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2021年2—11月开展了不同放养密度对纯雄河蟹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设置2个不同密度组,分别为密度Ⅰ组(2只/m2)、密度Ⅱ组(3只/m2)。结果表明,河蟹平均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及特定生长率与蟹种放养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9月份时密度Ⅰ组个体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密度Ⅱ组个体(P<0.05);河蟹性腺发育速度同样与蟹种放养密度呈负相关关系,性腺发育期间密度Ⅰ组个体的生殖蜕壳率及性腺指数均高于密度Ⅱ组个体,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试验结束后,密度Ⅰ组个体平均体质量及最终成活率均高于密度Ⅱ组,与之相反,密度Ⅰ组最终产量及饵料系数均低于密度Ⅱ组,但两密度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指出,高密度养殖可以提高河蟹养殖产量,但会影响河蟹平均规格及成活率,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蟹种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不同放养密度的生长规律,本研究选取规格一致[平均体长(6.70±0.64) cm,平均体质量(4.38±1.40) g]的大口黑鲈幼鱼分别按80 ind/m3(D1组)、96 ind/m3(D2组)、112 ind/m3(D3组)、128 ind/m3(D4组)放养密度饲养在16个2.5m3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桶中,每个密度组设4个平行,根据不同生长阶段投喂不同口径的大口黑鲈专用配合饲料,实验时间为160 d。结果显示:4组大口黑鲈终末体长和体质量生长指标均较为接近,无显著差异;平均成活率82.50%~85.63%,组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平均饵料系数(FCR)是1.5,最高是D4组1.74,最低是D1组1.34,各密度组FCR随放养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大,D1组与D3组、D1组与D4组和D2与D4组差异显著,其他组间无显著差异;4组大口黑鲈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差异;体长(L)与日龄(t)均呈线...  相似文献   

3.
养殖密度对毛蚶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幼虫养殖的最佳密度,本研究设定了5个不同的放养密度(2、5、8、14、20 ind/m L),养殖实验从D型幼虫阶段一直持续到幼虫完成附着变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水体氨氮浓度、亚硝酸盐浓度显著升高(P0.05);幼虫密度为20 ind/m L时,分别达到最大值0.089 mg/L和0.008 mg/L。溶解氧浓度则随幼虫密度的增大呈现下降的趋势,幼虫密度达到14、20 ind/m L时,显著低于其他密度组(P0.05)。幼虫的生长速率随放养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5~8 ind/m L为幼虫最佳生长密度。幼虫的存活率也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P0.05),当幼虫的放养密度为20 ind/m L时,存活率仅为35%。放养密度为8 ind/m L时,幼虫的附着密度最大,且在附着基下层的附着密度显著高于中层和上层(P0.05)。同时,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幼虫附着变态的时间被延长,附着变态规格也显著减小(P0.05)。因此,综合考虑各种要素,规模化苗种生产中幼虫的培育密度控制在5~8 ind/m L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池养河蟹的放养密度与产量和育成规格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中研究了池塘养殖河蟹的放养密度与单位面积产量和育成规格及其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幼蟹的放养密度能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但在增加放养密度提高单产的同时 ,对提高河蟹育成规格不利 ,从而影响提高池塘的经济效益。文中建议当池养河蟹的养殖成活率稳定在70 %左右时 ,每 6 6 7m2 放养 70 0~ 80 0只规格为 10 0~ 14 0 /kg的幼蟹为宜  相似文献   

5.
人工隐蔽物及投喂频率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内水槽实验条件下研究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15.24 g±2.9 g)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3种人工遮蔽物的行为反应。在此基础上,通过7周的养殖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下(800 ind/m3,1 200 ind/m3,1 600 ind/m3),隐蔽物、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许氏平鲉幼鱼(0.50 g±0.02 g)生长、摄食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验采用的3种隐蔽物对许氏平鲉幼鱼均有明显的诱集作用,其中扇贝笼改造的隐蔽物S1诱集效果最好。2)遮光条件可以提高隐蔽物区域幼鱼的分布率,但与自然光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3)在实验设定的密度范围内,许氏平鲉幼鱼的终末体重、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无隐蔽物条件下,低密度组的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中高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终末体重则显著低于高密度组(P0.05);隐蔽物的设置显著提高了中、低密度组许氏平鲉幼鱼的终末体重(P0.05),高密度组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换率也有显著提高(P0.05)。4)放养密度和隐蔽物对于许氏平鲉幼鱼的生长离散影响显著(P0.05),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幼鱼的体重变异系数呈逐渐增大趋势;相同放养密度下,放置隐蔽物的各组幼鱼生长离散均小于未放置组,其中低密度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中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5)3种放养密度下饱食投喂频率为1次/d处理组幼鱼的体重变异系数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0.05),饱食投喂频率大于2次/d时,各处理组幼鱼生长离散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体重0.5~5.8 g的许氏平鲉幼鱼,当放养密度为1 200 ind/m3条件时,通过投放人工隐蔽物,选取2次/d的饱食投喂频率,可显著降低生长离散水平,并使幼鱼获得较好的生长。本研究旨在为许氏平鲉健康苗种培育及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分别进行水温和密度对大鳞鲃(Barbus capito)幼鱼的生长影响实验,旨在探索大鳞鲃适宜的放养密度和生长温度。水温实验设计为6个梯度值15℃、18℃、21℃、24℃、27℃、30℃,幼鱼初始体重为9~12 g,投喂75 d后,结果得出:在水温15~27℃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终末体重会逐渐增加,27℃时最大值为(44.47±9.54)g,水温达到30℃时,终末体重开始下降。24℃、27℃和30℃组体重增长无显著差异,但温度达到30℃时,体重变异系数最大,为(29.82±11.36)%。密度实验设计为4个梯度值20 ind/m3、15 ind/m3、10 ind/m3、5 ind/m3,幼鱼初始体重为0.6~0.7 g,投喂60 d后,结果得出:随着放养密度的下降,体重增长的速度越快。体重、特定增长率、日增重变化在密度为5 ind/m3时最高,密度10 ind/m3与15 ind/m3没有显著差异,达到20 ind/m3时会显著下降。综合考虑,大鳞鲃适宜的养殖温度在24~27℃,静水池塘的放养密度建议在15 ind/m3左右。  相似文献   

7.
以平均体长(0.92±0.034)cm、平均体重(8.10±0.120)mg的四倍体异育银鲫新品种"长丰鲫"苗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培育密度下鱼苗的生长及成活情况。试验结果显示:较低密度(300尾/m~2)的池塘和中间密度(600尾/m~2)的池塘苗种生长效果(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3.3%/d和13.2%/d)显著高于高密度(1 200尾/m~2)池塘,苗种成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大从74.7%下降到66.5%。研究表明,放养密度的增大不利于长丰鲫苗种的生长和成活,密度过小不适宜实际生产的运行,因此控制合适的放养密度能促进鱼苗的快速生长以及提高产出投入比。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虾与海湾扇贝投饵混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用放在海水池塘中的8个陆基围隔(5.0m×5.0m×1.8m),研究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与不同密度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投饵混养的放养方式、生产力和极限放养量.对虾体长(2.85±0.16)cm,扇贝壳长(1.10±0.12)cm,放养密度分别为6.0尾/m2和0,1.5,4.5,7.5粒/m2,用投饵和施肥(鸡粪和化肥)饲养.结果表明,扇贝密度为0和1.5粒/m2时,对虾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混养(扇贝1.5粒/m2)时对虾的出塘体长、体重和产量分别比单养高2.5%,3.8%和6.5%;当扇贝密度高于1.5粒/m2时,对虾的平均体长、体重和产量随扇贝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扇贝密度为1.5和7.5粒/m2时,其产量由470kg/hm2增至1236kg/hm2;当扇贝密度高时,去壳后湿重占体重的百分数从(42.84±3.44)%降至(37.88±4.26)%.扇贝的极限放养量为600~800kg/hm2,适宜放养密度为1.0~1.5粒/m2.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水草不同种植模式对蟹塘水质及产量的影响,在河蟹放养密度相同的情况下,以单一伊乐藻、伊乐藻和轮叶黑藻1∶1、伊乐藻和轮叶黑藻7∶3这3种栽植模式进行种草养蟹试验,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蟹塘水质的变化规律,并对河蟹产量、出塘规格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试验结果:采用伊乐藻和轮叶黑藻1∶1的种植模式,河蟹的平均出塘规格最大,大规格蟹(雌蟹≥150 g、雄蟹≥200 g)的比例最高,虽然成活率和产量略有下降,但单位面积净利润最高。结果表明,按恰当的比例种植伊乐藻和轮叶黑藻,比单一种植伊乐藻更能抵御极端高温天气,降低养殖风险,同时有助于提高河蟹的出塘规格和大规格蟹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
利用海水陆基实验围隔优化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的混养结构。实验设6个处理组,分别为蟹-虾(CS)、蟹-虾-贝(CSB)、蟹-虾-贝-藻(CSBJ1、CSBJ2和CSBJ3),以梭子蟹单养为对照(C),每个处理组设置了4个重复。结果表明,各处理组梭子蟹个体规格差异不显著(P0.05),产量以CSBJ2处理组最高;CSBJ1和CSBJ2组凡纳滨对虾的平均体重、特定生长率以及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凡纳滨对虾产量以CSBJ2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混养江蓠处理组菲律宾蛤仔成活率显著提高,但产量与其它处理差异不显著;养殖期间,CSBJ2处理组亚硝氮含量总体上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0.05),混养江蓠各处理水体氨氮浓度养殖后期均显著降低(P0.05),而CSBJ1和CSBJ2组总氮和总磷浓度在中后期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0.05)。本研究表明,虾蟹贝混养系统中搭配适宜密度的菊花江蓠,可以有效改善水质,减少水体中总氮、总磷浓度以及氨氮、亚硝氮等有害物质含量,提高梭子蟹和对虾的产量和成活率及菲律宾蛤仔的成活率。在本研究条件下,虾、蟹、贝和江蓠混养的最佳配比为三疣梭子蟹6ind/m2,凡纳滨对虾45ind/m2,菲律宾蛤仔30ind/m2和菊花江蓠0.36kg/m2。  相似文献   

11.
将ETS微生物菌肥应用于养蟹稻田,并用普通农家肥作对照,探索ETS微生物菌肥对稻田水体以及水稻、河蟹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正方形单元格,每个单元格面积100 m2。试验设置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试验组施用ETS菌肥,每个单元格用量26 kg,放养幼蟹50只。对照组施用金正大有机肥和缓释肥,每个单元格用量17.3 kg,放养幼蟹50只。分析不同稻田的水质和水稻、河蟹产量。结果显示:试验组稻田水体的pH、总磷含量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稻田水体的亚硝酸盐氮、氨氮、硝酸盐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水稻产量(1.01±0.06)kg/m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河蟹平均规格(121.3±5.7)g/只,单产(40.26±0.31)g/m2,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将ETS微生物菌肥用于养蟹稻田,能够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等水化学指标,并能够提高水稻和河蟹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淡水渔业》2021,51(5)
为探讨不同水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蜕壳、生长和摄食率的影响,本研究应用恒温的河蟹个体养殖系统,分析不同水温(10、15、20、25、30℃)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成活率、蜕壳次数、蜕壳间隔、蜕壳增重率、肥满度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33 d的试验中,各饲养水温的中华绒螯蟹成活率均在89%以上;10℃和15℃水温的实验蟹只蜕壳1次,20℃和25℃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2次,30℃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3次;五个水温组的平均蜕壳间隔分别为109.39、67.92、46.63、43.69、38.01 d;蜕壳增重率随水温升高呈总体增加的趋势,30℃水温组的蜕壳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逐步增大,且各水温组间差异显著;肥满度随水温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五个水温组的平均日摄食率分别为1.58%、1.97%、3.54%、4.79%和5.25%。腿部肌肉切片观察发现,低水温组(10、15、20℃)的肌纤维直径显著大于高水温组(25、30℃)。结果表明:随着饲养水温的增加,河蟹的蜕壳速度加快,增重率增加,肥满度下降,摄食率增加,以30℃水温时的河蟹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13.
中华绒螯蟹幼蟹蜕壳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超 《水利渔业》2007,27(2):58-60
在养殖水温为(26.62±1.19)℃时,规格为1.03~10.95 g/只的幼蟹蜕壳后,体重平均增长率为(45.515±15.630)%,壳长增长率为(10.159±5.687)%,壳宽增长率为(9.994±5.302)%,壳长/壳宽增长率为(1.235±0.712)%。其中不同规格组蟹的体重和壳长/壳宽的增长率没有显著差异,而壳长、壳宽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大,与体重的关系不明显。所蜕壳的干重占蜕壳前后体重的比率分别为(16.159±5.734)%和(11.319±3.648)%,两者都随体重的增加而趋于减小。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寒区稻蟹综合种养过程中扣蟹的适宜放养密度,本实验以水稻单作为对照,采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放养密度(200、350、500、650和800只/667m2)对寒区稻蟹综合种养过程中河蟹和水稻的生长性能及稻田水质和底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中华绒螯蟹...  相似文献   

15.
拟穴青蟹幼蟹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盐度20、温度28.0±0.2℃条件下,采用密封流水方法进行了拟穴青蟹幼蟹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结果表明:拟穴青蟹Ⅴ期幼蟹的平均耗氧率高于Ⅵ期幼蟹,Ⅴ期幼蟹的窒息点也高于Ⅵ期幼蟹。其中,当蟹苗体质量为1.00±0.22 g时,耗氧率为0.437 2±0.083 mg/(g.h),耗氧量0.423 7±0.080 mg/(ind.h),窒息点为0.716 0±0.017 mg/L;当蟹苗体质量为1.81±0.30 g时,耗氧率为0.381 6±0.081 mg/(g.h),耗氧量0.671 7±0.140 mg/(ind.h),窒息点为0.698 7±0.011 mg/L。实验发现,拟穴青蟹幼蟹的耗氧率和耗氧量具有比较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其峰值出现在20∶00及02∶00左右,谷值出现在08∶00及16∶00。研究结果可为拟穴青蟹养殖生产中制定合理的苗种放养密度和养殖工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室内水槽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南非金刚虾(Penaeus monodon)幼虾(4.11±0.26)cm在不同人工隐蔽物覆盖率及放养密度2个因素对其成活率、日增重率的影响,试验历时28d。研究结果表明,放养密度对成活率影响显著(P0.05),且密度为500尾/m~2时,平均成活率为74.67%,分别较放养密度为1000尾/m~2、1500尾/m~2时高48.49%、145.86%。人工隐蔽物及放养密度对日增重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综合考虑成活率的情况下选择优化组合。因此,人工隐蔽物覆盖率10%、放养密度500尾/m~2组合有利于提高南非金刚虾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单因素试验,给拟穴青蟹幼蟹[平均体质量(38.26±0.11)mg]饲喂不同铁元素含量饲料(铁元素的实际含量分别为8.1、39.7、55.6、122.3、275.2、468.3mg/kg)3周,研究铁元素对幼蟹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铁元素含量对拟穴青蟹幼蟹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对幼蟹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铁元素含量的增加,幼蟹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呈先显著升高(P0.05)后显著降低(P0.05)的趋势,铁元素含量为55.6mg/kg试验组,幼蟹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达到最大。饲料中不同铁元素含量对幼蟹的水分、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幼蟹的粗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生长率最高组,即铁元素含量为55.6mg/kg的试验组幼蟹粗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铁元素含量122.3mg/kg、275.2mg/kg和468.3mg/kg试验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拟穴青蟹幼蟹饲料铁元素的最适含量为51.80mg/kg,此时幼蟹达到最大值217.70%。  相似文献   

18.
在水温(23±2)℃下,采用63 cm×43 cm×20 cm水族箱和半静态毒性实验法,设(0.00μg/L、28.25μg/L、56.5μg/L、113μg/L和226μg/L)5个噻虫嗪(C8H10Cl N5O3S)浓度梯度,测定了平均壳长(2.78±0.23)cm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血淋巴细胞数量、肝胰腺和血淋巴相关免疫酶活性以及肝胰腺和鳃组织免疫和代谢基因表达情况,研究了噻虫嗪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21 d亚急性毒性效应,为噻虫嗪在稻田养殖河蟹的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噻虫嗪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为452μg/L,安全浓度(SC)为45.2μg/L。噻虫嗪暴露第14 d和21 d,113μg/L和226μg/L噻虫嗪组河蟹的血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1 d、4 d、7 d和14 d,28.25μg/L噻虫嗪组河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7 d、14 d和21 d,226μg/L组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4 d、7 d、...  相似文献   

19.
张涛 《河北渔业》2006,(1):33-34
针对当前河蟹养殖生产现状与发展态势,通过运用生态学技术手段,调整养殖生态环境,降低放养密度,强化养殖病害的预防,创造河蟹栖息、生长的优良环境,以长江水系的河蟹为养殖对象,从而提高河蟹的品质和养成规格,达到优质高效之目的。我们于2003年开展了“大规格商品蟹的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了河蟹的规格和品质,取得较好的养殖效果,河蟹每667m2产58.1kg,平均规格154g,其中200g以上的大规格雄蟹13.4kg,占23.1%,140g以上的大规格雌蟹10.28kg,占17.7%,回捕率73.1%,另每667m2产鲢鳙35kg,鳜鱼3.2kg,每667m2效益2438元,总效益24万元,投入产出比1:2.28。  相似文献   

20.
比较分析了沟壑泉水养殖和黄河水养殖模式下池塘水质以及河蟹的生长效果。结果显示:2016年3-10月河水养蟹池塘除水温、溶解氧整体低于泉水养蟹池塘外,pH、电导率、氨态氮以及亚硝态氮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实验结束时河水养蟹模式下河蟹的平均壳长、壳宽(5.61±0.362cm、5.95±0.373cm)与泉水养蟹差异不显著,体重、体重特定生长率(89.32±13.05cm、1.179%/d)显著高于泉水养殖。养殖水环境、养殖技术以及养殖理念的不同,导致在养殖存活率上存在差异,泉水养蟹成活率为51.2%,相比河水低了6.6%。综上所述,初步认为河水养蟹模式适合本地区河蟹养殖发展,建立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