖池塘具有DO较高,SD、TN、TP、CODMn和TN/TP较低的特点。RDA分析显示水温是影响池塘中浮游植物常见种类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说明相近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接近。鉴于所调查的池塘内TN、TP、CODMn和TN/TP较低,建议适当增加杂食性鱼类放养密度和配合饲料投喂量并降低鸭粪施肥量。  相似文献   

19.
设置两个试验,分别研究不同密度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尼罗罗非鱼与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Var.liui)协同净化对虾集约化养殖后期排放水的效果。结果显示,不同密度罗非鱼对养殖排放水COD、TN和TP都有较明显的去除效果,最优密度为1 000 g/m3;罗非鱼与细基江蓠繁枝变种混合组对养殖排放水的净化效果优于江蓠组和罗非鱼组,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9.2%、26.1%和47.5%。试验表明,罗非鱼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可组合用于养殖排放水的生物净化处理。  相似文献   

20.
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影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底播、菲律宾蛤仔和鳗草实生苗的互作,推测菲律宾蛤仔规格、丰度和活动稳定性影响营养盐的扩散。将不同丰度、规格的菲律宾蛤仔置入沉积物中,室内培养19天,并于第13、19天,研究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通量。菲律宾蛤仔生物量、规格和丰度、活跃性影响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通量,第13天,NO-2-N、NH3-N、TN交换通量受菲律宾蛤仔规格影响,NO-2-N和NH3-N交换通量随菲律宾蛤仔规格增大而增大。第13天和19天,NO-2-N、NH3-N、TN、PO43--P交换通量受菲律宾蛤仔丰度影响,随菲律宾蛤仔丰度增大而增大。因此,评估滤食性贝类环境容量、贝类与海草的互作时,需考虑贝类生物量、规格和丰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