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旨在估算黑龙江省典型日光温室气候生产潜力,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以期使有限的气候资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为设施农业的稳产高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温室内外的观测数据,建立温室内温度预测模型,模拟1961—2020年温室内温度,对黄秉维光合生产潜力估算模型进行修订,得到日光温室内的光合和光温生产潜力模型,计算1961—2020年不同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时间段内林甸和友谊的天气类型每月晴天居多,其次为阴天,多云天气相对较少;建立了代表站点典型日光温室平均气温预测模型,均通过信度检验(P≤0.05);黑龙江省日光温室1961—2020年温室生产季节光合生产潜力和光温生产潜力时空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均是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大,且逐年减小,5月最高,12月最低。光合生产潜力最小值出现在2015年,最大值出现在2020年,光温生产潜力最小值出现在1995年,最大值出现在2020年。该研究获得了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典型日光温室1961—2020年的气候生产潜力分布,以期为当地日光温室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气候资源变化对湖北省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采用湖北省28个气象站点1961—2019年逐日地面气象资料及一季稻生育期资料,分析一季稻生育期内太阳总辐射、≥10℃有效积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利用逐级订正法计算一季稻光合、光温及气候生产潜力并进行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定量描述辐射、温度和降水变化对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9年一季稻生育期间绝大部地区太阳辐射显著下降,≥10℃有效积温为显著上升趋势;太阳辐射和有效积温在湖北省内呈北高南低分布。降水量年际变化为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全省仅西南地区为降水高值区。一季稻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均值分别为20134.63 kg/hm2、19434.79 kg/hm2和13523.16 kg/hm2;绝大部分地区光合与光温生产潜力都呈显著下降趋势,气候生产潜力为不显著下降趋势,三者的平均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9.26 kg/(hm2·a)、-35.68 kg/(hm2·a)和-15.76 kg/(hm2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西辽河平原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采用机制法,对1951-2008年西辽河平原玉米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51-2008年西辽河平原玉米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均呈双波型变化曲线,其中光合生产潜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在1981年发生突变下降;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在1978年突变减少,1997年突变增加;气候生产潜力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在1957年突变增加。自1951-2008年以来,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的差值趋于增大,表明降水对玉米生产潜力的制约加强。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春玉米生产潜力及其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作物生长动态统计”模型计算吉林省春玉米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运用敏感系数法计算并分析了生产潜力对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和降水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春玉米光合生产潜力和光温生产潜力在吉林省由西向东呈递减趋势,中部的气候生产潜力最大,为17 266kg/hm 2,西部和东部分别为10 787、16 983kg/hm 2;西部、中部和东部生产潜力气温影响率分别为20.1%、19.5%和30.9%;生产潜力降水影响率分别为50.9%、17.6%和3.2%;西部和中部的气温敏感系数均值分别为1.77和1.99,西部最大为3.63;西部的降水敏感系数均值最大,为1.6,东部则形成了低值区。  相似文献   

5.
定量评估西藏高原青稞产区不同气候区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理,对于西藏高原青稞生长环境变化研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藏高原青稞产区不同气候区的7个典型气象站观测资料序列,采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西藏高原青稞产区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961—2018年青稞产区各站气温生产潜力(NPPt)呈极显著增加趋势,降水生产潜力(NPPr)呈显著增加趋势,蒸散生产潜力(NPPe)和标准气候生产潜力(NPPb)也均表现为波动的增加趋势。西藏高原主要青稞产区东部及沿雅江一带气候生产潜力限制因子为降水,高寒的北部地区气候生产潜力限制因子为气温或蒸散。NPPtNPPrNPPeNPPb均表现为年代际增加趋势,20世纪80—90年代发生突变,且在21世纪初显著增加。1961—2018年气候的“暖湿型”变化趋势有利于当地青稞气候生产潜力的提高,青稞的生产不仅依赖于气候资源,还依赖于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粮食生产潜力及主要限制性气候因子,笔者利用1987—2017年4—9月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3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要素和粮食作物实际产量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模型,分析了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实际产量及产量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7—2017年光合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而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以及粮食作物实际产量均呈增加趋势变化;光温生产潜力实现了光合生产潜力的37%,气候生产潜力实现了光温生产潜力的53%,说明产量潜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气温和降水是提高生产潜力的限制因素;气候生产潜力与实际产量的产量差平均每10年下降178.6 kg/hm2,除贵德、循化、同仁产量进一步提升难度较大外,其余大部地区可以通过优化灌溉、合理利用热量资源等途径缩小产量差距。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不同气象要素对生产潜力的影响程度,分析影响该地区作物生长的主导限制因素,基于鲁西南地区50年的气象数据,应用线性趋势法分析了研究区的气候变化趋势,运用布达格夫斯基连乘原理估算了研究区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平均气温以0.16℃/10 a的速率呈极显著上升,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显著,以3.0 mm/10 a的平均速率增加,日照时数以112.05 h/10 a的速率呈极显著减少。近50年的光合、光温、光温水生产潜力平均值分别为22.6×104、17.6×104、7.4×104 kg/hm2,其变化趋势分别为:光合、光温生产潜力总体呈减少趋势,而光温水生产潜力的总体减少趋势不明显。温度对气候生产潜力具有负效应,降水对气候生产潜力具有正效应,与温度相比,水分是制约鲁西南地区气候生产潜力的关键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8.
为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的气候资源优势,探求玉米种植新模式,采用黑龙江省富裕县2005—2014年6—9月气温、辐射、降水等逐日、逐小时数据及对应的玉米生育期和2014年玉米穴盘大苗移栽分期播种资料,分别分析了移栽和直播玉米的七叶—拔节、拔节—抽雄、抽雄—乳熟、乳熟—成熟各生育期内的气温、辐射、降水。结果表明:移栽玉米比直播玉米生育期总天数增加10天,各生育期平均提前10天,热量利用率、辐射利用率、降水利用率、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分别提高21%、23%、27%、47%。玉米穴盘大苗移栽,使玉米各生育期内的光、热、水资源得到重新配置,气候生产潜力得到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的气候资源优势,探求玉米种植新模式,采用黑龙江省富裕县2005—2014年6—9月气温、辐射、降水等逐日、逐小时数据及对应的玉米生育期和2014年玉米穴盘大苗移栽分期播种资料,分别分析了移栽和直播玉米的七叶—拔节、拔节—抽雄、抽雄—乳熟、乳熟—成熟各生育期内的气温、辐射、降水。结果表明:移栽玉米比直播玉米生育期总天数增加10天,各生育期平均提前10天,热量利用率、辐射利用率、降水利用率、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分别提高21%、23%、27%、47%。玉米穴盘大苗移栽,使玉米各生育期内的光、热、水资源得到重新配置,气候生产潜力得到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0.
南方稻区水稻产量差的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南方稻作区水稻理论生产潜力、单产的提升空间以及气候变化因素对水稻生产潜力的影响,探索区域水稻生产的限制因素和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途径,本研究利用AZE (农业生态区域法)模型对南方稻区1980—2010水稻光温生产潜力进行测算,结合水稻大田平均产量,对该区域水稻光温生产潜力和大田平均单产之间的产量差及其时空变化特点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产量差变化的气候影响因素。分析表明,30年来该区域早稻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且增幅大于实际产量增加的幅度,二者之间的产量差不断扩大;一季中稻光温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产量差逐步缩小;晚稻光温生产潜力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产量差不断缩小。对区域气候变化分析表明,水稻生育期内辐射总量及温度变化是影响光温生产潜力的关键因子,早稻生育期内温度升高对水稻产量的正效应超过辐射下降的负效应,光温生产潜力不断增加,而一季中稻及晚稻生育期内辐射下降对产量的影响更大,水稻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不同省份间,水稻生育期内辐射及温度变化不同,光温生产潜力及产量差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产量潜力的估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确定马铃薯的高产目标,采用两种估算光合生产潜力的方法对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乌兰察布地区的马铃薯产量潜力进行了估算和比较,提出了适合当地马铃薯光合生产潜力估算的修正模型。计算得出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的光合生产潜力为82 503.1kg/hm2,光温生产潜力为65 619.7kg/hm2,平均降水生产潜力为47 897.6kg/hm2,该结果为确定当地产量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grotechnology transfer, DSSAT)模型分析石河子地区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潜力的影响,为棉花种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方法】本研究以石河子地区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验证DSSAT V4.7模型适用性,模拟棉花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经过品种参数调试校正,模型的模拟值与试验的实测值吻合度较高,可用于石河子地区棉花的研究。近51年来石河子地区棉花生育期的平均气温和太阳总辐射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变化不显著,并且在棉花的不同生育阶段气候变化趋势有所差异;棉花的实际产量和光温生产潜力都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其中生产潜力的平均值是实际产量的3.6倍,由于该地区降水量的稀少导致气候生产潜力模型模拟结果不理想;棉花光温生产潜力与生育期内的气象因子有较强的相关性,与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太阳总辐射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大多月降水量和部分月平均最高气温相关性不显著,因此气温和太阳总辐射的增加,有利于棉花增产。【结论】气候变化对石河子地区棉花的产量和生产潜力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候变化对牧草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对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应对气候变化,提高牧草生产潜力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10 年内蒙古地区30 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1983—2009 年8 个牧草观测站牧草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线性倾向率模型、迈阿密模型对内蒙古3 个不同类型草原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气候及牧草生产潜力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内蒙古草原气温升高、降水量偏少,使得暖干化趋势显著,且有发展态势。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空间上由东北到西南逐步递减,3类典型草原气候生产潜力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分别为4490~6180、4100~6000、420~5000 kg/hm2;气候资源利用率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分别为39.2%~79.0%、28.9%~66.3%、21.2%~38.7%,尚有潜力可以开发。降水量对草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均具有正效应;气温对草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不同草原类型区存在差异,气温对草甸草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均具有正效应,气温对位置偏南地区的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形成负面影响,气温与降水的协同作用对内蒙古草原区牧草气候生产潜力产生影响。总体上,降水量是限制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气候因子,对牧草气候生产潜力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松嫩平原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马铃薯主产区1971-2017年气温、降水、日照、地段产量、发育期、产量结构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探寻不同发育阶段影响显著的气象因子,以期为马铃薯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87-2017年松嫩平原马铃薯全生育期日数为延长的趋势,播种期先提前后延迟,出苗期普遍提前,分枝、花序形成、开花期均先提前后延后,可收期波动频繁,全生育期≥10℃积温总体增加,马铃薯观测站的地段产量呈上升趋势。研究区域内屑薯率与各发育阶段的气象因子相关性不大;株薯块重与播种-出苗期的日照时数、花序形成-开花期的平均气温和降水及开花至可收期的日照时数相关性较大;在满足马铃薯生长发育的情况下,花序形成-开花期的降水越少、开花至可收期的平均气温越低,气象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牧草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候变化对牧草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对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应对气候变化,提高牧草生产潜力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10年内蒙古地区30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1983—2009年8个牧草观测站牧草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线性倾向率模型、迈阿密模型对内蒙古3个不同类型草原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气候及牧草生产潜力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内蒙古草原气温升高、降水量偏少,使得暖干化趋势显著,且有发展态势。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空间上由东北到西南逐步递减,3类典型草原气候生产潜力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分别为4490~6180、4100~6000、420~5000 kg/hm~2;气候资源利用率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分别为39.2%~79.0%、28.9%~66.3%、21.2%~38.7%,尚有潜力可以开发。降水量对草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均具有正效应;气温对草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不同草原类型区存在差异,气温对草甸草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均具有正效应,气温对位置偏南地区的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形成负面影响,气温与降水的协同作用对内蒙古草原区牧草气候生产潜力产生影响。总体上,降水量是限制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气候因子,对牧草气候生产潜力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的真实性。使用逐级订正模型先后从播种日期、插秧日期、育秧期间水稻所处气温、气候数据4个方面对富锦市水稻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进行修正,并对修正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后续的农用地分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原插秧日期并不符合水稻生长的客观规律,接下来的农用地分等工作应该对水稻的播种日期、插秧日期进行修正更新;温室育秧技术通过提前水稻播种日期、插秧日期并增加育秧期间水稻所需积温,从而提高水稻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温室育秧技术和气候变化均使水稻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增加,但温室育秧技术对富锦市水稻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7.
估算一定区域内作物生产潜力,对于明确该区域作物生产力及其限制因子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农业生态区域法和生产潜力递减机制法估算山西省冬小麦生产潜力,并解析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2013年山西省冬小麦平均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生产潜力分别介于63.63~74.81、10.86~12.97、3.68~5.65和2.71~4.73t/hm 2。山西冬小麦生产潜力分布特征为南部普遍低于中部地区,中部盆地地区普遍低于东西部高海拔地区。与2004-2008年相比,2009-2013年晋中西部地区和吕梁冬小麦光合和光温生产潜力有所增加,而晋中东部和长治东部的冬小麦气候和土地生产潜力有所降低。限制冬小麦气候和土地生产潜力的主要气象因子是生育期降水量和日平均温度。  相似文献   

18.
基于AEz模型的广西甘蔗生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1s)技术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业生态区域法(AEZ)对广西甘蔗生产的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佑算口结果表明:广西甘蔗光合生产潜力均值为183.27t/hm2,理论值范围为169.03~201.33t/hm2,开发度均值为37.21%;光温生产潜力均值为175.51t/hm2,理论值范围为154.19~200.75t/hm2,光温生产潜力开发度均值为38.85%;气候生产潜力理论值范围为142.94~197.21t/hm2,其平均值为165.88t/hm2,现实生产潜力平均开发度为41.11%。由此可知,广西甘蔗生产潜力理论值与现实生产力之间的差距较大,开发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玉米生育期气候资源及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四川盆地1961-2010年104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和1981-2010年17个农气观测站的玉米生育期资料,利用农业生态区划模型(aez)计算了玉米生育期内生产潜力,并分析了农业气候资源及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四川盆地玉米生育期内平均≥10℃积温在盆地西部和南部呈增加的趋势,而在其他地区呈减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9.5~18.7℃·d·(10a)-1;平均日照时数在所有站点均呈现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在-48.3~-4.3h·(10a)-1;平均降水量除川东北外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7.9~29.3mm·(10a)-1。近50年来,光合生产潜力和光温生产潜力均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708~-64 kg·hm-2·(10a)-1和-404~-32kg·hm-2·(10a)-1;气候生产潜力在大部分站点呈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在-408~34kg·hm-2·(10a)-1。研究可对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及玉米生产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宁夏气候变化及其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简要介绍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生产分布现状;根据宁夏1961-2000年40年的气候变化,重点分析马铃薯相对气象产量与不同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利用5年滑动平均法分析宁夏和宁南山区年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并根据1971—2000年30年的马铃薯产量数据进行三次多项式趋势产量拟合,计算气象产量和相对气象产量,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马铃薯相对气象产量与不同生育阶段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以及生长期内不同时段气候参数与相对气候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来,宁夏以及宁南山区的年平均温度呈升高趋势,降水呈下降趋势。发芽期气温日较差的影响比其他气候因子的影响大;幼苗期影响最大的是降水量;发棵期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影响相对较大。生育期内不同旬内气候因子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也是不同的:4月下旬的日照时数(P〈0.01)和7月下旬的旬气温日较差(P〈0.01)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最大;5月下旬的最低气温(P〈0.05)、7月上旬的平均气温(P〈0.05)和7月下旬的最低气温(P〈0.05)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次之;其他时段气候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过去40年宁夏的气候正在向暖干的趋势变化,不同的生育阶段,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的气候因子不同,生育内不同旬内气候因子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已有的气候变化已对马铃薯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气候暖干的趋势继续,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产的不利影响也将继续。因此,要采取调整播期等适应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