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用牛精子膜抗原SA 30免疫雌性昆明系小鼠 ,取小鼠子宫做常规石蜡切片 ,甲苯胺蓝染色检测子宫内的肥大细胞。结果表明 ,所有肥大细胞均位于子宫肌层 ,间情期时 ,SA 30免疫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肥大细胞在数量上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而妊娠第 3天的小鼠子宫中 ,SA 30免疫后肥大细胞显著增多 (P <0 0 5 )。提示SA 30免疫可能诱导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的细胞免疫反应 ,从而导致生育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不同剂量的丹连花子宫灌注液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选择患子宫内膜炎的患病奶牛5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头,分别为丹连花子宫灌注液高、中、低剂量组,以及药物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另选健康奶牛10头作为健康对照。结果表明,丹连花子宫灌注液不同剂量组治疗后患病奶牛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中高、中剂量组奶牛子宫复旧完全,子宫颈黏液清亮,白细胞数明显减少,pH6.5~7.0,尿兰母检查阴性,治愈率60%,有效率90%,显著高于药物对照组(P<0.05),且血液白细胞数显著减少,其中中性粒细胞数极显著低于疾病对照组(P<0.01);不同剂量组血液生化指标无异常变化。表明丹连花子宫灌注液对奶牛子宫内膜炎有显著治疗效果,且使用安全,推荐临床使用剂量为100mL/次,子宫灌注给药,隔天1次,连用3次。  相似文献   

3.
生殖周期小鼠子宫内膜上皮淋巴细胞的数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甲苯胺蓝染色方法,观察了发情周期、妊娠期和分娩后小鼠子宫粘膜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消长情况。与间情期相比,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在发情前期减少,而发情期和发情后期又增加。妊娠 1 d 数量较少,14 d 开始回升,18 d 的数量超过间情期。分娩后 1 d 突然升高,随后又逐渐恢复。这些结果提示,上皮内淋巴细胞可能参与子宫粘膜免疫。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分别向发情母牛子宫颈口内3~4cm、子宫颈内口处、子宫体分岔处、滤泡发育侧的子宫角大弯内4个不同输精部位进行人工授精时,情期受胎率结果为74.55%,78.18%,82.73%,88.18%。表明,距离精子和卵子结合部位(输卵管壶腹部)越近,呈现情期受胎率越高的趋势。尤其滤泡发育侧的子宫角大弯内输精受胎率显著(P〈0.05)高于子宫颈口内3~4cm、子宫颈内口两处。  相似文献   

5.
子宫蓄脓指子宫腔内积有脓液,一般继发于化脓性子宫内膜炎、急性子宫内膜炎及慢性子宫内膜炎;子宫因感染而敏感,子宫颈口持续闭锁或子宫肌肉松弛为发病原因;化脓性乳房炎及其他部位化脓灶转移也是诱因之一。犬子宫蓄脓常发生在犬发情后期,临床表现为阴道有脓性或血性分泌物。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们对数十头患有顽固性子宫内膜炎的奶牛,采用5%碘酊子宫内注入法进行治疗,收到了满意效果,现将具体做法提供给同行. 1 操作方法 在母牛发情时或肌肉注射已烯雌酚(20~30 mg),子宫颈开张后,采取直肠内把握子宫颈输精法,用普通金属输精器,向患牛两侧子宫角基部,各注入5%碘酊5~10 ml,并通过直肠,用手轻轻按摩整个子宫,使子宫内膜与药液充分接触. 为了进一步巩固疗效和防止再次感染,通常在治疗后的第一个情期到来前4天,向子宫内注入青、链霉素混合液20 ml(青霉素160万u、链霉素200万u,共溶于20 ml生理盐水内),每日1次,连续2~4次(配种前1~2天停药).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法,分别探讨了小鼠生殖周期中子宫肥大细胞和外周血T细胞的消长情况。结果发现,以间情期为基准,无论是子宫肥大细胞数量,还是外周血T细胞数量,在发情期明显降低,妊娠期维持较低水平,临产前反弹,分娩后1d减少(与发情期相当),分娩后2~3d恢复间情期水平。发情期、妊娠期肥大细胞和T细胞的减少,有利于附植、妊娠,也可能是精子和胎儿不被母体排斥的原因之一。临产前反弹,揭示分娩时母体对胎儿可能发生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8.
借助解剖器械和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观察和测定了50只山羊和20只绵羊子宫颈结构。结果表明:母羊子宫颈分为有皱褶和无皱褶两类;山羊子宫颈前者比后者高出56.0%,绵羊高出40.0%。在有皱褶的子宫颈中,子宫颈通道与盲端多具有形同“Y”状的结构;隘口偏向于皱褶的边缘,但绵羊子宫颈隘口位置较隐秘,直径较小;子宫颈外口至第一隘口距离/子宫颈长的系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绵羊子宫颈长于山羊(P<0.01)。而在无皱褶子宫颈中,绵羊子宫颈短于山羊(P<0.05),绵羊子宫颈管内可由数个皱褶共同构成复合腔室。研究证实,母羊子宫颈管通道呈折线状,有皱褶子宫颈管结构比无皱褶复杂,绵羊有皱褶结构比山羊复杂。  相似文献   

9.
<正>牛的子宫扭转是指怀孕后期整个怀孕子宫、一侧子宫角围绕自己的纵轴发生扭转(旋转)并伴有子宫颈及前部阴道发生扭转。捻转部位多为子宫颈及其前后,向右比向左发病多,捻转程度多为90o~180o,个别病例可达360o。多发生在临产前或分娩开始,发病急,症状重,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导致孕畜及胎儿死亡。笔者在临床诊治奶牛子宫扭转病5例,治愈4例,1例因诊断延误而死亡。1发病原因1)由奶牛的生殖器官解剖特点造成的。怀孕后  相似文献   

10.
宫炎消排灌注液对奶牛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疗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行研制的宫炎消排灌注液是以环丙沙星为主 ,并添加辅助成分 ,具有抗菌消炎、增强子宫收缩、促进子宫分泌物排出和子宫内膜新生等作用。应用该制剂治疗奶牛慢性子宫内膜炎 ,有效率为 94.3% ,治愈奶牛第 1情期受胎率为 5 1 .6 % (6 6 /1 2 8) ,3个情期总受胎率为 80 .5 % (93/1 2 8)。  相似文献   

11.
《畜牧与兽医》2017,(3):5-8
用ELISA对10头发情期内和5头乏情期内的初情期母牦牛进行24 h内血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分泌情况检测并比较体重和解剖观察子宫的发育情况。结果显示:发情期母牦牛体重、子宫重、子宫颈-子宫体长、外阴-子宫体长均高于乏情期母牦牛(P0.05),并且在发情期内发情母牦牛高于未发情母牦牛(P0.05);发情期24 h内初情期母牦牛在GnRH、LH、FSH分泌量明显高于乏情期母牦牛(P0.001);在发情期内发情母牦牛GnRH、LH、FSH的分泌量明显高于未发情母牦牛(P0.001)。对比发情期内未发情母牦牛与乏情期母牦牛,二者分泌量均较低,但是发情期内未发情母牦牛激素含量较高并且有较为明显的峰值出现。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于2006年10月-2007年12月,利用内蒙古蒙牛赛科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性控冻精105支,北京奶牛中心精通冻精35支,在山西省长治市的八个奶牛场采用性控冻精对不同母牛分别采取卵泡发育侧子宫角深部(上1/3处)、子宫体分叉部、子宫颈内口前端(对照组)配种的对比试验,采用卵泡发育侧子宫角深部(上1/3处)配种方法的情期受胎率接近80%,与蒙牛公司公布的该类冻精平均60%的情期受胎率高近20个百分点。与常规方法冷冻精液输精情期受胎率相比(最高水平63%)高出近17个百分点,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复方杨黄灌注液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方法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进行细菌学检查;以液体培养基对倍稀释法测定复方杨黄灌注液对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以双黄连注射液作对照,观察复方杨黄灌注液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疗效。结果:37例患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中共分离到49株细菌,其中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和葡萄球菌分别占30.61%、28.57%和24.49%,其他菌的比例较低。复方杨黄灌注液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与对照药物双黄连注射液作用相仿。复方杨黄灌注液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愈率为88.06%,疗效优于对照药物(P<0.05)。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比较子宫输精和阴道子宫颈口输精对盘羊杂交一代母羊(F1)受胎效果、受胎率和产羔率的影响,特对石河子西公园动物园养殖的盘羊杂交一代母羊(F1)、新疆细毛羊、新疆粗毛羊进行分组和同期发情,在临床确定发情后分别进行了子宫角输精和阴道子宫颈口输精,经过5个多月的跟踪观察和产羔情况及产羔数量,统计和计算受胎率和产羔率。试验结果显示:子宫输精的受胎率为91.3%,正产产羔率136.8%,阴道子宫颈口输精的受胎率为36.4%,正产产羔率100.0%,子宫角输精的受胎率明显高于阴道子宫颈口输精的受胎率,为盘羊杂交羊的激进杂交、提高受胎率、繁殖率和快速繁育出含盘羊血统更高的杂交羊新品种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应用鱼石脂对奶牛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试验 ,结果表明 ,5 %鱼石脂进行子宫灌注 ,治疗后前 3个情期的受胎率为 86 .1 % (87/ 1 0 1 ) ,对照组用 0 .5 %环丙沙星治疗后前 3个情期的受胎率为 89.6 %(95 / 1 0 6 )。差异不显著 (P>0 .0 5 ) ,表明鱼石脂的疗效接近于环丙沙星。鱼石脂具有抑菌、消炎、促进炎性产物排出等作用 ,为非抗生素药品 ,具有乳品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将60头7周岁以内的经产母牛随机分成药物处理组和常规组。药物处理组在牛产后7~14天内向子宫灌注青、链霉素,常规组不做任何药物处理。结果表明,药物处理组比常规处理组,产后第1次发情提前10~20天;第一情期受胎率提高13.33%。  相似文献   

17.
在牛的人工授精工作中发现 ,造成母牛子宫内异物时有发生。若发现不及时则引起子宫内膜炎 ,降低受胎率。1 病例介绍1 1 病例 1 周××家奶牛 ,8岁 ,5产 ,分娩后 80d发情 ,发情后 18~ 2 0h输精 ,输完精后发现日式输精枪头脱落 ,经直肠检查生殖器官 (子宫颈、子宫体、子宫角 ) ,金属枪头留在右侧子宫角深部。母牛精神正常 ,食欲及反刍正常 ,产奶量正常 ,无异常变化。1 2 病例 2 陈××家奶牛 ,5岁 ,3产 ,分娩后配 2个情期未准胎 ,第 3个情期 ,在发情后 2 1h进行输精 ,输完精后发现塑料外套头及塑料细管脱落 ,经直肠检查生殖器官 ,塑…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澳洲白种公羊不同精液剂型、不同输精部位对湖羊母羊受胎率的影响,在春夏季节选择体格健壮、无繁殖疾病、2岁左右的经产湖羊母羊2 431只,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冷冻精液(Ⅰ组)、4℃冷却精液(Ⅱ组)、鲜精(Ⅲ组)3种精液剂型和阴道底部(Ⅳ组)、子宫颈内口(Ⅴ组)、腹腔子宫角(Ⅵ组)3个输精部位进行人工授精,并对母羊受孕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①在精液剂型方面,Ⅰ组、Ⅱ组、Ⅲ组的情期受胎率分别为66.5%、80.3%、87.8%,组间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母羊受胎率分别为88.7%、95.4%、98.3%,Ⅰ组与Ⅱ组、Ⅲ组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但Ⅱ组与Ⅲ组间呈显著差异(P<0.05)。②在输精部位方面,Ⅳ组、Ⅴ组、Ⅵ组的情期受胎率分别为72.9%、86.4%、95.1%,组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母羊受胎率分别为91.8%、98.7%、99.2%,Ⅳ组与Ⅴ组、Ⅵ组间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但Ⅴ组与Ⅵ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采用鲜精剂型、子宫角输精的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湖羊母羊的情期受胎率,但从经济效益上综合考虑,最佳的人工授精方式是通过母羊子宫颈内口输入鲜精剂型。  相似文献   

19.
为了考察中药复方灌注液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自然病例的临床治疗效果,将确诊患有急性子宫内膜炎的病牛40头,随机分为5组(A组~E组),每组8头,其中A、B、C组分别为中药复方灌注液高、中、低剂量组,分别子宫内灌注中药复方灌注液150、100、50mL/次,隔天1次,连用3次;D组为阳性药物对照组,子宫内灌注双黄连注射液100mL/次,隔天1次,连用3次;E组为疾病对照组,不给药,另选择临床健康奶牛8头作为健康对照组(F组),不给药。结果表明,中药复方灌注液能显著降低急性子宫内膜炎病牛子宫颈口黏液白细胞数和血液白细胞数,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中高、中剂组效果较好,说明该中药复方灌注液对奶牛急性子宫内膜炎自然病例具有显著治疗效果,推荐临床使用剂量为100mL/次,隔天1次,连用3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兽医学报》2016,(6):1059-1064
采用阴道涂片法鉴定大鼠所处的发情阶段,应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MC)在大鼠发情周期不同阶段子宫内的分布、形态和数量的变化规律,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大鼠发情周期不同阶段子宫内组织胺(HA)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大鼠发情周期中,MC在子宫内不同部位内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数量依次为:子宫角子宫体子宫颈。大鼠子宫各部位在发情周期各阶段内MC的数量依次为:发情后期(ME)发情前期(PE)发情间期(DE)发情期(E),子宫角内不同生理阶段MC的数量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子宫体、子宫颈内发情后期与发情期内MC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发情间期与发情前期内MC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子宫各部位在发情周期各阶段内HA的含量依次为:发情后期(ME)发情前期(PE)发情间期(DE)发情期(E),子宫角中的HA含量在发情后期明显高于其他3个时期(P0.05),子宫体和子宫颈内HA含量在发情周期各阶段中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根据阴道细胞类型的变化来确定大鼠发情周期的各阶段是可行的。大鼠子宫内MC的数量及形态随发情周期阶段的变化而改变,对子宫的局部免疫具有重要的作用。发情周期子宫内HA含量的变化与MC的变化一致,MC主要通过释放HA发挥调节子宫尤其是子宫角的局部免疫水平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子宫角组织中MC的数量作为HA含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