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评价肟菌酯在水稻和环境中的安全性,笔者开展肟菌酯在水稻和稻田环境中的残留量及消解动态研究。笔者进行2年3地田间试验。植株消解动态试验按84.37 g a.i./hm2,土壤、田水消解按562.5 g a.i./hm2各施药1次;最终残留试验按84.37 g a.i./hm2(高剂量)和56.25 g a.i./hm2(低剂量)分别施药3次和4次,水稻收获期采样。结果表明,肟菌酯在田水、土壤和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8~7.3天、2.4~9.7天、1.4~12.4天。肟菌酯在土壤、植株、谷壳和糙米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293、4.435、8.569、0.901 mg/kg。糙米最终残留量低于CAC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5.0 mg/kg。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灭蝇胺在芹菜上使用的安全性,2019—2021年在西藏拉萨市开展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在芹菜上的残留动态试验与最终残留试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芹菜上灭蝇胺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量,明确其消解规律及半衰期,并对灭蝇胺及其代谢物三聚氰胺的残留量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灭蝇胺在芹菜上的消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3.18~3.40 d,属易消解农药。三聚氰胺在芹菜上的残留量先降低后增加,施药2~3 d后三聚氰胺的残留量达到最大值,之后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初步回归分析表明,其残留量达到最大值后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关系,三聚氰胺在芹菜上的半衰期为5.13~6.24 d。依据GB 2763—2021,灭蝇胺在芹菜上的MRL值为4 mg/kg,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在芹菜上按照推荐剂量168.75 g a.i./hm2分别施药2次和3次,最后一次施药7 d后,灭蝇胺及其代谢物三聚氰胺不存在较大的超标风险。施用灭蝇胺7 d后采收芹菜安全。  相似文献   

3.
氟虫双酰胺、虫酰肼及其混剂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和评价氟虫双酰胺、虫酰肼及其混剂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效,为其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采用叶面喷雾法测定20%氟虫双酰胺WDG和24%虫酰肼SC及其混剂对二化螟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在二化螟3龄幼虫期和盛蛾期施用20%氟虫双酰胺WDG 20~30 g a.i./hm2,药后7天和14天对二化螟的杀虫效果均在90%以上,与20%氯虫苯甲酰胺SC 30 g a.i./hm2处理无显著差异。在二化螟3龄幼虫期施用24%虫酰肼SC 80~160 g a.i./hm2,药后7天和14天对二化螟的杀虫效果均在79%以下,极显著低于20%氯虫苯甲酰胺SC 30 g a.i./hm2处理;在二化螟盛蛾期施用24%虫酰肼SC 100~160 g a.i./hm2,药后7天和14天对二化螟的杀虫效果均在93%以上,与20%氯虫苯甲酰胺SC 30 g a.i./hm2处理无显著差异。在二化螟3龄幼虫期施用20%氟虫双酰胺WDG+24%虫酰肼SC 22.5 g a.i./hm2+40 g a.i./hm2和20 g a.i./hm2+100 g a.i./hm2,药后7天和14天对二化螟的杀虫效果均在91%以上;在二化螟盛蛾期施用20%氟虫双酰胺WDG + 24%虫酰肼SC 22.5 g a.i./hm2 + 40 g a.i./hm2、20 g a.i./hm2 + 100 g a.i./hm2、10 g a.i./hm2+80 g a.i./hm2和7.5 g a.i./hm2+120 g a.i./hm2,药后7天和14天对二化螟的杀虫效果均在95%以上,与20%氯虫苯甲酰胺SC 30 g a.i./hm2处理无显著差异。同时,这些处理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良好的兼治效果。为此,氟虫双酰胺、虫酰肼及其混剂用于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好、持效期长,是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4.
灭蝇胺在菜用大豆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萍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3):172-176
为了研究灭蝇胺在菜用大豆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价,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法及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菜用大豆上灭蝇胺的残留量。试验表明:菜用大豆上灭蝇胺的原始残留量因不同施药方案有所差异,施用375 g a.i./hm2的原始残留量>施用187.5 g a.i./hm2的原始残留量;间隔7 天连续施用2 次的原始残留量>施用1 次;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T1/2)为5.6~6.1 天,T0.99为37.3~40.6 天;在最终残留试验区,灭蝇胺按常规施药量(187.5 g a.i./hm2)及施药方法,施药1 次与间隔7天连续施药2 次,在末次施药后15 天,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132~0.194 mg/kg 和0.156~0.202 mg/kg,产品符合GB 2763—2014规定的豆类的MRL(0.5 mg/kg)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评价丙炔噁草酮在水稻田中安全性,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监测了丙炔噁草酮在水稻和稻田环境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稻壳样品采用二氯甲烷提取,稻田水、土壤、植株和糙米样品用乙腈振荡提取,经玻璃层析柱净化,气相电子捕获检测器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稻田水、土壤、植株、稻壳和糙米中丙炔噁草酮添加浓度为0.01~1.0 mg/kg时,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2.4%~99.6%,相对标准偏差为1.62%~7.56%,方法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 mg/kg。丙炔噁草酮在田水、土壤和植株中的消解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t=Coekt,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4~5.4、10.0~12.7、2.4~5.8天。以低剂量112.5 g a.i./hm2和高剂量168.75 g a.i./hm2施药丙炔噁草酮一次,收获期在土壤、植株、稻壳和糙米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检出限。丙炔噁草酮在糙米中的残留量低于中国和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  相似文献   

6.
采用盆栽试验,探讨淹水胁迫下丁草胺不同剂量对水稻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胁迫显著增加了丁草胺对水稻株高、鲜重、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的抑制,尤其加重低剂量(<1350g a.i./hm2)丁草胺对水稻的伤害,延长水稻幼苗恢复正常生长的时间。剂量为1350g a.i./hm2的丁草胺处理在无水层胁迫时水稻株高、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抑制率分别为1.14%、10.97%、7.17%、11.66%和12.17%,经过淹水胁迫处理的抑制率分别为8.88%、23.81%、18.32%、23.29%和19.47%。在无水层胁迫时丁草胺1350g a.i./hm2处理对水稻幼苗的抑制作用在施药后7~21d可以恢复,淹水胁迫下丁草胺1350g a.i./hm2处理后水稻幼苗恢复正常生长的时间均超过21d。淹水胁迫严重降低丁草胺对水稻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李爱国 《种子科技》2023,(13):19-21
为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对糯高粱种子和幼苗的为害,实现精少量播种,大面积推广糯高粱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针对引进的7种不同种衣剂进行不同剂量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播前100 kg糯高粱种子用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450 m L包衣处理表现突出,可使出苗率达到94.12%,地下害虫防效达到82.67%,实现产量11 178.92 kg/hm2,比处理8(CK)产量10 585.29 kg/hm2增加593.63 kg/hm2,增产率为5.61%,并对糯高粱生长安全,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8.
在春玉米3~5叶期,一年生禾本科杂草3~5叶期,阔叶杂草2~4叶期,用有效成份为450~600 g a.i./hm2的20%嗪.烟.莠去津油悬浮剂(OF)进行茎叶均匀喷雾,施药后玉米出现短期褪绿、触杀性药害症状,但对玉米的成熟期及产量无不良影响,平均增产18%以上,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安全性很好,施药后30d对杂草的总株防效及鲜重防效均大于95%。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黄瓜和土壤中螺虫乙酯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并于2014年用该方法测定湖南、浙江和广东三地螺虫乙酯在黄瓜及其土壤上的消解动态和残留规律试验研究的样品。[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测定。[结果]结果表明:当添加螺虫乙酯在黄瓜及其土壤中的浓度为0.05mg/kg~1.0mg/kg时,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5.75%~98.91%、89.37%~99.78%;变异系数分别为1.26%~2.89%、1.62%~1.99%,该方法对黄瓜和土壤中螺虫乙酯的最低检出浓度为 0.025mg/kg;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螺虫乙酯在湖南、浙江和广州三地的黄瓜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67~8.82d,1.95~6.19d。[结论]按推荐使用剂量对黄瓜施药,末次施药后第5天螺虫乙酯在三地的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均未检出,黄瓜中螺虫乙酯残留量均低于瓜果类的MRL值(0.2mg/kg)。  相似文献   

10.
40%辛硫磷乳油在油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本文建立了辛硫磷在油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40%辛硫磷乳油在油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辛硫磷最小检出量为3.125?10-11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mg/kg。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5%~107%,相对标准偏差2.31%~5.96%;油菜平均回收率为88%~93%,相对标准偏差4.63%-9.90%。试验结果表明,辛硫磷在油菜和土壤中易降解,北京油菜、土壤的半衰期分别为0.4d和1.2d,山东油菜、土壤的半衰期分别为0.3d和1.7d。在油菜生长期,使用辛硫磷540和810 g a.i./hm2分别施药3次和4次,最后1次施药距采收间隔期为3 d、7 d、14 d。  相似文献   

11.
不同药剂对稻田稻螟蛉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在第三代稻螟蛉严重发生的稻田内,进行了不同药剂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分别用20%甲维.毒死蜱WP1.5~1.8kg/hm2、30.2%甲维.毒死蜱EC1.05~1.35kg/hm2和20%甲维.毒死蜱EC1.5kg/hm2于药后第1~3天,20%虫酰.辛硫磷EC1.5kg/hm2和5%丁烯氟虫腈EC0.6kg/hm2于药后第3天的杀虫效果均达95%以上,40%二嗪.辛硫磷EC1.2kg/hm2于药后3~9天的杀虫效果稳定在80%以上。以上各药剂处理在药后第6天时,对初孵幼虫的控制效果均表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HPLC检测分析噻虫嗪种衣剂在马铃薯中的残留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马铃薯种薯包衣播种后活性成分噻虫嗪在植株和薯块上的残留动态,评价噻虫嗪种衣剂的使用安全性,建立其在马铃薯植株和薯块上的残留检测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样品经甲醇超声提取,浓缩净化后,通过HPLC-UVD检测,外标法定量。添加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马铃薯植株及薯块上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6.73%~92.58%、86.03%~93.35%,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46%~8.19%、3.65%~6.22%,最低检出量为1.0×10-9 g,最低检测浓度为0.001 mg/kg,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残留动态实验结果表明:噻虫嗪种衣剂在马铃薯植株中的残留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包衣播种后60天,噻虫嗪在马铃薯植株中的残留量高,为33.975 mg/kg,以此为原始沉积量得到半衰期为12.4天。在马铃薯块茎中未检测到噻虫嗪。  相似文献   

13.
为摸清信阳茶园常用药剂的残留情况,跟踪检测20%啶虫脒可溶性液剂、5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等10种农药施用后在不同时期新鲜茶叶内的农药残留参数。检测结果显示,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在药后2 h时检测出含量为7.320 mg/kg,与欧盟规定茶叶中最高农药残留限量要求的10 mg/kg较接近,但其消解速度较快,在第3天时已降至2.060 mg/kg。综合看,茶小绿叶蝉和茶尺蠖对10种药剂的抗药性水平较低,且茶叶药剂残留量均在欧盟规定茶叶中最高农药残留限量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10%烯酰吗啉水乳剂在葡萄和土壤中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以375 mg/L剂量施药4次,距离最后1次施药后21 d,烯酰吗啉最终在葡萄中的残留量均<0.5 mg/kg,在土壤中均<0.7 mg/kg,烯酰吗啉在葡萄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其残留消解动态曲线符合化学反应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在葡萄上为9.3~14.8 d,在土壤中为11.2~15.8 d。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噻虫胺、金龟子绿僵菌、辛硫磷、球孢白僵菌等药剂不同施用量(60、75、90 kg/hm2)对甘薯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以甘薯‘烟薯25’为试材,在河南郑州和鹤壁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筛选适合的甘薯地下害虫药剂及施用量。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烟薯25’的防治效果在郑州和鹤壁效果相似,适合‘烟薯25’的化学药剂是0.5%噻虫胺90 kg/hm2,防治效果和商品率最高为86.67%和92.63%,鲜薯产量比对照最高增产14.95%;金龟子绿僵菌2亿/g施用量75 kg/hm2,防治效果较好,防治效果和商品率最高为77.85%和91.45%,鲜薯比对照增产最高为9.52%;球孢白僵菌150亿/g 75 kg/hm2防治效果较好,防治效果和商品率最高为78.03%和91.62%,鲜薯比对照增产最高为10.86%。化学药剂噻虫胺和生物药剂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对‘烟薯25’地下害虫防治效果较好,适合在甘薯种植上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6.
3%阿维菌素ME在梨和土壤中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3%阿维菌素ME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情况,为其在梨上安全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笔者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维菌素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符合残留检测要求;阿维菌素在梨和土壤中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1~2.6天和2.1~5.7天;梨中阿维菌素的最终残留量最高为0.0090 mg/kg、土壤中最高为0.0157 mg/kg。中国规定梨中阿维菌素的最大残留限量值(MRL)0.02 mg/kg,以此依据,3%阿维菌素微乳剂用于防治梨木虱,于梨木虱若虫发生期田间喷雾,施药剂量不超过18 mg a.i./kg,施药3~4次,安全间隔期为7天。  相似文献   

17.
氟咯草酮及其混剂对棉田杂草防除效果及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氟咯草酮分别与二甲戊灵、乙草胺混用在棉田的除草效果及安全性,采用土壤喷雾法测定比较了各单剂及相应混剂对杂草的田间防效,并对棉花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氟咯草酮分别与二甲戊灵、乙草胺混用时对反枝苋、铁苋菜、醴肠、马齿苋、牛筋草均具有较好的防效。根据室内及田间试验观察,并综合防效、成本等因素,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推荐以下2种药剂混用组合在棉花田播后苗前进行推广应用:氟咯草酮450.0 g a.i./hm2 二甲戊灵495.0 g a.i./hm2;氟咯草酮450.0 g a.i./hm2 乙草胺750.0 g a.i./hm2。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明确氰氟草酯对谷子的安全性和杂草的敏感性,为氰氟草酯在谷田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室内生物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谷田恶性杂草牛筋草和谷莠子对氰氟草酯分别为高度敏感(GR90 45.02g a.i./hm2)和一般敏感(GR90 124.13g a.i./hm2)。氰氟草酯对冀谷39和杂草的选择性指数大于2,且为不敏感(GR10 284.05g a.i./hm2),对豫谷18和杂草的选择性指数小于1,且为高度敏感(GR10 13.70g a.i./hm2)。冀谷39的抗药性指数为9.65。田间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氰氟草酯能有效防除抗除草剂谷子品种冀谷39田间的禾本科杂草,对牛筋草和马唐的防效高,氰氟草酯在110g a.i./hm2剂量下对牛筋草和马唐的鲜重防效和株数防效均高于96%;氰氟草酯对谷莠子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110g a.i./hm2剂量对谷莠子的鲜重防效大于80%,对冀谷39的株高和鲜重没有影响。结果揭示了抗除草剂谷子品种冀谷39对氰氟草酯有较强的耐药性,普通谷子品种豫谷18对氰氟草酯没有耐药性,合理使用氰氟草酯能够有效防除冀谷39田间的多种禾本科杂草。  相似文献   

19.
甲基毒死蜱在棉花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少军  王莉  钱训  陈勇达  默涛 《华北农学报》2003,18(Z1):121-123
通过大田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研究了甲基毒死蜱在棉花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研究表明,甲基毒死蜱在棉花上的半衰期为4.92~6.09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4.76~6.95 d.40%甲基毒死蜱乳油按推荐剂量2 250mL/hm2和加倍剂量4 500mL/hm2施药3~4次,施药间隔10 d,距最后一次施药30 d采样,在棉籽中未检出甲基毒死蜱的残留.  相似文献   

20.
王梅  陈雨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52-58
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是中国防治小麦纹枯病的主要杀菌剂之一。为明确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与消解动态,分别于2011和2012年在小麦田进行小麦纹枯病防治试验,并在施药后不同时期采集小麦籽粒、植株与土壤样本,通过气谱(配ECD检测器)进行相关样本的药剂残留检测。检测结果表明,2011年,苯醚甲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1033 mg/kg和4.0498 mg/kg,半衰期(T1/2)分别为15.5天和8.6天,丙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0940 mg/kg和2.0329 mg/kg,T1/2分别为23.9天和6.8天;2012年,苯醚甲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0910 g/kg和4.0498 mg/kg,T1/2分别为13.0天和8.6天,丙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0723 mg/kg和2.3507 mg/kg,T1/2分别为22.1天和6.5天。最终残留试验表明:苯醚甲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730~2.0880 mg/kg、<0.01~0.0363 mg/kg和<0.01~0.3649 mg/kg;丙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461~1.6396 mg/kg、<0.005~0.0307 mg/kg和<0.005~0.1036 mg/kg。由此得出,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可以在小麦上使用,但施药剂量最高为135 a.i.g/hm2,施药3~4次,安全间隔期为35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